"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安踏的空間

*2月26日安踏股價

不過十年,換了人間。2009年,李寧風頭正勁。2008年李寧為北京奧委會點火,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它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一直坐到了2012年,此後才被安踏超越。而2008年的安踏,還處在對贊助北京奧運會“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這樣的發展曲線,在上兩年的上市公司中也是很流行的。但近期活生生的例子也說明:只圖“買”的痛快,搞不好秋後算賬。眼下的好光景要持續,安踏至少要解答以下問題:

  1. 已經買來的品牌能複製FILA成功嗎?到現在,2015年收購的Sprandi、2016年收購的Descente和2017年收購的Kolon,還在“重新定位和梳理戰略”中。新品牌的虧損導致集團2018年經營溢利率有所下降。
  2. 被之前的“成功”迷了眼,對於芬蘭戶外品牌Amer Sports(AMEAS.US)的收購,安踏是否步子邁地太大?去年9月公告的這筆收購,總金額超過350億人民幣。市場的質疑直接表現在股價大幅跳水上,交易公告當天就跌去9.15%,而且持續走低,一度跌到29.05港元每股的低點。
  3. 這麼多的品牌,怎麼協同發展?尤其是主品牌安踏的發展,是否要讓路給收購?安踏所謂的市場全覆蓋靠譜麼?

1

安踏的收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8月,安踏以約6億港元的價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出售這家意大利品牌的,是百麗國際,後來被高瓴資本私有化。

這個交易,外界並不看好安踏。理由也很重組,安踏自己沒搞過這類定位的品牌,受國際業務虧損它的財務狀況也不好。安踏曾經代理耐克、阿迪達斯和Kappa,光後兩者2007年的淨虧損為550萬元。

同樣FILA也在虧損,而且當時它在中國的辨識度並不高。負負還真能得正不成?

安踏的迴應思路也比較清奇,說正是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能齊心協力。好在從2010到2015年間品牌每年增長超過50%。增長還在持續,FILA的相關門店在過去一年增長了566家,增幅超過50%。而2015年安踏的年中財報顯示,FILA從2014年開始實現盈利。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安踏的空間

*2月26日安踏股價

不過十年,換了人間。2009年,李寧風頭正勁。2008年李寧為北京奧委會點火,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它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一直坐到了2012年,此後才被安踏超越。而2008年的安踏,還處在對贊助北京奧運會“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這樣的發展曲線,在上兩年的上市公司中也是很流行的。但近期活生生的例子也說明:只圖“買”的痛快,搞不好秋後算賬。眼下的好光景要持續,安踏至少要解答以下問題:

  1. 已經買來的品牌能複製FILA成功嗎?到現在,2015年收購的Sprandi、2016年收購的Descente和2017年收購的Kolon,還在“重新定位和梳理戰略”中。新品牌的虧損導致集團2018年經營溢利率有所下降。
  2. 被之前的“成功”迷了眼,對於芬蘭戶外品牌Amer Sports(AMEAS.US)的收購,安踏是否步子邁地太大?去年9月公告的這筆收購,總金額超過350億人民幣。市場的質疑直接表現在股價大幅跳水上,交易公告當天就跌去9.15%,而且持續走低,一度跌到29.05港元每股的低點。
  3. 這麼多的品牌,怎麼協同發展?尤其是主品牌安踏的發展,是否要讓路給收購?安踏所謂的市場全覆蓋靠譜麼?

1

安踏的收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8月,安踏以約6億港元的價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出售這家意大利品牌的,是百麗國際,後來被高瓴資本私有化。

這個交易,外界並不看好安踏。理由也很重組,安踏自己沒搞過這類定位的品牌,受國際業務虧損它的財務狀況也不好。安踏曾經代理耐克、阿迪達斯和Kappa,光後兩者2007年的淨虧損為550萬元。

同樣FILA也在虧損,而且當時它在中國的辨識度並不高。負負還真能得正不成?

安踏的迴應思路也比較清奇,說正是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能齊心協力。好在從2010到2015年間品牌每年增長超過50%。增長還在持續,FILA的相關門店在過去一年增長了566家,增幅超過50%。而2015年安踏的年中財報顯示,FILA從2014年開始實現盈利。

安踏的空間

*安踏各品牌門店

在安踏內部,FILA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升到了“第二大主品牌”的位置上。也因此,2015年安踏開始尋求新的收購。

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安踏先後買入了健步鞋品牌Sprandi、日本高端運動品牌Descente、韓國戶外運動品牌Kolon和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一度有人猜測它也會買入Puma。

實際上2002年開始,收購境外品牌就很流行。尤其是中國動向(03818.HK)運作Kappa的成功,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它在2006年買斷Kappa在中國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2010年頂峰時期的Kappa一年營收42億元。

相比安踏,李寧(02331.HK)行動地更快,它在2008年買下了樂途(LOTTO)在中國20年的獨家特許權。沒想到樂途卻成了負累,從2008年到2010年,樂途累計虧損2.013億元。

在2018上半年的財報發佈會上,儘管並沒有披露旗下多品牌的營收情況,但李寧表示“戰略收縮”、“重點做李寧品牌”。安踏則走向了另一面,早在2016年2月,安踏就在年報中首次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戰略。

同樣的出發點,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此導致的路線也涇渭分明。命運就是如此奇妙。

2

對安踏的關注,“收購”話題也因此首當其衝。尤其是對還在進行的Amer Sports。2018年9月12月,安踏宣佈將以每股40歐元的價格收購Amer Sports。

雖然安踏已經有了“買買買”的標籤,但這筆收購仍受到了很大關注。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出手大。

儘管請來了方源資本、騰訊等外援,但安踏仍要掏200多億人民幣。這個量級已經不是前期的收購案所能比擬的。買FILA品牌還算大手筆,買Kingkow則只花了幾千萬港幣。

第二,如果這筆收購完成,就給安踏“逆襲”提供了新的故事材料。

安踏是從福建晉江走出來的企業,而1950年成立的Amer Sports雖然本身在中國並不太出名,但旗下的始祖鳥在發燒友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戶外品牌中的頂配了。此外Amer Sports旗下還有法國越野品牌Salomon、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奧地利滑雪品牌Atomic Skis以及芬蘭運動腕錶Suunto等一眾著名品牌。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安踏的空間

*2月26日安踏股價

不過十年,換了人間。2009年,李寧風頭正勁。2008年李寧為北京奧委會點火,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它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一直坐到了2012年,此後才被安踏超越。而2008年的安踏,還處在對贊助北京奧運會“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這樣的發展曲線,在上兩年的上市公司中也是很流行的。但近期活生生的例子也說明:只圖“買”的痛快,搞不好秋後算賬。眼下的好光景要持續,安踏至少要解答以下問題:

  1. 已經買來的品牌能複製FILA成功嗎?到現在,2015年收購的Sprandi、2016年收購的Descente和2017年收購的Kolon,還在“重新定位和梳理戰略”中。新品牌的虧損導致集團2018年經營溢利率有所下降。
  2. 被之前的“成功”迷了眼,對於芬蘭戶外品牌Amer Sports(AMEAS.US)的收購,安踏是否步子邁地太大?去年9月公告的這筆收購,總金額超過350億人民幣。市場的質疑直接表現在股價大幅跳水上,交易公告當天就跌去9.15%,而且持續走低,一度跌到29.05港元每股的低點。
  3. 這麼多的品牌,怎麼協同發展?尤其是主品牌安踏的發展,是否要讓路給收購?安踏所謂的市場全覆蓋靠譜麼?

1

安踏的收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8月,安踏以約6億港元的價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出售這家意大利品牌的,是百麗國際,後來被高瓴資本私有化。

這個交易,外界並不看好安踏。理由也很重組,安踏自己沒搞過這類定位的品牌,受國際業務虧損它的財務狀況也不好。安踏曾經代理耐克、阿迪達斯和Kappa,光後兩者2007年的淨虧損為550萬元。

同樣FILA也在虧損,而且當時它在中國的辨識度並不高。負負還真能得正不成?

安踏的迴應思路也比較清奇,說正是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能齊心協力。好在從2010到2015年間品牌每年增長超過50%。增長還在持續,FILA的相關門店在過去一年增長了566家,增幅超過50%。而2015年安踏的年中財報顯示,FILA從2014年開始實現盈利。

安踏的空間

*安踏各品牌門店

在安踏內部,FILA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升到了“第二大主品牌”的位置上。也因此,2015年安踏開始尋求新的收購。

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安踏先後買入了健步鞋品牌Sprandi、日本高端運動品牌Descente、韓國戶外運動品牌Kolon和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一度有人猜測它也會買入Puma。

實際上2002年開始,收購境外品牌就很流行。尤其是中國動向(03818.HK)運作Kappa的成功,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它在2006年買斷Kappa在中國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2010年頂峰時期的Kappa一年營收42億元。

相比安踏,李寧(02331.HK)行動地更快,它在2008年買下了樂途(LOTTO)在中國20年的獨家特許權。沒想到樂途卻成了負累,從2008年到2010年,樂途累計虧損2.013億元。

在2018上半年的財報發佈會上,儘管並沒有披露旗下多品牌的營收情況,但李寧表示“戰略收縮”、“重點做李寧品牌”。安踏則走向了另一面,早在2016年2月,安踏就在年報中首次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戰略。

同樣的出發點,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此導致的路線也涇渭分明。命運就是如此奇妙。

2

對安踏的關注,“收購”話題也因此首當其衝。尤其是對還在進行的Amer Sports。2018年9月12月,安踏宣佈將以每股40歐元的價格收購Amer Sports。

雖然安踏已經有了“買買買”的標籤,但這筆收購仍受到了很大關注。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出手大。

儘管請來了方源資本、騰訊等外援,但安踏仍要掏200多億人民幣。這個量級已經不是前期的收購案所能比擬的。買FILA品牌還算大手筆,買Kingkow則只花了幾千萬港幣。

第二,如果這筆收購完成,就給安踏“逆襲”提供了新的故事材料。

安踏是從福建晉江走出來的企業,而1950年成立的Amer Sports雖然本身在中國並不太出名,但旗下的始祖鳥在發燒友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戶外品牌中的頂配了。此外Amer Sports旗下還有法國越野品牌Salomon、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奧地利滑雪品牌Atomic Skis以及芬蘭運動腕錶Suunto等一眾著名品牌。

安踏的空間

*Amer Sports旗下品牌

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收購能成立麼?2月21日,安踏為首的財團宣佈,要將收購要月起延長到今年3月7日,為的就是等待墨西哥當局的批准。好消息是2月25日,墨西哥就批准了,由此安踏財團獲得了全部官方批准。

收購還需要持股比例超過90%的原股東同意。面對與之相關的眾多問題,安踏管理層只反覆表示“目前一切順利”。

其次是這是一筆好生意麼?Amer Sports的運營情況並不那麼優秀。其中2017年和2018年二季度都出現了兩千多萬的淨利虧損,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遠高於阿迪達斯和安踏本身,營收卻沒有相應增長。

再次,如此大規模的收購,安踏能否駕馭?僅收購資金的來源就是個大問題。安踏創始人丁世忠說,最初組建財團進行收購,也是考慮到了財務的安全性。

圍繞這筆交易,安踏的財務安排已經在發生變化。首先降低了派息比例,末期每股派息28港分,只是年中派息的一半。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一個大的收購”中,更多的淨現金被留存。到2018年年底,安踏賬面上的現在不到100個億。

同時安踏的負債比例也調高6.5個百分點,從0.8%上漲到7.3%。

3

收購的最大難題,並不在於收購本身,而是在後期整合。

對於Amer Sports的收購,安踏的邏輯還是“中國市場的需求”。但中國人之前幾年對奢侈品以及輕奢品的收購中,做得好的案例寥寥可數。始祖鳥們真能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

從安踏自身的實踐來看,旗下迄今還沒有第二個FILA。步FILA之後收購的Sprandi,按計劃今年盈利。

另一個問題則是旗下這麼多品牌,安踏將如何協同?按照安踏的願景,他們的目標市場覆蓋了高端和大眾,從休閒到專業,從超一線到三四線,從百貨商店、街邊店、奧特萊斯到電商,以及各個年齡段的全部運動市場。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安踏的空間

*2月26日安踏股價

不過十年,換了人間。2009年,李寧風頭正勁。2008年李寧為北京奧委會點火,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它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一直坐到了2012年,此後才被安踏超越。而2008年的安踏,還處在對贊助北京奧運會“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這樣的發展曲線,在上兩年的上市公司中也是很流行的。但近期活生生的例子也說明:只圖“買”的痛快,搞不好秋後算賬。眼下的好光景要持續,安踏至少要解答以下問題:

  1. 已經買來的品牌能複製FILA成功嗎?到現在,2015年收購的Sprandi、2016年收購的Descente和2017年收購的Kolon,還在“重新定位和梳理戰略”中。新品牌的虧損導致集團2018年經營溢利率有所下降。
  2. 被之前的“成功”迷了眼,對於芬蘭戶外品牌Amer Sports(AMEAS.US)的收購,安踏是否步子邁地太大?去年9月公告的這筆收購,總金額超過350億人民幣。市場的質疑直接表現在股價大幅跳水上,交易公告當天就跌去9.15%,而且持續走低,一度跌到29.05港元每股的低點。
  3. 這麼多的品牌,怎麼協同發展?尤其是主品牌安踏的發展,是否要讓路給收購?安踏所謂的市場全覆蓋靠譜麼?

1

安踏的收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8月,安踏以約6億港元的價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出售這家意大利品牌的,是百麗國際,後來被高瓴資本私有化。

這個交易,外界並不看好安踏。理由也很重組,安踏自己沒搞過這類定位的品牌,受國際業務虧損它的財務狀況也不好。安踏曾經代理耐克、阿迪達斯和Kappa,光後兩者2007年的淨虧損為550萬元。

同樣FILA也在虧損,而且當時它在中國的辨識度並不高。負負還真能得正不成?

安踏的迴應思路也比較清奇,說正是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能齊心協力。好在從2010到2015年間品牌每年增長超過50%。增長還在持續,FILA的相關門店在過去一年增長了566家,增幅超過50%。而2015年安踏的年中財報顯示,FILA從2014年開始實現盈利。

安踏的空間

*安踏各品牌門店

在安踏內部,FILA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升到了“第二大主品牌”的位置上。也因此,2015年安踏開始尋求新的收購。

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安踏先後買入了健步鞋品牌Sprandi、日本高端運動品牌Descente、韓國戶外運動品牌Kolon和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一度有人猜測它也會買入Puma。

實際上2002年開始,收購境外品牌就很流行。尤其是中國動向(03818.HK)運作Kappa的成功,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它在2006年買斷Kappa在中國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2010年頂峰時期的Kappa一年營收42億元。

相比安踏,李寧(02331.HK)行動地更快,它在2008年買下了樂途(LOTTO)在中國20年的獨家特許權。沒想到樂途卻成了負累,從2008年到2010年,樂途累計虧損2.013億元。

在2018上半年的財報發佈會上,儘管並沒有披露旗下多品牌的營收情況,但李寧表示“戰略收縮”、“重點做李寧品牌”。安踏則走向了另一面,早在2016年2月,安踏就在年報中首次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戰略。

同樣的出發點,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此導致的路線也涇渭分明。命運就是如此奇妙。

2

對安踏的關注,“收購”話題也因此首當其衝。尤其是對還在進行的Amer Sports。2018年9月12月,安踏宣佈將以每股40歐元的價格收購Amer Sports。

雖然安踏已經有了“買買買”的標籤,但這筆收購仍受到了很大關注。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出手大。

儘管請來了方源資本、騰訊等外援,但安踏仍要掏200多億人民幣。這個量級已經不是前期的收購案所能比擬的。買FILA品牌還算大手筆,買Kingkow則只花了幾千萬港幣。

第二,如果這筆收購完成,就給安踏“逆襲”提供了新的故事材料。

安踏是從福建晉江走出來的企業,而1950年成立的Amer Sports雖然本身在中國並不太出名,但旗下的始祖鳥在發燒友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戶外品牌中的頂配了。此外Amer Sports旗下還有法國越野品牌Salomon、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奧地利滑雪品牌Atomic Skis以及芬蘭運動腕錶Suunto等一眾著名品牌。

安踏的空間

*Amer Sports旗下品牌

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收購能成立麼?2月21日,安踏為首的財團宣佈,要將收購要月起延長到今年3月7日,為的就是等待墨西哥當局的批准。好消息是2月25日,墨西哥就批准了,由此安踏財團獲得了全部官方批准。

收購還需要持股比例超過90%的原股東同意。面對與之相關的眾多問題,安踏管理層只反覆表示“目前一切順利”。

其次是這是一筆好生意麼?Amer Sports的運營情況並不那麼優秀。其中2017年和2018年二季度都出現了兩千多萬的淨利虧損,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遠高於阿迪達斯和安踏本身,營收卻沒有相應增長。

再次,如此大規模的收購,安踏能否駕馭?僅收購資金的來源就是個大問題。安踏創始人丁世忠說,最初組建財團進行收購,也是考慮到了財務的安全性。

圍繞這筆交易,安踏的財務安排已經在發生變化。首先降低了派息比例,末期每股派息28港分,只是年中派息的一半。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一個大的收購”中,更多的淨現金被留存。到2018年年底,安踏賬面上的現在不到100個億。

同時安踏的負債比例也調高6.5個百分點,從0.8%上漲到7.3%。

3

收購的最大難題,並不在於收購本身,而是在後期整合。

對於Amer Sports的收購,安踏的邏輯還是“中國市場的需求”。但中國人之前幾年對奢侈品以及輕奢品的收購中,做得好的案例寥寥可數。始祖鳥們真能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

從安踏自身的實踐來看,旗下迄今還沒有第二個FILA。步FILA之後收購的Sprandi,按計劃今年盈利。

另一個問題則是旗下這麼多品牌,安踏將如何協同?按照安踏的願景,他們的目標市場覆蓋了高端和大眾,從休閒到專業,從超一線到三四線,從百貨商店、街邊店、奧特萊斯到電商,以及各個年齡段的全部運動市場。

安踏的空間

*安踏的全覆蓋目標

在FILA的一枝獨秀之外,安踏的主品牌就顯得寂寞多了。在併購帶來的快速增長中,安踏的內生髮展力量有沒有在增強?

安踏並沒有在財報中列出旗下每個品牌的營收數據。但一份券商的報告顯示,安踏品牌的收入仍佔公司總數的六成,所有的門店數量在所有品牌中也是最多的,達到了10057家。這份報告也指出,其中的主要增長動力是安踏童裝。在2018年新增的590家新門店中,有300多家是童裝門店。

財報中另一處描述,也增加了這種疑惑。在對2020年目標的描述中,安踏希望所有品牌的流水複合年平均增長率為15~20%,FILA旗下品牌則期望能超過30%,而對安踏的描述則是模糊的“中雙位數”。

管理層仍強調自創品牌是”安踏的根“,但他們同時也承認,安踏品牌需要變革、要變成消費者心目中想要買的品牌。

變革尤其是技術上的變革,是安踏的管理層樂於分享的內容。在2018財年年中報的發佈會上,安踏管理層著重談論了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年報中也有專門篇幅來展示其所取得的鞋類、服裝類產品科技。

另一個數據卻直接打臉。年報顯示,安踏的整體研發投入近四年來一直徘徊在5%~5.7%之間,2018年還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只佔總銷售成本的5.2%。相比對標的耐克,安踏在研發上的投入差距還非常大。

"

安踏(02020.HK)今天發了2019年半年報。

數據還是非常亮眼。其中收入增長四成,居於全行業首位。整體毛利則上升1.8個百分點,到56.1%。

安踏還首次公佈了斐樂(FILA)的利潤情況,今年和去年同期,斐樂的毛利水平都超過7成。斐樂是安踏公司的另一個增長來源。

10天以前,安踏對Amer Sports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完成。結果卻是,截止今天下午3點半,安踏股價下挫1.45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下邊這篇寫於今年3月的文章,或許還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安踏的空間

*收購做大也是時髦。

2月26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2018財年年報。一片溢美之聲。

也並不是硬裝出來的姿態,業績好。安踏全年營收241億元人民幣,增長44.4%。毛利率提升超過五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32.9%,持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過在“安踏”的品牌之下,新的業績推動力卻是FILA(斐樂)、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都是過去10年安踏陸續買來的。

安踏的空間

*左側為安踏現有品牌

舉個例子:服裝業務同比大漲61.4%,為安踏貢獻了147.09億港元的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升了6.4個百分點。安踏自己也說,這歸功於FILA在2018年的強勁增長,FILA去年銷售增速超過80%。加之服裝業務高達55.3%的毛利率,推動了安踏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股價積極迴應。2月26日收盤,安踏股價收報44.00港元,上漲約0.11%。按這個收盤價,安踏市值為1181億港元(約合1007.76億人民幣)。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市值還不到今天的1/7。

收購也會安踏逆襲的重要推手。同一天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3家國內體育企業品牌,李寧的總市值為232.27億港元,特步(01368.HK)和361度(01261.HK)則分別為116.21億港元和32.25億港元。三家的總和還不到安踏的1/3。

安踏的空間

*2月26日安踏股價

不過十年,換了人間。2009年,李寧風頭正勁。2008年李寧為北京奧委會點火,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它在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子一直坐到了2012年,此後才被安踏超越。而2008年的安踏,還處在對贊助北京奧運會“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這樣的發展曲線,在上兩年的上市公司中也是很流行的。但近期活生生的例子也說明:只圖“買”的痛快,搞不好秋後算賬。眼下的好光景要持續,安踏至少要解答以下問題:

  1. 已經買來的品牌能複製FILA成功嗎?到現在,2015年收購的Sprandi、2016年收購的Descente和2017年收購的Kolon,還在“重新定位和梳理戰略”中。新品牌的虧損導致集團2018年經營溢利率有所下降。
  2. 被之前的“成功”迷了眼,對於芬蘭戶外品牌Amer Sports(AMEAS.US)的收購,安踏是否步子邁地太大?去年9月公告的這筆收購,總金額超過350億人民幣。市場的質疑直接表現在股價大幅跳水上,交易公告當天就跌去9.15%,而且持續走低,一度跌到29.05港元每股的低點。
  3. 這麼多的品牌,怎麼協同發展?尤其是主品牌安踏的發展,是否要讓路給收購?安踏所謂的市場全覆蓋靠譜麼?

1

安踏的收購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這一年8月,安踏以約6億港元的價格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出售這家意大利品牌的,是百麗國際,後來被高瓴資本私有化。

這個交易,外界並不看好安踏。理由也很重組,安踏自己沒搞過這類定位的品牌,受國際業務虧損它的財務狀況也不好。安踏曾經代理耐克、阿迪達斯和Kappa,光後兩者2007年的淨虧損為550萬元。

同樣FILA也在虧損,而且當時它在中國的辨識度並不高。負負還真能得正不成?

安踏的迴應思路也比較清奇,說正是因為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才能齊心協力。好在從2010到2015年間品牌每年增長超過50%。增長還在持續,FILA的相關門店在過去一年增長了566家,增幅超過50%。而2015年安踏的年中財報顯示,FILA從2014年開始實現盈利。

安踏的空間

*安踏各品牌門店

在安踏內部,FILA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升到了“第二大主品牌”的位置上。也因此,2015年安踏開始尋求新的收購。

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安踏先後買入了健步鞋品牌Sprandi、日本高端運動品牌Descente、韓國戶外運動品牌Kolon和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一度有人猜測它也會買入Puma。

實際上2002年開始,收購境外品牌就很流行。尤其是中國動向(03818.HK)運作Kappa的成功,為後來者樹立了榜樣。它在2006年買斷Kappa在中國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2010年頂峰時期的Kappa一年營收42億元。

相比安踏,李寧(02331.HK)行動地更快,它在2008年買下了樂途(LOTTO)在中國20年的獨家特許權。沒想到樂途卻成了負累,從2008年到2010年,樂途累計虧損2.013億元。

在2018上半年的財報發佈會上,儘管並沒有披露旗下多品牌的營收情況,但李寧表示“戰略收縮”、“重點做李寧品牌”。安踏則走向了另一面,早在2016年2月,安踏就在年報中首次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戰略。

同樣的出發點,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此導致的路線也涇渭分明。命運就是如此奇妙。

2

對安踏的關注,“收購”話題也因此首當其衝。尤其是對還在進行的Amer Sports。2018年9月12月,安踏宣佈將以每股40歐元的價格收購Amer Sports。

雖然安踏已經有了“買買買”的標籤,但這筆收購仍受到了很大關注。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出手大。

儘管請來了方源資本、騰訊等外援,但安踏仍要掏200多億人民幣。這個量級已經不是前期的收購案所能比擬的。買FILA品牌還算大手筆,買Kingkow則只花了幾千萬港幣。

第二,如果這筆收購完成,就給安踏“逆襲”提供了新的故事材料。

安踏是從福建晉江走出來的企業,而1950年成立的Amer Sports雖然本身在中國並不太出名,但旗下的始祖鳥在發燒友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戶外品牌中的頂配了。此外Amer Sports旗下還有法國越野品牌Salomon、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奧地利滑雪品牌Atomic Skis以及芬蘭運動腕錶Suunto等一眾著名品牌。

安踏的空間

*Amer Sports旗下品牌

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收購能成立麼?2月21日,安踏為首的財團宣佈,要將收購要月起延長到今年3月7日,為的就是等待墨西哥當局的批准。好消息是2月25日,墨西哥就批准了,由此安踏財團獲得了全部官方批准。

收購還需要持股比例超過90%的原股東同意。面對與之相關的眾多問題,安踏管理層只反覆表示“目前一切順利”。

其次是這是一筆好生意麼?Amer Sports的運營情況並不那麼優秀。其中2017年和2018年二季度都出現了兩千多萬的淨利虧損,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遠高於阿迪達斯和安踏本身,營收卻沒有相應增長。

再次,如此大規模的收購,安踏能否駕馭?僅收購資金的來源就是個大問題。安踏創始人丁世忠說,最初組建財團進行收購,也是考慮到了財務的安全性。

圍繞這筆交易,安踏的財務安排已經在發生變化。首先降低了派息比例,末期每股派息28港分,只是年中派息的一半。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一個大的收購”中,更多的淨現金被留存。到2018年年底,安踏賬面上的現在不到100個億。

同時安踏的負債比例也調高6.5個百分點,從0.8%上漲到7.3%。

3

收購的最大難題,並不在於收購本身,而是在後期整合。

對於Amer Sports的收購,安踏的邏輯還是“中國市場的需求”。但中國人之前幾年對奢侈品以及輕奢品的收購中,做得好的案例寥寥可數。始祖鳥們真能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

從安踏自身的實踐來看,旗下迄今還沒有第二個FILA。步FILA之後收購的Sprandi,按計劃今年盈利。

另一個問題則是旗下這麼多品牌,安踏將如何協同?按照安踏的願景,他們的目標市場覆蓋了高端和大眾,從休閒到專業,從超一線到三四線,從百貨商店、街邊店、奧特萊斯到電商,以及各個年齡段的全部運動市場。

安踏的空間

*安踏的全覆蓋目標

在FILA的一枝獨秀之外,安踏的主品牌就顯得寂寞多了。在併購帶來的快速增長中,安踏的內生髮展力量有沒有在增強?

安踏並沒有在財報中列出旗下每個品牌的營收數據。但一份券商的報告顯示,安踏品牌的收入仍佔公司總數的六成,所有的門店數量在所有品牌中也是最多的,達到了10057家。這份報告也指出,其中的主要增長動力是安踏童裝。在2018年新增的590家新門店中,有300多家是童裝門店。

財報中另一處描述,也增加了這種疑惑。在對2020年目標的描述中,安踏希望所有品牌的流水複合年平均增長率為15~20%,FILA旗下品牌則期望能超過30%,而對安踏的描述則是模糊的“中雙位數”。

管理層仍強調自創品牌是”安踏的根“,但他們同時也承認,安踏品牌需要變革、要變成消費者心目中想要買的品牌。

變革尤其是技術上的變革,是安踏的管理層樂於分享的內容。在2018財年年中報的發佈會上,安踏管理層著重談論了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年報中也有專門篇幅來展示其所取得的鞋類、服裝類產品科技。

另一個數據卻直接打臉。年報顯示,安踏的整體研發投入近四年來一直徘徊在5%~5.7%之間,2018年還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只佔總銷售成本的5.2%。相比對標的耐克,安踏在研發上的投入差距還非常大。

安踏的空間

*安踏研發比例不增反降

相比研發,安踏更願意在廣告和宣傳上花錢,去年一年這部分的支出超過29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了1.5個百分點,佔到總收入的12.1%。除了支付比較多奧運贊助費用外,FILA等品牌在零售層面的宣傳活動比較多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收購Amer Sports成功,為打開一眾新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恐怕這部分費用還會上浮。

誰輕誰重,可見一斑。


題圖:安踏,能否keep moving?an'ta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