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侉餅包油條

可能生活在安慶的人並不以為然。但遊子歸宜,默唸在心頭的小吃,必有此。侉餅須圓形,稍長,多加芝麻,或黑或白,密密一層。油條一根或兩根都可,侉餅對摺捲包。急不可耐咬上一口,多少日的鄉愁,就全在其中了。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侉餅包油條

可能生活在安慶的人並不以為然。但遊子歸宜,默唸在心頭的小吃,必有此。侉餅須圓形,稍長,多加芝麻,或黑或白,密密一層。油條一根或兩根都可,侉餅對摺捲包。急不可耐咬上一口,多少日的鄉愁,就全在其中了。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侉餅包油條

可能生活在安慶的人並不以為然。但遊子歸宜,默唸在心頭的小吃,必有此。侉餅須圓形,稍長,多加芝麻,或黑或白,密密一層。油條一根或兩根都可,侉餅對摺捲包。急不可耐咬上一口,多少日的鄉愁,就全在其中了。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山粉圓子燒肉

如果《舌尖上的中國》要在安慶拍,山粉圓子燒肉必定是高位出道的。口感軟糯,是安慶逢喜事過節一道不可少的特色菜。在安慶人的心中,這道菜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已經上升成為關於親情、關於故鄉的具體意象。

"

長江邊的宜城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安慶坐落在長江邊,興榮發展均與這條江息息相關。

"長江自西南向東北,傾瀉奔騰而下,衝出了一大片平原,整個沿江平原貫穿了安徽省的東南部,成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個重要部分。夾在皖西、皖南的山區之間,安慶在沿江平原上佔據了一片更類似於谷地的地方,險要又不失開闊。"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長江邊

安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其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安慶)府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

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柱山

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第宜城”語,因此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徽省的“安”字來源於安慶,這個能“佔據半個省”的城市必然有著非同尋常之處。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

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

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有江風拂面,整座城市的底蘊一直溫潤而安逸。

黃梅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雖然你沒到過安慶,但你一定知道《天仙配》。

《天仙配》《女駙馬》《遊園驚夢》等黃梅戲經典曲目的旋律已經深深紮根在大江南北的人們心中,雖不甚標準,但總能哼唱幾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在安慶發展壯大。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頗受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女駙馬》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馮素貞的藝術形象

振風塔

江邊迎江寺裡聳立的正是“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杆,並有圓柱支撐附階,頂部覆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臺,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杆。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次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

站在此處,吹著江風,憑欄遠眺,燈光倒映在江水中,水波色彩旖旎迷離,整個江面都在搖晃,扭動著柔軟的腰身,淺舞低唱,沒有人不會沉醉在這片江聲夜色中。

文化巨匠郁達夫對安慶也有很深的眷戀——

迎江寺的高塔,返映著眩目的秋陽,突出了黃牆黑瓦的幾排寺屋,倒影在淺淡的長江水裡。無窮的碧落,因這高塔的一觸,更加顯出了它面積的浩蕩,悠閒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經營,在那裡投散它的無微不至的恩賜。

安慶作為魚米之鄉,這裡生活的人自然不會虧待腸胃,江毛水餃、大南門牛肉包子、鍋貼……清晨,這些小食用極具衝擊力的醇香味道提醒你,這個城市活過來了。山粉圓子燒肉、墨子酥是所有安慶人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

江毛水餃

江(gan)毛水餃,名為水餃,實為餛飩。因其創始人江慶福頸上有一撮白毛,綽號“江毛”,江毛水餃有這樣幾大特色既是:狀如貓耳,餡如珍珠,皮薄如紙,湯鮮味醇。它的餃餡選料十分講究,用山區的黑毛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製作,用純雞湯或骨頭湯煮餃,所以味道十分鮮美。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大南門牛肉包子

安慶人與這座城市一樣,低調穩重,唯獨提到大南門牛肉包子時會喪失那麼一刻的理智,大南門牛肉包子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包子!在安慶,牛肉包子多,只有大南門牛肉包子才地道。餡大,皮薄,兩面煎得金黃,咬一口,也辣也鮮也香也燙的“大南門”味,便直溢進心中,就衝這一口,連早起都有了意義。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侉餅包油條

可能生活在安慶的人並不以為然。但遊子歸宜,默唸在心頭的小吃,必有此。侉餅須圓形,稍長,多加芝麻,或黑或白,密密一層。油條一根或兩根都可,侉餅對摺捲包。急不可耐咬上一口,多少日的鄉愁,就全在其中了。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山粉圓子燒肉

如果《舌尖上的中國》要在安慶拍,山粉圓子燒肉必定是高位出道的。口感軟糯,是安慶逢喜事過節一道不可少的特色菜。在安慶人的心中,這道菜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已經上升成為關於親情、關於故鄉的具體意象。

安慶 |  此心安處是吾鄉

1800多年,安慶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也有很多歷史人物的出現,他們在創造了很多成就之後,又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彷彿不曾來過。但是他們的成就卻被後人永遠地記錄在史冊。

那些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從古至今繁榮昌盛也默默迎接未來的蓬勃發展。

更多精彩盡在微信公眾號:印象安徽IMPAH(ID:yxanhui)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