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東晉之後,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人口紅利”

公元311年司馬睿“衣冠南渡”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量南下的人力物力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開發,江南“漁米之鄉”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在東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儘管“江南”有時指的是長江下游地區、有時又指的是湖北、江西等地的“荊襄江南”,不過在官方的行政概念上,“江南“始終指的都是長江中游的南部地區。由於東晉王朝沒啥軍事實力,他們唯有全面依賴長江天險,長江軍事防線的發展重心在這時期開始逐漸東移,由此也帶動了江東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的南朝政權均定都建康(南京),圍繞著東晉和南朝歷史的軍事鬥爭基本都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防線上而發生、南朝(陳)的歷史最後也因隋軍攻破長江防線而終。

在南朝“宋樑齊陳”的合力耕耘之下,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與佛教引入帶來的“溫潤文化”蓬勃興起,從此,“江東子弟”在士族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漸成溫文爾雅的群體,“江南文化”的格調也開始伴隨著“漁米之鄉”逐步成型。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東晉之後,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人口紅利”

公元311年司馬睿“衣冠南渡”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量南下的人力物力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開發,江南“漁米之鄉”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在東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儘管“江南”有時指的是長江下游地區、有時又指的是湖北、江西等地的“荊襄江南”,不過在官方的行政概念上,“江南“始終指的都是長江中游的南部地區。由於東晉王朝沒啥軍事實力,他們唯有全面依賴長江天險,長江軍事防線的發展重心在這時期開始逐漸東移,由此也帶動了江東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的南朝政權均定都建康(南京),圍繞著東晉和南朝歷史的軍事鬥爭基本都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防線上而發生、南朝(陳)的歷史最後也因隋軍攻破長江防線而終。

在南朝“宋樑齊陳”的合力耕耘之下,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與佛教引入帶來的“溫潤文化”蓬勃興起,從此,“江東子弟”在士族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漸成溫文爾雅的群體,“江南文化”的格調也開始伴隨著“漁米之鄉”逐步成型。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漁民之鄉與“江南格調”相輔相成

政治中心南移帶來了長江防線的東遷,荊襄“江南”逐漸讓位於江東地區

經過南朝及隋唐期間的數百年發展,江東地區已成為比肩關中的富庶之地。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依舊猖獗,若非出於疆域防禦的需要,統治們早就想定都於江南地區了。

隋煬帝就曾想在江都(揚州)了卻餘生,他自然是出自享樂之意,不想最後還是在江南“被了結”了自己的餘生。

有了隋唐期間軍事經濟與政治重心南移東遷的鋪墊,宋朝開始成立“兩浙路”來管理當代意義上的江南地區,而從前更廣義範圍的“江南”則由“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來分治——包括了今天湖北、江西、安徽等大範圍的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

從唐朝的“江南道”到宋朝的“江南路”,唐宋兩代的江東地區卻還不是今天概念上的江南,如此看來,“此江南非彼江南”的歷史還真是漫長!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東晉之後,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人口紅利”

公元311年司馬睿“衣冠南渡”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量南下的人力物力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開發,江南“漁米之鄉”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在東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儘管“江南”有時指的是長江下游地區、有時又指的是湖北、江西等地的“荊襄江南”,不過在官方的行政概念上,“江南“始終指的都是長江中游的南部地區。由於東晉王朝沒啥軍事實力,他們唯有全面依賴長江天險,長江軍事防線的發展重心在這時期開始逐漸東移,由此也帶動了江東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的南朝政權均定都建康(南京),圍繞著東晉和南朝歷史的軍事鬥爭基本都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防線上而發生、南朝(陳)的歷史最後也因隋軍攻破長江防線而終。

在南朝“宋樑齊陳”的合力耕耘之下,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與佛教引入帶來的“溫潤文化”蓬勃興起,從此,“江東子弟”在士族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漸成溫文爾雅的群體,“江南文化”的格調也開始伴隨著“漁米之鄉”逐步成型。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漁民之鄉與“江南格調”相輔相成

政治中心南移帶來了長江防線的東遷,荊襄“江南”逐漸讓位於江東地區

經過南朝及隋唐期間的數百年發展,江東地區已成為比肩關中的富庶之地。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依舊猖獗,若非出於疆域防禦的需要,統治們早就想定都於江南地區了。

隋煬帝就曾想在江都(揚州)了卻餘生,他自然是出自享樂之意,不想最後還是在江南“被了結”了自己的餘生。

有了隋唐期間軍事經濟與政治重心南移東遷的鋪墊,宋朝開始成立“兩浙路”來管理當代意義上的江南地區,而從前更廣義範圍的“江南”則由“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來分治——包括了今天湖北、江西、安徽等大範圍的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

從唐朝的“江南道”到宋朝的“江南路”,唐宋兩代的江東地區卻還不是今天概念上的江南,如此看來,“此江南非彼江南”的歷史還真是漫長!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唐宋時官方定義上的江南

政治意義上的“江南”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人文江南”卻從經濟和文化上開始飛速崛起,到宋朝時早就超越了原來的“荊襄江南”區域。“兩浙(路)勝於江南(路)”,此話在今天看上去有點矛盾,知道這段淵源後就會發現,這其實說的是“江南勝於荊襄”的意思,真的有點繞。

當然,荊襄地區整體上落後於江浙也非一蹴而就,看南宋時宋元之間在荊襄地區相持了多久便可知:連續幾十年的戰亂內耗,再富庶的地區也會變得人煙凋零的。

由於長江防線的東遷,宋朝時的長江天險逐漸變得東強西弱,所以說襄陽城能在這情況下與元軍對峙了三十多年、確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東晉之後,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人口紅利”

公元311年司馬睿“衣冠南渡”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量南下的人力物力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開發,江南“漁米之鄉”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在東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儘管“江南”有時指的是長江下游地區、有時又指的是湖北、江西等地的“荊襄江南”,不過在官方的行政概念上,“江南“始終指的都是長江中游的南部地區。由於東晉王朝沒啥軍事實力,他們唯有全面依賴長江天險,長江軍事防線的發展重心在這時期開始逐漸東移,由此也帶動了江東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的南朝政權均定都建康(南京),圍繞著東晉和南朝歷史的軍事鬥爭基本都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防線上而發生、南朝(陳)的歷史最後也因隋軍攻破長江防線而終。

在南朝“宋樑齊陳”的合力耕耘之下,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與佛教引入帶來的“溫潤文化”蓬勃興起,從此,“江東子弟”在士族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漸成溫文爾雅的群體,“江南文化”的格調也開始伴隨著“漁米之鄉”逐步成型。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漁民之鄉與“江南格調”相輔相成

政治中心南移帶來了長江防線的東遷,荊襄“江南”逐漸讓位於江東地區

經過南朝及隋唐期間的數百年發展,江東地區已成為比肩關中的富庶之地。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依舊猖獗,若非出於疆域防禦的需要,統治們早就想定都於江南地區了。

隋煬帝就曾想在江都(揚州)了卻餘生,他自然是出自享樂之意,不想最後還是在江南“被了結”了自己的餘生。

有了隋唐期間軍事經濟與政治重心南移東遷的鋪墊,宋朝開始成立“兩浙路”來管理當代意義上的江南地區,而從前更廣義範圍的“江南”則由“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來分治——包括了今天湖北、江西、安徽等大範圍的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

從唐朝的“江南道”到宋朝的“江南路”,唐宋兩代的江東地區卻還不是今天概念上的江南,如此看來,“此江南非彼江南”的歷史還真是漫長!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唐宋時官方定義上的江南

政治意義上的“江南”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人文江南”卻從經濟和文化上開始飛速崛起,到宋朝時早就超越了原來的“荊襄江南”區域。“兩浙(路)勝於江南(路)”,此話在今天看上去有點矛盾,知道這段淵源後就會發現,這其實說的是“江南勝於荊襄”的意思,真的有點繞。

當然,荊襄地區整體上落後於江浙也非一蹴而就,看南宋時宋元之間在荊襄地區相持了多久便可知:連續幾十年的戰亂內耗,再富庶的地區也會變得人煙凋零的。

由於長江防線的東遷,宋朝時的長江天險逐漸變得東強西弱,所以說襄陽城能在這情況下與元軍對峙了三十多年、確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襄陽城在歷史上擔負了一千多年的“江南防線”要地

民生經濟與軍事經濟此起彼落,此江南與“彼江南”最終塵埃落定

很多人說,江東地區的興盛皆因長江中下游平原極為富饒,其實這僅是它在地利上的一個優勢;類似的地利條件,荊襄有江漢平原、南方的珠三角平原也跟它並無二致,可見政治事件才是帶來江南崛起的最重要成因。

這就好比改革開放後的珠三角、長三角區域,若缺乏政策上的大力推動,也是難以快速擁有今日成就的。

在歷代典籍及詩文上,”江南“字眼雖頻頻出現,不過它們說的卻多不是今日的江南(白居易的《憶江南》是少數的例外,因為當時他正任杭州刺史)。

事實上,官方與民間概念上的“江南”真正發生重合是清朝時候的事情,自那時期起,隨著長江下游地區“金陵府、平江府、臨安府、嘉興府、鎮江府”等重鎮的興盛,“江南”才開始等同於太湖流域、等同於“吳儂軟語“。

"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談及“江南”,多數人都會聯想起“煙雨朦朧、小橋流水、龍井飄香“等精緻溫潤的畫面,這裡所涉及的”江南“、顯然就屬長江下游平原一帶的江淮、江浙地區。

然而,這裡的“江南”僅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形成歷史也並不久遠;廣義上的“江南”在歷史上存在一個漫長的“東移”過程、近代“江南”這區域地理概念的最終形成,與作為“水上長城”的長江軍事防線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人們觀念中的江南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在漢初之時,江南與嶺南同屬“揚州越地”、統稱“揚越”,春秋時雖有吳越政權亙據長江下游平原(即江東地域),但在中原人眼裡,那裡就是一片未開發的地方、尚談不上擁有正式的區域定義名稱。

相對於中原政權來說,古時候的“江南”其實泛指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也就是中原與“南蠻”之間的分水嶺----楚越之地,在古時候一直就是“蠻荒”的象徵、也是犯人流放的指定地域。根據史書裡的定義,早期的“江南”其實就是“荊襄江南”。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實際上古代很長時間裡的“江南”在荊襄地區

東甌遷江淮,為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

秦始皇三徵嶺南時,曾“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淮南子》),這是東甌(浙江溫州、麗水一帶)與西甌(南越國之前的嶺南部族)首次被納入中央版圖,可惜為時非常短暫。

秦亡後,這些地區很快又陷入了割據狀態、而且藉助秦扶持起來的軍隊相互攻擊,對後來漢朝的再度收復也造成了不小壓力。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及東甌相繼被收復,東甌王不堪反覆被閩越所侵擾,向漢武帝乞求舉國遷至漢境。在獲許之後,東甌國四萬多軍民大舉北上、被安置到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位於長江上的蕪湖以西),與會稽郡一道成為了漢朝郡治地域的一部分。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秦漢時期的江南地區還處在落後的漁獵農耕階段

《史記·東越列傳》載:“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其後,南楚的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南越的番禺“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都是《史記·貨殖列傳》裡的代表性區域都會,代表著早期“越地”被收復後的發展狀況。

自江淮流域的合肥等地首次迎來大量人口之後,其經濟發展開始自北向東南輻射到長江下游地區(即江東),這就是當代江南的發展之始,不過依然比較落後,尚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視。

在秦漢之時,“江南”基本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及江西地區,王莽新朝時首立的“江南縣”就位於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區,而江淮、江東區域則尚未正式出現“江南”一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最早的官方定義上的“江南縣”位於今天的湖北省

兩漢時期,以荊襄地區為代表的“江南”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發現,荊襄、巴蜀及漢中地區都是書中的重點爭奪地域,其中荊襄地區就因緊扼長江咽喉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自先秦到三國時期,言及“江南”指的都是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域,而長江下游地區則特指“越地或孫吳”。比如屈原“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說的“江南”就是荊楚江湘之地。

不過,“荊襄江南”的富庶,也帶來了東部地區在經濟生產上的競逐。漢代時江淮地區已被初步開發、而長江下游平原的真正發展則是始於三國的孫吳時期。

漢朝時的會稽郡,到三國時已有了“建安、會稽、臨海”三郡,而豫章郡,就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四郡,這都是經濟競逐及人口發展所帶來的、也是孫吳要爭奪荊襄之地的必要發展舉措。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軍事競逐帶來了長江沿線的經濟競逐

在自然地利上,“荊襄江南”擁有富饒的江漢平原、也有險阻的高山峽谷,既滿足了經濟生產的所需、也能在軍事防禦上有所作為。加上該地區向西可達巴蜀、往東可直取東吳,在割據格局之下,其軍事地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荊州為例,該地區就曾同為三方政權所瓜分,曹魏、蜀漢、東吳各佔北境、西東和南境,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名稱一樣、州治不一的“荊州”,這就是同一地區“競爭白熱化”的現實寫照。

西晉永嘉之亂後,江東地區首迎史上最大規模移民

長江下游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江東”自居,“江東子弟”一直就是豪邁、血性的代名詞。當然,那時期的“江東人”生活甚為困苦,否則也不會跟著項羽造反了。在整個漢朝期間,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重北輕南,江東之地也就僅憑“海鹽之饒”和“三江、五湖之利”留諸史冊(其他的不外乎就是記錄吳王叛亂時有所提及)。

自三國孫吳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展基礎後,“江南”就成了南遷士族們的首選之地----最早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江南”正是始於該時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東晉之後,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人口紅利”

公元311年司馬睿“衣冠南渡”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大量南下的人力物力帶來了龐大的農業開發,江南“漁米之鄉”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在東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儘管“江南”有時指的是長江下游地區、有時又指的是湖北、江西等地的“荊襄江南”,不過在官方的行政概念上,“江南“始終指的都是長江中游的南部地區。由於東晉王朝沒啥軍事實力,他們唯有全面依賴長江天險,長江軍事防線的發展重心在這時期開始逐漸東移,由此也帶動了江東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後來的南朝政權均定都建康(南京),圍繞著東晉和南朝歷史的軍事鬥爭基本都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防線上而發生、南朝(陳)的歷史最後也因隋軍攻破長江防線而終。

在南朝“宋樑齊陳”的合力耕耘之下,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與佛教引入帶來的“溫潤文化”蓬勃興起,從此,“江東子弟”在士族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下漸成溫文爾雅的群體,“江南文化”的格調也開始伴隨著“漁米之鄉”逐步成型。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漁民之鄉與“江南格調”相輔相成

政治中心南移帶來了長江防線的東遷,荊襄“江南”逐漸讓位於江東地區

經過南朝及隋唐期間的數百年發展,江東地區已成為比肩關中的富庶之地。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依舊猖獗,若非出於疆域防禦的需要,統治們早就想定都於江南地區了。

隋煬帝就曾想在江都(揚州)了卻餘生,他自然是出自享樂之意,不想最後還是在江南“被了結”了自己的餘生。

有了隋唐期間軍事經濟與政治重心南移東遷的鋪墊,宋朝開始成立“兩浙路”來管理當代意義上的江南地區,而從前更廣義範圍的“江南”則由“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來分治——包括了今天湖北、江西、安徽等大範圍的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

從唐朝的“江南道”到宋朝的“江南路”,唐宋兩代的江東地區卻還不是今天概念上的江南,如此看來,“此江南非彼江南”的歷史還真是漫長!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唐宋時官方定義上的江南

政治意義上的“江南”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人文江南”卻從經濟和文化上開始飛速崛起,到宋朝時早就超越了原來的“荊襄江南”區域。“兩浙(路)勝於江南(路)”,此話在今天看上去有點矛盾,知道這段淵源後就會發現,這其實說的是“江南勝於荊襄”的意思,真的有點繞。

當然,荊襄地區整體上落後於江浙也非一蹴而就,看南宋時宋元之間在荊襄地區相持了多久便可知:連續幾十年的戰亂內耗,再富庶的地區也會變得人煙凋零的。

由於長江防線的東遷,宋朝時的長江天險逐漸變得東強西弱,所以說襄陽城能在這情況下與元軍對峙了三十多年、確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襄陽城在歷史上擔負了一千多年的“江南防線”要地

民生經濟與軍事經濟此起彼落,此江南與“彼江南”最終塵埃落定

很多人說,江東地區的興盛皆因長江中下游平原極為富饒,其實這僅是它在地利上的一個優勢;類似的地利條件,荊襄有江漢平原、南方的珠三角平原也跟它並無二致,可見政治事件才是帶來江南崛起的最重要成因。

這就好比改革開放後的珠三角、長三角區域,若缺乏政策上的大力推動,也是難以快速擁有今日成就的。

在歷代典籍及詩文上,”江南“字眼雖頻頻出現,不過它們說的卻多不是今日的江南(白居易的《憶江南》是少數的例外,因為當時他正任杭州刺史)。

事實上,官方與民間概念上的“江南”真正發生重合是清朝時候的事情,自那時期起,隨著長江下游地區“金陵府、平江府、臨安府、嘉興府、鎮江府”等重鎮的興盛,“江南”才開始等同於太湖流域、等同於“吳儂軟語“。

此江南非“彼江南”:長江中下游軍事經濟東移與近代江南的成因

當代意義上的江南終因政治經濟的發展而塵埃落定

這也意味著,自明末清初開始,江東地區在朝廷心目中的軍事與經濟份量才全面超越荊襄地域,前後已歷時一千五百多年。

在這漫長的“東移”歷史中,長江沿岸兵家要地的興衰也是與之同步的;當長江不再是南北之間的軍事分水嶺時,軍事經濟就必然會讓位給民生經濟,江南(包括嶺南地區)的經濟崛起,也是這歷史趨勢下帶來的結果,雖非必然、卻也是一部真實且曲折的經濟發展史!

“兩處江南一線牽”,人們曾為此有過“何處是江南”的激烈探討。不過無論”江南“這地域概念如何變遷,百姓生活富足了,就會”天下皆江南“,諸如”塞北江南、西藏江南“等等,我們又何苦糾結於“何處是江南”呢?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