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雲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雲優勢明顯。

2018年,中國電信提出“像光改一樣做雲改”的口號,拉開了天翼雲改革的大幕,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以及機制體制三個方面對天翼雲進行變革。

主要圍繞雲、5G、邊緣計算進行重新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作為天翼雲的兩項核心職能,從簡單的雲逐步走向融合發展,從雲走向雲網,從雲網走向雲數、雲物、雲智。同時,中國電信提出來圍繞五朵雲: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企業,佈局行業生態。

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擁有運營商背景的天翼雲利用差異化優勢將會開發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上雲環境。

金山雲

金山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以手機業務起家,不過它一直都自稱為互聯網企業,依靠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近2億用戶介入了互聯網行業,而云計算作為當下極受關注的行業自然也是它瞄準的行業之一,憑藉著小米的支持金山雲如今也已成為國內前五的雲計算企業。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雲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雲優勢明顯。

2018年,中國電信提出“像光改一樣做雲改”的口號,拉開了天翼雲改革的大幕,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以及機制體制三個方面對天翼雲進行變革。

主要圍繞雲、5G、邊緣計算進行重新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作為天翼雲的兩項核心職能,從簡單的雲逐步走向融合發展,從雲走向雲網,從雲網走向雲數、雲物、雲智。同時,中國電信提出來圍繞五朵雲: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企業,佈局行業生態。

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擁有運營商背景的天翼雲利用差異化優勢將會開發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上雲環境。

金山雲

金山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以手機業務起家,不過它一直都自稱為互聯網企業,依靠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近2億用戶介入了互聯網行業,而云計算作為當下極受關注的行業自然也是它瞄準的行業之一,憑藉著小米的支持金山雲如今也已成為國內前五的雲計算企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金山雲在前兩年一度是國內最有話題的雲服務商,但在2017年以前,金山雲似乎默默無聞,媒體上鮮有關於金山雲的報道。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金山雲闖進所有人的視野,2017年下半年,金山雲在47天內完成了3次融資,累計融資7.2億美元,估值達到23.73億美元,登上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雲計算企業前三強,成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之後的第二梯隊強者。

這樣令業內側目的成績單的背後,是金山雲2015到2017年間的高速增長,每年保持了超過100%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遠超市場平均增速,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把自身的市場份額做到了6.5%。

從2013年發力存儲、2014年發力遊戲、2015年發力移動直播、2016年發力短視頻,2017年發力政企、金融、醫療等更多垂直領域。金山雲的業務已經鋪開到多行業。

不過,隨著阿里雲、騰訊雲等競爭對手在商業化上的持續發力,金山雲從2017年開始,經歷業績增長放緩的煩惱。

面對雲市場即將爆發的2019年,瞄準雲服務的“備胎”市場,數據安全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繼續依託小米的產品能力和供應鏈,結合金山雲技術,進行更多業務的嘗試等,才是金山雲的機會所在。

當前,金山雲已經構建了完善的基於雲平臺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包括IaaS層金山GPU雲KGC、PaaS層深度學習平臺KDL、SaaS層智能大腦KBrain和涵蓋IaaS、PaaS、SaaS和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雲KAP,通過開放AI技術能力,助力企業客戶實施“大數據+”和“AI+”等戰略,在引領行業發展上指明瞭方向。

華為雲

中國是全球最繁榮的互聯網市場,這裡每年都會誕生眾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以提升企業效率,這也為新的雲計算企業提供機會,而華為似乎正是看到這種機會而迅速介入,華為已將雲服務作為它第四大業務部門,在阿里雲市場份額下滑趨勢下,喊出了要在三年內趕超阿里雲的口號。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雲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雲優勢明顯。

2018年,中國電信提出“像光改一樣做雲改”的口號,拉開了天翼雲改革的大幕,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以及機制體制三個方面對天翼雲進行變革。

主要圍繞雲、5G、邊緣計算進行重新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作為天翼雲的兩項核心職能,從簡單的雲逐步走向融合發展,從雲走向雲網,從雲網走向雲數、雲物、雲智。同時,中國電信提出來圍繞五朵雲: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企業,佈局行業生態。

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擁有運營商背景的天翼雲利用差異化優勢將會開發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上雲環境。

金山雲

金山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以手機業務起家,不過它一直都自稱為互聯網企業,依靠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近2億用戶介入了互聯網行業,而云計算作為當下極受關注的行業自然也是它瞄準的行業之一,憑藉著小米的支持金山雲如今也已成為國內前五的雲計算企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金山雲在前兩年一度是國內最有話題的雲服務商,但在2017年以前,金山雲似乎默默無聞,媒體上鮮有關於金山雲的報道。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金山雲闖進所有人的視野,2017年下半年,金山雲在47天內完成了3次融資,累計融資7.2億美元,估值達到23.73億美元,登上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雲計算企業前三強,成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之後的第二梯隊強者。

這樣令業內側目的成績單的背後,是金山雲2015到2017年間的高速增長,每年保持了超過100%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遠超市場平均增速,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把自身的市場份額做到了6.5%。

從2013年發力存儲、2014年發力遊戲、2015年發力移動直播、2016年發力短視頻,2017年發力政企、金融、醫療等更多垂直領域。金山雲的業務已經鋪開到多行業。

不過,隨著阿里雲、騰訊雲等競爭對手在商業化上的持續發力,金山雲從2017年開始,經歷業績增長放緩的煩惱。

面對雲市場即將爆發的2019年,瞄準雲服務的“備胎”市場,數據安全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繼續依託小米的產品能力和供應鏈,結合金山雲技術,進行更多業務的嘗試等,才是金山雲的機會所在。

當前,金山雲已經構建了完善的基於雲平臺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包括IaaS層金山GPU雲KGC、PaaS層深度學習平臺KDL、SaaS層智能大腦KBrain和涵蓋IaaS、PaaS、SaaS和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雲KAP,通過開放AI技術能力,助力企業客戶實施“大數據+”和“AI+”等戰略,在引領行業發展上指明瞭方向。

華為雲

中國是全球最繁榮的互聯網市場,這裡每年都會誕生眾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以提升企業效率,這也為新的雲計算企業提供機會,而華為似乎正是看到這種機會而迅速介入,華為已將雲服務作為它第四大業務部門,在阿里雲市場份額下滑趨勢下,喊出了要在三年內趕超阿里雲的口號。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從2017年成立BU至今,華為雲成為了增速最快的雲服務商,尤其是在政務雲和傳統大型企業雲方面,成為了主要的玩家之一。根據華為雲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華為雲已上線160+個雲服務以及HCS、SAP、HPC、遊戲等140+解決方案,服務全球眾多知名企業;截至2019年6月底,華為雲規模客戶數是去年同期的33倍,收入同比增長5.5倍;SAP上雲客戶數150+,排名行業第一;國內十大車廠100%、基因領域Top15的85%、視頻監控Top 10的80%、互聯網Top50中的60%均為華為雲客戶。

華為是較為純粹的硬件企業,軟件服務不算強項,但在硬件方面確實有它的底氣,支撐華為雲高速增長的,是其多年在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研發和運營所積累的技術實力,本土化和國際化拓展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企業服務能力,以及“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中立原則。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全棧雲產品和服務的廠商,華為雲服務所涉及的硬件、網絡核心芯片、雲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均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華為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雲生態,致力於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幫助合作伙伴快速融入當地生態。華為雲恪守業務邊界,尊重數據主權,不用客戶數據做商業變現,攜手合作夥伴聯合創新,持續為客戶和夥伴創造價值。

此外,今年以來,華為獲得了一系列包括全球權威標準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和CSA(雲安全聯盟)的安全評級和認證、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頒發的首批信息安全服務資質(雲計算安全一級)以及中國信通院於“2019可信雲大會”上發佈的《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9年)》中七家獲得AAA(最高級)信用的企業之一。

上述認證和資質,更多的是呼籲雲服商加強自身信用管理,在當前雲服務市場發展迅猛,企業快速追逐業務增長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監管、合規性等問題,應加強自律和監管政策落實。

百度雲

2019年4月11日,“百度雲”品牌升級為“百度智能雲”。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雲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雲優勢明顯。

2018年,中國電信提出“像光改一樣做雲改”的口號,拉開了天翼雲改革的大幕,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以及機制體制三個方面對天翼雲進行變革。

主要圍繞雲、5G、邊緣計算進行重新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作為天翼雲的兩項核心職能,從簡單的雲逐步走向融合發展,從雲走向雲網,從雲網走向雲數、雲物、雲智。同時,中國電信提出來圍繞五朵雲: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企業,佈局行業生態。

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擁有運營商背景的天翼雲利用差異化優勢將會開發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上雲環境。

金山雲

金山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以手機業務起家,不過它一直都自稱為互聯網企業,依靠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近2億用戶介入了互聯網行業,而云計算作為當下極受關注的行業自然也是它瞄準的行業之一,憑藉著小米的支持金山雲如今也已成為國內前五的雲計算企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金山雲在前兩年一度是國內最有話題的雲服務商,但在2017年以前,金山雲似乎默默無聞,媒體上鮮有關於金山雲的報道。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金山雲闖進所有人的視野,2017年下半年,金山雲在47天內完成了3次融資,累計融資7.2億美元,估值達到23.73億美元,登上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雲計算企業前三強,成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之後的第二梯隊強者。

這樣令業內側目的成績單的背後,是金山雲2015到2017年間的高速增長,每年保持了超過100%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遠超市場平均增速,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把自身的市場份額做到了6.5%。

從2013年發力存儲、2014年發力遊戲、2015年發力移動直播、2016年發力短視頻,2017年發力政企、金融、醫療等更多垂直領域。金山雲的業務已經鋪開到多行業。

不過,隨著阿里雲、騰訊雲等競爭對手在商業化上的持續發力,金山雲從2017年開始,經歷業績增長放緩的煩惱。

面對雲市場即將爆發的2019年,瞄準雲服務的“備胎”市場,數據安全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繼續依託小米的產品能力和供應鏈,結合金山雲技術,進行更多業務的嘗試等,才是金山雲的機會所在。

當前,金山雲已經構建了完善的基於雲平臺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包括IaaS層金山GPU雲KGC、PaaS層深度學習平臺KDL、SaaS層智能大腦KBrain和涵蓋IaaS、PaaS、SaaS和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雲KAP,通過開放AI技術能力,助力企業客戶實施“大數據+”和“AI+”等戰略,在引領行業發展上指明瞭方向。

華為雲

中國是全球最繁榮的互聯網市場,這裡每年都會誕生眾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以提升企業效率,這也為新的雲計算企業提供機會,而華為似乎正是看到這種機會而迅速介入,華為已將雲服務作為它第四大業務部門,在阿里雲市場份額下滑趨勢下,喊出了要在三年內趕超阿里雲的口號。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從2017年成立BU至今,華為雲成為了增速最快的雲服務商,尤其是在政務雲和傳統大型企業雲方面,成為了主要的玩家之一。根據華為雲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華為雲已上線160+個雲服務以及HCS、SAP、HPC、遊戲等140+解決方案,服務全球眾多知名企業;截至2019年6月底,華為雲規模客戶數是去年同期的33倍,收入同比增長5.5倍;SAP上雲客戶數150+,排名行業第一;國內十大車廠100%、基因領域Top15的85%、視頻監控Top 10的80%、互聯網Top50中的60%均為華為雲客戶。

華為是較為純粹的硬件企業,軟件服務不算強項,但在硬件方面確實有它的底氣,支撐華為雲高速增長的,是其多年在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研發和運營所積累的技術實力,本土化和國際化拓展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企業服務能力,以及“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中立原則。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全棧雲產品和服務的廠商,華為雲服務所涉及的硬件、網絡核心芯片、雲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均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華為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雲生態,致力於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幫助合作伙伴快速融入當地生態。華為雲恪守業務邊界,尊重數據主權,不用客戶數據做商業變現,攜手合作夥伴聯合創新,持續為客戶和夥伴創造價值。

此外,今年以來,華為獲得了一系列包括全球權威標準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和CSA(雲安全聯盟)的安全評級和認證、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頒發的首批信息安全服務資質(雲計算安全一級)以及中國信通院於“2019可信雲大會”上發佈的《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9年)》中七家獲得AAA(最高級)信用的企業之一。

上述認證和資質,更多的是呼籲雲服商加強自身信用管理,在當前雲服務市場發展迅猛,企業快速追逐業務增長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監管、合規性等問題,應加強自律和監管政策落實。

百度雲

2019年4月11日,“百度雲”品牌升級為“百度智能雲”。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從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來看,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前五名的雲服務商分別為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亞馬遜AWS和百度智能雲,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智能雲首次躋身前五,營收同比增速超過3倍。

百度智能雲已經賦能10+主行業智能化升級,在視頻、金融、物聯網三大領域,百度智能雲已有深入且紮實的佈局,已推出40餘款高性能雲計算產品,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臺,分別提供智能大數據、智能多媒體、智能物聯網服務。同時,百度智能雲還展示了智能小/短視頻、視頻版權保護、視頻營銷和安防監控等四大解決方案。

時至今日,全球已經有將近100億臺設備完成了物聯網接入,百度智能雲正用ABC+IoT+Edge computing+5G為企業提供更全面、更易用的智能化能力。百度智能雲天工物聯網平臺在今年5月迎來全新升級,擁有了邊雲融合、時空洞察和數據智能三大核心技術能力,能夠在物流、出行、電力、汽車等行業的場景中突破邊界,創造出更多新價值。

百度智能雲在視頻、金融、教育、工業製造、傳媒、營銷等多個行業已經擁有數千個成功落地案例。百度智能雲將積累多年的AI領先技術通過智能雲在中國產業加速落地,推進產業智能化,已經成為百度在AI時代裡的新發展主題。

國內雲市場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雲計算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技術產業創新不斷湧現。產業方面,政策利好推動企業,企業上雲成為趨勢,但保障上雲效果是關鍵;企業佈局方面,國內主流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市場趨勢方面,雲端開發優勢明顯,企業上雲拐點將至。


"

“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雲計算如是評價道。

雲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採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週期長,效率低,嚴重製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後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範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雲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4-2018年中國雲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雲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雲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雲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雲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雲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後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雲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佔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雲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金山雲、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雲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雲

十年前,阿里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闢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的先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並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雲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雲已經發展出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雲雖作為國內最大的雲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於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佔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後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雲

騰訊早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雲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雲晚了一些,阿里雲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雲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正是由於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雲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雲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佈雲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雲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雲後期突破迅速,藉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遊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雲計算的基礎,在遊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雲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雲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雲在趕超阿里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 25 個地理區域,運營 53 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雲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雲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於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於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佈局天翼雲產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雲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雲優勢明顯。

2018年,中國電信提出“像光改一樣做雲改”的口號,拉開了天翼雲改革的大幕,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以及機制體制三個方面對天翼雲進行變革。

主要圍繞雲、5G、邊緣計算進行重新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作為天翼雲的兩項核心職能,從簡單的雲逐步走向融合發展,從雲走向雲網,從雲網走向雲數、雲物、雲智。同時,中國電信提出來圍繞五朵雲: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企業,佈局行業生態。

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速,擁有運營商背景的天翼雲利用差異化優勢將會開發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上雲環境。

金山雲

金山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以手機業務起家,不過它一直都自稱為互聯網企業,依靠小米手機業務積累的近2億用戶介入了互聯網行業,而云計算作為當下極受關注的行業自然也是它瞄準的行業之一,憑藉著小米的支持金山雲如今也已成為國內前五的雲計算企業。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金山雲在前兩年一度是國內最有話題的雲服務商,但在2017年以前,金山雲似乎默默無聞,媒體上鮮有關於金山雲的報道。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金山雲闖進所有人的視野,2017年下半年,金山雲在47天內完成了3次融資,累計融資7.2億美元,估值達到23.73億美元,登上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雲計算企業前三強,成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之後的第二梯隊強者。

這樣令業內側目的成績單的背後,是金山雲2015到2017年間的高速增長,每年保持了超過100%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遠超市場平均增速,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把自身的市場份額做到了6.5%。

從2013年發力存儲、2014年發力遊戲、2015年發力移動直播、2016年發力短視頻,2017年發力政企、金融、醫療等更多垂直領域。金山雲的業務已經鋪開到多行業。

不過,隨著阿里雲、騰訊雲等競爭對手在商業化上的持續發力,金山雲從2017年開始,經歷業績增長放緩的煩惱。

面對雲市場即將爆發的2019年,瞄準雲服務的“備胎”市場,數據安全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繼續依託小米的產品能力和供應鏈,結合金山雲技術,進行更多業務的嘗試等,才是金山雲的機會所在。

當前,金山雲已經構建了完善的基於雲平臺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包括IaaS層金山GPU雲KGC、PaaS層深度學習平臺KDL、SaaS層智能大腦KBrain和涵蓋IaaS、PaaS、SaaS和應用層的完整的人工智能雲KAP,通過開放AI技術能力,助力企業客戶實施“大數據+”和“AI+”等戰略,在引領行業發展上指明瞭方向。

華為雲

中國是全球最繁榮的互聯網市場,這裡每年都會誕生眾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以提升企業效率,這也為新的雲計算企業提供機會,而華為似乎正是看到這種機會而迅速介入,華為已將雲服務作為它第四大業務部門,在阿里雲市場份額下滑趨勢下,喊出了要在三年內趕超阿里雲的口號。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從2017年成立BU至今,華為雲成為了增速最快的雲服務商,尤其是在政務雲和傳統大型企業雲方面,成為了主要的玩家之一。根據華為雲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華為雲已上線160+個雲服務以及HCS、SAP、HPC、遊戲等140+解決方案,服務全球眾多知名企業;截至2019年6月底,華為雲規模客戶數是去年同期的33倍,收入同比增長5.5倍;SAP上雲客戶數150+,排名行業第一;國內十大車廠100%、基因領域Top15的85%、視頻監控Top 10的80%、互聯網Top50中的60%均為華為雲客戶。

華為是較為純粹的硬件企業,軟件服務不算強項,但在硬件方面確實有它的底氣,支撐華為雲高速增長的,是其多年在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投資研發和運營所積累的技術實力,本土化和國際化拓展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企業服務能力,以及“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中立原則。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全棧雲產品和服務的廠商,華為雲服務所涉及的硬件、網絡核心芯片、雲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均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華為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雲生態,致力於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幫助合作伙伴快速融入當地生態。華為雲恪守業務邊界,尊重數據主權,不用客戶數據做商業變現,攜手合作夥伴聯合創新,持續為客戶和夥伴創造價值。

此外,今年以來,華為獲得了一系列包括全球權威標準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和CSA(雲安全聯盟)的安全評級和認證、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頒發的首批信息安全服務資質(雲計算安全一級)以及中國信通院於“2019可信雲大會”上發佈的《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9年)》中七家獲得AAA(最高級)信用的企業之一。

上述認證和資質,更多的是呼籲雲服商加強自身信用管理,在當前雲服務市場發展迅猛,企業快速追逐業務增長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監管、合規性等問題,應加強自律和監管政策落實。

百度雲

2019年4月11日,“百度雲”品牌升級為“百度智能雲”。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從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來看,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前五名的雲服務商分別為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亞馬遜AWS和百度智能雲,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智能雲首次躋身前五,營收同比增速超過3倍。

百度智能雲已經賦能10+主行業智能化升級,在視頻、金融、物聯網三大領域,百度智能雲已有深入且紮實的佈局,已推出40餘款高性能雲計算產品,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臺,分別提供智能大數據、智能多媒體、智能物聯網服務。同時,百度智能雲還展示了智能小/短視頻、視頻版權保護、視頻營銷和安防監控等四大解決方案。

時至今日,全球已經有將近100億臺設備完成了物聯網接入,百度智能雲正用ABC+IoT+Edge computing+5G為企業提供更全面、更易用的智能化能力。百度智能雲天工物聯網平臺在今年5月迎來全新升級,擁有了邊雲融合、時空洞察和數據智能三大核心技術能力,能夠在物流、出行、電力、汽車等行業的場景中突破邊界,創造出更多新價值。

百度智能雲在視頻、金融、教育、工業製造、傳媒、營銷等多個行業已經擁有數千個成功落地案例。百度智能雲將積累多年的AI領先技術通過智能雲在中國產業加速落地,推進產業智能化,已經成為百度在AI時代裡的新發展主題。

國內雲市場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雲計算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技術產業創新不斷湧現。產業方面,政策利好推動企業,企業上雲成為趨勢,但保障上雲效果是關鍵;企業佈局方面,國內主流廠商紛紛佈局智能雲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市場趨勢方面,雲端開發優勢明顯,企業上雲拐點將至。


雲計算市場格局未定,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誰將問鼎國內市場?

2017 Q1~2018 Q4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份額

縱覽中國市場,阿里雲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騰訊雲緊追其後,第四季度份額達到16.5%,收入環比增速34.3%,中國區排名第二。其中,騰訊雲在2018年全年的市場份額中佔據15.3%,年收入增速達到104.7% ,在Top5廠商中增速最快,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國內雲計算市場正在呈現“雙巨頭對決+多中小垂直雲服務商”的複雜格局。騰訊和阿里巴巴成為中國雲計算企業的排頭兵並不讓人意外,雲計算很難成為單獨的生意,要依賴生態在背後進行多種支持。目前雲計算海外三強(亞馬遜、微軟、谷歌)、國內雙巨(騰訊雲、阿里雲)無一例外,都是從生態中演變出業務,在發展中發現開發者對雲服務的需求,進而吸引客戶選擇加入生態圈。雲計算這個顛覆整個IT產業鏈的行業新模式終局,將決定未來幾十年全球科技公司的最終走向。

但與此同時,結合我國雲服務市場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可以看到仍存在著諸多挑戰。

企業上雲存在難度:企業上雲的成本和操作難度是阻礙雲服務使用的重要因素。

數字化發展水平不夠:只有協同推進各行業領域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打通各領域、各行業、各企業成為“雲客戶”的最後一公里,才能更好地推進雲服務的體系化發展進程。

數據安全存在挑戰:隨著雲計算技術的不斷演進,雲服務平臺規模不斷擴大,雲服務系統的安全平穩運營問題也因此日益凸顯,木馬、病毒、惡意代碼等安全問題日趨嚴峻,各種雲平臺崩潰、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時有發生。

雲計算整體滲透率不高:中國市場起步較晚,產業生態仍有待完善,中國雲計算增速遠高於全球,預計未來中國雲計算滲透率將逐漸趕上全球平均水平。

國外巨頭搶佔中國市場:目前,全球雲市場主要由幾大巨頭把持,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等幾大等國際巨頭正在利用與國內雲服務商的合作的方式,加快其合規化進入中國搶佔雲服務市場的步伐,不可否認地對中國現有云市場格局產生了強力衝擊,使得國內雲服務市場競爭環境日趨緊張、激烈。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雲計算在中國進入到了2.0時代的攻堅階段。面對上述諸多挑戰,政策支持、雲生態體系不斷強化、混合雲以及雲端結合的發展成為攻克挑戰的重要途徑,同時,隨著政企成為增量市場主力以及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術不斷落地,都將為上述挑戰尋找契機。

可見,這場新的戰役,才剛剛開始。

結語

此時,是否還記得文章開頭那句話,“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卻不知道怎麼賺錢,國內的雲計算就是這樣。”

對於剛剛渡過互聯網泡沫的中國科技企業們來說,對雲市場這種不賺錢的模式心有餘悸,但恰恰對於巨頭來說,雲計算的投入更像戰略業務,首要目標並非盈利而是構建生態。

“花錢買未來,即便雲計算有泡沫,踩碎了泡沫也要走過去。”逐漸成為了當今行業巨頭們對雲市場的認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