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聽好書·李雪瑩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眾病之王:癌症傳》

說到癌症,相信很多人都聞之色變。在很多人看來,癌症是絕症,得了癌症,就意味著開啟了死亡倒計時。

而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聽到與癌症有關的消息:2009年央視播音員羅京因為淋巴癌去世,2011年蘋果“教主”喬布斯因為胰腺癌去逝,2015年去世的歌手姚貝娜得的是乳腺癌,而去年剛剛離開我們的主持人李詠得的也是癌症……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現在全國每年有超過400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有280萬人因為癌症去世。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就是說,每分鐘,全國有8個人被診斷為癌症,有5個人因為癌症去世。

可見,癌症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大“殺手”。然而,“癌症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癌症?”很多人卻並不明白。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悉達多·穆克吉

《眾病之王:癌症傳》的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一名印度裔的美國醫生。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在任教的同時,他也是一名在抗癌前線奮戰多年的醫生。在一次治療期間,一位已經接受過很多次化療的女病人說:“我願意繼續治療,但是我必須知道我在對抗的敵人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癌症,穆克吉用6年時間寫下了這本癌症科普。

可以說,這是一本關於癌症的史詩級著作,它不僅有豐富的醫學歷史,也有大量鮮活的個人故事。2011年,這本書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時代》雜誌也曾經把它評為“ 1923年以來最有影響力的 100 本英語書之一”。

相信看了這篇文章,你不僅會獲得上面那些問題的答案,也會對人類對抗癌症的歷史有更為清晰的瞭解。


首先,我們來了解“癌症是什麼”?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癌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胃癌、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等很多種疾病的統稱。我們把這些病都稱為癌症,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徵,那就是細胞的異常增長。

很多人都以為癌症是近幾十年來才出現的“現代病”。事實上,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醫學手稿中,就已經有這種疾病的記載。這份古埃及手稿一共記載了48個病例,其中第45個病例提到:“乳房上隆起的腫瘤意味著胸內有腫塊存在,觸摸它們就像在觸摸一隻球狀包裹,摸上去又硬又涼”。這本書的作者穆克吉說,很再找到對乳腺癌這麼生動的描述了。但對於如何治療這種病,書中只留下一句“沒有治療方法”。此後,癌症幾乎從古代醫學史上消失了。又過了兩千年,希臘歷史學家才再次講述了一個關於癌症的故事:波斯皇后阿託莎突然患上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疾病,她發現自己的乳房上有一個流血的腫塊。患病以後,阿託莎脾氣暴躁,自我封閉。最終一位奴隸說服了她,並且幫助她切除了乳房上的腫瘤。到了20世紀,考古學家們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也發現了腫瘤組織。

這些都說明癌症不是一種“現代病”,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不過直到公元前400年前後,這種疾病才被命名。傳說,號稱“西醫之父”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在觀察一個病例的時候,發現腫瘤在病人的全身蔓延出腫脹的血管,希波克拉底想到了揮舞著鉗子的螃蟹。於是他用希臘語中的“螃蟹”來稱呼這種疾病。到了英語裡,這個詞就是cancer。喜歡研究星座的朋友們應該知道,cancer除了指癌症,還有巨蟹座的意思。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儘管癌症有著古老的歷史,但是人類真正弄清楚癌症的病因,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古代的醫生認為,癌症是體液在身體內到處流竄引起的,現在聽來非常荒誕;到了20世紀50年代,研究人員又分成了不同的派別:一些人認為是病毒引發了癌症,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外來的化學物質引發了癌症,但是他們都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釋。直到1976年,生物學家們才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致癌理論。那就是,癌症是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

我們已經知道,所有的癌症都是細胞的異常增長。這種異常增長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在一個正常的細胞中,強大的基因迴路調節著細胞的分裂、生長和死亡。然而,這個迴路一旦被打破,就釋放了一個不停分生的癌細胞。

正常的細胞分裂使我們的身體能夠生長、修復,而癌細胞卻是健康器官的殺手。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得更快、對環境也適應得更好。在穆克吉的實驗室培養皿中,有一些含有白血病細胞的液體,這些細胞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著,而提供白血病細胞的病人早已在三十多年前死去。

講到這裡,你已經瞭解了癌症了。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異常增長。所有的癌症都是病理性細胞的失控分裂。而白血病被稱為“血癌”,是因為它其實是血液中白細胞的惡性增長。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瞭解了癌症是什麼,我們再來看看“人是如何得上癌症的”?

事實上,致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多個基因的多次突變。通常,癌細胞的形成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個人並不是突然得了癌症,而是“突然發現”得了癌症。在此之前,細胞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病變。

生物學家發現,人類的基因組中含有大量的致癌基因和癌症抑制基因。這兩類基因相互制約,使細胞能夠正常生長。

致癌化學物,比如菸草中的焦油進入人的肺部,就可能使敏感的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在經歷多次基因突變以後,兩個致癌基因被激活,一個癌症抑制基因失去活力,癌細胞的進擊就開始了。如果把人體細胞比作汽車,致癌基因就像是油門,而癌症抑制基因則類似於剎車。一旦油門啟動,剎車失靈,癌細胞就瘋狂地前進了。隨著癌細胞的不斷增長,腫瘤會轉移到其他的器官。

瞭解了癌症的形成過程,也許你也想到了如何對抗癌症:那就是找到方法,防止敏感的細胞發生基因突變,或者消滅那些已經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胞,同時,還不能損害正常細胞的生長。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相當艱鉅的任務。因為細胞的惡性生長和正常生長,在基因層面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要把這兩者區分開,可能是我們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科學挑戰之一。

正如穆克吉在這本書中所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抗癌症的歷史是一部軍事史——但敵人無影無蹤,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這裡同樣有勝利,也有失敗、有連綿的戰役、有英雄人物也有傲慢之徒、有劫後餘生也有舊病復發;並且不可避免地,有人受傷、有人死亡、有人被詛咒、有人被遺忘。”

講到這裡,我們前面提到的、作者的女病人應該知道她的敵人是什麼了。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下面我們來談談對抗這位敵人的方法。

在癌症的治療史上,有4種方法曾經風靡一時,那就是:“根治性外科手術”、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和姑息療法。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第1種療法:根治性外科手術。

19世紀中期,麻醉和消毒技術的發明,讓外科手術能夠順利進行。很快,外科手術被用在癌症治療中。醫生將病人癌變的器官切除,很多病人被治癒了。比如得了乳腺癌就切乳房,得了肺癌就切除肺。這就像是刮掉水果發黴的部分。

當時,一些得了乳腺癌的婦女甚至用仰慕和敬畏的語氣寫信給外科醫生,懇求他們不要吝惜手中的手術刀,大膽地實施根治手術,好像這是一種擺脫癌症的儀式。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霍爾斯特德

美國外科醫生霍爾斯特德是根治性外科手術領域的權威,他認為“切除的越多,效果越好”。19世紀90年代中期,霍爾斯特德切除的腫瘤足以建立一個“癌症倉庫”。

不過,這種療法很快出了問題,醫生們發現,對於一些病例,即使切除的範圍越來越大,癌症仍然會復發。

為了根除乳腺癌,乳房切除手術後來發展成一種非常病態的毀形過程:醫生不僅要切除病人的乳房,還要切除一部分胸部肌肉、腋窩淋巴結,有的甚至還包括肋骨和鎖骨。做完手術的病人肩膀塌陷,胳膊腫得像大象腿,常常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恢復。連霍爾斯特德自己都承認,他的手術是一種“肉刑”。

後來,醫生們發現根治性外科手術有著很大的侷限性:那就是,如果癌症侷限在原發部位,手術是有用的,但是如果癌症已經擴散到其他部位,最徹底的手術也無濟於事。在76位接受了霍爾斯特德乳腺癌手術的婦女中,只有40位活過了3年。

接下來,我們來講癌症的第2種療法,放射療法,也就是“放療”。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這種療法得益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放射性元素的發現。科學家發現持續用具有放射性的X射線對腫瘤進行照射,可以治療癌症。不過,當時醫生利用這項技術只是“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在人們認識到癌症是一種基因性疾病後,這種療法的原理才被揭示——因為基因中的DNA是惰性分子,能夠抵抗大多數化學反應,這一特點使它可以保持遺傳信息的穩定性。但X射線可以直接擊碎DNA鏈,或者產生化學毒素而侵蝕DNA。面對X射線的破壞,癌細胞就會死亡。

不過,像根治性外科手術一樣,放射療法對於消除沒有轉移的癌症效果顯著,對於已經擴散的癌症,這種療法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更可怕的是,輻射會造成新的癌變。

癌症的第3種療法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化療”,也就是使用化學藥物來殺滅癌細胞。

外科手術和放射療法,都是針對局部腫瘤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的方法。無論讓病人口服藥物還是對他進行靜脈注射,或者直接對他的體腔注射藥物,化療藥物都會隨著血液循環遍佈他全身的大部分器官和組織。

然而,人們尋找化療藥物的過程挫折連連,屢戰屢敗,很多精心配備的藥物都無一奏效。因為就像前面提到過的一樣,如何區分正常細胞和異常細胞的生長一直是個科學難題。對癌細胞有毒害作用的藥物,也都不可避免地連累正常細胞。後來,科學家好不容易研製出了化療藥物,在使用劑量上又左右為難:用少了起不到作用,用多了病人又會受不了,因為它有嚴重的副作用,比如說會引起頭髮脫落、血液紊亂、皮膚乾燥等等。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家們經常把某一化療藥品評為“本月之毒”。

由於切除手術、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的弊端,“姑息療法”逐漸盛行。姑息,就是對癌症患者不再進行醫學干預,轉而關注對病人的照顧和安慰。用臨終關懷讓癌症患者少受病痛折磨,提高生活質量,最終有尊嚴地死去。

講了這麼多,你一定感到非常沮喪,好像很多年來,我們對癌症無能為力。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不過,幸運的是,上世紀90年代,靶向藥物的出現讓戰局變得樂觀起來。人們在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大量相似性中,尋找它們在基因方面的細微差別,並把這些差別當作靶子,然後尋找掃射這個靶子的“子彈”。一位抗癌領域的科學家說,尋找靶向藥物的過程就像是鎖匠配鑰匙,不斷改變鑰匙的形狀,然後試著開鎖,如果不合適,就繼續打磨鑰匙。

人們發現了遊戲規則,終於可以有效地反擊了!這是抗癌鬥爭史上最令人歡欣鼓舞的一段。如今,靶向藥物的研發是抗癌研究領域的熱點。

去年大熱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提到的藥物“格列寧”,就是一種靶向藥物。在現實中,這種藥叫“格列衛”,專門用來治療慢粒細胞白血病。格列衛出現後,慢粒細胞白血病已經被視為一種慢性病,只要病人長期服用格列衛,就可以和健康人一樣頤養天年。

抗癌歷史: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有了格列衛這個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的“子彈”被研發出來。本世紀初,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列出了24種新藥作為癌症的靶向藥物,這些藥物分別對肺癌、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癌症有效。除了這些藥,還有幾十種新藥正在研發當中。

不過,不好的消息是,這本書的作者穆克吉和許多科學家一樣認為,癌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如果我們能活得足夠久,我們都會在某個時候患上癌症。因為隨著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人體細胞不可避免地會釋放出惡性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髮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往往比發展中國家要高,因為發達國家人口的平均壽命更長。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癌症?

癌症是一種基因性疾病,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異常增長導致了癌症的發生。人類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探索出了根治性外科手術、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和靶向藥物等治療手段。如今,靶向藥物的研發是抗癌研究領域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正在被研發出來。

在艱辛而漫長的抗癌歷史上,無數的病人失去了生命,一代又一代的醫生貢獻了勇氣、智慧和力量。然而,就像人不會永生,細胞也不會一直正常繁殖下去,只要你活得足夠久,細胞就難免會發生惡性增長。不過,定期篩查,可以讓癌症及早被發現,及早被治療。

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的女病人卡拉,經過5年的抗戰,最終擺脫了急性白血病,回到了正常生活中。讀完這本書,希望你也不再聞癌色變,能夠從容面對這位“眾病之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