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今天的放射治療,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模樣了。各種各樣的新名詞,比如什麼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簡直眼花繚亂,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不過從目的上區分放療的使用,一切就清晰得多了,各種手段終歸是為目的服務的。放療的目的,只有兩種;根治性,或者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是讓放射線單獨使用,或者作為聯合方案的一部分,儘量殺滅癌細胞;而姑息性放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症狀、減輕痛苦和不適,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摧毀癌細胞的“放射藥”

放療不能在癌症治療中挑大樑?這觀點可錯得離譜。找對了戰場,用對了武器,才能把各種抗癌療法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手術操作難度偏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度又比較高的鼻咽癌,放療就是綜合治療的絕對核心,也是唯一有希望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單純使用放療也可以實現5年生存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5]。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今天的放射治療,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模樣了。各種各樣的新名詞,比如什麼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簡直眼花繚亂,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不過從目的上區分放療的使用,一切就清晰得多了,各種手段終歸是為目的服務的。放療的目的,只有兩種;根治性,或者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是讓放射線單獨使用,或者作為聯合方案的一部分,儘量殺滅癌細胞;而姑息性放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症狀、減輕痛苦和不適,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摧毀癌細胞的“放射藥”

放療不能在癌症治療中挑大樑?這觀點可錯得離譜。找對了戰場,用對了武器,才能把各種抗癌療法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手術操作難度偏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度又比較高的鼻咽癌,放療就是綜合治療的絕對核心,也是唯一有希望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單純使用放療也可以實現5年生存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5]。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過,“根治性”的定義是指放療的目的,而不是說只靠放射線就能徹底殺滅掉所有的癌細胞。不同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放射線的殺傷作用,也會在穿透身體過程中被削弱,皮膚癌放療,難度就比肝癌胃癌小得多。

所以,根治性的放療往往要配合化療等方法,在中晚期宮頸癌、不適合手術的肺癌、食管癌等癌種中使用,此外在手術前後進行的新輔助性和輔助性放療,往往也被視為根治性的。

就拿熟悉的肺癌來說吧,在手術價值一直有爭議的III期肺癌當中,放化療一線方案的地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相當穩固[6],雖說有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一些差異,但放化療聯合使用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免疫治療的出現,更是給了放化療突破瓶頸[7]的機會。比如著名的PACIFIC試驗,PD-L1單抗Durvalumab的使用就是在同步放化療之後進行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生存率等指標都有明顯的提升[8]。

從目前報告的結果來看,Durvalumab在同步放化療後有著出色的延緩疾病復發效果,PFS時間16.8個月明顯優於單純放化療的5.6個月;而在生存率方面,目前Durvalumab治療組66.3%的2年生存率,也好過單純放化療的55.6%[8]。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今天的放射治療,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模樣了。各種各樣的新名詞,比如什麼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簡直眼花繚亂,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不過從目的上區分放療的使用,一切就清晰得多了,各種手段終歸是為目的服務的。放療的目的,只有兩種;根治性,或者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是讓放射線單獨使用,或者作為聯合方案的一部分,儘量殺滅癌細胞;而姑息性放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症狀、減輕痛苦和不適,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摧毀癌細胞的“放射藥”

放療不能在癌症治療中挑大樑?這觀點可錯得離譜。找對了戰場,用對了武器,才能把各種抗癌療法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手術操作難度偏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度又比較高的鼻咽癌,放療就是綜合治療的絕對核心,也是唯一有希望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單純使用放療也可以實現5年生存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5]。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過,“根治性”的定義是指放療的目的,而不是說只靠放射線就能徹底殺滅掉所有的癌細胞。不同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放射線的殺傷作用,也會在穿透身體過程中被削弱,皮膚癌放療,難度就比肝癌胃癌小得多。

所以,根治性的放療往往要配合化療等方法,在中晚期宮頸癌、不適合手術的肺癌、食管癌等癌種中使用,此外在手術前後進行的新輔助性和輔助性放療,往往也被視為根治性的。

就拿熟悉的肺癌來說吧,在手術價值一直有爭議的III期肺癌當中,放化療一線方案的地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相當穩固[6],雖說有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一些差異,但放化療聯合使用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免疫治療的出現,更是給了放化療突破瓶頸[7]的機會。比如著名的PACIFIC試驗,PD-L1單抗Durvalumab的使用就是在同步放化療之後進行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生存率等指標都有明顯的提升[8]。

從目前報告的結果來看,Durvalumab在同步放化療後有著出色的延緩疾病復發效果,PFS時間16.8個月明顯優於單純放化療的5.6個月;而在生存率方面,目前Durvalumab治療組66.3%的2年生存率,也好過單純放化療的55.6%[8]。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同步放化療+免疫治療,現在已經是美國NCCN指南推薦的III期不可手術肺癌患者一線標準方案[9],這樣良好的療效,少掉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哪一個都不行,因為聯合使用的1+1>2,是基於不同療法相互增幅實現的[10]。

除了放化療聯合,放療還可以加入到手術當中組成根治性多學科治療的一部分,比如國外肺癌治療中應用非常普遍的新輔助放化療[9],或者亞洲國家普遍採用的輔助性放化療。

而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立體定向放療(SBRT)這門新技術,更是實現了“用放療做手術”,依靠精準的定位和多角度放射,對位置不適合手術的病灶或是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對腫瘤起到與手術相似的根治性殺傷效果。

不管用法怎樣,根治性放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儘可能殺滅腫瘤。

力所能及的緩解

作為一種“指哪打哪”的手段,放療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上也有獨特的優勢。

舉個例子,由於腫瘤原發灶的不斷增大,或者轉移到骨、胸腔等位置,許多患者會出現局部疼痛、梗阻、吞嚥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如果用手術來處理,往往損傷大獲益小,並不合適。

這種時候,放療就是最好的處理手段了,放射線能夠殺滅部分癌細胞,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生長,從而在損傷小的前提下,緩解患者的症狀。在部分發達國家,晚期癌症患者中使用姑息性放療的比例甚至達到了85%[11]。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今天的放射治療,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模樣了。各種各樣的新名詞,比如什麼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簡直眼花繚亂,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不過從目的上區分放療的使用,一切就清晰得多了,各種手段終歸是為目的服務的。放療的目的,只有兩種;根治性,或者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是讓放射線單獨使用,或者作為聯合方案的一部分,儘量殺滅癌細胞;而姑息性放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症狀、減輕痛苦和不適,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摧毀癌細胞的“放射藥”

放療不能在癌症治療中挑大樑?這觀點可錯得離譜。找對了戰場,用對了武器,才能把各種抗癌療法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手術操作難度偏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度又比較高的鼻咽癌,放療就是綜合治療的絕對核心,也是唯一有希望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單純使用放療也可以實現5年生存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5]。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過,“根治性”的定義是指放療的目的,而不是說只靠放射線就能徹底殺滅掉所有的癌細胞。不同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放射線的殺傷作用,也會在穿透身體過程中被削弱,皮膚癌放療,難度就比肝癌胃癌小得多。

所以,根治性的放療往往要配合化療等方法,在中晚期宮頸癌、不適合手術的肺癌、食管癌等癌種中使用,此外在手術前後進行的新輔助性和輔助性放療,往往也被視為根治性的。

就拿熟悉的肺癌來說吧,在手術價值一直有爭議的III期肺癌當中,放化療一線方案的地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相當穩固[6],雖說有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一些差異,但放化療聯合使用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免疫治療的出現,更是給了放化療突破瓶頸[7]的機會。比如著名的PACIFIC試驗,PD-L1單抗Durvalumab的使用就是在同步放化療之後進行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生存率等指標都有明顯的提升[8]。

從目前報告的結果來看,Durvalumab在同步放化療後有著出色的延緩疾病復發效果,PFS時間16.8個月明顯優於單純放化療的5.6個月;而在生存率方面,目前Durvalumab治療組66.3%的2年生存率,也好過單純放化療的55.6%[8]。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同步放化療+免疫治療,現在已經是美國NCCN指南推薦的III期不可手術肺癌患者一線標準方案[9],這樣良好的療效,少掉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哪一個都不行,因為聯合使用的1+1>2,是基於不同療法相互增幅實現的[10]。

除了放化療聯合,放療還可以加入到手術當中組成根治性多學科治療的一部分,比如國外肺癌治療中應用非常普遍的新輔助放化療[9],或者亞洲國家普遍採用的輔助性放化療。

而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立體定向放療(SBRT)這門新技術,更是實現了“用放療做手術”,依靠精準的定位和多角度放射,對位置不適合手術的病灶或是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對腫瘤起到與手術相似的根治性殺傷效果。

不管用法怎樣,根治性放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儘可能殺滅腫瘤。

力所能及的緩解

作為一種“指哪打哪”的手段,放療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上也有獨特的優勢。

舉個例子,由於腫瘤原發灶的不斷增大,或者轉移到骨、胸腔等位置,許多患者會出現局部疼痛、梗阻、吞嚥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如果用手術來處理,往往損傷大獲益小,並不合適。

這種時候,放療就是最好的處理手段了,放射線能夠殺滅部分癌細胞,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生長,從而在損傷小的前提下,緩解患者的症狀。在部分發達國家,晚期癌症患者中使用姑息性放療的比例甚至達到了85%[11]。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管是根治性還是姑息性放療,只要運用得當,都會成為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其實算是放療的舊日榮光,因為近年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理念,簡直讓放療日新月異。

極速前進

長江後浪推前浪,肯定是為了一代更比一代強,任何治療手段都是要在時間推移中不斷進步的,放療也不例外。比起初創時的盲目照射,今天的放療在定位技術、射線種類等許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比如說,放射線畢竟不自帶敵我識別系統,如何在對癌細胞“殺敵一千”的同時,不讓正常細胞“自損八百”呢?這需要放療更加精準的定位,或者是在放射劑量和放療模式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更加安全、精準、高效的治療。

近年來出現的調強放療、三維適形放療、圖像引導放療、生物靶區等一系列技術,都是從定位上進行改良,拿圖像引導放療來說,就是用CT、核磁共振之類的手段實時監測放療區域,對放療進行精準制導,療效和安全性比過去大幅提升[12]。

"

醫學界對抗癌症傳統的三駕馬車,當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它們的熱度也許比不了當紅炸子雞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地位卻仍然重要。然而這三駕馬車中的放射治療,在現實中,卻是不少醫生和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理論上講,65-75%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際接受放療的患者比例也接近了50%[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卻只有25%[2],放療的使用顯然還很不充分。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限制放療使用的因素是什麼呢?除了專科醫師數量不足、設備落後這些硬件原因外,對放療的價值認識不夠就是很關鍵的“軟件原因”了。就從這篇文章開始重新認識放療,把這寶刀不老的抗癌利器用好吧。

萬變不離其宗

1895年,德國人倫琴發現了放射線,從他的命名中,就能看出不少東西——X線,X代表著未知,比如放射性物質今後在人類歷史上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倫琴當時也沒想到,放射線對於人體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倫琴發現X線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個大膽,甚至可以說魯莽的美國醫學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癌症放射治療[3],他的理由很簡單——既然研究放射線導致了他的皮炎,那放射線會不會對癌細胞也有影響呢?

聽起來很瘋狂,但也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想法。在那個沒有化療藥更沒有免疫治療的時代,除了手術刀,其他的抗癌方法就是類似發熱療法的“瞎猜”,所以一種新的希望出現,醫學界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

居里夫人發現鐳,初步解決了放射物質的來源,才讓放療的進一步發展,比如治療劑量、時間、模式和防護措施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1934年,法國人Coutard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標誌著放療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手段的真正誕生[4]。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今天的放射治療,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模樣了。各種各樣的新名詞,比如什麼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簡直眼花繚亂,讓人分不清誰是誰。

不過從目的上區分放療的使用,一切就清晰得多了,各種手段終歸是為目的服務的。放療的目的,只有兩種;根治性,或者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是讓放射線單獨使用,或者作為聯合方案的一部分,儘量殺滅癌細胞;而姑息性放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症狀、減輕痛苦和不適,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摧毀癌細胞的“放射藥”

放療不能在癌症治療中挑大樑?這觀點可錯得離譜。找對了戰場,用對了武器,才能把各種抗癌療法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手術操作難度偏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度又比較高的鼻咽癌,放療就是綜合治療的絕對核心,也是唯一有希望實現治癒的方法,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單純使用放療也可以實現5年生存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5]。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過,“根治性”的定義是指放療的目的,而不是說只靠放射線就能徹底殺滅掉所有的癌細胞。不同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放射線的殺傷作用,也會在穿透身體過程中被削弱,皮膚癌放療,難度就比肝癌胃癌小得多。

所以,根治性的放療往往要配合化療等方法,在中晚期宮頸癌、不適合手術的肺癌、食管癌等癌種中使用,此外在手術前後進行的新輔助性和輔助性放療,往往也被視為根治性的。

就拿熟悉的肺癌來說吧,在手術價值一直有爭議的III期肺癌當中,放化療一線方案的地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相當穩固[6],雖說有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一些差異,但放化療聯合使用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免疫治療的出現,更是給了放化療突破瓶頸[7]的機會。比如著名的PACIFIC試驗,PD-L1單抗Durvalumab的使用就是在同步放化療之後進行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生存率等指標都有明顯的提升[8]。

從目前報告的結果來看,Durvalumab在同步放化療後有著出色的延緩疾病復發效果,PFS時間16.8個月明顯優於單純放化療的5.6個月;而在生存率方面,目前Durvalumab治療組66.3%的2年生存率,也好過單純放化療的55.6%[8]。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同步放化療+免疫治療,現在已經是美國NCCN指南推薦的III期不可手術肺癌患者一線標準方案[9],這樣良好的療效,少掉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哪一個都不行,因為聯合使用的1+1>2,是基於不同療法相互增幅實現的[10]。

除了放化療聯合,放療還可以加入到手術當中組成根治性多學科治療的一部分,比如國外肺癌治療中應用非常普遍的新輔助放化療[9],或者亞洲國家普遍採用的輔助性放化療。

而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立體定向放療(SBRT)這門新技術,更是實現了“用放療做手術”,依靠精準的定位和多角度放射,對位置不適合手術的病灶或是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對腫瘤起到與手術相似的根治性殺傷效果。

不管用法怎樣,根治性放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儘可能殺滅腫瘤。

力所能及的緩解

作為一種“指哪打哪”的手段,放療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上也有獨特的優勢。

舉個例子,由於腫瘤原發灶的不斷增大,或者轉移到骨、胸腔等位置,許多患者會出現局部疼痛、梗阻、吞嚥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如果用手術來處理,往往損傷大獲益小,並不合適。

這種時候,放療就是最好的處理手段了,放射線能夠殺滅部分癌細胞,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生長,從而在損傷小的前提下,緩解患者的症狀。在部分發達國家,晚期癌症患者中使用姑息性放療的比例甚至達到了85%[11]。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不管是根治性還是姑息性放療,只要運用得當,都會成為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其實算是放療的舊日榮光,因為近年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理念,簡直讓放療日新月異。

極速前進

長江後浪推前浪,肯定是為了一代更比一代強,任何治療手段都是要在時間推移中不斷進步的,放療也不例外。比起初創時的盲目照射,今天的放療在定位技術、射線種類等許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比如說,放射線畢竟不自帶敵我識別系統,如何在對癌細胞“殺敵一千”的同時,不讓正常細胞“自損八百”呢?這需要放療更加精準的定位,或者是在放射劑量和放療模式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更加安全、精準、高效的治療。

近年來出現的調強放療、三維適形放療、圖像引導放療、生物靶區等一系列技術,都是從定位上進行改良,拿圖像引導放療來說,就是用CT、核磁共振之類的手段實時監測放療區域,對放療進行精準制導,療效和安全性比過去大幅提升[12]。

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解讀抗癌利器放療

而放射線的種類,也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在變化,從上世紀放療出現時的鐳,到後來廣泛使用的鈷、銥等元素,再到現在全新的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等概念,放療的打擊準度和力度,可以說在從“彈藥”角度不斷升級。

就拿質子放療來說,它使用的帶電粒子與傳統放療的光子不同,物理特性也存在一些差別,因此可以把輻射劑量集中地釋放到腫瘤細胞上,像定向爆破一樣精準殺傷,同時大幅減少了傳統放療的副作用。重離子放療在帶電粒子的種類上稍有差別,但原理相似,也對療效有顯著的提升。

而除了彈藥升級,在免疫治療時代,放療的增幅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有不少機制層面的研究證實,放療可以通過直接誘導抗腫瘤免疫、殺傷癌細胞暴露新抗原、影響腫瘤微環境等方式,對免疫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13]。

PACIFIC試驗裡放化療配合PD-L1單抗Durvalumab的良好效果,可能還只是一場大戲的開幕,已經有許多臨床試驗,開始探索不同類型放療和其他免疫治療方法聯合使用的效果,未來還可能有更多激動人心的時刻。

比起後知後覺地追新時代的熱點,提前做功課,找回放療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顯然更好,不是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把放療用成神兵利器啊。

參考資料:

1. Citrin D 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adiotherap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7(11): 1065-1075.

2. 郎錦義, 王培, 吳大可, et al. 2015年中國大陸放療基本情況調查研究[J].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2016, 25(6): 541-545.

3. Lederman M. The early history of radiotherapy: 1895–193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1981, 7(5): 639-648.

4. Thariat J, Hannoun-Levi J M, Myint A S,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adiotherapy for the benefit of patients[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3, 10(1): 52.

5. Su S F, Han F, Zhao C,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early-stag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alo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2, 82(1): 327-333..

6. Curran Jr W J, Paulus R, Langer C J, et al. Sequential vs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for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RTOG 9410[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 103(19): 1452-1460.

7. Xu P, Le Pechoux C. Chemoradiotherapy for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ve we reached the limit?[J].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2015, 4(4).

8. Antonia S J, Villegas A, Daniel D,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SCLC[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 379(24): 2342-2350.

9.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19.

10. Bhalla N, Brooker R, Brada M. Combining immun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in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2018, 10(Suppl 13): S1447.

11. Spencer K, Parrish R, Barton R, et al. Palliative radiotherapy[J]. BMJ, 2018, 360: k821.

12.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10/v-eds101917.php

13. Wirsdörfer F, de Leve S, Jendrossek V. Combining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lung cancer: can we expect limitations due to altered normal tissue toxi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1): 2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