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910天

困擾人類數千年的疾病,阿茲海默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是誰?”

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中最後的一問,同時這也是阿茲海默患者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不再是自己。”

這就是經歷逐漸失憶的阿茲海默患者的感覺。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開始緩慢但會逐漸惡化。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可能包括語言問題,迷失方向,情緒波動,不管理自我護理和行為問題。

逐漸地,患者身體功能喪失,最終導致死亡。雖然進展速度可能不同,但診斷後一般預期壽命為3至9年。根據2018年WHO報告,2015年,全球大約有2980萬人患阿茲海默病,造成約190萬人死亡……

阿茲海默症被稱為上帝最惡毒的詛咒。它一步步蠶食一個人的大腦,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然而,每一個阿茲海默患者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心酸的家庭。

1

阿茲海默病的歷史

阿茲海默病最早由德國精神學家與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於1906年首次提出,也就100多年的歷史。但事實上,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醫生,對於老年痴呆的症狀就有豐富的記載。

最早提到智力衰退與年齡有關的醫生是古希臘學霸畢達哥拉斯,他把生命週期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7-20歲、21-48歲、49-62歲、63-80歲、81歲-。有趣的是,黃帝內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尤其是女子以七年為一階段,兩者十分的類似。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910天

困擾人類數千年的疾病,阿茲海默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是誰?”

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中最後的一問,同時這也是阿茲海默患者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不再是自己。”

這就是經歷逐漸失憶的阿茲海默患者的感覺。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開始緩慢但會逐漸惡化。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可能包括語言問題,迷失方向,情緒波動,不管理自我護理和行為問題。

逐漸地,患者身體功能喪失,最終導致死亡。雖然進展速度可能不同,但診斷後一般預期壽命為3至9年。根據2018年WHO報告,2015年,全球大約有2980萬人患阿茲海默病,造成約190萬人死亡……

阿茲海默症被稱為上帝最惡毒的詛咒。它一步步蠶食一個人的大腦,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然而,每一個阿茲海默患者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心酸的家庭。

1

阿茲海默病的歷史

阿茲海默病最早由德國精神學家與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於1906年首次提出,也就100多年的歷史。但事實上,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醫生,對於老年痴呆的症狀就有豐富的記載。

最早提到智力衰退與年齡有關的醫生是古希臘學霸畢達哥拉斯,他把生命週期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7-20歲、21-48歲、49-62歲、63-80歲、81歲-。有趣的是,黃帝內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尤其是女子以七年為一階段,兩者十分的類似。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將最後兩個階段稱為“老年期”,他認為很少有人能活到這時候。此時人體的衰退與智力的退化,他認為是回到嬰兒期的一種表現。

而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將這種智力的退化歸入了“偏執”“妄想狂”一類的精神障礙中,歸因於血、痰、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的失衡。這也是第一次將精神障礙與具體的器質性病變聯繫起來。

在古希臘時期,普遍的觀點認為,智力退化在老年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本身,也是一種病變。

到了中世紀時期,醫學在教會的壟斷下不進反退。對於老年痴呆的研究進展只有英國修士兼煉金術士羅傑.培根。在他的著作Methods of Preventing the Appearance of Senility中首次提出,與記憶有關的器官是大腦,而不是上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的心臟。

直到16世紀,老年痴呆的研究才有了很大的進展。不僅僅是醫學領域的關注,甚至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莎士比亞在戲曲中就對老年痴呆做過許多敏銳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他不僅關注到了智力衰退與年齡的關係,更區分了老年痴呆與“單純的瘋狂”。

而後經過現代精神醫學之父菲利普·皮內爾的醫學道德改革,以及解剖學的迅速發展,發現智力衰退的器質性病變就是大腦萎縮,老年痴呆也開始成為一種範圍更窄,定義更明確的疾病。

直到1901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在一名名叫奧古斯特·迪特的50歲女性,發現了第一例阿爾茨海默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阿茲海默持續追蹤迪特的病程進展至病人於1906年死亡為止,並在之後發表該病例,詳細描述了這種動脈硬化性腦萎縮。

直到20世紀60年代,血管疾病仍被認為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而隨著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改進,神經因素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

截至1970年代為止,阿茲海默病的診斷仍然僅限於描述45至65歲之間。直到1977年,一場阿茲海默病研討會共識認定,阿茲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的臨床和病理表徵大致相同。這樣的共識已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不再應該限定於特定年紀的患者。

2

阿茲海默病的機制

目前阿茲海默病的機制還不明確,主要有類澱粉胜肽假說和Tau蛋白假說。

1991年,學者提出類澱粉胜肽假說,認為β類澱粉胜肽(Aβ)在大腦堆積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病的根本原因。證據是唐氏症患者多了一個21號染色體的拷貝,而表現Aβ的前類澱粉蛋白基因(APP)也位於21號染色體上。因此,唐氏症患者幾乎全都在40歲左右時罹患阿茲海默病。

2009年,類澱粉胜肽假說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研究指出和Aβ關係密切的蛋白質可能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罪魁禍首。此類與類澱粉斑塊相關的機制會在早年快速發育的時期,使腦部神經元間的連結減少,並在年紀較大後受到老化相關過程的刺激,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元退化。

全基因組遺傳分析和表達譜分析的結果也支持這一假說。研究者已經確定了一些與澱粉樣蛋白(Aβ)產生的基因與家族性AD相關,例如APP, PSEN1, PSEN2等。此外,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還確定了20多種基因與散發性AD相關。儘管如此,AD的病理學過程仍不清楚。好在我們處於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將為我們更好的理解AD提供可能。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就據此理論發明了一種Aβ的血液檢測平臺,通過檢測血液中與外泌體結合的Aβ來為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提供幫助。這種方法的靈敏度比之前的ELISA法靈敏度更高。

也有人認為Tau蛋白異常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發展的主因。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會開始與其他Tau蛋白質配對結合,結果在神經細胞中形成了神經纖維糾結。在這種情形下,神經細胞內的微管開始瓦解並導致由細胞骨架構成的運送系統崩壞,這將造成神經細胞之間的化學訊息溝通失效,接著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由於機理不明,所以目前實證上沒有任何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病的方式,也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根治,僅僅只能緩解。緩解的關鍵,則是心理治療和醫療照護。這正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部分。

3

尷尬的現狀

護理阿茲海默患者的第一要義:及時就醫!但由於阿茨海默病是無法逆轉的,對那些已經患病的老人,重點應放在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上,改善他們的症狀和生活才是。不過,生活往往不是事事順心,眼前的困難還有很多……

①護理人員年齡問題

阿茲海默患者的年齡都較大,家庭中負責看護看他們的年齡也不小。他們往往處於上有老、下有小、職業也處於尷尬期。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自己也將邁入老年疾病的黃燈區,自顧不暇的同時還要照顧患者實屬不易。

一旦家庭中缺少人員輪換,看護人員就不得不白天上班、回家照顧老人小孩、夜晚也不見得能安眠。這樣的家庭看護質量必然不高,甚至還會引發其他家人的連鎖反應,只會導致健康狀況下降,生活越來越不愉快。

更可怕的是:阿茲海默症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公開數據顯示,阿茲海默症發病年齡由過去的65歲變成了55歲,甚至有些人四十幾歲就發病了。可以說,家庭主要看護人員自己都是高危人群。

②專業護理的代價

當然,除了看護人員在家護理患者,還可以選擇設施、衛生、護工狀況良好的養老院來進行專業護理。

但是,經濟條件首先得過關。目前,國內的養老院可大體的分為國營養老院和民營養老院。前者水平層次不齊,需要仔細辨別,還可能存在許多管理問題;後者價格較高,不是所有普通家庭可以承擔。

其次,我國的家庭觀念很重,不親自贍養老人幾乎約等於不孝。一旦將父母親送進養老院,上至親朋好友,下至左鄰右舍都可能會指指點點,指責你忘恩負義。這種道德綁架,動搖著很多人,反而讓很多阿茲海默患者錯失了獲得專業護理的機會,在家一天接著一天苟且而過。

就算排除萬難,送老人去養老院接受專業護理了,又難免開始擔心:獨居養老院是否會使患者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呢?

畢竟,護工並非熟悉的家人,或許看護方法會比較專業,但有些細微的情感需求是無法理解的。畢竟,阿茲海默不會帶來太多身體上的劇痛,可心靈的困苦不堪誰又能體會呢?

只能說,我們現在的養老制度還需要完善。大多數人的觀念裡,養老還是主要以居家為主,社區機構只是最後沒有選擇的選擇。這種觀念需要慢慢轉變,不要在疾病摧毀記憶的同時,將那份同理心和包容心也一起抹去。

當下熱極的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新一季少了黃渤的活躍身影,只因他接了另一部綜藝《忘不了餐廳》——和5個認知障礙的老人一起經營一家餐廳。因為他的父親就是認知障礙,有些事情已經來不及去做。或許,如黃渤所說,想讓他父親再揍他一回也好。現實卻是,阿茲海默並無回頭路可走。

加繆的《局外人》中有這麼一句話:“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態何嘗不是這樣呢?

他們無法為自己做出選擇,而身邊的人還有機會,為他們珍惜每分每秒,在現實的心酸中找到一種最理性的方法,幫助他們度過最後的時光,而後再輕鬆的漫步進入長夜……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910天

困擾人類數千年的疾病,阿茲海默

“誰能告訴我,我到底是誰?”

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中最後的一問,同時這也是阿茲海默患者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不再是自己。”

這就是經歷逐漸失憶的阿茲海默患者的感覺。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開始緩慢但會逐漸惡化。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可能包括語言問題,迷失方向,情緒波動,不管理自我護理和行為問題。

逐漸地,患者身體功能喪失,最終導致死亡。雖然進展速度可能不同,但診斷後一般預期壽命為3至9年。根據2018年WHO報告,2015年,全球大約有2980萬人患阿茲海默病,造成約190萬人死亡……

阿茲海默症被稱為上帝最惡毒的詛咒。它一步步蠶食一個人的大腦,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然而,每一個阿茲海默患者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心酸的家庭。

1

阿茲海默病的歷史

阿茲海默病最早由德國精神學家與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於1906年首次提出,也就100多年的歷史。但事實上,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醫生,對於老年痴呆的症狀就有豐富的記載。

最早提到智力衰退與年齡有關的醫生是古希臘學霸畢達哥拉斯,他把生命週期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7-20歲、21-48歲、49-62歲、63-80歲、81歲-。有趣的是,黃帝內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尤其是女子以七年為一階段,兩者十分的類似。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將最後兩個階段稱為“老年期”,他認為很少有人能活到這時候。此時人體的衰退與智力的退化,他認為是回到嬰兒期的一種表現。

而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將這種智力的退化歸入了“偏執”“妄想狂”一類的精神障礙中,歸因於血、痰、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的失衡。這也是第一次將精神障礙與具體的器質性病變聯繫起來。

在古希臘時期,普遍的觀點認為,智力退化在老年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本身,也是一種病變。

到了中世紀時期,醫學在教會的壟斷下不進反退。對於老年痴呆的研究進展只有英國修士兼煉金術士羅傑.培根。在他的著作Methods of Preventing the Appearance of Senility中首次提出,與記憶有關的器官是大腦,而不是上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的心臟。

直到16世紀,老年痴呆的研究才有了很大的進展。不僅僅是醫學領域的關注,甚至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莎士比亞在戲曲中就對老年痴呆做過許多敏銳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他不僅關注到了智力衰退與年齡的關係,更區分了老年痴呆與“單純的瘋狂”。

而後經過現代精神醫學之父菲利普·皮內爾的醫學道德改革,以及解剖學的迅速發展,發現智力衰退的器質性病變就是大腦萎縮,老年痴呆也開始成為一種範圍更窄,定義更明確的疾病。

直到1901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在一名名叫奧古斯特·迪特的50歲女性,發現了第一例阿爾茨海默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阿茲海默持續追蹤迪特的病程進展至病人於1906年死亡為止,並在之後發表該病例,詳細描述了這種動脈硬化性腦萎縮。

直到20世紀60年代,血管疾病仍被認為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而隨著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改進,神經因素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

截至1970年代為止,阿茲海默病的診斷仍然僅限於描述45至65歲之間。直到1977年,一場阿茲海默病研討會共識認定,阿茲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的臨床和病理表徵大致相同。這樣的共識已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不再應該限定於特定年紀的患者。

2

阿茲海默病的機制

目前阿茲海默病的機制還不明確,主要有類澱粉胜肽假說和Tau蛋白假說。

1991年,學者提出類澱粉胜肽假說,認為β類澱粉胜肽(Aβ)在大腦堆積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病的根本原因。證據是唐氏症患者多了一個21號染色體的拷貝,而表現Aβ的前類澱粉蛋白基因(APP)也位於21號染色體上。因此,唐氏症患者幾乎全都在40歲左右時罹患阿茲海默病。

2009年,類澱粉胜肽假說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研究指出和Aβ關係密切的蛋白質可能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罪魁禍首。此類與類澱粉斑塊相關的機制會在早年快速發育的時期,使腦部神經元間的連結減少,並在年紀較大後受到老化相關過程的刺激,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元退化。

全基因組遺傳分析和表達譜分析的結果也支持這一假說。研究者已經確定了一些與澱粉樣蛋白(Aβ)產生的基因與家族性AD相關,例如APP, PSEN1, PSEN2等。此外,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還確定了20多種基因與散發性AD相關。儘管如此,AD的病理學過程仍不清楚。好在我們處於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將為我們更好的理解AD提供可能。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就據此理論發明了一種Aβ的血液檢測平臺,通過檢測血液中與外泌體結合的Aβ來為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提供幫助。這種方法的靈敏度比之前的ELISA法靈敏度更高。

也有人認為Tau蛋白異常是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發展的主因。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會開始與其他Tau蛋白質配對結合,結果在神經細胞中形成了神經纖維糾結。在這種情形下,神經細胞內的微管開始瓦解並導致由細胞骨架構成的運送系統崩壞,這將造成神經細胞之間的化學訊息溝通失效,接著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由於機理不明,所以目前實證上沒有任何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病的方式,也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根治,僅僅只能緩解。緩解的關鍵,則是心理治療和醫療照護。這正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部分。

3

尷尬的現狀

護理阿茲海默患者的第一要義:及時就醫!但由於阿茨海默病是無法逆轉的,對那些已經患病的老人,重點應放在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上,改善他們的症狀和生活才是。不過,生活往往不是事事順心,眼前的困難還有很多……

①護理人員年齡問題

阿茲海默患者的年齡都較大,家庭中負責看護看他們的年齡也不小。他們往往處於上有老、下有小、職業也處於尷尬期。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自己也將邁入老年疾病的黃燈區,自顧不暇的同時還要照顧患者實屬不易。

一旦家庭中缺少人員輪換,看護人員就不得不白天上班、回家照顧老人小孩、夜晚也不見得能安眠。這樣的家庭看護質量必然不高,甚至還會引發其他家人的連鎖反應,只會導致健康狀況下降,生活越來越不愉快。

更可怕的是:阿茲海默症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公開數據顯示,阿茲海默症發病年齡由過去的65歲變成了55歲,甚至有些人四十幾歲就發病了。可以說,家庭主要看護人員自己都是高危人群。

②專業護理的代價

當然,除了看護人員在家護理患者,還可以選擇設施、衛生、護工狀況良好的養老院來進行專業護理。

但是,經濟條件首先得過關。目前,國內的養老院可大體的分為國營養老院和民營養老院。前者水平層次不齊,需要仔細辨別,還可能存在許多管理問題;後者價格較高,不是所有普通家庭可以承擔。

其次,我國的家庭觀念很重,不親自贍養老人幾乎約等於不孝。一旦將父母親送進養老院,上至親朋好友,下至左鄰右舍都可能會指指點點,指責你忘恩負義。這種道德綁架,動搖著很多人,反而讓很多阿茲海默患者錯失了獲得專業護理的機會,在家一天接著一天苟且而過。

就算排除萬難,送老人去養老院接受專業護理了,又難免開始擔心:獨居養老院是否會使患者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呢?

畢竟,護工並非熟悉的家人,或許看護方法會比較專業,但有些細微的情感需求是無法理解的。畢竟,阿茲海默不會帶來太多身體上的劇痛,可心靈的困苦不堪誰又能體會呢?

只能說,我們現在的養老制度還需要完善。大多數人的觀念裡,養老還是主要以居家為主,社區機構只是最後沒有選擇的選擇。這種觀念需要慢慢轉變,不要在疾病摧毀記憶的同時,將那份同理心和包容心也一起抹去。

當下熱極的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新一季少了黃渤的活躍身影,只因他接了另一部綜藝《忘不了餐廳》——和5個認知障礙的老人一起經營一家餐廳。因為他的父親就是認知障礙,有些事情已經來不及去做。或許,如黃渤所說,想讓他父親再揍他一回也好。現實卻是,阿茲海默並無回頭路可走。

加繆的《局外人》中有這麼一句話:“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態何嘗不是這樣呢?

他們無法為自己做出選擇,而身邊的人還有機會,為他們珍惜每分每秒,在現實的心酸中找到一種最理性的方法,幫助他們度過最後的時光,而後再輕鬆的漫步進入長夜……

最心酸的痛: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背後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