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SUV 大眾途觀 途觀L 上汽集團 唱歌的蒲公英 2017-06-24

2017年1月18日,途觀L上市。

1月銷量7554臺,雖然上市時間不足半月,考慮到預定因素,7000多臺的銷量也值得相信。2月銷量12077臺,上升明顯,而彼時,途觀L還在加價銷售,有如此業績,形勢算是一片大好。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時間到了3月,乘聯會的銷售排行中就找不到途觀L的銷售數據了,昂科威銷量不減,仍然維持在21000臺以上的水準,排名卻下降一位。途觀躍居榜首,達到27886臺。要知道,2月途觀銷量僅為7226臺。解釋為途觀和途觀L 合併統計。要想進一步明確途觀L的銷量,就得自己做加減法了。

接下來的4月和5月,貌似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各大專業汽車網站,很難看到途觀L的準確銷售數據了。而5月,途觀銷量甚至高達31362臺(統計口徑原因,乘聯會數據為28356臺),是途觀在發力,還是途觀L在增量,不得而知。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細細品來,這件事,瞬間變得有意思了!


今天這款名叫途觀L的中型SUV,伊始之初,可以叫其他任何一個“途某某”的名字。偏偏它就叫“途觀”,至於“L”,是為了表明它體型的寬大長。這樣的做法,其目的誰人不知?蹭“途觀”曾經的熱度!從全世界只有中國還在繼續生產叫“桑塔納”的汽車,就可以看出,大眾在這方面是多麼的擅長。蹭熱度也沒大錯,畢竟營銷手段而已,雖不高明,但可能有效。何況還都是自己的產品。這時候,上汽大眾說:途觀L是途觀的升級換代產品,他們之間是有傳承的,我們就從名字的延續開始。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但是,從途觀L為上市前做產品造勢開始,又旗幟鮮明的和“途觀”撇清關係,而且必須撇清。因為“途觀L”要跳級。不再屬於緊奏型SUV,它是一臺實至名歸的中型SUV。從整車尺寸,到配置,到市場定位都是!所以,途觀L得按照中型SUV的定價來參與市場競爭,它的對手是昂科威、漢蘭達、銳界等等。而非奇駿和CR-V。這也沒有大錯,雖然長寬高都整體遜於銳界、冠道、漢蘭達,畢竟途觀L的軸距比漢蘭達還多出1MM,不管多多少?那也是多!這時候,上汽大眾說:誰說途觀L和途觀有任何關係,我跟誰急,沒看出來嗎?級別定位都不一樣,同一個名字又能說明什麼問題?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途觀L上市銷售,加價提車,這是在試圖延續途觀當年的銷售盛況。在這個過程當中,上汽大眾真心希望和消費者達成默契。既然彼時,大家都接受途觀的加價行為,對於途觀L又有何理由不繼續接受呢?更何況產品力更強了。VW品牌+SUV熱度+大空間+同樣“途觀”的車名=加價提車。這是上汽大眾的計算等式。這時候,上汽大眾說:產品力更強的途觀L加價提車,做的只是延續途觀曾經的銷售行為。都是途觀,甚至是更好的途觀,順勢而為,諸位姑且接受吧!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回到本文之初,途觀L上市五個月,銷售數據由明朗變得神祕而隱晦。前兩個月明朗期,上汽大眾說:緊湊型SUV的途觀和中型SUV的途觀L,銷售數據必須區分;近三個月隱晦期,上汽大眾說:都叫“途觀”,合併統計銷售數據有何不可?筆者不敢妄論途觀L的銷量,畢竟沒有明確的參考數據。但是從上汽大眾產品線銷量整體下滑,途觀L從加價2萬,到優惠2萬—4萬的情況來分析,沒有理由讓任何人往趨於利好的方向去思考。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一句套話:該產品最終解釋權,歸某某公司所有。途觀、途觀L之於上汽大眾正是如此。我們認為“是”的時候,解釋為“不是”;我們認為“不是”的時候,解釋為“是”。這一切的一切得益於大眾對中國汽車市場這麼些年的深耕細作,對中國汽車市場的認知,如同優秀的外科大夫對人體結構的掌握那般瞭如指掌。在市場營銷策略上頗具知微見著的功底,因而能防微杜漸,趨利避害,長袖善舞。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筆者今天沒有花費半點筆墨談途觀L的產品力問題。真的沒有必要了。對於大眾這幾年的產品,不要有任何多餘的期望,但也不會有任何太大的失望。和他們高深的營銷策略比起來,他們的產品只能是做得“剛剛好”。筆者充滿十二分善意的提醒大眾:即使失去全世界的市場,只要你還有中國市場,那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反之,即使擁有全世界,對你而言,也依然擺脫不了孤寂和落寞。

途觀之後是否再無途觀,你說了不算,上汽大眾說了算

多讓產品力在中國市場說話。大眾,且尊重,且珍惜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