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感恩教育”絕非讓孩子們“愚孝”

CCTV 音樂 教育 央視新聞 2017-06-06

“配合著煽情的音樂,臺上的演講者聲嘶力竭,臺下幾千個孩子坐在操場上集體痛哭”,近日,一段小學生聽取感恩教育課程並集體痛哭的視頻在網絡流傳。

持續3個半小時 上千名學生聽感恩教育痛哭

聽取感恩教育的是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們。據媒體報道,當天學校請來某教育演講家,給全校3953名學生和180名老師進行“學會感恩,勵志前行”的主題報告。

評論丨“感恩教育”絕非讓孩子們“愚孝”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網絡視頻中,可以聽到這名教育演講家用哽咽的聲音教育孩子們:“在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的母親是最偉大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孩子的母親·····”。此外,還在演講中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忍受母親發脾氣,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感恩的人。

評論丨“感恩教育”絕非讓孩子們“愚孝”

△圖片來源於網絡

校長表示,此舉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屬於學校個體行為。近期該市的學校都在搞感恩教育,朔州市實驗小學當天的演講活動從早上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12點,效果非常不錯。

網友質疑演講內容 並稱有兜售行為

然而,視頻被傳到網絡上後,就有網友質疑認為是在進行營銷式洗腦,並稱這場演講結束後有兜售行為。隨後有媒體也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位教育演講家每次出場費為5萬元起,常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開展各種“集訓營”、“親子營”等培訓,並收取相應費用。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是父母之愛。懂得父母的辛勞並學會感恩,應當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在山西朔州實驗小學舉行的這場“感恩教育”報告會,為何會引發如此巨大爭論呢?感恩教育,怎樣做才會有實效呢?

央視評論

莫把“感恩教育變成“催產針”

時下,許多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懂得感恩”並非小概率事件。讓孩子理解父母並學會感恩,是教育應當加強的領域。然而請人做一場演講,學生集體痛哭,表面上看孩子們受到精神的洗禮,但事實上卻好似打了一針“催產針”,急不可耐地想要讓孩子瞬間明白父母之恩和骨肉親情。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在“親情教育”的盛名包裹下,整場活動卻徒有其表。除卻一些大而化之的口號和誇大其詞的表述外,不知孩子在一番痛哭之後,是否真正地學到了什麼。

評論丨“感恩教育”絕非讓孩子們“愚孝”

△“感恩教育”報告會現場圖(來源網絡)

形式化的“感恩教育”會產生負面效應

近些年,類似的所謂“親情教育活動”並不少。一些學校也往往喜歡通過儀式化的活動來“催化”孩子的感恩之心。例如,“給父母洗腳”成了很多學校的選擇。父母本身的辛苦無處不在,完全可以用更加細緻入微的方式來表達感恩之心,絕非“一洗了之”。

同時,這種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容易產生兩個負面效應。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從而引發孩子的負疚感,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順從父母甚至“愚孝”,最終讓孩子失去了自我和個性。另一方面,“念親恩”是一種崇高的感情,理應把對父母恩情的回報化解為“正能量”,為普天下的父母和社會進步而奮鬥。狹隘地解讀或強調感恩,會讓孩子漸漸產生良好的“私德”,卻丟失了應有的“公德心”,使“陌生人關係”這把衡量社會和諧程度的尺子一再縮短。

如何正確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怎樣做才正確呢?一個關鍵點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要寄希望於“催產針”一打,感恩之情就像嬰兒一樣呱呱墜地;而應當在日積月累中讓孩子逐步成長,瓜熟蒂落。

在許多國家,中小學生從事社會活動或打工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本身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比對和體會父母之艱辛,逐步懂得感恩的道理。

最近,筆者參加學校的家長會,每位家長桌上都有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學習書信的寫法,因此老師佈置了這個作業。許多孩子寫給父母的書信中,沒有“偉大”之類口號式的表達,沒有“愛”這類龐大的詞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卻觸動了孩子的心靈,用幼稚的筆觸記錄下來,也讓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和感恩。這樣的作業,是否比一場痛哭流涕的演講更有效呢?

時值端午節,思考親情和感恩的話題更有意味。事實上,端午除了發端於愛國之情外,也強調親情孝道。放棄簡單粗暴的思路,讓孩子沿著自然的成長曲線慢慢成長,孩子終有一天會懂得感恩的道理!

文丨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王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