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反而輸在終點

20世紀80年代時,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等。

待這個“多元智能理論”傳播到中國後備受追捧,雖說這個理論是好的,但實踐的過程中也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孩子本可以玩、休閒的時間,逐漸被各種班填滿,一天下來,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

加德納自己都不懂,為什麼“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會這樣受歡迎。

一位中國記者是這樣說的:

在之前,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智商,但知道了有孩子有八種智能的說法,家長就索性全都幫孩子開發,而不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來教育。家長們開始送孩子上舞蹈班、馬術班、游泳班、高爾夫球班...希望孩子在將來可以成為全能人才。

但孩子真的可以“全面發展”嗎?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反而輸在終點

20世紀80年代時,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等。

待這個“多元智能理論”傳播到中國後備受追捧,雖說這個理論是好的,但實踐的過程中也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孩子本可以玩、休閒的時間,逐漸被各種班填滿,一天下來,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

加德納自己都不懂,為什麼“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會這樣受歡迎。

一位中國記者是這樣說的:

在之前,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智商,但知道了有孩子有八種智能的說法,家長就索性全都幫孩子開發,而不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來教育。家長們開始送孩子上舞蹈班、馬術班、游泳班、高爾夫球班...希望孩子在將來可以成為全能人才。

但孩子真的可以“全面發展”嗎?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及格主義》認為,其中存在四大問題:

  • 不能專精。大多數孩子不僅不會出類拔萃,反而變得平庸,也不會獲得快樂感和滿足感。
  • 教育失衡。孩子專注於各種愛好興趣文化,這剝奪了孩子從玩耍和其他活動中學習成長的機會。
  • 認知負荷。成績受損,孩子很難分清興趣班和課業的主次,容易顧此失彼。
  • 傷害自律。家長代替孩子把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推著他們前進,導致孩子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反而被人甩在了後面。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反而輸在終點

20世紀80年代時,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等。

待這個“多元智能理論”傳播到中國後備受追捧,雖說這個理論是好的,但實踐的過程中也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孩子本可以玩、休閒的時間,逐漸被各種班填滿,一天下來,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

加德納自己都不懂,為什麼“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會這樣受歡迎。

一位中國記者是這樣說的:

在之前,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智商,但知道了有孩子有八種智能的說法,家長就索性全都幫孩子開發,而不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來教育。家長們開始送孩子上舞蹈班、馬術班、游泳班、高爾夫球班...希望孩子在將來可以成為全能人才。

但孩子真的可以“全面發展”嗎?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及格主義》認為,其中存在四大問題:

  • 不能專精。大多數孩子不僅不會出類拔萃,反而變得平庸,也不會獲得快樂感和滿足感。
  • 教育失衡。孩子專注於各種愛好興趣文化,這剝奪了孩子從玩耍和其他活動中學習成長的機會。
  • 認知負荷。成績受損,孩子很難分清興趣班和課業的主次,容易顧此失彼。
  • 傷害自律。家長代替孩子把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推著他們前進,導致孩子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反而被人甩在了後面。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的觀念,同樣也需要推敲

《及格主義》中說,中國家長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苦二強迫。可是這樣一來,孩子的興趣和動力反而被傷害了。

家長強迫著孩子學習,孩子的成績好了,家長高興,覺得這個方法可行,甚至還會炫耀,但從不會理解孩子的想法,待孩子離開父母,上大學後,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覺得畢業後就隨便找個工作就好。

教育孩子,成功沒那麼重要,成人更重要

家長們願意花錢,可以不計成本的投入付出,掌控和規劃孩子的生活與成長,都是為了孩子可以在將來取得成功。

但也就像《及格主義》中說的,在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家長們太容易被“出人頭地”、“有出息”等控制。

但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或許應該是更重要的。

還有讓孩子上名校,就真的可以給孩子完美的教育嗎?其實不然,該好好想想了。

現在是信息網絡時代,距離你千萬公里外發生的一件事,沒有多長時間,你就知道了。

之後你會看到,在這件事下面的網友評論,開始各自表達自己的看法,可其中也不乏各種批判的說法,或者是詆譭,或者...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反而輸在終點

20世紀80年代時,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等。

待這個“多元智能理論”傳播到中國後備受追捧,雖說這個理論是好的,但實踐的過程中也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孩子本可以玩、休閒的時間,逐漸被各種班填滿,一天下來,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

加德納自己都不懂,為什麼“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會這樣受歡迎。

一位中國記者是這樣說的:

在之前,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智商,但知道了有孩子有八種智能的說法,家長就索性全都幫孩子開發,而不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來教育。家長們開始送孩子上舞蹈班、馬術班、游泳班、高爾夫球班...希望孩子在將來可以成為全能人才。

但孩子真的可以“全面發展”嗎?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及格主義》認為,其中存在四大問題:

  • 不能專精。大多數孩子不僅不會出類拔萃,反而變得平庸,也不會獲得快樂感和滿足感。
  • 教育失衡。孩子專注於各種愛好興趣文化,這剝奪了孩子從玩耍和其他活動中學習成長的機會。
  • 認知負荷。成績受損,孩子很難分清興趣班和課業的主次,容易顧此失彼。
  • 傷害自律。家長代替孩子把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推著他們前進,導致孩子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反而被人甩在了後面。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的觀念,同樣也需要推敲

《及格主義》中說,中國家長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苦二強迫。可是這樣一來,孩子的興趣和動力反而被傷害了。

家長強迫著孩子學習,孩子的成績好了,家長高興,覺得這個方法可行,甚至還會炫耀,但從不會理解孩子的想法,待孩子離開父母,上大學後,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覺得畢業後就隨便找個工作就好。

教育孩子,成功沒那麼重要,成人更重要

家長們願意花錢,可以不計成本的投入付出,掌控和規劃孩子的生活與成長,都是為了孩子可以在將來取得成功。

但也就像《及格主義》中說的,在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家長們太容易被“出人頭地”、“有出息”等控制。

但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或許應該是更重要的。

還有讓孩子上名校,就真的可以給孩子完美的教育嗎?其實不然,該好好想想了。

現在是信息網絡時代,距離你千萬公里外發生的一件事,沒有多長時間,你就知道了。

之後你會看到,在這件事下面的網友評論,開始各自表達自己的看法,可其中也不乏各種批判的說法,或者是詆譭,或者...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有時你可能只是簡單的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下面就會出現很多人來“教育”你,憑空揣測你的想法,給你加罪名。

有時造成一個人崩潰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曝光下,“鍵盤俠”的惡意評論、道德綁架,總有一些人,明明距離真相很遠,但卻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抒發自己的想法,但可能也就是這樣的你隨口說的一句話,就會成為當事人被壓倒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些充滿惡意、譏諷、偏激的字眼,暴露了太多太多。其中不乏學生們,或者有著高學歷的人,站在屏幕的背後,給人重擊。

大家在面對考官、面對試卷,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展現自己的同理心、洞察力,還會說出很多大道理,並且自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是有道理的,但僅僅一條評論,或者一個動作,就會將你暴露表面背後的真實。

這些就是在接受更好的教之下的“精英”的模樣嗎?

人的很多品質,在興趣班並不能學到。

"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改變,人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頭地,家長們承受更多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這其實過度焦慮的體現。

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反映了香港教育生態,同時,也體現了現在的中國家長的高度焦慮,看的心慌。

一位還懷著孕的媽媽說,不想做“怪獸家長”,在大兒子兩歲的時候送去早教班,結果得到的迴應是,有的小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很震驚,於是開始準備讓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贏在子宮裡”還不算什麼,還有的家長說“贏在射精前”。

因為想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就要先上名牌中學,在之前就要先上名牌小學,上名牌小學前就要先上名牌幼兒園。

但有的名牌幼兒園只招1月出生的小朋友,所以需要先算好受孕時間...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射精前”,太震驚,這樣的說法真的有些讓人驚愕的說不出話來。

意外,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很意外,現在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這期間的教育競爭,不是早就這樣了嗎?

家長們的對於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進入了“教育完美”的誤區,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還有之後的課外班等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更詮釋了這種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智商、情商、逆商過人,希望孩子文化課優秀,精通才藝,上一流名牌大學,之後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可以說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眼的那一個。

但這樣想象的偏執的教育想法,真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嗎?教育,難道真的就是“贏”?

看到一本書《及格主義》,作者方柏林,是知名譯者和教育專欄作家,他在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戳到了當下教育完美主義的要害。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教育完美主義更多的不過是人心的攀比從眾,以及不理性思考

一位同學,最近在為孩子上學興趣班的事苦惱。身邊幾個認識的朋友孩子在學高爾夫,可是高爾夫的學費太高,隨便一根球杆就要上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壓力山大。

別學了。

可教育機構不斷的說學高爾夫的好處、貴族氣質、自律、專注、耐心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弄的同學都感覺自己對不起孩子了,甚至覺得孩子沒學高爾夫,是真的落後於人,沒有逆襲的希望了。

可能同學的經歷,很多家長都有過。

方柏林在《及格主義》中說,現在家長的錢很好掙,因為家長願意給孩子花錢,導致各種教育機構都很商業化。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免費的簡單的方式,但教育機構不會告訴家長,家長也同樣不相信,認為只有花錢的,花貴錢的才有效。

而且也不乏有的家長說不想讓孩子從早到晚的上興趣班,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及格主義》也戳破了這個藉口。

方柏林認為,家長每天陪著孩子拿著大包小包的跑各種興趣班等,看起來自己很盡責,很疲憊,你看,我為了孩子,都累成這樣了,但實際呢,花出去的錢真的就可以起到效果嗎?家長將對孩子的教育都通過花錢託付給各種班,只是為了讓自己隨大流更加心安理得。

拿很多人來講,你會發現,在你那一代上個學都難,之後一代一代的,從開始重視文化課,到拓展到重視興趣班課外班,又到早教,一代一代的孩子承受的越來越多,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孩子還是和眾多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興趣特長,大家還是一樣成為“同道中人”。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些不一定是有多厲害的教育專家提出的,但一定是營銷大拿,他們清楚家長的心理,知道家長永遠都會願意給孩子花錢,會孩子鋪路。

而且在《沒有起跑線》中,還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對於那些血高爾夫、學馬術等一些高檔課外活動的,那些學跳舞、游泳的就別想跟人家做朋友了。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特長為什麼還要分出三六九等,交朋友也要分出團體差別。

《沒有起跑線》中,有一位家長說:其實這條起跑線,現在大家有很大壓力是為了什麼?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反而輸在終點

20世紀80年代時,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等。

待這個“多元智能理論”傳播到中國後備受追捧,雖說這個理論是好的,但實踐的過程中也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孩子本可以玩、休閒的時間,逐漸被各種班填滿,一天下來,已經沒有什麼精力了。

加德納自己都不懂,為什麼“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會這樣受歡迎。

一位中國記者是這樣說的:

在之前,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智商,但知道了有孩子有八種智能的說法,家長就索性全都幫孩子開發,而不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來教育。家長們開始送孩子上舞蹈班、馬術班、游泳班、高爾夫球班...希望孩子在將來可以成為全能人才。

但孩子真的可以“全面發展”嗎?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及格主義》認為,其中存在四大問題:

  • 不能專精。大多數孩子不僅不會出類拔萃,反而變得平庸,也不會獲得快樂感和滿足感。
  • 教育失衡。孩子專注於各種愛好興趣文化,這剝奪了孩子從玩耍和其他活動中學習成長的機會。
  • 認知負荷。成績受損,孩子很難分清興趣班和課業的主次,容易顧此失彼。
  • 傷害自律。家長代替孩子把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推著他們前進,導致孩子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反而被人甩在了後面。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的觀念,同樣也需要推敲

《及格主義》中說,中國家長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苦二強迫。可是這樣一來,孩子的興趣和動力反而被傷害了。

家長強迫著孩子學習,孩子的成績好了,家長高興,覺得這個方法可行,甚至還會炫耀,但從不會理解孩子的想法,待孩子離開父母,上大學後,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覺得畢業後就隨便找個工作就好。

教育孩子,成功沒那麼重要,成人更重要

家長們願意花錢,可以不計成本的投入付出,掌控和規劃孩子的生活與成長,都是為了孩子可以在將來取得成功。

但也就像《及格主義》中說的,在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家長們太容易被“出人頭地”、“有出息”等控制。

但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或許應該是更重要的。

還有讓孩子上名校,就真的可以給孩子完美的教育嗎?其實不然,該好好想想了。

現在是信息網絡時代,距離你千萬公里外發生的一件事,沒有多長時間,你就知道了。

之後你會看到,在這件事下面的網友評論,開始各自表達自己的看法,可其中也不乏各種批判的說法,或者是詆譭,或者...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有時你可能只是簡單的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下面就會出現很多人來“教育”你,憑空揣測你的想法,給你加罪名。

有時造成一個人崩潰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曝光下,“鍵盤俠”的惡意評論、道德綁架,總有一些人,明明距離真相很遠,但卻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抒發自己的想法,但可能也就是這樣的你隨口說的一句話,就會成為當事人被壓倒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些充滿惡意、譏諷、偏激的字眼,暴露了太多太多。其中不乏學生們,或者有著高學歷的人,站在屏幕的背後,給人重擊。

大家在面對考官、面對試卷,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展現自己的同理心、洞察力,還會說出很多大道理,並且自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是有道理的,但僅僅一條評論,或者一個動作,就會將你暴露表面背後的真實。

這些就是在接受更好的教之下的“精英”的模樣嗎?

人的很多品質,在興趣班並不能學到。

闢謠:孩子上各種班就越能有出息?《及格主義》戳破教育完美主義


成人遠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唯一一個進步的是大部分家長不打罵孩子了,或者有也很少,但家長們的另一種教育方式,控制或者說是“柔軟的威脅”、“畸形愛的關心”,卻也造成孩子變的更加迷茫、只能跟從家長的想法,上著爸媽給報的興趣班、課外班、輔導班等等。

這樣的教育進步,真的是進步嗎?這樣的“育兒”方式,或許是金錢堆砌起來的自我安慰,以及花錢就可以推卸掉的教育責任。

很多家長們不缺錢,缺的是對孩子的高質量的陪伴,以及教育的智慧。

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不是名牌學校也不是各種班,而是有教育能力教育智慧的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