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③美育可以培養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現代美學奠基人、著名教育學家朱光潛提倡德智美三育並舉。他說:“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他認為理想的教育並非通過打壓一方來培植另一方,而是每個天性均能協調發展。

朱光潛先生倡導造就“全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靈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長足發展。而美育,通過藝術的昇華、人文的關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涼、最貧瘠的精神世界,在那裡播撒種子。

朱先生將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機。若遇上胡亂修剪的園丁,只得被摧殘壓抑,畸形發展,毫無健康可言。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③美育可以培養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現代美學奠基人、著名教育學家朱光潛提倡德智美三育並舉。他說:“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他認為理想的教育並非通過打壓一方來培植另一方,而是每個天性均能協調發展。

朱光潛先生倡導造就“全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靈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長足發展。而美育,通過藝術的昇華、人文的關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涼、最貧瘠的精神世界,在那裡播撒種子。

朱先生將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機。若遇上胡亂修剪的園丁,只得被摧殘壓抑,畸形發展,毫無健康可言。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④美育可以充實人生,以詩意來面對生活的苦

著名藝術家、教育學家豐子愷在闡述美育的作用時,以繪畫教育為例說過:“例如圖畫,教兒童鑑賞靜物、鑑賞自然,不念其實用的、功利的方面,而專事吟味其美的方面,以養成其發見‘美的世界’的能力;教兒童描寫這美,以養成其美的創作的能力。希望這能力能受用於其生活上:即希望其能用鑑賞自然、鑑賞繪畫的眼光來鑑賞人生、世界,希望其能用像美的和平與愛的情感來對付人類,希望其能用像創造繪畫的態度來創造其生活。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揹負著各自的責任,生活有時候很苦,而如果沒有內在的精氣神兒挺立著,人就會變得弓腰塌肩、毫無生機。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於這片大地上”,而美育,便是教人用詩意的眼光來應對眼前的苦。

風雨之中,當學習東坡,不畏艱辛,不愁無路,草鞋蓑衣又怎樣,拄著竹杖,依然瀟灑自在、鎮定自若。以鑑賞自然的角度來看待這驟降急雨,竟有幾分磅礴大氣之姿,也發現了不同風采的美。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③美育可以培養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現代美學奠基人、著名教育學家朱光潛提倡德智美三育並舉。他說:“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他認為理想的教育並非通過打壓一方來培植另一方,而是每個天性均能協調發展。

朱光潛先生倡導造就“全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靈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長足發展。而美育,通過藝術的昇華、人文的關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涼、最貧瘠的精神世界,在那裡播撒種子。

朱先生將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機。若遇上胡亂修剪的園丁,只得被摧殘壓抑,畸形發展,毫無健康可言。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④美育可以充實人生,以詩意來面對生活的苦

著名藝術家、教育學家豐子愷在闡述美育的作用時,以繪畫教育為例說過:“例如圖畫,教兒童鑑賞靜物、鑑賞自然,不念其實用的、功利的方面,而專事吟味其美的方面,以養成其發見‘美的世界’的能力;教兒童描寫這美,以養成其美的創作的能力。希望這能力能受用於其生活上:即希望其能用鑑賞自然、鑑賞繪畫的眼光來鑑賞人生、世界,希望其能用像美的和平與愛的情感來對付人類,希望其能用像創造繪畫的態度來創造其生活。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揹負著各自的責任,生活有時候很苦,而如果沒有內在的精氣神兒挺立著,人就會變得弓腰塌肩、毫無生機。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於這片大地上”,而美育,便是教人用詩意的眼光來應對眼前的苦。

風雨之中,當學習東坡,不畏艱辛,不愁無路,草鞋蓑衣又怎樣,拄著竹杖,依然瀟灑自在、鎮定自若。以鑑賞自然的角度來看待這驟降急雨,竟有幾分磅礴大氣之姿,也發現了不同風采的美。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3、實施美育過程中所要注意的

①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演員孫儷因其出色的演技以及低調和善的為人而廣受觀眾所喜愛,一雙兒女更是羨煞旁人。她跟鄧超經常與孩子們搞怪玩耍,用心呵護著孩子的想象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

有一次,孫儷給孩子們買了顏料,期待他們能安安靜靜畫畫,誰曾想孩子們把顏料弄得手上、身上、地板上全是。換成嚴苛的媽早就大呼小叫,批評教育了。孫儷只是發發無奈感慨,但絕不會因此而澆滅孩子們的創作熱情。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③美育可以培養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現代美學奠基人、著名教育學家朱光潛提倡德智美三育並舉。他說:“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他認為理想的教育並非通過打壓一方來培植另一方,而是每個天性均能協調發展。

朱光潛先生倡導造就“全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靈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長足發展。而美育,通過藝術的昇華、人文的關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涼、最貧瘠的精神世界,在那裡播撒種子。

朱先生將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機。若遇上胡亂修剪的園丁,只得被摧殘壓抑,畸形發展,毫無健康可言。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④美育可以充實人生,以詩意來面對生活的苦

著名藝術家、教育學家豐子愷在闡述美育的作用時,以繪畫教育為例說過:“例如圖畫,教兒童鑑賞靜物、鑑賞自然,不念其實用的、功利的方面,而專事吟味其美的方面,以養成其發見‘美的世界’的能力;教兒童描寫這美,以養成其美的創作的能力。希望這能力能受用於其生活上:即希望其能用鑑賞自然、鑑賞繪畫的眼光來鑑賞人生、世界,希望其能用像美的和平與愛的情感來對付人類,希望其能用像創造繪畫的態度來創造其生活。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揹負著各自的責任,生活有時候很苦,而如果沒有內在的精氣神兒挺立著,人就會變得弓腰塌肩、毫無生機。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於這片大地上”,而美育,便是教人用詩意的眼光來應對眼前的苦。

風雨之中,當學習東坡,不畏艱辛,不愁無路,草鞋蓑衣又怎樣,拄著竹杖,依然瀟灑自在、鎮定自若。以鑑賞自然的角度來看待這驟降急雨,竟有幾分磅礴大氣之姿,也發現了不同風采的美。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3、實施美育過程中所要注意的

①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演員孫儷因其出色的演技以及低調和善的為人而廣受觀眾所喜愛,一雙兒女更是羨煞旁人。她跟鄧超經常與孩子們搞怪玩耍,用心呵護著孩子的想象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

有一次,孫儷給孩子們買了顏料,期待他們能安安靜靜畫畫,誰曾想孩子們把顏料弄得手上、身上、地板上全是。換成嚴苛的媽早就大呼小叫,批評教育了。孫儷只是發發無奈感慨,但絕不會因此而澆滅孩子們的創作熱情。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要與孩子形成互動

詩詞才女武亦姝的父母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從小就注重培養她的文化素養,而且喜歡與孩子互動,經常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誰就去做家務。

人們總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居高臨下,知識灌輸。其實美育不是的,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是用平等的姿態來完成關於美的交流。所以家長一定要與孩子互動,在玩的過程中學習,不枯燥、易消化。

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審美與創新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的世界一定不是簡單地憑學歷,憑經驗就可獲得成功。趨向多元化的未來,需要的是能夠終身學習、抱持良好態度、情商財商逆商各方面均衡發展的人才。

而浮躁功利的當下,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誠信缺失越來越多,人們心理負擔急劇加重……種種城市化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都急切呼喚人民素質的提高。

而美育便是解決當下問題的途徑之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力與創新力,將這種人文精神刻到骨子裡,形成習慣。並不是刻意地企盼孩子日後成為藝術大師,只是為了成為自己生活的藝術家,活得更精彩,人生更充實。

康德說:“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願我們每一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不忘仰望星空。

"

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朱光潛《談美感教育》

一、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因自小學畫,加之我又喜愛藝術,所以家裡面經常堆疊著畫冊、調色盤以及瓶瓶罐罐的顏料。

上二年級的侄子來我家做客,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畫作跟閃閃發光的工具,瞪著大眼睛格外喜歡。書桌上放了一本《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他指著封面笑嘻嘻地問我:“姑姑,這是誰畫的鸚鵡啊,真好玩兒。”我耐心回覆他:“這是任伯年畫的,他是個藝術大師,專門畫這些花花鳥鳥。”

你看,藝術薰陶無處不在,孩子單純天真,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間,小小的人兒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當大師畫作與孩童好奇心相遇,作為家長要呵護童心,因勢利導,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與任伯年閒時看花鳥》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的美育教材。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開本,既輕巧好拿不易被撕爛,又通俗易懂耐讀好看。

它從屬於《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由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帶領團隊精選了幾位藝術大師的名畫,再配以樵蘇的小詩,詩情畫意相交融,活潑鮮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時亦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作為“海上畫派”蜚聲畫壇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繪畫方面造詣極高,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評價他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取材於生活,畫人們素日常見的動物植物——燕子、錦雞、八哥、翠鳥、水仙、牡丹、繡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給年紀小的孩童看,也絕不晦澀高深,反而熟悉親切、妙趣橫生。

侄子翻到《沒骨花卉冊十二開·桃花》,我給他念左邊的小詩:“春暖日融融,晴雲綴長空。灼灼桃花豔,搖盪醉東風。”他跟著朗讀,不一會兒就背過了。右邊的畫作裡桃花清新明麗,造型逼真生動,讓人感受到了活潑愉快的美感。

我指著其中一朵趁熱打鐵,跟侄子說:“《詩經》當中也有一首描寫桃花的詩,是賀新娘的,裡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以後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點了點頭,繼續愛不釋手地翻閱畫本。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二、被忽視的美感教育,是時候補上這一課啦

電視劇《小歡喜》中,臨近高考,成績不佳的方一凡覺得自己單憑文化課成績考不上好的大學,他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藝考這條路。可藝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媽媽童文潔起初是反對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對美育都抱有偏見。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追求各學科高分數成為主抓重點,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為什麼強調美感教育?

《禮記·樂記》雲:“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人類有別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懂得實施美育。

1795年,德國詩人與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現代美育理論傳入我國,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交互滲透,共同發展。

何為美育?美育即通過各種欣賞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民眾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國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所以為什麼一個勁兒地強調美感教育,就是因為它重要,因為它可以填補人文精神的缺失。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2、美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①美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明,美育對右腦開發、調節大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內嗎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響。

基於人類對左右半腦的初步認識——大腦左半球功能側重於時間、概念、語言,大腦右半球功能側重於空間、視覺、形象——人們研究發現:當對人進行美感教育(聽旋律優美的音樂、欣賞線條流暢的畫作、觀肢體優雅的舞蹈)時,右腦的功能能得到刺激與強化。通過美育,可以開發右腦,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再來說說人類的潛意識與情商。20世紀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首先發現了杏仁核對情緒中樞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人類早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惡劣殘酷,為了抵抗侵害,人們經常憑藉邊緣系統作出應激反應,即潛意識做出的本能反應。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可能還像茹毛飲血時期一樣反應判斷。在文明社會,情商就變成了影響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證明,美育有壓制與提升原始情緒的作用。即使人變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與純潔。

最後,美育可以影響腦內嗎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學雜誌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腦內嗎啡肽能夠幫助細胞保持年輕活力、激活大腦能量。通俗一點講,就是嗎啡肽的分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當人處於美育活動之中,在欣賞美的過程之時,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嗎啡肽,人們心理上就會感到輕鬆、愉快,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美育可以改變人生,發現潛能

藝術學博士羅貫庭曾說:“藝術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一生。透過創意美術教學,看見小的改變,這可能是最讓我感動的。”

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堅持去上羅老師的創意美術課,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很大,所以孩子們經常壓抑焦慮、滿臉愁容。而媽媽發現孩子們在週五的晚上格外不同,會開心地笑而且特別自信,原來每到週五就會有畫畫課。

近年來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想不開的案例屢見不鮮。成長中的花朵們,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剝奪他們快樂的權利。競爭的逆流裡,若能有一兩個愛好暫作可喘息的港灣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變孩子的焦慮情緒,美育還能不經意間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

麥克斯韋小時候學畫畫,有一次靜物寫生,他畫一個插滿鮮花的花瓶。細心的父親發現小麥克斯韋的畫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積的圓形。既然對數學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於是,父親開始教他幾何與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枝繁葉茂,小樹長大,麥克斯韋終成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③美育可以培養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現代美學奠基人、著名教育學家朱光潛提倡德智美三育並舉。他說:“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儘量生展。”他認為理想的教育並非通過打壓一方來培植另一方,而是每個天性均能協調發展。

朱光潛先生倡導造就“全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靈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長足發展。而美育,通過藝術的昇華、人文的關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涼、最貧瘠的精神世界,在那裡播撒種子。

朱先生將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機。若遇上胡亂修剪的園丁,只得被摧殘壓抑,畸形發展,毫無健康可言。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④美育可以充實人生,以詩意來面對生活的苦

著名藝術家、教育學家豐子愷在闡述美育的作用時,以繪畫教育為例說過:“例如圖畫,教兒童鑑賞靜物、鑑賞自然,不念其實用的、功利的方面,而專事吟味其美的方面,以養成其發見‘美的世界’的能力;教兒童描寫這美,以養成其美的創作的能力。希望這能力能受用於其生活上:即希望其能用鑑賞自然、鑑賞繪畫的眼光來鑑賞人生、世界,希望其能用像美的和平與愛的情感來對付人類,希望其能用像創造繪畫的態度來創造其生活。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揹負著各自的責任,生活有時候很苦,而如果沒有內在的精氣神兒挺立著,人就會變得弓腰塌肩、毫無生機。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於這片大地上”,而美育,便是教人用詩意的眼光來應對眼前的苦。

風雨之中,當學習東坡,不畏艱辛,不愁無路,草鞋蓑衣又怎樣,拄著竹杖,依然瀟灑自在、鎮定自若。以鑑賞自然的角度來看待這驟降急雨,竟有幾分磅礴大氣之姿,也發現了不同風采的美。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3、實施美育過程中所要注意的

①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演員孫儷因其出色的演技以及低調和善的為人而廣受觀眾所喜愛,一雙兒女更是羨煞旁人。她跟鄧超經常與孩子們搞怪玩耍,用心呵護著孩子的想象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

有一次,孫儷給孩子們買了顏料,期待他們能安安靜靜畫畫,誰曾想孩子們把顏料弄得手上、身上、地板上全是。換成嚴苛的媽早就大呼小叫,批評教育了。孫儷只是發發無奈感慨,但絕不會因此而澆滅孩子們的創作熱情。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②要與孩子形成互動

詩詞才女武亦姝的父母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從小就注重培養她的文化素養,而且喜歡與孩子互動,經常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誰就去做家務。

人們總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居高臨下,知識灌輸。其實美育不是的,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是用平等的姿態來完成關於美的交流。所以家長一定要與孩子互動,在玩的過程中學習,不枯燥、易消化。

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審美與創新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的世界一定不是簡單地憑學歷,憑經驗就可獲得成功。趨向多元化的未來,需要的是能夠終身學習、抱持良好態度、情商財商逆商各方面均衡發展的人才。

而浮躁功利的當下,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誠信缺失越來越多,人們心理負擔急劇加重……種種城市化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都急切呼喚人民素質的提高。

而美育便是解決當下問題的途徑之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力與創新力,將這種人文精神刻到骨子裡,形成習慣。並不是刻意地企盼孩子日後成為藝術大師,只是為了成為自己生活的藝術家,活得更精彩,人生更充實。

康德說:“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願我們每一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不忘仰望星空。

為什麼要引導孩子賞畫讀詩?成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