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買早點成上班族新選擇?除了能多睡十分鐘,這些也成關鍵因素'

"
"
便利店買早點成上班族新選擇?除了能多睡十分鐘,這些也成關鍵因素

在家吃不趕趟兒,路邊攤兒不放心,現如今,去便利店選個三明治,到自動收款臺刷個碼,已經成了許多上班族的新選擇。

早上這一口飯的變化背後,是城市業態不斷髮展、變換的結果。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三年內,北京市每萬人將擁有3家便利店。其中餐飲服務,也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白領們為何選擇便利店?早餐之“變”,背後仍有哪些不便?

變局

早餐成便利店增長點

早上7時50分剛過,陶然亭地鐵站附近的一處7- ELEVEN便利店門口,陳樂正在“大快朵頤”。

左手一個麵包,右手一瓶豆漿,面前對著個垃圾桶,陳樂卻吃得挺香。“習慣了”,話雖這麼說,看著人來人往的人群,他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早上出門下樓,在便利店買一兩樣早點,站在垃圾桶前吃完,上地鐵去單位,每個上班日,這都是陳樂的固定行程。超市對面就有個雞蛋灌餅攤位,可他很少去那裡吃,“一是怕不太乾淨,二來還得排隊,浪費時間。再說買完灌餅要站在風裡吃,還不如垃圾桶邊,至少有個屋頂。”

在宣武門上班的劉女士,則是在被動中選擇了便利店作為購買早餐的地點。按照劉女士所在的公司要求,在辦公室吃早餐的員工,只能吃“沒有氣味”的食品。於是什麼灌餅、包子都與劉女士無緣,超市裡的麵包牛奶,成了她的首選:“每天早上碰上同事的第一個地方就是超市,都是來買早餐的。”

“尤其是這一年,來我們這兒買早點的人越來越多了。”一家7- ELEVEN便利店的工作人員介紹,最初幾年,在便利店購買午餐的白領較多。隨著近兩年周邊環境治理改造,路邊攤逐漸退出市場,來便利店購買早餐的職場人群越來越多。便利店也隨之豐富了早餐的口味,如今到了高峰時段,等待購買早餐的消費者甚至需要排隊。與此同時,晚餐的購買量也在增加。

隨著消費變化的,還有京城不斷擴展的便利店規模。據北京市商務部門統計,3年前,北京每百萬人口擁有160個便利店,如今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220個。未來3年內,北京將實現每百萬人口擁有便利店數量300個的目標。

便利

多睡十分鐘成決定因素

便利店賣早餐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與城市變化不無關係。如果說焦圈、豆汁屬於老一代北京人的城市情結,麵包、牛奶則是新一代北京人的生活節奏。

“上班路上也有慶豐、肯德基這種,但是來不及吃。”在西單工作的楊女士表示,單位的打卡制度比較嚴格,因此早餐只能通過便利店或是地鐵口的便利車解決。相比之下,便利店選擇更多,商品也比較直觀。

陳樂改到便利店解決早餐,大概已經有一年時間。在他看來,便利店買早餐最大的好處也是省時間,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如今許多便利店還加裝了自助結賬裝置,“去便利店吃,能多睡十分鐘”。

“我比較看重安全,便利店衛生一點,相對也健康。雖然路邊攤的衛生條件比原來好多了,但你仔細觀察觀察就能看出來,他們擦檯面的布,一早上都不洗的。”在陶然亭附近工作的劉先生坦言,無論如何管理,路邊攤都有其先天不足,外加天熱食品容易腐壞,每到夏天,就會有更多消費者走入便利店。

在中關村上班的許培,則是白領中的慢節奏。他會找一家有餐桌椅的便利店,買上兩個包子,配一杯咖啡,慢慢地享受完屬於自己的十五分鐘。

“這兩年品類豐富了很多,比路邊攤好多了。”許培回憶,前兩年單位樓下有家煎餅攤,因為環境整治,在2018年撤攤。最初的半個月,單位的同事們都覺得不太方便,不過樓下很快就開設了如今的便利蜂超市,除了常見的關東煮外,超市還提供熱粥、包子等中式早餐。

除了方便,小便利店的價格也比連鎖餐飲店便宜,許培購買的兩個包子不到8元錢。而傳統連鎖餐飲店一頓早餐的價格大約在15元上下。

暗戰

一個路口四家便利店

消費者的轉移,也引發了便利店之間的暗戰,一個熱點地區多家便利店集聚,已經是京城常態。

早晨的海淀黃莊地鐵站,僅從出口魚貫而出的人群,你就能判斷地下交通的緊張忙碌。作為中關村工作區的“起點”和機構聚集的“教育聖地”,喧鬧的人潮已是常態。

走出地鐵的人們,往往需要一份早餐。搜索地圖就會發現,僅一個黃莊路口東,就聚集著包括廣場便利車的四家便利店,其中便利蜂甚至在馬路兩側各開一處門店。

為了吸引消費者,各家門店也各有特色——老牌連鎖超市7-ELEVEN的面積較大,商品更為豐富;生力軍便利蜂則佈置了餐桌椅,以供消費者使用;離地鐵口最近的便利車自不必說,全靠位置取勝。

送餐小哥同樣加入到這場戰鬥中,據記者觀察,上午9時左右,僅10分鐘時間,就有4名不同平臺的送餐人員在超市取貨,送到周邊的寫字樓,所購貨品全是早餐。

事實上,隨著早餐這一剛需被逐漸開發,便利店對早餐的爭奪早已明朗化。全家便利店前高管簡印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便利店對早餐型商品的重視程度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因素不斷提高,當下已成為兵家必爭的重點項目之一。”

“除了包子、好燉,現在輕食、沙拉也挺受歡迎。”一家便利店的工作人員介紹,消費者不僅對早餐的便捷、安全性有所考量,對於早餐的種類要求也與時俱進。例如健康等概念逐漸火爆,讓低熱量的食品,如無糖酸奶、蔬菜沙拉等商品的銷量一路走高:“還有咖啡之類提神的飲料,最近也賣得特別好。”

不便

缺少更近的“自提點”

“豆漿捲餅要嗎?”上午9時40分,黃莊地鐵站東南口,一名身穿灰色上衣、斜背挎包的女子,低聲向過路的行人推銷著裝在包中的自制早餐。每次詢問後四處張望的眼神,彷彿讓人回到了20年前,看到中關村街頭兜售光盤的場景。

在她身邊20米外就有四家超市的事實,會讓這一場景更加弔詭——然而短短的兩分鐘內,這名女子就賣出了兩份豆漿捲餅套餐——在女子背後的自行車筐中,還藏著更多的存貨。

“真是沒時間,她這個最快了。”付賬、接過捲餅,再快步向前,呂先生只在女子身邊停頓了不足20秒,記者的詢問也不能讓他停下腳步:“到單位再吃,去便利店還得排隊。”

事實上,呂先生的早餐也許比“便利店一族”更有代表性。據中國營養學會2018年發佈的《中國居民早餐飲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35%的調查對象不能每天吃早餐,時間緊張是最主要因素。在用餐時間方面,81%的調查對象早餐用餐時間在15分鐘之內,42%在10分鐘以內。

與此同時,在早餐品種更換頻率方面,僅有26%的調查對象能夠做到每週定期更換早餐品種,無法滿足食物多樣的平衡膳食原則。

數據背後,則是便民餐車、路邊攤販、便利店難以無縫銜接的現狀。畢竟從租金、成本的角度考慮,便利店常常藏身於寫字樓內,不會棲身於交通最便利的位置。

2018年底,北京市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縮短食品經營許可審核時長、改進食品藥品經營限制等措施,直指便利店經營餐飲缺口。

“說白了,又方便又實惠的選擇還是不夠多。”消費者許培建議,便利店的早餐經營可以更有針對性,引入灌餅、煎餅等傳統食品,選址方面,也可以在交通站點附近設“自提點”或“迷你店”,“我還是挺懷念樓下的煎餅果子的,希望有一天能在便利店買到。”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吳楠 插圖:宋溪

流程編輯:王宏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