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養生時——健康小知識(眩暈)

眩暈

是指患者自覺頭腦有暈眩之感,輕者閉目自止,重者感覺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轉,不能站立的症狀。

眩暈的症狀表現特徵是頭暈與目眩,輕者僅眼花,頭重腳輕,或搖晃浮沉感,閉目即止;重則如坐車船,視物旋轉,甚則欲僕。或兼目澀耳鳴,少寐健忘,腰膝痠軟;或噁心嘔吐,面色蒼白,汗出肢冷等。發作間歇期長短不一,可為數月發作一次,亦有一月數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誘因,但也可突然起病,並可逐漸加重。眩暈若兼頭脹而痛,心煩易怒,肢麻震顫者。應警惕發生中風。

西醫常靠輸液擴張血管來緩解一時之急,但很容易反覆。

發病原因

可導致眩暈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壓、貧血、頸椎病、腰椎病、美尼爾氏綜合徵、腦動脈硬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徵、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前庭神經元炎、內聽動脈阻塞、腦震盪及其後遺症、眼屈光不正、勞累過度、化學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暈。患者除單純頭暈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鳴耳聾、頭臉麻木、潮熱盜汗、胸悶噁心、神疲倦怠;面色蒼白、煩躁易怒等症狀。

中醫認為,眩暈的病因病機多為由於情志、飲食內傷、體虛久病、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為基本病機。病位雖在腦,卻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其中尤以肝為主。

1.情志內傷:素體陽盛,加之惱怒過度,肝陽上亢,陽升風動,發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鬱惱怒,氣鬱化火,使肝陰暗耗,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

2.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清竅失養而作眩暈;或嗜酒肥甘,飢飽勞倦,傷於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溼生痰,痰溼中阻,濁陰不降,引起眩暈。

3.外傷、手術:頭部外傷或手術後,氣滯血瘀,痺阻清竅,發為眩暈。

4.體虛、久病、失血、勞倦過度: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精不充,或者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虛,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而發生眩暈。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上亢,發為眩暈。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後,虛而不復,或勞倦過度,氣血衰少,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辨證方法

辨臟腑

眩暈病位雖在清竅,但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常關係密切。

  • 肝陰不足,肝鬱化火,均可導致肝陽上亢,其眩暈兼見頭脹痛,面潮紅等症狀;

  • 脾虛氣血生化乏源,眩暈兼有納呆,乏力,面色晄白等;

  • 脾失健運,痰溼中阻,眩暈兼見納呆,嘔惡,頭重,耳鳴等;腎精不足之眩暈,多兼腰痠腿軟,耳鳴如蟬等;

辨虛實

眩暈以虛證居多,挾痰挾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實,久病多虛,體壯者多實,體弱者多虛,嘔惡、面赤、頭脹痛者多實,體倦乏力、耳鳴如蟬者多虛;發作期多實,緩解期多虛。病久常虛中夾實,虛實夾雜。

辨體質

  • 面白而肥多為氣虛多痰;

  • 面黑而瘦多為血虛有火;

辨標本

眩暈以上實下虛,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為標。

  • 其中陰虛多見咽乾口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 氣血不足則見神疲倦怠,面色不華,爪甲不榮,納差食少,舌淡嫩,脈細弱;

  • 標實又有風性主動,火性上炎,痰性粘滯,瘀性留著之不同,要注意辨別;

證型歸納

根據其病因病機的不同,中醫常將眩暈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肝陽上亢型

常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而脹,每因煩勞或惱怒加重,面色潮紅,少寐多夢,平素急躁易怒,口苦、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等。治療宜養血平肝,活血通絡。

肝火上炎

常表現為頭暈且痛,其勢較劇,目赤口苦,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寐少多夢,小便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宜清肝瀉火,清利溼熱。

氣血虧虛型

常表現為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脣甲不華,髮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納少腹脹等。治療宜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腎精不足型

常表現為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兩目幹色恩澀,少寐健忘,心煩口乾,耳鳴,神疲乏力,腰痠膝軟,遺精,舌紅苔薄,脈弦細等。治療宜滋肝養腎、益精填髓,溫腎固精。

痰濁中阻型

常表現為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噁心,食少多寐,或時吐痰涎,苔白膩。治療宜燥溼化痰。

瘀血阻絡型

常表現為眩暈頭痛,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脣紫暗,舌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治療宜化瘀、活血、醒腦。

你與健康小知識中間只差一個雜家歸真

記得關注雜家歸真頭條號,更多健康知識等著你來看。

本文由雜家歸真編輯撰寫,轉載請註明。

以中醫傳統理論基礎為依據,以身體健康、養生為目的,傳播健康知識。大家的分享、轉發和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如喜歡請關注,將有體系的持續更新相關內容。

人到養生時——健康小知識(眩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