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湯《傷寒論》一類方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一類方

下面接著兩個方是治療胃氣上逆的。以和胃降氣為主要特點。

《傷寒論》提到旋覆代赭湯治胃氣上逆,“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心下痞硬,並不滿痛,按起來有一定抵抗感,說明一定的有形實邪,治痰,有痰濁。他強調心下,心下是胃,強調是胃,原來旋覆代赭湯的運用,“或汗吐下以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就是說在治療當中,經過一個誤治,特別吐下以後,傷胃氣,傷及胃氣,造成這種胃虛有痰的病機。痰是個痰水、痰溼的意思。它並非是指咳嗽咳出來這個痰。所以在胃虛基礎上,胃虛有痰,造成胃氣不和,引起嘔吐、呃逆,或乾嘔。噫氣不除,雖然包括像噯氣,但胃氣上逆也可以嘔吐。噯氣乾嘔本屬同類。但旋覆代赭湯,由於歷來人們討論噫氣,包括不包括呃逆,一般認為這個方也能治呃逆。因為呃逆,肺胃之氣的上逆,張仲景說這是“客氣動膈”,就是病邪引起衝動膈肌,造成肺胃之氣的上逆,所以呃逆兩方面的因素都有。有外邪侵入因素,或者吃一些不恰當的食物,過冷,引起肺胃之氣的上逆,衝動膈肌,這是呃逆。但是噯氣嘔吐,這個胃氣上逆,用旋覆代赭湯,也使常用的一種病證。

病機

由汗吐下引起胃氣虛弱。

汗吐下引起

胃氣虛弱

脾胃失運─溼聚為痰─痰阻氣滯─心下痞硬

胃虛痰阻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噯氣,嘔吐,呃逆

苔白膩,脈緩或滑

胃氣虛弱,當然脾胃運化水溼能力減弱,溼聚成痰,痰阻滯氣積,引起心下痞硬。苔白膩,脈緩或滑,反映胃虛有痰溼,所以從病機結論,胃虛痰阻,(或說胃虛有痰),造成胃失和降,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和胃降逆,結合化痰)

方解

旋覆花

降氣化痰

臣1

代赭石

和胃降逆

臣2

生薑

化痰降逆兼顧

半夏

人蔘

補脾益氣

大棗

配生薑,調和脾胃

佐使

甘草

增強人餐補氣,調和諸藥,防止代赭石(礦石類)傷胃氣

過去的方義分析,旋覆、代赭合起來為君,但從量來講,代赭石量很少,旋覆花呢,“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有降氣作用,又有化痰作用。針對了痰阻氣機導致上逆,所以化痰降逆兼顧,和臣藥代赭石結合,代赭石是和胃降逆常用藥。礦石類,可以重鎮和胃。但這方里考慮,胃氣已經虛了,代赭石不宜量大,增強旋覆花的降逆作用。生薑半夏,是一個小半夏湯,化痰降逆兼顧。生薑凡是用來和胃降逆,量很大。生薑一般用於做藥引子,像調和營衛,調和脾胃,歷來一般都用很少,五片、七片。用來散寒,大多數用三兩左右。張仲景用的特點,三兩左右。我們現在就10克左右。但用來和胃降逆止嘔,一般來說,都比三兩大,有四兩的,這個方用到五兩。前面吳茱萸湯用到六兩。所以一般散寒當中的用量,和和胃降逆的用量,相差可以達到一倍。這是張仲景用藥的一些特點。那可以指導我們現在在用生薑不同功效的時候,掌握它用量特點的不同。這裡生薑和大棗相配,還有一個調和脾胃,脾胃受損,氣虛了。

旋覆代赭湯歸納起來,體現了降逆化痰,益氣和胃。這裡又反映出張仲景善於用他常配伍的一些基本結構。以及要注意方中代赭石用小量。生薑用大劑量。它自身用量範圍的大劑量。

運用

辨證要點

嘔吐或噯氣頻作(胃氣上逆突出),或呃逆,兼心下痞硬,苔白膩,脈緩或滑。

這裡心下痞硬,有一種悶塞不舒的感覺,那是由於痰濁阻治胃氣,苔白膩,脈緩或滑,反映出胃氣虛,胃虛有痰。

隨證加減

胃氣不虛,去人蔘、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

痰多(苔膩,咳嗽有痰,往往兼夾痰濁,嘔吐有形痰),加茯苓、陳皮。加茯苓、陳皮等於結合二陳湯,二陳湯燥溼化痰,也就是結合了治痰的基礎方。增加旋覆代赭湯證的化痰力量。二陳湯在化痰基礎上也能和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