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湯《金匱要略》一類方

溫經湯《金匱要略》 一類方

病機分析

衝任虛寒。

衝任虛寒

寒凝氣滯

少腹裡急,腹滿,月經不調,久不受孕

寒凝血瘀

痛經,脣口乾燥

瘀阻生機

陰血不足,虛熱內生─傍晚發熱,手心煩熱

虛寒失固

月經先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

瘀血阻滯

血不循經

溫經湯過去傳統是做為婦科,衝任虛寒,瘀血阻滯,這類證候的一個常用方。最近一二十年發展,從報導來看,溫經湯治療內科的,包括男科的一些疾病。也有用得較多的一個趨勢。關鍵是把握它的病機。

看主治,溫經湯的主治看起來比較複雜,虛、寒、瘀、熱,反映出來病機的因素比較複雜,所以在病機分析當中,關鍵是把握它這種複雜病機的一個主線,衝任虛寒是它的一個本質,衝任虛寒實際上涉及到下焦肝腎虛寒,肝腎陽氣不足,從它的婦科方面的治療,因為原來出在《金匱要略》,治療婦科病患。從婦科方面治療出發,一般都是提衝任虛寒。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若對象男科,其它內科疾患治療,辨證多從肝腎虛寒。

衝任虛寒以後,寒凝氣滯,這虛寒是陽虛的本質,陽氣失去溫通,產生少腹裡急,腹滿,月經不調,久不受孕,就是說寒凝氣滯以後不能攝精成孕。從月經不調來看,她可以月經延期,可以月經量多,又可以月經量少,甚至於經閉。總之,用月經不調來概括它。這類月經不調是由於寒凝氣滯血瘀,一個因素,同時呢,衝任虛寒以後,陽氣不足,不能固攝,加上瘀血阻滯,造成血不循經,所以他這類涉及到月經過多,提前,一月再行。這種有兩個因素:有虛寒失去固攝,有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溢出脈外。所以既有瘀血證又有出血證。從本質來講,應該說是虛寒,陽氣不足,不能溫通。這是根本。

當陽氣不足以後,繼發生化乏力,也可以導致陰血不足,加上又有出血傾向,陰血更受損傷。所以從虛的方面來講,衝任虛寒,陽氣不足是根本,可是繼發又伴隨著陰血不足,陰血不足就可以造成這種陰不制陽,產生虛熱的因素,這虛熱也要從兩個角度考慮,可以有陰血不足,陰不制陽,產生虛熱內生,反應出手足煩熱,傍晚發熱,有虛熱表現。也可以有瘀血化熱。所以溫經湯人們歷來覺得它配伍考慮的方面很多,配得非常妙。它是建立在病機分析比較細,也就是說它考慮到臨床上,衝任虛寒時間長了,這類病,往往出現的證候不是單一因素。也有月經不調,它可以和虛寒之後寒凝氣滯血瘀有關,同時又和瘀血形成以後有關,溫通無力可以月經延期,甚至於閉經、痛經這一類。虛寒不能固攝,或者瘀血阻滯,血不循經,那又可以造成經血過多、提前,一月再行。甚至於崩中漏下。所以不調這個虛像是雙向的。由於它的病機也是既有虛寒又有瘀血,有可以形成出血,從虛寒著整體基礎上瘀血化熱,陰血不足以後又產生虛熱,都是圍繞著一種複合的病機,本身是個複合的病機,所以溫經湯配伍看起來比較複雜,但臨床運用,針對它具體情況調整,比較靈活。所以病機分析,圍繞著衝任虛寒開始,造成的寒凝氣滯血瘀,滯血阻滯以後新血不生,衝任虛寒以後也不能化生陰血,以及虛寒失於固攝,瘀血阻滯,血不循經,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

結合在一起,那就有四個方面,(1)虛,(2)寒,(3)瘀,(4)熱。寒是由虛產生,也就是說,陽氣不足,寒從中生,虛有陽氣不足為本,又兼繼發可以含有陰血不足,瘀是寒造成的結果,熱是由瘀血化熱以及陰血不足造成。四者相互關係的理解,是病機分析的基礎。

溫經湯證候病機的一個特點把握,寒瘀虛熱錯雜。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方解

吳茱萸

溫散肝腎之寒

桂枝

溫通經脈,溫陽氣行血

當歸

活血止痛,養血,化瘀

川芎

活血止痛,化瘀(血中之氣藥)

丹皮

化瘀,清虛熱

佐1

阿膠

(補益陰血)滋養陰血,止血

白芍

(補益陰血)益陰養血,止痛

麥冬

(補益陰血)清熱潤燥

佐2

人蔘

益氣

佐3

半夏

1. 使得滋而不膩 2.通陽明,和衝任 3. 轉輸津液

生薑

使

甘草

調和諸藥,保護脾胃

用藥比較多,一組一組來分析。吳茱萸、桂枝做君藥。這是考慮到畢竟虛寒,寒是引起瘀血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這方里是一個主要原因,它是一個溫經散寒,養血祛瘀的方。很多具體臨床見證都和寒有關。吳茱萸歸肝經、腎經、胃經,它可以溫散肝腎之寒,溫散肝腎之寒就可以溫衝任,桂枝它可以溫通經脈,既有溫陽氣作用,又有行血作用,溫經活血,這是針對寒,做為君藥。

當歸川芎有活血止痛作用,當歸又養血,是調經的要藥。當歸川芎和丹皮,這一組為臣藥,主要在化瘀,當然各自還有一個兼顧,共同特點是化瘀。當歸還能養血止痛,川芎血中之氣藥,既活血也行氣止痛,丹皮能清虛熱。對脣口乾燥,手足煩熱,傍晚發熱。

佐藥裡可以看做有三組,第一組阿膠、芍藥、麥冬,這主要是補益陰血。針對陽氣不足以後引起陰血不足,當然這陰血不足也和瘀血導致出血有關,這裡面阿膠既能滋養陰血,又有止血作用。芍藥益陰養血,又止痛。麥冬可以清熱潤燥。和這些益陰養血藥相配,增加養陰力量。這一組針對的是養血兼有止血作用。

人蔘可以看做是佐藥第二組,人蔘益氣,是考慮到內生之寒,溫必兼補,要溫補結合。吳茱萸桂枝主要是溫散,和人蔘相配,內生之寒,虛寒溫必兼補,溫補陽氣。它和當歸、芍藥這些相配,氣血雙補,針對虛的方面,所以前面幾組藥,體現了溫通,溫養,化瘀,結合一些止血。

半夏生薑相配,這是方義分析當中一個疑點,難點,因為從病機來講,衝任虛寒是陽氣不足,衝任虛寒直接引起寒凝經脈,導致血瘀,半夏生薑在這裡,你針對它的寒也好,虛也好,瘀也好,或者虛熱也好,也就是虛寒瘀熱,似乎都對不上。歷來對半夏生薑的認識,特別是半夏,有這樣一些不同看法,

溫經湯裡,有一部分滋膩的藥,像芍藥、阿膠、麥冬,包括像當歸這類,能夠滋陰養血,所以加半夏,可以使得補而不滯,所以像張仲景用藥,比如用到麥冬,很多方他都要加半夏,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這些,喜歡用半夏來減少養陰、滋陰藥的一個滋膩。因為半夏偏溫燥,能夠使得滋而不膩。因為這方里沒有反映出痰,也沒有明顯的胃氣上逆,所以光用燥溼化痰,和胃降逆,不好解釋。

方劑界目前的權威王綿之教授,他寫過一段文字,意思就是說,半夏能夠降陽明(胃)的氣逆,它和胃降逆,陽明是多氣多血之府,衝脈和陽明經脈相通,半夏能和降陽明經,有利下焦這種氣血不足,通陽明,和衝任,有這個作用。

這種虛寒證,包括一個生化不足的問題,寒性收引凝滯,運行阻滯,現在主要針對血液了,瘀血,但做為氣血津液來說,氣血津液都會受影響,瘀血阻滯,可以小腹冷痛,冷痛本身除了血瘀,也反映了氣滯。那津液必然受到影響。而張仲景用藥,半夏生薑同用的方非常多,有一部分是直接針對用它的和胃降逆,燥溼化痰這類作用,也有依些用來轉輸津液,所以後來對於半夏,後人都說,脾在運化水液當中,半夏是一種疏通。小柴胡湯證,雖然有膽胃不和,胃氣上逆,我們從它主治來說,並沒有明顯的痰溼,但裡面也配生薑半夏,講小柴胡湯時提過。它有轉輸津液的作用,所以吃了小柴胡湯,不但和解少陽,散半表之邪,清半里之熱,調和膽胃,而且它也能疏通三焦水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戢然汗出而愈。這是小柴胡湯的作用。說明半夏生薑,相當於小半夏湯的結構,轉輸津液,暢通水道。這裡全方考慮到溫補(溫養),溫通同時溫化,溫化水液。

從張仲景組方用藥特點來講,他這種疏通三焦水道,轉輸津液的思想是很顯著的。有人歸納《傷寒論》整個張仲景學術思想,一個很重要的反映是溫陽氣,化津液。溫經湯應該是氣血津液兼顧,不是說不考慮津液。溫經湯藥味雖然多,針對的病機也比較複雜,但實際上有一條主線,虛寒,陽氣不足造成的,這樣它以溫補為主,吳萸桂枝既有溫散,又溫通,也溫補和溫化。溫話往往指津液。溫通指的是氣機或者血液,瘀血。溫補是指溫補陽氣。溫經湯同時也有虛的話,陽氣不足,有陰血不足,還有補益陰血的效果。再加上它又虛熱,所以有丹皮麥冬,清虛熱。

這樣溫經湯體顯現了溫經祛寒是為主的,結合養血祛瘀。它反映了一種因寒造成,特別虛寒造成的瘀血,全方溫通,溫養是為主的。而直接的化瘀這個是為輔的。這是和我們前面學到的,幾張活血化瘀方,有點差別。特別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這些有不同。這兩個方都是以活血化瘀為主的,補陽還五湯是透過益氣來活血,而溫經湯透過溫補的方法,這是為主的。

這是溫經湯的方義分析,其中對人蔘、半夏的作用,是方義分析的一個難點。

配伍特點

溫經祛瘀並用。溫中寓通,溫中寓補,溫中寓清。溫中寓通,溫中寓補,這個很清楚。溫中寓清是指的清虛熱的麥冬、丹皮這一類。這在這方中運用是必叫次要的。溫中寓清,它含有除了虛熱,如果虛熱不明顯也可以用,量少一點。它可以制約吳茱萸、桂枝,避免它過於熱。結合半夏生薑和桂枝相配,還有溫化水液,疏通津液作用。

運用

辨證要點

月經不調,經血夾有瘀塊,小腹冷痛,時發煩熱,舌暗紅,脈細澀。

主要當然用在月經不調,婦科方面,包括下焦虛寒,宮寒不孕,小腹冷痛,有一定的虛熱,但臨床使用不一定全都有。最基本的用於婦科方面。虛寒引起的血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這類。舌像有一定的瘀血表現,舌暗紅,脈細澀。

溫經湯是婦科一個常用方,現在用的範圍比較寬,有些報導還可以用於男科,還用於陽痿,用於不育,那是考慮到虛寒本身有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如過不通兼有瘀血,瘀血阻滯以後導致肝的疏洩不利,可以影響到宗筋,肝主筋,男性則涉及到生殖器生機活力這個方面。不是光陽氣溫養,還有疏洩生機活力的問題。這道理和逍遙散疏肝,來治療陽痿證的道理一致。只不過這個體現它有肝腎虛寒,肝腎虛寒,又加不能疏通。溫經湯如果針對肝腎虛寒,有瘀血阻滯,不能疏通,這種類型的陽痿,從症狀、舌脈去辨,溫經湯也能用。這類報導還不是一篇文章,還不少,而且還有統計的意義。

靈活運用,開始八十年代有報導,溫經湯都用到男科上面去了。這是異病同治,辨證論治這個特色,溫經湯在臨床報導資料上,佔的量很大,很多。我記得高級叢書方劑學後面,臨床報導部分,收錄了一百多篇,涉及到內科各類病證。

隨證變化

如腹冷痛甚,去丹皮、麥冬,加艾葉,小茴,或桂枝易為肉桂(溫陽祛寒力量更強);

寒凝氣滯(疼痛加劇),加香附、烏藥;(溫性,又能行氣止痛)

漏下不止,血色黯淡(出血為主),去丹皮(因它散血),加炮姜、艾葉(溫攝);

氣虛甚,加黃耆、白朮(人蔘黃耆並用);

傍晚發熱甚,加銀柴胡,地骨皮。(虛得嚴重,光靠丹皮、麥冬退虛熱不夠,加強退虛熱)

就是圍繞著它的寒、虛、瘀、熱幾個方面,看側重哪方面,靈活的一個加減。

使用注意

屬於實熱的,或沒有瘀血的,這方絕對是不對證。另外這類衝任虛寒,絕非一日形成,病程較長,要注意保護陽氣。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容易傷脾胃陽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