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傷寒論》一類方

炙甘草湯 《傷寒論》 一類方

就一個一類方,其餘的是三類方,自學內容。

適用病證

氣血兩虛證。

我前面講過,嚴格的講,歸脾湯證也有氣血兩虛特點。通過益氣生血,益氣補血。益氣和補血結合治療。以炙甘草湯做為一個代表。炙甘草湯在《傷寒論》是用於。“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它反映的陽氣陰血都不足,病位核心在心。分類上,放在氣血兩虛也有,也有的把它放在陰陽兩虛,但是比較多的看法認為是氣陰兩虛。在這裡這個不統一情況,放在氣血兩虛。

主證病機分析

心肺兩虛

氣血不足

心虛不能養心盈脈

心動悸

脈結代

氣虛不能行血鼓脈

氣虛肺弱不用

肺痿

陰血不足,虛火灼肺,肺葉枯萎

心、肺這兩個系統的氣陰、氣血兩虛,因為對肺來講,一般叫陰虛,不叫血虛。因為肺臟,肺朝百脈,百脈朝會於肺,一般不提這個血虛。

心,主要是心的陽氣不足,不能溫通,陰血不能涵養心體,所以它陽氣不足不能溫通,它脈結代,有間歇。陰血不足,不能涵養心體呢,心動悸。這裡用兩個臨床表現,來概括這種氣血兩虛,概括陰陽兩方面。陰血陽氣不足的狀況。所以脈結代、心動悸反應了陽氣不能溫通,陰血不能濡養,不能濡養心體,不能溫通血脈了。(所以教材主治的第一條,用於心,脈結代、心動悸。)

第二條,肺痿。它以一種咳吐涎沫,往往胸悶不舒,有這種特點。中醫一個病叫肺痿,現代沒有對應的病。實際上是一組症狀。肺痿有虛寒型的,有陰虛型的。以虛居多,在這裡就說氣陰兩虛,陽氣不足,陰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虛火灼肺。屬於虛火灼肺,肺熱葉焦,形成肺痿。

主治第二項講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陽氣陰血不足,造成了肺葉枯萎,當然這裡陰不足的成份可以說多一些,做為肺萎在這個證型當中,它和甘草乾薑湯治療的肺萎不同,甘草乾薑湯也可以治療肺萎,但是它是屬於虛寒為主的,寒重,這個肺中陰液不足,這個肺萎,所以有一定虛火,這是炙甘草湯的主治證候。病機是一種氣血不足、陰陽兩虛。

主治證候

陽氣、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證。

症見:(主症)脈結代,心動悸;(兼症)虛羸少氣,氣短氣虛,舌光少苔,或質幹而瘦小。

舌光少苔,或質幹而瘦小,說明陰血不足。

虛癆肺萎,乾咳無痰,或咳唾涎沫,量少,形瘦氣短,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肺萎這一類,陰陽都不足,特別陰津缺乏,乾咳無痰,即使咳吐涎沫量也很少,跟虛寒肺萎不同。由於陰血不足,形瘦兼有氣虛,短氣,所以可以發生自汗、盜汗,氣陰不足。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有反應一定的虛熱現象。所以有的也把它歸結到虛熱肺萎。但是這種虛熱,陰傷,它是帶也陽氣也不足,不能溫化。和麥門冬湯這一類,比較典型的陰虛肺萎不同,麥門冬湯也可以治療肺陰不足的虛熱肺萎證。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方解

生地黃

養陰

炙甘草

調和陰陽

人蔘

大棗

阿膠

麥冬

桂枝

生薑

使

清酒

佈散藥力

炙甘草湯體現了陰陽兩組藥物,實際上這個方陰陽雙補,還是從桂枝湯,陰陽雙向調節這個思路來的。桂枝湯這個思路反映在仲景方里,涉及到很多臟器。我們前面講到小建中,當歸四逆,和這個炙甘草,都有這個特點。

炙甘草湯裡,君藥,因為歷史上對君藥的認識,一直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認為地黃是君藥,它的原因,它陰血不足,不能涵養,而全方,也是養陰力量較強,地黃用一斤,用量最大。依照力大者為君這個觀點,上一版的規劃教材,六版教材,它堅持要用地黃為君。也有好多老師意見還是炙甘草為君。歷來也對炙甘草為君的一個解釋,也合理。現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我們李飛老師主編,它是炙甘草為君。所以這個君藥,歷來有兩種看法,古籍方論裡面也是兩種看法,以炙甘草為君的道理

炙甘草的用量,四兩,在仲景用量上是最大的。

炙甘草在這裡,不僅配人蔘,桂枝,合起來清肝化陽,增強人蔘益氣作用。而且炙甘草量大,在這裡緩悸作用比較強,甘緩,說炙甘草能針對心動悸,緩悸。

名稱叫炙甘草湯。

張仲景的方子命名,很多方是用藥物命名的。大多數都是在方中佔重要地位的,很大一部份都是做為君藥的。以藥物命名不作君藥有沒有呢?也有。不是作為君藥地位,或者它主要發揮這個全方功效的這個藥,功效作為主要地位的,也有。那是個特殊情況,比如說,十棗湯,對吧?十棗湯裡邊,當然你要說大棗的用量,十枚大棗,他提出來還要肥大棗,他強調大棗的量要大,因為其它大棗沒強調肥大棗,雖然有十二枚的,但沒有這方里的大的要求。十枚強調大的。但十棗湯裡的大棗,主要有兩個意思:

這個大棗湯送服的是甘遂、芫花、大薊的散劑,那是能夠保證減緩毒副作用,減緩胃腸的刺激

第二個,避免誤用甘草,因為涉及十八反,所以把它提升做方名。你就不會隨手寫個甘草上去。

後來人們在觀察當中,就是拿白開水送服,跟大棗送服,服用以後感受差別很大。對胃腸的刺激來說,用大棗可以緩和這個。這個方里,用炙甘草命名,說明非常重視炙甘草,而這個炙甘草的意義

它可以緩悸,大劑量在這裡緩和心動悸,

下面的藥物完全是兩隊,陰陽兩組人馬,炙甘草在這裡調和陰陽兩組。

所以從用量上,從方名上,從它的作用上,炙甘草應該作為君藥。我是贊成這個觀點的。後面的藥物,分成兩組,也並不必要這樣細分,這兩組是

人蔘、桂枝、生薑、大棗。偏重於溫補陽氣的。補氣,由於桂枝帶有一些溫補、溫通的特點。桂枝溫通血脈,人蔘可以補氣,和炙甘草相配,甘溫補氣,補充心氣不足。或者肺胃氣陰兩傷當中,補充肺氣虛損一方面,生薑、大棗調和氣血,調和脾胃,也是補氣方里帶有調和作用的,增加補益的作用。所以生薑、桂枝、甘草,這個系列配伍,辛甘化陽。

地黃、麻仁、阿膠、麥冬。這四味基本上都是陰柔之品。常用的補血養陰的藥。相當於在桂枝湯裡的一組,芍藥的地位。那這個方為什麼不用芍藥,把芍藥去掉呢?那考慮到胸滿,病在胸中,心動悸,不宜用芍藥酸斂。所以仲景遇到脈促胸滿,胸滿去芍藥,他有對芍藥這個用法。後來這個方變成復脈湯,到溫病用的時候,加減復脈湯,那它陽藥的一組去掉,它不涉及到心動悸,不涉及到心動氣機鬱滯的問題,那它就把芍藥加回去了。所以生地、麻仁、麥冬、阿膠,體現了一個陰藥,益陰養血,有滋陰養血作用。

這樣兩組,八個藥,一陰,一陽,由甘草把它調和起來。這個形成陰陽雙補,氣血兼顧。這是這個方的基本結構。後來溫病學派的利用這個方,用它來養陰為主的時候,那它的陽藥就去掉了。然後加芍藥,增加益陰養血作用。加減復脈湯。以後陰不足,更厲害,陰虛動風,三甲復脈湯這些系列就出來了。因為這個演化過程,《溫病學》要討論的。所以看出從仲景這種陰陽雙向調節思想,這個方也是一個例子。從張仲景用,他主要開始是用於心的陰陽氣血不足。

這裡用點清酒,是為了藥力佈散,有助於藥力佈散,可以把它看成使藥。藥力較快的佈散,能夠促進血行,有助於使全方補力比較大。從溫補角度來說,這種力量較大,不至於補而壅滯。這個用酒,人們也說,其中有地黃,有麥冬,地黃麥冬得酒良,有的炮製,或者加工要用酒,或者方里配酒,體現出歷來用酒和地黃、麥冬同用,能夠更好的使這兩個藥發揮作用。實際上也能使它們既能發揮作用,減少滋膩的特點。

運用

辨證要點

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

也是用於心律不齊,由於期前收縮,這在臨床上有確實的效果。不但報導多,平時遇到這一類,病程較長,體質偏虛,像心血瘀阻這類證像,沒有典型這類證像的,用這個呢,可以說是對於這種期前收縮,心律不齊,有較好的控制作用。所以有些過去經常有發生的,由於心神經官能症經常發生,吃了這個以後,後來長期,隔一段時間都要吃一點,直到現在,像在整體辨證基礎上,用這個方來調整,針對心律不齊的,包括在海外病人,現在有些長期,經常隔幾天吃一付,吃炙甘草湯控制心律方面,針對所說的脈結代,心動悸,療效很好的。

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這是反應一種基本的氣陰不足的,一個使用根據。

隨證加減

加酸棗仁、柏子仁可增強養心安神心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定悸,

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蔘;

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冬;

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

陰虛而內熱較甚者,易人蔘為西洋參或南沙蔘,減去桂、姜、酒,酌加知母、黃柏。

心神不安有虛有實,虛證多用養心安神定悸,實證要結合重鎮安神定悸。酸棗仁、柏子仁常用來治療心動悸當中,屬於虛證,心血不足不能涵養的。龍齒、磁石這一類,它屬於重鎮安神定悸的。這類藥不適合久服。

心氣虛為主,這陰陽兩組藥調整當中,偏重於心氣不足,那可以炙甘草重用。本來這個方里,炙甘草就在仲景習慣用量當中,已經是偏大劑量,除這個方以外,原書用量,好像我記得沒有超過四兩的。可以適當加大這些補氣藥。譬如方里的人蔘、甘草。偏於一般這種心律不齊的,用炙甘草加味,配黃耆較少,因為心胸當中,比如氣機鬱滯,用起來較少,多用人蔘、甘草這一類。

偏於陰血虛的,那就是說比如脈虛數,陰血不足,有一類虛熱現象,生地、麥冬加重。心陽偏虛,陽氣不足,反映出手足不溫,易冷,有這類特點,偏陽氣不足,可以加肉桂、附子。陰虛內熱比較重,有虛火的,人蔘可以改為西洋參。但作為肺萎證這一類,也可以用沙蔘。要減去陽藥的一組。虛熱較重,形成火旺的,加黃柏、知母這一類,滋陰降火。

這是根據心的陰陽不足,或者肺的氣陰兩傷,不同狀況的精氣調整。後世由這個炙甘草湯調整出來的方很多。除了溫病學派以外,其它的調整也還是較多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