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朮甘湯 一類方《傷寒論》

苓桂朮甘湯 一類方 《傷寒論》

主證證候

中陽不足的痰飲病。

中陽不足

脾失健運

水溼不化,寒飲內停

胸脅支滿,短氣而咳,目眩心悸 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中陽(脾胃陽氣)不足,實際上它是中焦虛寒的一種基礎。陽氣不足,不能溫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為痰飲,這個痰飲是飲停中焦,病位明確是飲停中焦。中陽不足,導致水溼不化,痰飲內停,水飲停蓄中焦,從表現來說,水飲停蓄,飲邪為陰邪,停蓄就會阻滯氣機。氣機不利,就飲邪隨氣上逆。飲邪上逆可以水飲犯肺,短氣、咳嗽、胸邪支滿。這是常見的。飲邪上逆,上幹頭目,上幹清陽,可以頭暈目眩。心悸,也是水飲內停,水氣凌心經常出現的現像。這是中焦陽氣不足,造成寒飲內停,飲邪阻滯氣機,寒飲之氣上逆,上逆於心,水氣凌心或飲脅迫肺,或飲邪上幹清陽所造成。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說明痰飲較重。脈弦滑或沉緊,有是寒飲內停,偏於陽虛有寒這種脈像。

從這個主治證候分析來看,苓桂朮甘湯是一個痰飲內停中焦,是由中焦虛寒,陽不能化氣,水溼內停形成的。

功用

溫陽健脾,利溼化飲。

方解

茯苓

滲溼利水,平衝降逆

桂枝

溫陽化氣

白朮

苦溫,能健脾燥溼

使

甘草

調和諸藥,補氣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為君。因為水飲內停中焦,而且還突出反應在飲邪上逆,茯苓既能滲溼利水,又能平衝降逆。特別是茯苓擅長於治療水飲上逆的這種衝逆引起的心悸頭眩。對於茯苓這類用法,在仲景使用當中有規律性的反應。我們前面講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這種平衝降逆,水氣上逆,針對水氣上逆這個用法。在這裡做為君藥,是全方立足於化飲,通過利水滲溼,當然茯苓還能健脾,健脾有助於化飲。方中的桂枝,擅長溫陽化氣,能溫化水液。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種既能溫陽化氣,更是平衝降逆的一種基本組合。

《傷寒論》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個平衝降逆,平水氣上逆的作用。但桂枝的平沖和茯苓的平衝,有一定區別。桂枝往往對寒氣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氣上逆。

臣藥,白朮的燥溼和茯苓的滲溼相配,有助於除溼祛飲。而且茯苓白朮都能健脾,白朮桂枝相配,又是溫陽健脾的一個基本的常用組合。

作為中焦陽氣不足,這種是虛寒的基礎,內生之寒,溫必兼補。桂枝之溫,和甘草之補,相結合。也是治療內生之寒,溫補結合的一種結構。這個方雖然才四味藥,但是能夠構成一個溫陽健脾治其本,利溼化飲治其標。標本兼顧的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的一張基礎方。

配伍特點

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

這方很平和,偏溫,桂枝、白朮、甘草都偏點溫,但是溫而不燥。有就是說比較溫和,有利水作用,茯苓利水,但利而不峻,而且體現了利水化飲,和溫陽健脾相結合,標本兼顧。對這類慢性病,這種痰飲病,張仲景有段話,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以它這樣的結構,符合這個要求。“和”之,恢復協調平衡。前面在講和法時講過,用雙向調節方法,恢復它的協調平衡,所以既考慮到水飲,痰飲內停的標,又考慮到中陽不足的本,用藥呢,溫而不燥,利而不峻,體現了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恢復它的協調平衡。這是它的配伍特點。

基本配伍組合

很多基本的配伍組合關係,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對後世醫家臨床的應用有很大啟發。大家很推崇。

苓、桂:溫陽化氣,平衝降逆。(兩個同用,往往平水氣之上逆)

苓、朮:健脾,祛溼。(都健脾益氣,茯苓有常餘滲溼利水,白朮苦溫燥溼,此影響到後世像四君子湯,茯苓白朮湯,等,就是以茯苓、白朮為主體的方,名字叫茯苓白朮湯的在《中醫方劑大辭典》裡就有上百張方。這種配伍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桂、朮:溫陽健脾。(溫陽,健脾方法相結合,桂枝白朮,後來附子白朮這些,從仲景時代開始,這類溫陽健脾結構已經用得比較多了。)

桂、甘:溫通心陽,平衝降逆。(這在張仲景的經方里,是個桂枝甘草湯,它本身可以溫通心陽,也能平衝降逆。)

苓、甘:不滋滿反洩滿。(若單用甘草,容易令人中滿,苓、甘相配,汪昂說不滋滿反洩滿。甘草就會會引起中滿。)

這些都是仲景在經方里用得較多的一種配伍關係。從苓桂朮甘湯這四味藥裡,反映出基本配伍組合,對後世的啟發是很大的。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胸滿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痰飲停於中焦以後,阻滯氣機,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眼睛發花,心跳,這個強調水飲之氣少逆,前面講了,舌質一般淡,苔白滑,反映飲邪停聚。

隨證加減

痰多,加半夏、陳皮;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腸鳴聲響),加枳實、生薑。

半夏、陳皮和本身的茯苓、甘草一結合,這方內含一個二陳湯。燥溼化痰、和胃降逆力量增強。這是張仲景用藥的規律,心下痞,用枳實消痞,消痞導滯,也有助於水飲下行。因為它有消痞、下氣。生薑擅長於散水,所以腹中腸鳴,張仲景一般多用生薑。譬如生薑瀉心湯這些。附中雷鳴下利用生薑。

使用注意

飲邪化熱,咳痰黏稠者,不宜使用。

水飲停蓄化熱,咳嗽痰是黏稠的,不宜使用,因為這個方主要是溫和利相結合,全方偏溫。

上面我們討論的是苓桂朮甘湯的臨床運用。

苓桂朮甘湯和五苓散的比較

苓桂朮甘湯

五苓散

共同點

都是水飲內停,都有水氣上逆

三味藥(茯桂朮)相同

病機

痰飲,痰飲停蓄中焦

外邪入裡,循經傳腑,導致水飲停蓄下焦(蓄水證),影響膀胱氣化,小便不利

病位

中焦

下焦

藥味

四味藥

苓桂朮+甘草

五味藥

苓桂朮+澤瀉、豬苓

水逆情況

反映在中焦向上,心悸,頭暈目眩

臍下動悸,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偶而咳嗽,吐涎沫,頭眩都可發生

用藥

偏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基礎,所以用甘草,甘草桂枝,溫補結合

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沒有強調小便不利,沒影響道下焦氣化

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甘草使藥性緩流中焦)

用澤瀉、豬苓滲溼利水,因為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湯我們就討論到這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