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為什麼這麼好的傳統節日,到了現在,為何過的如此沒有意義。

我看到最多的是別人朋友圈裡的中秋節快樂,看到微信群裡刷屏的祝福,看到別人群發的中秋節快樂,為何獨獨找不到一個可賞月的人,找不到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故人。

這是表面形式上的存在,每個人內容都有其自己想過中秋的想法。

雖說,中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一個小節日,比起春節、端午、清明顯得小一點,但這不能完全淪為現在人不過中秋的理由啊!

現在的現象,不止中秋如此,其他大節日亦是如此,也是走走互相祝福的表面道賀之上,至於有沒有去過,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過不好的緣由往往歸結於出門在外,生活壓力頗大,過個節日,表面上的快樂掩蓋不了內心的痛苦,索性有些人就不過了,一時不過還好,一直不過,恐怕連日子都不記得了。

不管記不記得日子,我們都要好好了解一下中秋以及中秋的意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別稱有點多,這裡我們只說一個別稱:團圓節。對現在人來說團圓尤為重要,團圓帶來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中秋不止我們國人在過,因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僑也過,真所謂,人越少,就越有意義,越珍惜。對在外的華僑來說,團圓便是一種幸福,雖在國外,但還是華夏子孫,流的是華夏的血脈,所以,在中秋過過節日,既是團圓,也是溫暖,也是懷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懷念先祖先輩之意。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瞭解中秋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盛行於哪個朝代,在古代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更有意義,更美好,古代中秋和現在的中秋哪種更美好。

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盛行的時候是在宋朝,別看宋朝版圖小,打仗也經常輸,宋朝當時盛行重文輕武,文臣得到皇帝的青睞,掌握大權,武將得不到重視,所以,打仗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說打仗需要靠計謀,那就不需要精兵強將了,遺憾的是打仗即需要文臣的謀略,還需要武將的智慧和勇敢。

宋朝的重文輕武,使的士子們有大放異彩之地,苦讀詩書,考取功名,聚三五好友,約一地,盡興寫詩飲酒。這就使得兩宋時期文化學術活躍,經濟發達,商品流通便利,因為有紙幣的出現,交易在一定程度變得便利起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手裡錢就多了,錢多了,節日自然過的也就所謂“豐富”了。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為什麼這麼好的傳統節日,到了現在,為何過的如此沒有意義。

我看到最多的是別人朋友圈裡的中秋節快樂,看到微信群裡刷屏的祝福,看到別人群發的中秋節快樂,為何獨獨找不到一個可賞月的人,找不到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故人。

這是表面形式上的存在,每個人內容都有其自己想過中秋的想法。

雖說,中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一個小節日,比起春節、端午、清明顯得小一點,但這不能完全淪為現在人不過中秋的理由啊!

現在的現象,不止中秋如此,其他大節日亦是如此,也是走走互相祝福的表面道賀之上,至於有沒有去過,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過不好的緣由往往歸結於出門在外,生活壓力頗大,過個節日,表面上的快樂掩蓋不了內心的痛苦,索性有些人就不過了,一時不過還好,一直不過,恐怕連日子都不記得了。

不管記不記得日子,我們都要好好了解一下中秋以及中秋的意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別稱有點多,這裡我們只說一個別稱:團圓節。對現在人來說團圓尤為重要,團圓帶來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中秋不止我們國人在過,因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僑也過,真所謂,人越少,就越有意義,越珍惜。對在外的華僑來說,團圓便是一種幸福,雖在國外,但還是華夏子孫,流的是華夏的血脈,所以,在中秋過過節日,既是團圓,也是溫暖,也是懷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懷念先祖先輩之意。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瞭解中秋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盛行於哪個朝代,在古代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更有意義,更美好,古代中秋和現在的中秋哪種更美好。

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盛行的時候是在宋朝,別看宋朝版圖小,打仗也經常輸,宋朝當時盛行重文輕武,文臣得到皇帝的青睞,掌握大權,武將得不到重視,所以,打仗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說打仗需要靠計謀,那就不需要精兵強將了,遺憾的是打仗即需要文臣的謀略,還需要武將的智慧和勇敢。

宋朝的重文輕武,使的士子們有大放異彩之地,苦讀詩書,考取功名,聚三五好友,約一地,盡興寫詩飲酒。這就使得兩宋時期文化學術活躍,經濟發達,商品流通便利,因為有紙幣的出現,交易在一定程度變得便利起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手裡錢就多了,錢多了,節日自然過的也就所謂“豐富”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02

中秋的盛行:

唐朝的節日過的就沒有宋朝那麼豐富多彩了,尤其是蘇軾的那篇《水調歌頭》,我們常常見於情書末尾這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用在情書似乎過去太勉強了,這是蘇軾寫給自己兄弟蘇轍的,但現在的人就喜歡用在情書,也不知道是要結上血緣關係,還是要認兄妹。

宋朝的時候中秋節盛行起來,而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就直接把中秋這個節日寫成了千古絕唱,內容既有對中秋的無盡感懷,也記掛了整整五年沒見的兄弟。

這首詞,後來被公認為中秋詠月的第一名篇。這第一名篇,我們能看得出古代過中秋不止是吃喝那麼簡單,還有思念,不止是團圓,還有感懷。

可以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上闕從飲酒賞月開始,感嘆歲月,到後面忽然一個轉彎,又到了蘇東坡那種豪邁的精神世界,“乘風歸去”寫出了一個人的心酸,受不住天上寒冷,起舞翩翩看著月下身影,月宮怎麼比得上人間呢?

詞的下闋,主要寫了月亮,寫了月亮轉過了閣樓,月光照進窗子裡,照在失眠的人身上。

想問問,這冰冷的月亮是不是喜歡在別人離別的時候照射到失眠人的身上呢?月亮不會對人有怨恨吧,就是有怨恨也不該在人離別的時候特別圓,讓人感覺月亮的圓就是代替了離別之人無盡的痛苦一般。

人不都是有分分別別,離離合合,何況月亮有的時候圓,有的時候還是殘缺的半月,想要常常久伴這種事,自古以來都很難實現。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為什麼這麼好的傳統節日,到了現在,為何過的如此沒有意義。

我看到最多的是別人朋友圈裡的中秋節快樂,看到微信群裡刷屏的祝福,看到別人群發的中秋節快樂,為何獨獨找不到一個可賞月的人,找不到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故人。

這是表面形式上的存在,每個人內容都有其自己想過中秋的想法。

雖說,中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一個小節日,比起春節、端午、清明顯得小一點,但這不能完全淪為現在人不過中秋的理由啊!

現在的現象,不止中秋如此,其他大節日亦是如此,也是走走互相祝福的表面道賀之上,至於有沒有去過,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過不好的緣由往往歸結於出門在外,生活壓力頗大,過個節日,表面上的快樂掩蓋不了內心的痛苦,索性有些人就不過了,一時不過還好,一直不過,恐怕連日子都不記得了。

不管記不記得日子,我們都要好好了解一下中秋以及中秋的意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別稱有點多,這裡我們只說一個別稱:團圓節。對現在人來說團圓尤為重要,團圓帶來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中秋不止我們國人在過,因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僑也過,真所謂,人越少,就越有意義,越珍惜。對在外的華僑來說,團圓便是一種幸福,雖在國外,但還是華夏子孫,流的是華夏的血脈,所以,在中秋過過節日,既是團圓,也是溫暖,也是懷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懷念先祖先輩之意。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瞭解中秋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盛行於哪個朝代,在古代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更有意義,更美好,古代中秋和現在的中秋哪種更美好。

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盛行的時候是在宋朝,別看宋朝版圖小,打仗也經常輸,宋朝當時盛行重文輕武,文臣得到皇帝的青睞,掌握大權,武將得不到重視,所以,打仗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說打仗需要靠計謀,那就不需要精兵強將了,遺憾的是打仗即需要文臣的謀略,還需要武將的智慧和勇敢。

宋朝的重文輕武,使的士子們有大放異彩之地,苦讀詩書,考取功名,聚三五好友,約一地,盡興寫詩飲酒。這就使得兩宋時期文化學術活躍,經濟發達,商品流通便利,因為有紙幣的出現,交易在一定程度變得便利起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手裡錢就多了,錢多了,節日自然過的也就所謂“豐富”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02

中秋的盛行:

唐朝的節日過的就沒有宋朝那麼豐富多彩了,尤其是蘇軾的那篇《水調歌頭》,我們常常見於情書末尾這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用在情書似乎過去太勉強了,這是蘇軾寫給自己兄弟蘇轍的,但現在的人就喜歡用在情書,也不知道是要結上血緣關係,還是要認兄妹。

宋朝的時候中秋節盛行起來,而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就直接把中秋這個節日寫成了千古絕唱,內容既有對中秋的無盡感懷,也記掛了整整五年沒見的兄弟。

這首詞,後來被公認為中秋詠月的第一名篇。這第一名篇,我們能看得出古代過中秋不止是吃喝那麼簡單,還有思念,不止是團圓,還有感懷。

可以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上闕從飲酒賞月開始,感嘆歲月,到後面忽然一個轉彎,又到了蘇東坡那種豪邁的精神世界,“乘風歸去”寫出了一個人的心酸,受不住天上寒冷,起舞翩翩看著月下身影,月宮怎麼比得上人間呢?

詞的下闋,主要寫了月亮,寫了月亮轉過了閣樓,月光照進窗子裡,照在失眠的人身上。

想問問,這冰冷的月亮是不是喜歡在別人離別的時候照射到失眠人的身上呢?月亮不會對人有怨恨吧,就是有怨恨也不該在人離別的時候特別圓,讓人感覺月亮的圓就是代替了離別之人無盡的痛苦一般。

人不都是有分分別別,離離合合,何況月亮有的時候圓,有的時候還是殘缺的半月,想要常常久伴這種事,自古以來都很難實現。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儘管很難實現,但還得要有一個祝福的心願,祝福誰呢?就祝福自己的弟弟蘇轍也希望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雖然相隔數千裡,只要親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團圓。

這是古人過中秋,滿滿的詩情畫意,那時候沒有電話,問候總是遲來的祝福,一封信到手裡得好幾天,所以,我感覺中秋還是古人過得好,起碼可以用思念代替團圓,用詩詞酣暢淋漓地寫出心中所感所想,有所表達,也有所懷念。

03

現在的中秋形式:

但是,現在呢?手機在手,忙的打不了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更不說賞月,再不去說望月表達思念之情和懷念感恩。感受不到月亮的變化,也不願去感受月光照在身上的冰涼和孤獨,我倒是希望,如果有機會,可以站在月光地下,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詩人,在心中表達自己想要表達,感嘆一下這人生的悲歡離合,感嘆這團圓美好之時卻在遠方。

現代人的表面過節是怎麼回事,表面過節盛行在各種社交軟件之上,不管有沒有祝福之意,反手就是一個複製,隨後粘貼各社交平臺上祝福,也不敢問祝福的是誰,不敢問要和多少人團圓,更不敢問你這一發沒有過節的人是何感受,難道望望月亮就此作罷,還是給家裡打個電話問個平安,說句祝福。

表面形式祝福,這個過程走的沒有任何瑕疵,可是缺少了很多可團圓的對象,本是很好的思念團圓之意,被硬生生搞成了大家的事,弄的大家也不好團圓,如此一來,你發你的,我發我的,互相祝福,以表敬意,也不失為一種尊重彼此的行為。

我不知道這種發表是孤獨的另一種表述,還是無人問津的另一種姿態,這個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看著屏幕上的無生命月亮,發著複製過來的文字,毫無生意,也無任何意義。原本美好團圓的意義,不知道現在跑到哪去了。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為什麼這麼好的傳統節日,到了現在,為何過的如此沒有意義。

我看到最多的是別人朋友圈裡的中秋節快樂,看到微信群裡刷屏的祝福,看到別人群發的中秋節快樂,為何獨獨找不到一個可賞月的人,找不到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故人。

這是表面形式上的存在,每個人內容都有其自己想過中秋的想法。

雖說,中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一個小節日,比起春節、端午、清明顯得小一點,但這不能完全淪為現在人不過中秋的理由啊!

現在的現象,不止中秋如此,其他大節日亦是如此,也是走走互相祝福的表面道賀之上,至於有沒有去過,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過不好的緣由往往歸結於出門在外,生活壓力頗大,過個節日,表面上的快樂掩蓋不了內心的痛苦,索性有些人就不過了,一時不過還好,一直不過,恐怕連日子都不記得了。

不管記不記得日子,我們都要好好了解一下中秋以及中秋的意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別稱有點多,這裡我們只說一個別稱:團圓節。對現在人來說團圓尤為重要,團圓帶來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中秋不止我們國人在過,因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僑也過,真所謂,人越少,就越有意義,越珍惜。對在外的華僑來說,團圓便是一種幸福,雖在國外,但還是華夏子孫,流的是華夏的血脈,所以,在中秋過過節日,既是團圓,也是溫暖,也是懷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懷念先祖先輩之意。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瞭解中秋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盛行於哪個朝代,在古代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更有意義,更美好,古代中秋和現在的中秋哪種更美好。

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盛行的時候是在宋朝,別看宋朝版圖小,打仗也經常輸,宋朝當時盛行重文輕武,文臣得到皇帝的青睞,掌握大權,武將得不到重視,所以,打仗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說打仗需要靠計謀,那就不需要精兵強將了,遺憾的是打仗即需要文臣的謀略,還需要武將的智慧和勇敢。

宋朝的重文輕武,使的士子們有大放異彩之地,苦讀詩書,考取功名,聚三五好友,約一地,盡興寫詩飲酒。這就使得兩宋時期文化學術活躍,經濟發達,商品流通便利,因為有紙幣的出現,交易在一定程度變得便利起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手裡錢就多了,錢多了,節日自然過的也就所謂“豐富”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02

中秋的盛行:

唐朝的節日過的就沒有宋朝那麼豐富多彩了,尤其是蘇軾的那篇《水調歌頭》,我們常常見於情書末尾這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用在情書似乎過去太勉強了,這是蘇軾寫給自己兄弟蘇轍的,但現在的人就喜歡用在情書,也不知道是要結上血緣關係,還是要認兄妹。

宋朝的時候中秋節盛行起來,而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就直接把中秋這個節日寫成了千古絕唱,內容既有對中秋的無盡感懷,也記掛了整整五年沒見的兄弟。

這首詞,後來被公認為中秋詠月的第一名篇。這第一名篇,我們能看得出古代過中秋不止是吃喝那麼簡單,還有思念,不止是團圓,還有感懷。

可以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上闕從飲酒賞月開始,感嘆歲月,到後面忽然一個轉彎,又到了蘇東坡那種豪邁的精神世界,“乘風歸去”寫出了一個人的心酸,受不住天上寒冷,起舞翩翩看著月下身影,月宮怎麼比得上人間呢?

詞的下闋,主要寫了月亮,寫了月亮轉過了閣樓,月光照進窗子裡,照在失眠的人身上。

想問問,這冰冷的月亮是不是喜歡在別人離別的時候照射到失眠人的身上呢?月亮不會對人有怨恨吧,就是有怨恨也不該在人離別的時候特別圓,讓人感覺月亮的圓就是代替了離別之人無盡的痛苦一般。

人不都是有分分別別,離離合合,何況月亮有的時候圓,有的時候還是殘缺的半月,想要常常久伴這種事,自古以來都很難實現。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儘管很難實現,但還得要有一個祝福的心願,祝福誰呢?就祝福自己的弟弟蘇轍也希望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雖然相隔數千裡,只要親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團圓。

這是古人過中秋,滿滿的詩情畫意,那時候沒有電話,問候總是遲來的祝福,一封信到手裡得好幾天,所以,我感覺中秋還是古人過得好,起碼可以用思念代替團圓,用詩詞酣暢淋漓地寫出心中所感所想,有所表達,也有所懷念。

03

現在的中秋形式:

但是,現在呢?手機在手,忙的打不了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更不說賞月,再不去說望月表達思念之情和懷念感恩。感受不到月亮的變化,也不願去感受月光照在身上的冰涼和孤獨,我倒是希望,如果有機會,可以站在月光地下,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詩人,在心中表達自己想要表達,感嘆一下這人生的悲歡離合,感嘆這團圓美好之時卻在遠方。

現代人的表面過節是怎麼回事,表面過節盛行在各種社交軟件之上,不管有沒有祝福之意,反手就是一個複製,隨後粘貼各社交平臺上祝福,也不敢問祝福的是誰,不敢問要和多少人團圓,更不敢問你這一發沒有過節的人是何感受,難道望望月亮就此作罷,還是給家裡打個電話問個平安,說句祝福。

表面形式祝福,這個過程走的沒有任何瑕疵,可是缺少了很多可團圓的對象,本是很好的思念團圓之意,被硬生生搞成了大家的事,弄的大家也不好團圓,如此一來,你發你的,我發我的,互相祝福,以表敬意,也不失為一種尊重彼此的行為。

我不知道這種發表是孤獨的另一種表述,還是無人問津的另一種姿態,這個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看著屏幕上的無生命月亮,發著複製過來的文字,毫無生意,也無任何意義。原本美好團圓的意義,不知道現在跑到哪去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是跑到了人背後的孤獨,還是跑上了眼前的屏幕,我們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有自己去感受,去感受這意義,去感受這天上的月亮,去感受月光,去吃一口月餅。

04

中秋的意義:

現在該有的意義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別樣的意義,在農村還好說,傳統節日過的也比較隆重,凡事都有一個細緻的開頭和細緻的結尾,自然,對節日也是一絲不苟,農村過節就這樣,要有形式,要有意義,上了年紀的老人,非得把兒孫叫回家,一家人幸福的過上這團圓之日。

在城市呢?就不一樣了,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商家眼中的另一種獲利渠道,走在大街,各種中秋廣告,讓你目不暇接,不止如此,上個網頁,充斥你的雙眼,這還不算,給你推送,非得讓你買上這月餅不可,不管你吃不吃,過的有沒有意義,只要你買了就可以了,你買就等於過了中秋節了。

在個人,跟著大家走就可以了,身邊過的人多,湊個熱鬧,也過過,身邊沒人時,乾脆就不過了。看起來,這過節的意義是隨著個人身處的環境而改變,過的方式也在改變,由以前的隆重變得簡單,甚至簡化很多步驟。這樣,一個人過的節日盛行起來,慢慢就變成一個人的節日了,其形式不一,過完發表一下此時此刻之感情,表達此時的歲月感嘆,一切完事,這也就算是過完了。

然而,一件事物是否別人們接受,再到認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認知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傳統節日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形成,並且一直在演化慢慢保存下來,是一段時間的標誌,也反應了在歷史的某一時期生活狀況的變化,這種變化直到現在依然還在,時間緯度上的變遷,人們賦予的意義各有千秋,變得越來越個性化。

中秋是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對這個民族而言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它都有不同的意義而存在,也被人們不斷歌頌和發展。傳統節日是傳遞人們情感的認同,溝通和凝聚一個民族的力量,其意義不能忽視。

"

中秋要幹什麼,中秋不是要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而我們現在是賞手機,買月餅,賞朋友圈,但絕不是走出去賞賞月。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為什麼這麼好的傳統節日,到了現在,為何過的如此沒有意義。

我看到最多的是別人朋友圈裡的中秋節快樂,看到微信群裡刷屏的祝福,看到別人群發的中秋節快樂,為何獨獨找不到一個可賞月的人,找不到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故人。

這是表面形式上的存在,每個人內容都有其自己想過中秋的想法。

雖說,中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一個小節日,比起春節、端午、清明顯得小一點,但這不能完全淪為現在人不過中秋的理由啊!

現在的現象,不止中秋如此,其他大節日亦是如此,也是走走互相祝福的表面道賀之上,至於有沒有去過,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過不好的緣由往往歸結於出門在外,生活壓力頗大,過個節日,表面上的快樂掩蓋不了內心的痛苦,索性有些人就不過了,一時不過還好,一直不過,恐怕連日子都不記得了。

不管記不記得日子,我們都要好好了解一下中秋以及中秋的意義。

01

中秋的起源:

中秋別稱有點多,這裡我們只說一個別稱:團圓節。對現在人來說團圓尤為重要,團圓帶來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中秋不止我們國人在過,因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僑也過,真所謂,人越少,就越有意義,越珍惜。對在外的華僑來說,團圓便是一種幸福,雖在國外,但還是華夏子孫,流的是華夏的血脈,所以,在中秋過過節日,既是團圓,也是溫暖,也是懷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懷念先祖先輩之意。

先要了解一下中秋,瞭解中秋是什麼時候起源的,盛行於哪個朝代,在古代過中秋是不是比現在更有意義,更美好,古代中秋和現在的中秋哪種更美好。

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盛行的時候是在宋朝,別看宋朝版圖小,打仗也經常輸,宋朝當時盛行重文輕武,文臣得到皇帝的青睞,掌握大權,武將得不到重視,所以,打仗輸是有點道理的,如果說打仗需要靠計謀,那就不需要精兵強將了,遺憾的是打仗即需要文臣的謀略,還需要武將的智慧和勇敢。

宋朝的重文輕武,使的士子們有大放異彩之地,苦讀詩書,考取功名,聚三五好友,約一地,盡興寫詩飲酒。這就使得兩宋時期文化學術活躍,經濟發達,商品流通便利,因為有紙幣的出現,交易在一定程度變得便利起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手裡錢就多了,錢多了,節日自然過的也就所謂“豐富”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02

中秋的盛行:

唐朝的節日過的就沒有宋朝那麼豐富多彩了,尤其是蘇軾的那篇《水調歌頭》,我們常常見於情書末尾這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用在情書似乎過去太勉強了,這是蘇軾寫給自己兄弟蘇轍的,但現在的人就喜歡用在情書,也不知道是要結上血緣關係,還是要認兄妹。

宋朝的時候中秋節盛行起來,而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就直接把中秋這個節日寫成了千古絕唱,內容既有對中秋的無盡感懷,也記掛了整整五年沒見的兄弟。

這首詞,後來被公認為中秋詠月的第一名篇。這第一名篇,我們能看得出古代過中秋不止是吃喝那麼簡單,還有思念,不止是團圓,還有感懷。

可以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上闕從飲酒賞月開始,感嘆歲月,到後面忽然一個轉彎,又到了蘇東坡那種豪邁的精神世界,“乘風歸去”寫出了一個人的心酸,受不住天上寒冷,起舞翩翩看著月下身影,月宮怎麼比得上人間呢?

詞的下闋,主要寫了月亮,寫了月亮轉過了閣樓,月光照進窗子裡,照在失眠的人身上。

想問問,這冰冷的月亮是不是喜歡在別人離別的時候照射到失眠人的身上呢?月亮不會對人有怨恨吧,就是有怨恨也不該在人離別的時候特別圓,讓人感覺月亮的圓就是代替了離別之人無盡的痛苦一般。

人不都是有分分別別,離離合合,何況月亮有的時候圓,有的時候還是殘缺的半月,想要常常久伴這種事,自古以來都很難實現。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儘管很難實現,但還得要有一個祝福的心願,祝福誰呢?就祝福自己的弟弟蘇轍也希望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雖然相隔數千裡,只要親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團圓。

這是古人過中秋,滿滿的詩情畫意,那時候沒有電話,問候總是遲來的祝福,一封信到手裡得好幾天,所以,我感覺中秋還是古人過得好,起碼可以用思念代替團圓,用詩詞酣暢淋漓地寫出心中所感所想,有所表達,也有所懷念。

03

現在的中秋形式:

但是,現在呢?手機在手,忙的打不了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更不說賞月,再不去說望月表達思念之情和懷念感恩。感受不到月亮的變化,也不願去感受月光照在身上的冰涼和孤獨,我倒是希望,如果有機會,可以站在月光地下,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詩人,在心中表達自己想要表達,感嘆一下這人生的悲歡離合,感嘆這團圓美好之時卻在遠方。

現代人的表面過節是怎麼回事,表面過節盛行在各種社交軟件之上,不管有沒有祝福之意,反手就是一個複製,隨後粘貼各社交平臺上祝福,也不敢問祝福的是誰,不敢問要和多少人團圓,更不敢問你這一發沒有過節的人是何感受,難道望望月亮就此作罷,還是給家裡打個電話問個平安,說句祝福。

表面形式祝福,這個過程走的沒有任何瑕疵,可是缺少了很多可團圓的對象,本是很好的思念團圓之意,被硬生生搞成了大家的事,弄的大家也不好團圓,如此一來,你發你的,我發我的,互相祝福,以表敬意,也不失為一種尊重彼此的行為。

我不知道這種發表是孤獨的另一種表述,還是無人問津的另一種姿態,這個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看著屏幕上的無生命月亮,發著複製過來的文字,毫無生意,也無任何意義。原本美好團圓的意義,不知道現在跑到哪去了。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是跑到了人背後的孤獨,還是跑上了眼前的屏幕,我們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有自己去感受,去感受這意義,去感受這天上的月亮,去感受月光,去吃一口月餅。

04

中秋的意義:

現在該有的意義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別樣的意義,在農村還好說,傳統節日過的也比較隆重,凡事都有一個細緻的開頭和細緻的結尾,自然,對節日也是一絲不苟,農村過節就這樣,要有形式,要有意義,上了年紀的老人,非得把兒孫叫回家,一家人幸福的過上這團圓之日。

在城市呢?就不一樣了,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商家眼中的另一種獲利渠道,走在大街,各種中秋廣告,讓你目不暇接,不止如此,上個網頁,充斥你的雙眼,這還不算,給你推送,非得讓你買上這月餅不可,不管你吃不吃,過的有沒有意義,只要你買了就可以了,你買就等於過了中秋節了。

在個人,跟著大家走就可以了,身邊過的人多,湊個熱鬧,也過過,身邊沒人時,乾脆就不過了。看起來,這過節的意義是隨著個人身處的環境而改變,過的方式也在改變,由以前的隆重變得簡單,甚至簡化很多步驟。這樣,一個人過的節日盛行起來,慢慢就變成一個人的節日了,其形式不一,過完發表一下此時此刻之感情,表達此時的歲月感嘆,一切完事,這也就算是過完了。

然而,一件事物是否別人們接受,再到認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認知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傳統節日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形成,並且一直在演化慢慢保存下來,是一段時間的標誌,也反應了在歷史的某一時期生活狀況的變化,這種變化直到現在依然還在,時間緯度上的變遷,人們賦予的意義各有千秋,變得越來越個性化。

中秋是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對這個民族而言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它都有不同的意義而存在,也被人們不斷歌頌和發展。傳統節日是傳遞人們情感的認同,溝通和凝聚一個民族的力量,其意義不能忽視。

古代中秋過的是團圓美好,現代人的中秋是表面上的形式

但是,對於現在的表明形式而言,我們更應該去挖掘傳統節日背後的意義,價值,然後轉化成一種向上的力量,從傳統節日取其精華,不斷髮展,用創新適應現在的不適應,增添新的時代元素,讓人們更具文化意識,也要深刻了解傳統節日背後的價值。傳統節日需要煥發現代人內心的活力,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還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節日雖是節日,有了新的文化元素,被人們廣泛接受,使傳統節日變得更有力量。

一種美好是團圓,一種殘缺是表面形式,此事古難全,所以,發現其價值和個人賦予價值,與個人的文化自覺性都息息相關。還有,軟實力也是一種少年強則國強的力量,所以,文化軟實力在全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資料參考:

得到APP:熊逸:宋詞10講:《宋朝人如何過中秋》

《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https://wk.baidu.com/view/e81678a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1?fromShare=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