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3

按照正常的商業腳本,ofo的發展劇情應該是一路融資,然後上市;亦或者融資併購,賣身巨頭。但是,ofo卻偏離了常規劇情,走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這個領域,早已是一片墳場。在攝影師吳國勇拍攝的《無處安放》視頻裡,無數處荒地,被丟棄的單車堆成了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山。

除了最知名的ofo和摩拜,早前共享單車還有不少玩家,比如,悟空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

最先倒閉的悟空單車暴露了這個行業脆弱的一面:極度燒錢,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緊接著,多家共享單車陸續退場。ofo也在2017年11月迎來拐點:隨著與滴滴的收購合作夭折,軟銀的15億美元投資未能如期到賬。之後,行業資本遇冷,ofo和摩拜被曝光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

共享單車由此入冬,身在其中的創業者無不感受到了凜冽寒風。

正當與摩拜拼盡全力、殊死一搏之際,ofo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投資人——朱嘯虎提議與摩拜合併,戴威回話: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可是,商業社會裡的理想,沒有錢不行,尤其又是這麼一個重資產的燒錢行當。

2018年整整一年,戴威都在忙著找錢。2月,戴威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阿里17.7億元借款。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失去了與其合併的可能。擺在戴威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效仿摩拜賣身,要麼找錢活下去。

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出售開屏廣告、裁員、收縮海外業務、試水區塊鏈、做信息流,但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理想主義者也有過妥協。戴威曾與滴滴、阿里接觸,並坐在談判桌上商談賣身。2018年10月,一份曝光的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為收購ofo 開出了近20億美金的報價——比賣給美團的摩拜便宜了17億美金。

收購至今沒有下文。有一種說法是,滴滴給出的收購條件包括戴威出局,戴威無法接受。

拉鋸戰中,ofo估值一路走低。對ofo失去信心的,除了資本,還有用戶。於是,2018年12月的北京,出現了ofo總部被用戶圍堵的畫面。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3

按照正常的商業腳本,ofo的發展劇情應該是一路融資,然後上市;亦或者融資併購,賣身巨頭。但是,ofo卻偏離了常規劇情,走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這個領域,早已是一片墳場。在攝影師吳國勇拍攝的《無處安放》視頻裡,無數處荒地,被丟棄的單車堆成了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山。

除了最知名的ofo和摩拜,早前共享單車還有不少玩家,比如,悟空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

最先倒閉的悟空單車暴露了這個行業脆弱的一面:極度燒錢,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緊接著,多家共享單車陸續退場。ofo也在2017年11月迎來拐點:隨著與滴滴的收購合作夭折,軟銀的15億美元投資未能如期到賬。之後,行業資本遇冷,ofo和摩拜被曝光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

共享單車由此入冬,身在其中的創業者無不感受到了凜冽寒風。

正當與摩拜拼盡全力、殊死一搏之際,ofo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投資人——朱嘯虎提議與摩拜合併,戴威回話: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可是,商業社會裡的理想,沒有錢不行,尤其又是這麼一個重資產的燒錢行當。

2018年整整一年,戴威都在忙著找錢。2月,戴威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阿里17.7億元借款。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失去了與其合併的可能。擺在戴威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效仿摩拜賣身,要麼找錢活下去。

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出售開屏廣告、裁員、收縮海外業務、試水區塊鏈、做信息流,但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理想主義者也有過妥協。戴威曾與滴滴、阿里接觸,並坐在談判桌上商談賣身。2018年10月,一份曝光的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為收購ofo 開出了近20億美金的報價——比賣給美團的摩拜便宜了17億美金。

收購至今沒有下文。有一種說法是,滴滴給出的收購條件包括戴威出局,戴威無法接受。

拉鋸戰中,ofo估值一路走低。對ofo失去信心的,除了資本,還有用戶。於是,2018年12月的北京,出現了ofo總部被用戶圍堵的畫面。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4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敗落的原因簡單地羅列出來。因為它的失敗和摩拜的賣身,至少在現在,代表共享單車這個領域無法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筆重資產。可在當時,業界公認的競爭模式是:融資-擴產能-鋪車。絕大部分資金都流入單車採購中。

我們拿ofo來舉例,一位ofo供應鏈人士算過一筆賬:ofo自行車單均成本360元,機械鎖約20元,運輸物流約15元,合計近400元。換智能鎖再加200元,合計接近600元。

ofo拿到鉅額融資時,在五個月內總共採購了1200萬輛單車,乘以600元單均成本,得到的採購應付金額為72億元。

按照理想模式,1200萬輛車,一年按照180天使用,每天4次,一次1元,一年可以帶來收益86.4億元,刨除成本還賺14.4億元。但這只是理想模式,實際上,在運營過程中,丟失、修理、維護等等,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且ofo的壽命只有一年,折舊成本相當大。

除了使用費用,還有一塊收入來自於押金,但押金並不等於利潤,從會計角度,押金更應該算作企業負債。一旦資金鍊斷裂,押金擠兌就成了致命一擊。

從結果來看,ofo和摩拜都不外乎於此。

只不過,摩拜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選擇,但對於這個攤子,接手它的王興大概也很頭疼。而ofo,它更像是一個試驗品,衝在最前面,結局也最慘烈。

除了上述的領域共性問題外,ofo本身沒有問題嗎?一定是有的。

錢來了,消耗無度

ofo拿到融資後,做派開始變得不一樣。

2016年12月,ofo在中關村租金最高的寫字樓——理想國際大廈,租下了4層樓作總部辦公室,ofo黃色logo高高豎立在樓頂。戴威下令,要按照Google的標準,來設計裝修員工食堂,因為戴威曾立下豪言,“終有一天,我們今天的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此前,辦公室標配的119元宜家桌子加39.9元椅子,全換成2000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辦公成本只是眾多投入的一角,更大的成本在於員工的激增,幾乎每天都有新人湧入。

於信當時分管海外業務,2017年1月到5月,他在全球飛了20萬公里後,收到了回國的指令。不過外出4個月而已,他愕然發現,公司人數從800人漲到了3000人。

ofo的企業文化被總結為三點:騎車、喝酒、發紅包。戴威不吝獎勵,也支持員工的夢想。

2017年初的年會上,戴威突然宣佈送給一位早期員工一輛牧馬人,因為這位員工的夢想是開著牧馬人去拉薩,戴威對他說,“我記得你這個夢想,我今天就告訴你,你的這個夢想實現了。”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3

按照正常的商業腳本,ofo的發展劇情應該是一路融資,然後上市;亦或者融資併購,賣身巨頭。但是,ofo卻偏離了常規劇情,走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這個領域,早已是一片墳場。在攝影師吳國勇拍攝的《無處安放》視頻裡,無數處荒地,被丟棄的單車堆成了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山。

除了最知名的ofo和摩拜,早前共享單車還有不少玩家,比如,悟空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

最先倒閉的悟空單車暴露了這個行業脆弱的一面:極度燒錢,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緊接著,多家共享單車陸續退場。ofo也在2017年11月迎來拐點:隨著與滴滴的收購合作夭折,軟銀的15億美元投資未能如期到賬。之後,行業資本遇冷,ofo和摩拜被曝光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

共享單車由此入冬,身在其中的創業者無不感受到了凜冽寒風。

正當與摩拜拼盡全力、殊死一搏之際,ofo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投資人——朱嘯虎提議與摩拜合併,戴威回話: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可是,商業社會裡的理想,沒有錢不行,尤其又是這麼一個重資產的燒錢行當。

2018年整整一年,戴威都在忙著找錢。2月,戴威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阿里17.7億元借款。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失去了與其合併的可能。擺在戴威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效仿摩拜賣身,要麼找錢活下去。

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出售開屏廣告、裁員、收縮海外業務、試水區塊鏈、做信息流,但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理想主義者也有過妥協。戴威曾與滴滴、阿里接觸,並坐在談判桌上商談賣身。2018年10月,一份曝光的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為收購ofo 開出了近20億美金的報價——比賣給美團的摩拜便宜了17億美金。

收購至今沒有下文。有一種說法是,滴滴給出的收購條件包括戴威出局,戴威無法接受。

拉鋸戰中,ofo估值一路走低。對ofo失去信心的,除了資本,還有用戶。於是,2018年12月的北京,出現了ofo總部被用戶圍堵的畫面。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4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敗落的原因簡單地羅列出來。因為它的失敗和摩拜的賣身,至少在現在,代表共享單車這個領域無法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筆重資產。可在當時,業界公認的競爭模式是:融資-擴產能-鋪車。絕大部分資金都流入單車採購中。

我們拿ofo來舉例,一位ofo供應鏈人士算過一筆賬:ofo自行車單均成本360元,機械鎖約20元,運輸物流約15元,合計近400元。換智能鎖再加200元,合計接近600元。

ofo拿到鉅額融資時,在五個月內總共採購了1200萬輛單車,乘以600元單均成本,得到的採購應付金額為72億元。

按照理想模式,1200萬輛車,一年按照180天使用,每天4次,一次1元,一年可以帶來收益86.4億元,刨除成本還賺14.4億元。但這只是理想模式,實際上,在運營過程中,丟失、修理、維護等等,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且ofo的壽命只有一年,折舊成本相當大。

除了使用費用,還有一塊收入來自於押金,但押金並不等於利潤,從會計角度,押金更應該算作企業負債。一旦資金鍊斷裂,押金擠兌就成了致命一擊。

從結果來看,ofo和摩拜都不外乎於此。

只不過,摩拜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選擇,但對於這個攤子,接手它的王興大概也很頭疼。而ofo,它更像是一個試驗品,衝在最前面,結局也最慘烈。

除了上述的領域共性問題外,ofo本身沒有問題嗎?一定是有的。

錢來了,消耗無度

ofo拿到融資後,做派開始變得不一樣。

2016年12月,ofo在中關村租金最高的寫字樓——理想國際大廈,租下了4層樓作總部辦公室,ofo黃色logo高高豎立在樓頂。戴威下令,要按照Google的標準,來設計裝修員工食堂,因為戴威曾立下豪言,“終有一天,我們今天的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此前,辦公室標配的119元宜家桌子加39.9元椅子,全換成2000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辦公成本只是眾多投入的一角,更大的成本在於員工的激增,幾乎每天都有新人湧入。

於信當時分管海外業務,2017年1月到5月,他在全球飛了20萬公里後,收到了回國的指令。不過外出4個月而已,他愕然發現,公司人數從800人漲到了3000人。

ofo的企業文化被總結為三點:騎車、喝酒、發紅包。戴威不吝獎勵,也支持員工的夢想。

2017年初的年會上,戴威突然宣佈送給一位早期員工一輛牧馬人,因為這位員工的夢想是開著牧馬人去拉薩,戴威對他說,“我記得你這個夢想,我今天就告訴你,你的這個夢想實現了。”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那一晚,在場的員工至今難忘,戴威在酒酣之際,發了許多大獎和紅包。

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這個坐擁金山的年輕老闆不貪錢,但也不會管錢,更加不會花錢。

當時,很多部門花錢鋪張。他們常常拿來舉例的是,ofo花費1000萬元請鹿晗當代言人;花2000萬元給衛星冠名;給一家媒體做了3000萬元的廣告投放;小黃車的廣告幾乎席捲了北上廣的地鐵站和公交站牌……

可是,回過頭算算,小黃車一天才能賺多少錢?

內部動盪,管理混亂

有不少員工都說,戴威是一個在商不言商的人。

2016年11月,在大擴張開啟前,張嚴琪以COO(首席運營官)的身份空降ofo。ofo迎來第一批“職業經理人”。張嚴琪是優步中國明星高管,他曾把成都帶成優步增長最快的城市,因此聲名大噪。加入ofo時,他還帶來了一支原優步運營團隊。

戴威對張嚴琪抱有很高期待,也多次在各個場合表達對他的欣賞。張嚴琪的到來,讓老管理層大權旁落,張嚴琪團隊接管了一半的城市,原先老團隊的城市經理均降級為運營負責人。

沒有人表現出明面上的不滿,但心寒是不可避免的。

員工們剛開始適應這一組織變化,ofo又招了一位運營副總裁——池文明,內部人稱“大池”,他曾是阿里傳奇銷售隊伍“中供鐵軍”中的一員。進入ofo時他單槍匹馬,但很快,他從外部招募了一支新隊伍,一段時間後,這批人接管了剩下的一半城市。

2017年7月25日,伴隨滴滴系三名高管進駐,ofo運營體系又啟動了一輪重組。

“我們這批人屬於心態起伏了很多次,很多很多次。一位ofo早期員工表示。

整個2017年,包括產品、供應鏈、市場、人力、財務、戰略,甚至客服,全部迎來新任高管。

經常的狀況是,一個領導來,他會招自己的團隊,原有員工被邊緣化,公司出現冗餘。

由於ofo業務的特殊性,輕到軟件產品,重至傳統制造、供應鏈、運營,引入的管理層背景混雜,他們來自包括優步、樂視、阿里、百度、騰訊、福特、沃爾瑪、蘋果、亞馬遜、寶潔等企業。

管理挑戰可想而知。

理想“小孩”與資本的博弈

共享單車的故事,說到底,其實是與資本的故事。

ofo有兩個核心資本方:滴滴和阿里。

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ofo接連接受了三輪來自滴滴參與的投資,滴滴在ofo的佔股比例攀升至30%以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戴威都把程維當作兄長,兩個人見面,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2017年7月,滴滴提出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fo,收購後ofo成為獨立於集團之外的全資子公司,由戴威擔任CEO。在同一時間段,滴滴同意幫ofo拉來軟銀15億美元投資。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難以拒絕的條件,雙方一拍即合。

作為交換條件,當月25日,戴威十分配合地讓滴滴系3位高管——付強、柳森森、南山進入ofo的核心管理位置。

但付強三人到ofo後,雙方磨合困難重重,有說法是,付強總是對戴威的想法投反對票,比如,戴威想收購小藍單車,付強極力反對。11月,滴滴要求查看ofo的押金賬目,遭到了劇烈反對,甚至被法務副總裁掃地出門。

在滴滴看來,共享單車企業挪用押金,已是業內心知肚明的事實,搞清楚押金的具體情況,是收購ofo的必要前提,因為這意味著,滴滴需要清楚地知道要替ofo承擔多少債務。

但戴威認為滴滴要抓住押金這個漏洞把他“幹掉”,於是一氣之下,衝著電話那頭的付強怒吼:“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那幾天,入駐ofo的滴滴高管團隊及他們後期新招募的一批人,一夜間“失蹤”了。

沒過多久,程維拍板決定自己花10億美元做單車。被戴威趕出ofo的這群人,緊鑼密鼓地收購了小藍單車,以“雙倍待遇”的條件從ofo瘋狂挖人,接著拆了小藍單車,仿照著做了一款青桔單車,公開和ofo打起了擂臺。

撕破臉面的結果是,條件優渥的收購崩了,軟銀的投資自然不了了之。

這並不是戴威第一次因為違反“遊戲規則”而嚐到苦果。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3

按照正常的商業腳本,ofo的發展劇情應該是一路融資,然後上市;亦或者融資併購,賣身巨頭。但是,ofo卻偏離了常規劇情,走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這個領域,早已是一片墳場。在攝影師吳國勇拍攝的《無處安放》視頻裡,無數處荒地,被丟棄的單車堆成了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山。

除了最知名的ofo和摩拜,早前共享單車還有不少玩家,比如,悟空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

最先倒閉的悟空單車暴露了這個行業脆弱的一面:極度燒錢,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緊接著,多家共享單車陸續退場。ofo也在2017年11月迎來拐點:隨著與滴滴的收購合作夭折,軟銀的15億美元投資未能如期到賬。之後,行業資本遇冷,ofo和摩拜被曝光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

共享單車由此入冬,身在其中的創業者無不感受到了凜冽寒風。

正當與摩拜拼盡全力、殊死一搏之際,ofo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投資人——朱嘯虎提議與摩拜合併,戴威回話: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可是,商業社會裡的理想,沒有錢不行,尤其又是這麼一個重資產的燒錢行當。

2018年整整一年,戴威都在忙著找錢。2月,戴威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阿里17.7億元借款。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失去了與其合併的可能。擺在戴威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效仿摩拜賣身,要麼找錢活下去。

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出售開屏廣告、裁員、收縮海外業務、試水區塊鏈、做信息流,但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理想主義者也有過妥協。戴威曾與滴滴、阿里接觸,並坐在談判桌上商談賣身。2018年10月,一份曝光的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為收購ofo 開出了近20億美金的報價——比賣給美團的摩拜便宜了17億美金。

收購至今沒有下文。有一種說法是,滴滴給出的收購條件包括戴威出局,戴威無法接受。

拉鋸戰中,ofo估值一路走低。對ofo失去信心的,除了資本,還有用戶。於是,2018年12月的北京,出現了ofo總部被用戶圍堵的畫面。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4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敗落的原因簡單地羅列出來。因為它的失敗和摩拜的賣身,至少在現在,代表共享單車這個領域無法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筆重資產。可在當時,業界公認的競爭模式是:融資-擴產能-鋪車。絕大部分資金都流入單車採購中。

我們拿ofo來舉例,一位ofo供應鏈人士算過一筆賬:ofo自行車單均成本360元,機械鎖約20元,運輸物流約15元,合計近400元。換智能鎖再加200元,合計接近600元。

ofo拿到鉅額融資時,在五個月內總共採購了1200萬輛單車,乘以600元單均成本,得到的採購應付金額為72億元。

按照理想模式,1200萬輛車,一年按照180天使用,每天4次,一次1元,一年可以帶來收益86.4億元,刨除成本還賺14.4億元。但這只是理想模式,實際上,在運營過程中,丟失、修理、維護等等,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且ofo的壽命只有一年,折舊成本相當大。

除了使用費用,還有一塊收入來自於押金,但押金並不等於利潤,從會計角度,押金更應該算作企業負債。一旦資金鍊斷裂,押金擠兌就成了致命一擊。

從結果來看,ofo和摩拜都不外乎於此。

只不過,摩拜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選擇,但對於這個攤子,接手它的王興大概也很頭疼。而ofo,它更像是一個試驗品,衝在最前面,結局也最慘烈。

除了上述的領域共性問題外,ofo本身沒有問題嗎?一定是有的。

錢來了,消耗無度

ofo拿到融資後,做派開始變得不一樣。

2016年12月,ofo在中關村租金最高的寫字樓——理想國際大廈,租下了4層樓作總部辦公室,ofo黃色logo高高豎立在樓頂。戴威下令,要按照Google的標準,來設計裝修員工食堂,因為戴威曾立下豪言,“終有一天,我們今天的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此前,辦公室標配的119元宜家桌子加39.9元椅子,全換成2000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辦公成本只是眾多投入的一角,更大的成本在於員工的激增,幾乎每天都有新人湧入。

於信當時分管海外業務,2017年1月到5月,他在全球飛了20萬公里後,收到了回國的指令。不過外出4個月而已,他愕然發現,公司人數從800人漲到了3000人。

ofo的企業文化被總結為三點:騎車、喝酒、發紅包。戴威不吝獎勵,也支持員工的夢想。

2017年初的年會上,戴威突然宣佈送給一位早期員工一輛牧馬人,因為這位員工的夢想是開著牧馬人去拉薩,戴威對他說,“我記得你這個夢想,我今天就告訴你,你的這個夢想實現了。”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那一晚,在場的員工至今難忘,戴威在酒酣之際,發了許多大獎和紅包。

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這個坐擁金山的年輕老闆不貪錢,但也不會管錢,更加不會花錢。

當時,很多部門花錢鋪張。他們常常拿來舉例的是,ofo花費1000萬元請鹿晗當代言人;花2000萬元給衛星冠名;給一家媒體做了3000萬元的廣告投放;小黃車的廣告幾乎席捲了北上廣的地鐵站和公交站牌……

可是,回過頭算算,小黃車一天才能賺多少錢?

內部動盪,管理混亂

有不少員工都說,戴威是一個在商不言商的人。

2016年11月,在大擴張開啟前,張嚴琪以COO(首席運營官)的身份空降ofo。ofo迎來第一批“職業經理人”。張嚴琪是優步中國明星高管,他曾把成都帶成優步增長最快的城市,因此聲名大噪。加入ofo時,他還帶來了一支原優步運營團隊。

戴威對張嚴琪抱有很高期待,也多次在各個場合表達對他的欣賞。張嚴琪的到來,讓老管理層大權旁落,張嚴琪團隊接管了一半的城市,原先老團隊的城市經理均降級為運營負責人。

沒有人表現出明面上的不滿,但心寒是不可避免的。

員工們剛開始適應這一組織變化,ofo又招了一位運營副總裁——池文明,內部人稱“大池”,他曾是阿里傳奇銷售隊伍“中供鐵軍”中的一員。進入ofo時他單槍匹馬,但很快,他從外部招募了一支新隊伍,一段時間後,這批人接管了剩下的一半城市。

2017年7月25日,伴隨滴滴系三名高管進駐,ofo運營體系又啟動了一輪重組。

“我們這批人屬於心態起伏了很多次,很多很多次。一位ofo早期員工表示。

整個2017年,包括產品、供應鏈、市場、人力、財務、戰略,甚至客服,全部迎來新任高管。

經常的狀況是,一個領導來,他會招自己的團隊,原有員工被邊緣化,公司出現冗餘。

由於ofo業務的特殊性,輕到軟件產品,重至傳統制造、供應鏈、運營,引入的管理層背景混雜,他們來自包括優步、樂視、阿里、百度、騰訊、福特、沃爾瑪、蘋果、亞馬遜、寶潔等企業。

管理挑戰可想而知。

理想“小孩”與資本的博弈

共享單車的故事,說到底,其實是與資本的故事。

ofo有兩個核心資本方:滴滴和阿里。

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ofo接連接受了三輪來自滴滴參與的投資,滴滴在ofo的佔股比例攀升至30%以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戴威都把程維當作兄長,兩個人見面,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2017年7月,滴滴提出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fo,收購後ofo成為獨立於集團之外的全資子公司,由戴威擔任CEO。在同一時間段,滴滴同意幫ofo拉來軟銀15億美元投資。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難以拒絕的條件,雙方一拍即合。

作為交換條件,當月25日,戴威十分配合地讓滴滴系3位高管——付強、柳森森、南山進入ofo的核心管理位置。

但付強三人到ofo後,雙方磨合困難重重,有說法是,付強總是對戴威的想法投反對票,比如,戴威想收購小藍單車,付強極力反對。11月,滴滴要求查看ofo的押金賬目,遭到了劇烈反對,甚至被法務副總裁掃地出門。

在滴滴看來,共享單車企業挪用押金,已是業內心知肚明的事實,搞清楚押金的具體情況,是收購ofo的必要前提,因為這意味著,滴滴需要清楚地知道要替ofo承擔多少債務。

但戴威認為滴滴要抓住押金這個漏洞把他“幹掉”,於是一氣之下,衝著電話那頭的付強怒吼:“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那幾天,入駐ofo的滴滴高管團隊及他們後期新招募的一批人,一夜間“失蹤”了。

沒過多久,程維拍板決定自己花10億美元做單車。被戴威趕出ofo的這群人,緊鑼密鼓地收購了小藍單車,以“雙倍待遇”的條件從ofo瘋狂挖人,接著拆了小藍單車,仿照著做了一款青桔單車,公開和ofo打起了擂臺。

撕破臉面的結果是,條件優渥的收購崩了,軟銀的投資自然不了了之。

這並不是戴威第一次因為違反“遊戲規則”而嚐到苦果。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017年9月,拿著阿里投資的ofo上線微信小程序螞蟻金服震怒,要求ofo立刻下線微信小程序端口,只保留支付寶作為流量入口。戴威沒有同意。3個月後,阿里投資哈羅單車,正式入局共享單車。

ofo此時除了本身的資金困境,更是腹背受敵。不過,商業世界不存在永遠的敵人,利益可以主導一切。

2018年10月,滴滴再次表現出收購意向,只不過價錢從原先的30億美元,變成了不到20億美元。附加條件是,戴威得出局。

戴威將其餘幾位聯合創始人聚集在一起,商討是否要接受滴滴的收購。所有人都傾向於賣掉,但戴威最終做出的決定和他們相悖。

在很多次類似賣或不賣的爭論裡,戴威的想法都沒有動搖過。

於信說,“他就表現出來一個非常明顯的觀點,他認為經歷比財富重要。這實在太明顯了。”

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過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還是誰把它做成功?”戴威回答:“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

“表面溫和,心住猛虎。ofo前高管王拓用8個字形容戴威的個性。戴威喜歡和同事們踢足球,在王拓眼中,那是戴威的深層人格得以顯露的時刻。他覺得戴威非常好勝,只要戴威一來,大家就踢得很緊張。他說,“踢球其實是一個團隊協作,並不能突出某一個人,但是戴威總希望他就是這個球隊最重要的人。”

在這一點上,程維不一樣。程維承認自己跟不上滴滴發展的速度,於是高薪聘請人才,自己退居幕後。在每一個領域,他都安排了一個絕對專業的人當自己的業務助理,下屬彙報時,助理在旁邊聽,程維不置可否,等下屬離開後再討論處理。

也許是從小到大的環境造就了兩人在為人處世上的差異,畢竟,戴威含著金鑰匙出生,父親是央企掌門人,大學唸的是北大,還是學生會主席,沒有吃過苦,年紀輕輕就贏得榮耀。在他的字典裡,“自我”與“理想”這兩個詞,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個不必要但有意思的細節是,一次採訪中,記者請戴威給讀者推薦一本書,戴威的答案是《騰訊傳》。可就在採訪前的一個月,ofo剛剛拿到阿里領投的超7億美元投資。ofo公關人員在一旁提醒說,這不合適,換一本。戴威靦腆一笑,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哈利波特》。他補充了一句,“愛與情感,是可以戰勝一切的力量。”

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正如朱嘯虎離場前丟給戴威的最後一句話,“資本只關心回報”。

ofo的故事落幕了,但戴威的故事還沒有,到現在,他也不過28歲。搞不好有一天,脫下少年稚氣,他會再次站出來,站在我們面前。

商業模式觀察

共享單車最火時,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瀕臨倒閉的自行車廠,把庫存的幾萬輛自行車加上智能鎖,往大街上一放,就變身成了時下最火的共享單車,幾萬輛庫存很快供不應求。這家自行車廠則從倒閉邊緣躍上了風口,市值幾十億美金。

沒必要糾結這個故事是在影射ofo還是誰,真正阻擋小黃車能否繼續前行的核心,是這家企業是否提高了原有的商業效率,而不是這家企業的運營模式、或者戴威本人的性格。否則,不會是整個共享單車行業,一齊走向全軍覆沒。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提高效率,而不是概念的創新。當我們言必稱共享、區塊鏈這些花哨的概念時,時刻不要忘了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的商業模式創新真的在解決客戶問題嗎?

用技術和平臺構建差異化你走到了哪一步?

你的盈利模式靠譜嗎?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編者按: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鄧一喜 / 撰稿

張 斌 / 音頻

1

2018年12月17日下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大廈門口擠滿了來ofo總部退押金的人。人群被白色護欄隔成六排,蜿蜒到了百米開外的丹稜街,聚集了兩個多小時。

就在半個月前的12月4日,法院對ofo創始人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費令”。

對於ofo來說,寒冬不是剛剛降臨。從2017年9月開始,公司就難題不斷——資金鍊出現問題;與資本紛爭一波接著一波;內部貪腐、站隊、大裁員傳聞不斷;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

押金擠兌風波,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會想到,那些曾經令ofo員工為之驕傲的用戶,會有一天從數據庫裡走到臺前,撕碎這家明星公司最後的體面。

時間順延至今年夏天,ofo後臺等待退還押金的人數將近1600萬。以每人99元或199元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規模在16億—32億元之間。窟窿不止於此。據官方統計,ofo的外部欠款高達64.9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剛剛上市的三隻松鼠一年的營收。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ofo炙手可熱,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代表企業,它備受關注創始人戴威登上2017年《胡潤百富榜》,35億元的身價,讓他成了首個上榜的“90後”。那時,他26歲。少年成名,意氣風發。

戴威和ofo的故事,從他的母校——北大開始。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傳開。帖子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車貢獻出來,這2000人共同擁有這2000輛車的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同學可以付費使用這些車。

寫這個帖子,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加上於信、楊品傑,五位北大人聯合拉開了ofo共享單車的序幕。

5天后的9月7日,ofo共享單車正式在北大校園上線,第一天就收穫200多個訂單,一個月後,日訂單突破3000個。很快,ofo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高校。在2015年至2016年絕大部分時間裡,ofo的故事始終圍繞高校展開。

2016年4月,ofo遇到擴張中的第一個麻煩。當時,ofo已經進入20所北京高校,日訂單量總在2萬單左右徘徊,原因是,大量社會用戶湧入,車被騎出校外,丟失率很高。

眼看著訂單量一天一天往下掉,戴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校。趁著“五一”勞動節,ofo全平臺暫停三天。那三天裡,ofo員工滿北京城跑,尋找失蹤的小黃車,找到後,拿鋼絲鎖把車一輛一輛鎖住,標記位置,晚上租貨車統一運回。最終,他們找回3000多輛車。

封鎖學校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讓ofo引來罵聲一片,但也帶來了商業甜頭。平臺重啟後,北京高校單量攀升。

正當ofo興高采烈品嚐勝利果實時,摩拜在上海街頭悄然崛起。

摩拜的出現,迫使ofo不得不迅速走出校園,進入更大的市場。同時,ofo和摩拜跑馬圈地,可觀的用戶增量,讓資本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共享單車領域。

誰能想到,小小的自行車背後,ofo的投資方有17個,摩拜有22個。僅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ofo完成了四輪融資,C輪到E輪融資超過88.9億元。

那時,“滿城盡是小黃車”絕非虛言,ofo也一度被視為共享經濟領域的下一個滴滴。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3

按照正常的商業腳本,ofo的發展劇情應該是一路融資,然後上市;亦或者融資併購,賣身巨頭。但是,ofo卻偏離了常規劇情,走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這個領域,早已是一片墳場。在攝影師吳國勇拍攝的《無處安放》視頻裡,無數處荒地,被丟棄的單車堆成了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山。

除了最知名的ofo和摩拜,早前共享單車還有不少玩家,比如,悟空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

最先倒閉的悟空單車暴露了這個行業脆弱的一面:極度燒錢,卻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緊接著,多家共享單車陸續退場。ofo也在2017年11月迎來拐點:隨著與滴滴的收購合作夭折,軟銀的15億美元投資未能如期到賬。之後,行業資本遇冷,ofo和摩拜被曝光挪用60億元押金填補資金缺口。

共享單車由此入冬,身在其中的創業者無不感受到了凜冽寒風。

正當與摩拜拼盡全力、殊死一搏之際,ofo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投資人——朱嘯虎提議與摩拜合併,戴威回話:請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可是,商業社會裡的理想,沒有錢不行,尤其又是這麼一個重資產的燒錢行當。

2018年整整一年,戴威都在忙著找錢。2月,戴威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阿里17.7億元借款。4月,摩拜賣身美團,ofo失去了與其合併的可能。擺在戴威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效仿摩拜賣身,要麼找錢活下去。

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出售開屏廣告、裁員、收縮海外業務、試水區塊鏈、做信息流,但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理想主義者也有過妥協。戴威曾與滴滴、阿里接觸,並坐在談判桌上商談賣身。2018年10月,一份曝光的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為收購ofo 開出了近20億美金的報價——比賣給美團的摩拜便宜了17億美金。

收購至今沒有下文。有一種說法是,滴滴給出的收購條件包括戴威出局,戴威無法接受。

拉鋸戰中,ofo估值一路走低。對ofo失去信心的,除了資本,還有用戶。於是,2018年12月的北京,出現了ofo總部被用戶圍堵的畫面。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4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敗落的原因簡單地羅列出來。因為它的失敗和摩拜的賣身,至少在現在,代表共享單車這個領域無法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筆重資產。可在當時,業界公認的競爭模式是:融資-擴產能-鋪車。絕大部分資金都流入單車採購中。

我們拿ofo來舉例,一位ofo供應鏈人士算過一筆賬:ofo自行車單均成本360元,機械鎖約20元,運輸物流約15元,合計近400元。換智能鎖再加200元,合計接近600元。

ofo拿到鉅額融資時,在五個月內總共採購了1200萬輛單車,乘以600元單均成本,得到的採購應付金額為72億元。

按照理想模式,1200萬輛車,一年按照180天使用,每天4次,一次1元,一年可以帶來收益86.4億元,刨除成本還賺14.4億元。但這只是理想模式,實際上,在運營過程中,丟失、修理、維護等等,會產生巨大的成本。而且ofo的壽命只有一年,折舊成本相當大。

除了使用費用,還有一塊收入來自於押金,但押金並不等於利潤,從會計角度,押金更應該算作企業負債。一旦資金鍊斷裂,押金擠兌就成了致命一擊。

從結果來看,ofo和摩拜都不外乎於此。

只不過,摩拜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選擇,但對於這個攤子,接手它的王興大概也很頭疼。而ofo,它更像是一個試驗品,衝在最前面,結局也最慘烈。

除了上述的領域共性問題外,ofo本身沒有問題嗎?一定是有的。

錢來了,消耗無度

ofo拿到融資後,做派開始變得不一樣。

2016年12月,ofo在中關村租金最高的寫字樓——理想國際大廈,租下了4層樓作總部辦公室,ofo黃色logo高高豎立在樓頂。戴威下令,要按照Google的標準,來設計裝修員工食堂,因為戴威曾立下豪言,“終有一天,我們今天的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此前,辦公室標配的119元宜家桌子加39.9元椅子,全換成2000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辦公成本只是眾多投入的一角,更大的成本在於員工的激增,幾乎每天都有新人湧入。

於信當時分管海外業務,2017年1月到5月,他在全球飛了20萬公里後,收到了回國的指令。不過外出4個月而已,他愕然發現,公司人數從800人漲到了3000人。

ofo的企業文化被總結為三點:騎車、喝酒、發紅包。戴威不吝獎勵,也支持員工的夢想。

2017年初的年會上,戴威突然宣佈送給一位早期員工一輛牧馬人,因為這位員工的夢想是開著牧馬人去拉薩,戴威對他說,“我記得你這個夢想,我今天就告訴你,你的這個夢想實現了。”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那一晚,在場的員工至今難忘,戴威在酒酣之際,發了許多大獎和紅包。

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這個坐擁金山的年輕老闆不貪錢,但也不會管錢,更加不會花錢。

當時,很多部門花錢鋪張。他們常常拿來舉例的是,ofo花費1000萬元請鹿晗當代言人;花2000萬元給衛星冠名;給一家媒體做了3000萬元的廣告投放;小黃車的廣告幾乎席捲了北上廣的地鐵站和公交站牌……

可是,回過頭算算,小黃車一天才能賺多少錢?

內部動盪,管理混亂

有不少員工都說,戴威是一個在商不言商的人。

2016年11月,在大擴張開啟前,張嚴琪以COO(首席運營官)的身份空降ofo。ofo迎來第一批“職業經理人”。張嚴琪是優步中國明星高管,他曾把成都帶成優步增長最快的城市,因此聲名大噪。加入ofo時,他還帶來了一支原優步運營團隊。

戴威對張嚴琪抱有很高期待,也多次在各個場合表達對他的欣賞。張嚴琪的到來,讓老管理層大權旁落,張嚴琪團隊接管了一半的城市,原先老團隊的城市經理均降級為運營負責人。

沒有人表現出明面上的不滿,但心寒是不可避免的。

員工們剛開始適應這一組織變化,ofo又招了一位運營副總裁——池文明,內部人稱“大池”,他曾是阿里傳奇銷售隊伍“中供鐵軍”中的一員。進入ofo時他單槍匹馬,但很快,他從外部招募了一支新隊伍,一段時間後,這批人接管了剩下的一半城市。

2017年7月25日,伴隨滴滴系三名高管進駐,ofo運營體系又啟動了一輪重組。

“我們這批人屬於心態起伏了很多次,很多很多次。一位ofo早期員工表示。

整個2017年,包括產品、供應鏈、市場、人力、財務、戰略,甚至客服,全部迎來新任高管。

經常的狀況是,一個領導來,他會招自己的團隊,原有員工被邊緣化,公司出現冗餘。

由於ofo業務的特殊性,輕到軟件產品,重至傳統制造、供應鏈、運營,引入的管理層背景混雜,他們來自包括優步、樂視、阿里、百度、騰訊、福特、沃爾瑪、蘋果、亞馬遜、寶潔等企業。

管理挑戰可想而知。

理想“小孩”與資本的博弈

共享單車的故事,說到底,其實是與資本的故事。

ofo有兩個核心資本方:滴滴和阿里。

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ofo接連接受了三輪來自滴滴參與的投資,滴滴在ofo的佔股比例攀升至30%以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戴威都把程維當作兄長,兩個人見面,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2017年7月,滴滴提出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fo,收購後ofo成為獨立於集團之外的全資子公司,由戴威擔任CEO。在同一時間段,滴滴同意幫ofo拉來軟銀15億美元投資。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難以拒絕的條件,雙方一拍即合。

作為交換條件,當月25日,戴威十分配合地讓滴滴系3位高管——付強、柳森森、南山進入ofo的核心管理位置。

但付強三人到ofo後,雙方磨合困難重重,有說法是,付強總是對戴威的想法投反對票,比如,戴威想收購小藍單車,付強極力反對。11月,滴滴要求查看ofo的押金賬目,遭到了劇烈反對,甚至被法務副總裁掃地出門。

在滴滴看來,共享單車企業挪用押金,已是業內心知肚明的事實,搞清楚押金的具體情況,是收購ofo的必要前提,因為這意味著,滴滴需要清楚地知道要替ofo承擔多少債務。

但戴威認為滴滴要抓住押金這個漏洞把他“幹掉”,於是一氣之下,衝著電話那頭的付強怒吼:“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那幾天,入駐ofo的滴滴高管團隊及他們後期新招募的一批人,一夜間“失蹤”了。

沒過多久,程維拍板決定自己花10億美元做單車。被戴威趕出ofo的這群人,緊鑼密鼓地收購了小藍單車,以“雙倍待遇”的條件從ofo瘋狂挖人,接著拆了小藍單車,仿照著做了一款青桔單車,公開和ofo打起了擂臺。

撕破臉面的結果是,條件優渥的收購崩了,軟銀的投資自然不了了之。

這並不是戴威第一次因為違反“遊戲規則”而嚐到苦果。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2017年9月,拿著阿里投資的ofo上線微信小程序螞蟻金服震怒,要求ofo立刻下線微信小程序端口,只保留支付寶作為流量入口。戴威沒有同意。3個月後,阿里投資哈羅單車,正式入局共享單車。

ofo此時除了本身的資金困境,更是腹背受敵。不過,商業世界不存在永遠的敵人,利益可以主導一切。

2018年10月,滴滴再次表現出收購意向,只不過價錢從原先的30億美元,變成了不到20億美元。附加條件是,戴威得出局。

戴威將其餘幾位聯合創始人聚集在一起,商討是否要接受滴滴的收購。所有人都傾向於賣掉,但戴威最終做出的決定和他們相悖。

在很多次類似賣或不賣的爭論裡,戴威的想法都沒有動搖過。

於信說,“他就表現出來一個非常明顯的觀點,他認為經歷比財富重要。這實在太明顯了。”

其實之前就有人問過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還是誰把它做成功?”戴威回答:“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

“表面溫和,心住猛虎。ofo前高管王拓用8個字形容戴威的個性。戴威喜歡和同事們踢足球,在王拓眼中,那是戴威的深層人格得以顯露的時刻。他覺得戴威非常好勝,只要戴威一來,大家就踢得很緊張。他說,“踢球其實是一個團隊協作,並不能突出某一個人,但是戴威總希望他就是這個球隊最重要的人。”

在這一點上,程維不一樣。程維承認自己跟不上滴滴發展的速度,於是高薪聘請人才,自己退居幕後。在每一個領域,他都安排了一個絕對專業的人當自己的業務助理,下屬彙報時,助理在旁邊聽,程維不置可否,等下屬離開後再討論處理。

也許是從小到大的環境造就了兩人在為人處世上的差異,畢竟,戴威含著金鑰匙出生,父親是央企掌門人,大學唸的是北大,還是學生會主席,沒有吃過苦,年紀輕輕就贏得榮耀。在他的字典裡,“自我”與“理想”這兩個詞,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個不必要但有意思的細節是,一次採訪中,記者請戴威給讀者推薦一本書,戴威的答案是《騰訊傳》。可就在採訪前的一個月,ofo剛剛拿到阿里領投的超7億美元投資。ofo公關人員在一旁提醒說,這不合適,換一本。戴威靦腆一笑,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哈利波特》。他補充了一句,“愛與情感,是可以戰勝一切的力量。”

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些好笑,因為戴威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在嗜血為生的商業戰場上,愛和情感戰勝不了任何東西。

正如朱嘯虎離場前丟給戴威的最後一句話,“資本只關心回報”。

ofo的故事落幕了,但戴威的故事還沒有,到現在,他也不過28歲。搞不好有一天,脫下少年稚氣,他會再次站出來,站在我們面前。

商業模式觀察

共享單車最火時,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瀕臨倒閉的自行車廠,把庫存的幾萬輛自行車加上智能鎖,往大街上一放,就變身成了時下最火的共享單車,幾萬輛庫存很快供不應求。這家自行車廠則從倒閉邊緣躍上了風口,市值幾十億美金。

沒必要糾結這個故事是在影射ofo還是誰,真正阻擋小黃車能否繼續前行的核心,是這家企業是否提高了原有的商業效率,而不是這家企業的運營模式、或者戴威本人的性格。否則,不會是整個共享單車行業,一齊走向全軍覆沒。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提高效率,而不是概念的創新。當我們言必稱共享、區塊鏈這些花哨的概念時,時刻不要忘了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的商業模式創新真的在解決客戶問題嗎?

用技術和平臺構建差異化你走到了哪一步?

你的盈利模式靠譜嗎?

ofo風口跌落:戴威的理想扎爆了小黃車的胎

本文部分信息來源:

《我眼中的ofo和戴威》——人物

《ofo劇中人:我不願謝幕》——財經

《戴威還能撐多久?》——中國企業家

《羅永浩、戴威的C位消亡史》——首席人物觀

《ofo的終場戰事:戴威主動要求滴滴收購 但被拒絕了》——GQ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