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靈谷塔中柱直上九層,應是逐段壘起,樓梯繞柱而上,中柱單獨承重,工程難度極大。塔立山腰,登頂遠眺,心胸激盪。

建於一三八一年、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的無樑殿,原用來供奉無量壽佛,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一年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正氣堂”。

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原址被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靈谷塔中柱直上九層,應是逐段壘起,樓梯繞柱而上,中柱單獨承重,工程難度極大。塔立山腰,登頂遠眺,心胸激盪。

建於一三八一年、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的無樑殿,原用來供奉無量壽佛,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一年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正氣堂”。

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原址被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理應擇地建堂立碑以供隆重紀念,可為何非得搶佔古蹟呢?

南京城牆的聚寶門也被國民政府改為中華門。僅我到過的地方就有如許類似行為,還有那麼多我沒到過的地方呢,類似做法到底有多少?

清朝不做的,中華民國做了,其創造人孫中山還借鑑化用著朱元璋的口號。

歷史啊歷史。我心中國民政府尊古印象轟然倒去。

(八)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靈谷塔中柱直上九層,應是逐段壘起,樓梯繞柱而上,中柱單獨承重,工程難度極大。塔立山腰,登頂遠眺,心胸激盪。

建於一三八一年、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的無樑殿,原用來供奉無量壽佛,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一年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正氣堂”。

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原址被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理應擇地建堂立碑以供隆重紀念,可為何非得搶佔古蹟呢?

南京城牆的聚寶門也被國民政府改為中華門。僅我到過的地方就有如許類似行為,還有那麼多我沒到過的地方呢,類似做法到底有多少?

清朝不做的,中華民國做了,其創造人孫中山還借鑑化用著朱元璋的口號。

歷史啊歷史。我心中國民政府尊古印象轟然倒去。

(八)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張岱《陶庵夢憶》載,當初明太祖相中一地擬建陵寢,奈何吳王孫權已安陵就寢,照慣例孫權該搬家了,太祖玉言“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雖對吳王殊無半點尊重之意,然終免吳王身後顛沛流離。

我願並信這是虛構的。

中國“一朝天子一朝墳”,不尊重古人是傳統,以今薄古,以今非古,屢見不鮮。而今之後,一定又有人“薄今、非今”。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阿房宮賦》就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中國人不是不懂“後人哀後人”的道理,特別是有功績的帝王。但是,他們總認為自己德邁三皇五帝,定會永祀不墜。

何至於?

那一棵孤植於靈谷景區中軸線、無樑殿北側草坪內的金陵桂花王,年年偷來芬芳香世人,時時淡看世事立鐘山。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靈谷塔中柱直上九層,應是逐段壘起,樓梯繞柱而上,中柱單獨承重,工程難度極大。塔立山腰,登頂遠眺,心胸激盪。

建於一三八一年、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的無樑殿,原用來供奉無量壽佛,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一年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正氣堂”。

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原址被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理應擇地建堂立碑以供隆重紀念,可為何非得搶佔古蹟呢?

南京城牆的聚寶門也被國民政府改為中華門。僅我到過的地方就有如許類似行為,還有那麼多我沒到過的地方呢,類似做法到底有多少?

清朝不做的,中華民國做了,其創造人孫中山還借鑑化用著朱元璋的口號。

歷史啊歷史。我心中國民政府尊古印象轟然倒去。

(八)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張岱《陶庵夢憶》載,當初明太祖相中一地擬建陵寢,奈何吳王孫權已安陵就寢,照慣例孫權該搬家了,太祖玉言“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雖對吳王殊無半點尊重之意,然終免吳王身後顛沛流離。

我願並信這是虛構的。

中國“一朝天子一朝墳”,不尊重古人是傳統,以今薄古,以今非古,屢見不鮮。而今之後,一定又有人“薄今、非今”。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阿房宮賦》就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中國人不是不懂“後人哀後人”的道理,特別是有功績的帝王。但是,他們總認為自己德邁三皇五帝,定會永祀不墜。

何至於?

那一棵孤植於靈谷景區中軸線、無樑殿北側草坪內的金陵桂花王,年年偷來芬芳香世人,時時淡看世事立鐘山。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一)

聽過一句話,南京是生成的,北京是做成的。

細究歷史,定都南京的十個朝代,除大明以外,竟沒有一個長命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很快在永樂大帝手裡遷都到了北京。而西京(長安)、北京(北平),都有過定都於彼的綿長國祚。

拓展一點,中華由北向南統一比由南向北統一多得多。僅有的兩次由南向北統一,明朝不必再說了,中華民國也是北伐而統,然很快在大陸敗亡了。

從玄學的角度看,這算不算一種命運使然?從自強的角度看,生成的南京敵不過做成的北京,是不是昭示著人定勝天?

天行健,上天並不喜歡盲從他的人,而是喜歡打拼的人和事。

(二)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所謂的龍盤虎踞,近半靠的是紫金山,也即鐘山吧。

鐘山上葬的名人極多,當過最高領導人的就有孫中山、朱元璋、孫權。一般遊客都會去看看他們的陵墓,我也不免俗。

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孫中山喊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創建了大明王朝,孫中山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朱元璋的孝陵在紫金山,孫中山遺願葬在紫金山。很巧合呵。

明孝陵神道多銀杏、楓樹。中山陵石階兩側多松柏,墓碑前乾重鬆據說很名貴,左三右二,不知為何右邊少了一棵。

(三)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父孫中山生前雖未任過全國大一統的實權最高領導人,但他牽頭創建中華民國,在國共兩黨、大陸和臺灣都具有崇高地位。到南京必拜國父之墓,遂成風尚。中山陵不堪重負,推出預約之規,每天限兩萬人,不算少,但仍有無法得償所願之人。

十七日,午後四點多後我至入口,見幾位老人情緒激動,大意說,自己不懂且事先不知要網上預約,在門口免費不給進,自願掏錢買票也不成,大老遠的白跑,明天一走,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了,等等之雲。我時間緊迫,趕緊進門,不知道景區後來對他們有沒有網開一面。

進了景區,考慮到玟寶不感興趣且體力不夠,我獨自一鼓作氣爬到國父安息之地,再自上往下走應該來得及。

拜謁出門,回首來路,回想陵內,遊人如織,虔誠者眾。我從中山故鄉來到中山陵寢,不禁感慨:中山不是形式上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從未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低頭退讓。

(四)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看到孝陵博物館介紹,明孝陵前方後圓的創新影響明清兩朝,成為規制。

做人應外圓內方,即內心堅守原則,有點傲骨,與人交往則和光同塵,少有稜角。

但歷史證明,如果國家外圓內方,定遭輕視並導致利益乃至國運受損。

國家,就應以武力在前,使強敵懾服、不敢妄動,外交隨後輔以仁義禮儀,使四方賓服、萬邦鹹朝。孝陵前方後圓有沒有此考慮?在景區未見此說,我亦未做考證。

引人深思的是,神道石像的站位也暗合這一理念。你看,神道石獅、獬豸、駱駝、石象、麒麟、石馬六種十二對石獸,代表武力的兩對石獅排首,拒一切妖魔於陵外。再看翁仲神道,先立兩對武將,後站兩對文臣,武將攘外,文臣安內。

想到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比起很多君王倉皇辭廟、狼狽逃竄,實在有骨氣得多。但英宗執意御駕親征致土木堡之變、思宗未力排眾議遷都致煤山自縊,一是胡鬧,一是無能,真不值得褒獎。

(五)​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明成祖朱棣說遷都就遷都,這份魄力,這份決斷,他的後世子孫是萬萬沒有的。南京則再次失去了長久定都的機會。

還是孝陵博物館介紹,北京明陵以長陵為首,其他陵墓繞拱而居。

明太祖以一介布衣登上帝位,被譽治隆唐宋,晚年費盡心機為建文帝朱允炆掃清障礙,然終未能如願。子孫相殘,太祖應該想得到。但死後不久就子孫相殘,連親自選定的皇城也改易,恐怕他怎麼也想不到。

一代雄主,後代帝王子孫應年年親臨陵前祭祀而難以成行,豈不悲乎!

成祖遷都,試以小人之心度之,有沒有這些因素在內:遷都可彰顯獨特功績,愧對先王而不願年年祭祀,不願長伴先王而另選陵址?成祖這一遷,遷出了史無前例的兩套中央政府機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九月,明世宗為其改上成祖廟號。明太宗朱棣終於成了明成祖朱棣,史無前例的二代君王成了祖,也給清朝開了多祖皇帝的先例。

(六)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鐘山石雕極多,毀損亦眾,不可統計。孝陵神道中緊隨石獅之後的獬豸,頭上獨角代表正直不阿。我留意發現,四隻獨角都已經被折斷,誰人折、何時折、因何折均不可考。不阿易折,無人問津,餘心慼慼。維納斯的殘缺有美,這裡的殘缺美我看不出來。

一九三三年建成的音樂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實為經典古建築,如今成為養鴿場,也是遊客的喂鴿場,四周座位多鳥屎,不預作準備,已無法即時入座。如斯地方,淪落到如斯地步,令人不勝唏噓!不知耗費心血的建築師聞訊後作何感想。

(七)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靈谷塔中柱直上九層,應是逐段壘起,樓梯繞柱而上,中柱單獨承重,工程難度極大。塔立山腰,登頂遠眺,心胸激盪。

建於一三八一年、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的無樑殿,原用來供奉無量壽佛,後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一年將其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正氣堂”。

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原址被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理應擇地建堂立碑以供隆重紀念,可為何非得搶佔古蹟呢?

南京城牆的聚寶門也被國民政府改為中華門。僅我到過的地方就有如許類似行為,還有那麼多我沒到過的地方呢,類似做法到底有多少?

清朝不做的,中華民國做了,其創造人孫中山還借鑑化用著朱元璋的口號。

歷史啊歷史。我心中國民政府尊古印象轟然倒去。

(八)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張岱《陶庵夢憶》載,當初明太祖相中一地擬建陵寢,奈何吳王孫權已安陵就寢,照慣例孫權該搬家了,太祖玉言“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雖對吳王殊無半點尊重之意,然終免吳王身後顛沛流離。

我願並信這是虛構的。

中國“一朝天子一朝墳”,不尊重古人是傳統,以今薄古,以今非古,屢見不鮮。而今之後,一定又有人“薄今、非今”。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阿房宮賦》就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中國人不是不懂“後人哀後人”的道理,特別是有功績的帝王。但是,他們總認為自己德邁三皇五帝,定會永祀不墜。

何至於?

那一棵孤植於靈谷景區中軸線、無樑殿北側草坪內的金陵桂花王,年年偷來芬芳香世人,時時淡看世事立鐘山。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南京遊:虎踞龍盤、不應有缺的鐘山


作者簡介:秋夢悄醉,1978年生於江西九江瑞昌的大山深處,工作之餘喜胡想,堅持怎麼想就怎麼寫,寫真實感受,侃生活自娛自樂,論社會舍利捨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