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
"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簡述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介於東經110°18'~111°0',北緯30°38'~31°11'之間,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7年秭歸縣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鎮政府駐茅坪鎮,總人口372841人。

秭歸縣,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秭歸縣名來源《 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境內交通有“一縱”、“兩橫”、“五環”、“數支”等道路,構築境內交通網。著名景點有:屈原故里、 屈原廟、讀書洞、照面鏡、兵書寶劍峽等。2011年秭歸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2016年,秭歸縣全縣生產總值118 億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秭歸縣退出貧困縣。

"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簡述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介於東經110°18'~111°0',北緯30°38'~31°11'之間,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7年秭歸縣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鎮政府駐茅坪鎮,總人口372841人。

秭歸縣,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秭歸縣名來源《 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境內交通有“一縱”、“兩橫”、“五環”、“數支”等道路,構築境內交通網。著名景點有:屈原故里、 屈原廟、讀書洞、照面鏡、兵書寶劍峽等。2011年秭歸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2016年,秭歸縣全縣生產總值118 億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秭歸縣退出貧困縣。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歷史沿革

秭歸,殷商時期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春秋中期屬楚。戰國後期稱歸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歸鄉為南郡所轄。

西漢元始二年(2年)置秭歸縣。秭歸之名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引用袁山鬆《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日秭歸。”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歸州。

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十六年(279年)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隸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1949~1991年,先後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1979年,秭歸縣設龍江、三閭、桑坪、水田壩、洩灘、西陵、金沙、兩河、團結、磨坪、文化、郭家壩、周坪、芝蘭、楊林、茅坪16個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種場、九嶺頭林場2個農林場。同年9月,秭歸縣重建62個社轄管理區,轄460個生產大隊,3135個生產隊。

1984年2月,行政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公所;撤銷管理區,建立區轄鄉鎮人民政府;將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秭歸縣設兩個鎮:歸州鎮(原城關鎮)、香溪鎮(九嶺頭林場併入);11個區:龍江、三閭、水田壩、洩灘、西陵、兩河口、磨坪、郭家壩、周坪、楊林橋、茅坪(茅坪良種場併入)。區下設55個鄉、5個鄉級鎮。

1985年10月,將原兩個鎮、11個區調整為1個鎮、8個鎮(區)、2個場、3個區,實行“鎮區並存,兩塊牌子(鎮政府、區公所),一套班子”新體制。1個鎮即歸州鎮;8個鎮(區):香溪鎮(區)、新灘鎮(區)、沙鎮溪鎮(區)、兩河口鎮(區)、郭家壩鎮(區)、周坪鎮(區)、楊林橋鎮(區)、茅坪鎮(區)。2個場:九嶺頭林場、雲臺荒藥材場;3個區:水田壩區、洩灘區、磨坪區。鎮、區下設50個鄉、3個鄉級鎮。縣管鎮、區,鎮管村,區管鄉和鄉級鎮。

1987年10月,秭歸縣行政區劃調整,將原12個區(鎮)、50個鄉、3個鄉級鎮改建為8鎮8鄉,即歸州鎮、香溪鎮、屈原鄉、新灘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文化鄉、周坪鄉、芝蘭鄉、楊林橋鎮、茅坪鎮。

1995年10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8鎮8鄉撤併為7鎮7鄉。撤銷歸州鎮、新灘鎮和屈原鄉,設立屈原鎮和香溪鎮。將原新灘鎮和屈原鄉所轄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倉、魯家河、仙女坪、袁家嶺、九龍、高峰、雙龍1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屈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前山坡。將原歸州鎮和屈原鄉的白果園、高姑坪、賈家店、雲霧埡、莊屋嶺、羊來洞、肖家埡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香溪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陶家坡。秭歸縣7鎮7鄉分別為:香溪鎮、屈原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周坪鄉、楊林橋鎮、茅坪鎮、芝蘭鄉、文化鄉。

2001年1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7鎮7鄉撤併為7鎮5鄉。撤銷芝蘭鄉,將原芝蘭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周坪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周坪。撤銷文化鄉,將原文化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郭家壩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崔家灣。香溪鎮更名為歸州鎮。秭歸縣7鎮5鄉分別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周坪鄉。

2009年4月,周坪鄉正式更名為九畹溪鎮,將秭歸縣7鎮5鄉變為8鎮4鄉。秭歸縣8鎮4鄉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九畹溪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秭歸縣為湘鄂西片區。

"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簡述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介於東經110°18'~111°0',北緯30°38'~31°11'之間,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7年秭歸縣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鎮政府駐茅坪鎮,總人口372841人。

秭歸縣,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秭歸縣名來源《 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境內交通有“一縱”、“兩橫”、“五環”、“數支”等道路,構築境內交通網。著名景點有:屈原故里、 屈原廟、讀書洞、照面鏡、兵書寶劍峽等。2011年秭歸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2016年,秭歸縣全縣生產總值118 億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秭歸縣退出貧困縣。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歷史沿革

秭歸,殷商時期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春秋中期屬楚。戰國後期稱歸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歸鄉為南郡所轄。

西漢元始二年(2年)置秭歸縣。秭歸之名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引用袁山鬆《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日秭歸。”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歸州。

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十六年(279年)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隸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1949~1991年,先後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1979年,秭歸縣設龍江、三閭、桑坪、水田壩、洩灘、西陵、金沙、兩河、團結、磨坪、文化、郭家壩、周坪、芝蘭、楊林、茅坪16個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種場、九嶺頭林場2個農林場。同年9月,秭歸縣重建62個社轄管理區,轄460個生產大隊,3135個生產隊。

1984年2月,行政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公所;撤銷管理區,建立區轄鄉鎮人民政府;將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秭歸縣設兩個鎮:歸州鎮(原城關鎮)、香溪鎮(九嶺頭林場併入);11個區:龍江、三閭、水田壩、洩灘、西陵、兩河口、磨坪、郭家壩、周坪、楊林橋、茅坪(茅坪良種場併入)。區下設55個鄉、5個鄉級鎮。

1985年10月,將原兩個鎮、11個區調整為1個鎮、8個鎮(區)、2個場、3個區,實行“鎮區並存,兩塊牌子(鎮政府、區公所),一套班子”新體制。1個鎮即歸州鎮;8個鎮(區):香溪鎮(區)、新灘鎮(區)、沙鎮溪鎮(區)、兩河口鎮(區)、郭家壩鎮(區)、周坪鎮(區)、楊林橋鎮(區)、茅坪鎮(區)。2個場:九嶺頭林場、雲臺荒藥材場;3個區:水田壩區、洩灘區、磨坪區。鎮、區下設50個鄉、3個鄉級鎮。縣管鎮、區,鎮管村,區管鄉和鄉級鎮。

1987年10月,秭歸縣行政區劃調整,將原12個區(鎮)、50個鄉、3個鄉級鎮改建為8鎮8鄉,即歸州鎮、香溪鎮、屈原鄉、新灘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文化鄉、周坪鄉、芝蘭鄉、楊林橋鎮、茅坪鎮。

1995年10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8鎮8鄉撤併為7鎮7鄉。撤銷歸州鎮、新灘鎮和屈原鄉,設立屈原鎮和香溪鎮。將原新灘鎮和屈原鄉所轄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倉、魯家河、仙女坪、袁家嶺、九龍、高峰、雙龍1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屈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前山坡。將原歸州鎮和屈原鄉的白果園、高姑坪、賈家店、雲霧埡、莊屋嶺、羊來洞、肖家埡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香溪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陶家坡。秭歸縣7鎮7鄉分別為:香溪鎮、屈原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周坪鄉、楊林橋鎮、茅坪鎮、芝蘭鄉、文化鄉。

2001年1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7鎮7鄉撤併為7鎮5鄉。撤銷芝蘭鄉,將原芝蘭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周坪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周坪。撤銷文化鄉,將原文化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郭家壩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崔家灣。香溪鎮更名為歸州鎮。秭歸縣7鎮5鄉分別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周坪鄉。

2009年4月,周坪鄉正式更名為九畹溪鎮,將秭歸縣7鎮5鄉變為8鎮4鄉。秭歸縣8鎮4鄉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九畹溪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秭歸縣為湘鄂西片區。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地理環境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介於北緯30°38′~31°11′,東經110°18′~111°0′之間。東與夷陵區三鬥坪鎮、太平溪鎮、鄧村鄉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榔坪鎮、賀家坪鎮接壤,西臨巴東縣的信陵鎮、溪丘灣鄉、茶店子鎮,北接興山縣的峽口鎮、高橋鄉。秭歸縣東起茅坪鎮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縣境東起茅坪新縣城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東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縣版圖面積2427平方公里。

秭歸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段為黃陵背斜,西段為秭歸向斜,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長江由西向東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縣境內為巫山餘脈盤踞,層巒疊嶂,巖高谷深,最高點雲臺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縣境內群山相峙,多為南北走向,形成本縣廣大起伏的山崗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帶。由於長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較深,大片平地少,多為分散河谷階地,槽衝小壩,梯田坡地。

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境內山巒起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初春氣溫回升快,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倒春寒現象;初夏氣候溫和,雨水適中,盛夏日均氣溫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澇出現,夏末溼度減小,炎熱少雨,常有伏秋連旱出現;秋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常出現陰雨連綿天氣;冬季氣候比較暖和,少雷雨。縣內氣候分低山河谷溫熱區、半高山溫暖區、江南南部溫溼區、江北東部溫涼區,分別佔全縣總面積的20.9%、56.1%、16.4%、6.6%。

秭歸縣境內河流水系發達,溪河網布,水資源較為豐富,長江橫貫縣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條,分別匯入長江南北的8條水系注入長江,江南有清港河、童莊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龍馬溪、香溪河、良鬥河、洩灘河,形成以長江為骨幹的“蜈蚣”狀水系。還有2個地下水流域,青幹河流域、九畹溪流域,以及39個有水洞穴。

長江秭歸段,長江由重慶入湖北省,在巴東縣破石峽流入秭歸縣,橫貫縣境中部,於三峽大壩出境。境內流長64公里,流域面積724.4平方公里。長江在境內又分為3小段:香溪寬谷段,起於巴東縣破石峽之黃岩,流經縣境內的牛口、上石門、臺子灣、洩灘、沙鎮溪、歸州、屈原廟、下石門、東門頭、窯灣溪、卜莊河至香溪河口,流程35公里;西陵峽上段(又稱歸峽),自香溪河口入西陵峽,流經米倉口、兵書寶劍峽、小新灘、黃岩、新灘、牛肝馬肺峽、聚集坊、九曲堖至廟河,流程14.6公里;廟南寬谷段,起自廟河,流經崆嶺峽、蘭陵溪、銀杏沱至茅坪河口,流程14.4公里。

青幹河,位於秭歸西南部,發源於巴東縣綠蔥坡,在梅家河鄉季家村進入縣境,納龜坪河水,再由西南轉向東北,流經梅家河鄉譚家嶺、尤家灣和沙鎮溪鎮的馬家山、李家河、郭家河、梅坪至沙鎮溪注入長江。流域總面積772平方公里,總流長79.9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612平方公里,流長53.9公里,河道落差800米,平均坡降10.5‰,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1米,年均流量19.06立方米/秒。

童莊河,位於秭歸南部,發源於雲臺荒東麓羅家坪村桃樹蛸,依次為觀溝、倉坪河、平睦河、大岔河、童莊河,流域總面積248平方公里,全長36.6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0.6米,河道落差1278米,平均坡降‰,年均流量6.36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8億立方米。

九畹溪,位於縣境東南部,發源於雲臺荒南麓、朱棋荒西北部,依次為三渡河、小溪河、楊林河、紙坊河、九畹溪,統稱九畹溪。流域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全長44.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14.5平方公里,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道落差859米,平均坡降30.6‰,年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5.41億立方米。

茅坪河,位於秭歸東南部,發源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牛角山上端的大青溪,在大溪村斜墩流入縣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茅坪鎮的日月坪、建東、陳家壩、過河口、萬家壩、九里廟、楊貴店、青龍嘴等地,流域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總流長25.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

龍馬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發源於新灘鎮曾家衝,沿途納柏樹坡溪、破石溪等小溪溝水,由北向南流經幹溪、臺子樹溝、巴東方、上馬坪、龍江至原新灘鎮東射洪磧注入長江。龍馬溪流域總面積50.9平方公里,全長10公里。河床平均寬2.5米,河道落差833米,平均坡降98‰,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35億立方米。

香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有東西兩源:東源於神農架林區騾馬店,名東河;西源於大神農架的紅河,名西河。東西兩河分別自東北、西北流至響灘匯為主流。又南流經興山縣高陽鎮、峽口鎮至遊家河入秭歸縣境,香溪河流域總面積3027平方公里,總流長101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流長11.1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平均水深1.5米,河道落差2108米,平均坡降29.1‰。

吒溪河位於秭歸北部,發源於興山縣關門山西麓,在車家河進入縣境後依次為涼臺河、許家河、袁水河。流長101.4公里,流域總面積42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93.7平方公里,流長52.4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平均水深0.5米,河道落差1097米,平均坡降13.5‰,年均流量8.3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洩灘河,位於秭歸西北部,發源於大尖山,沿途納張家河、白家河、龍頭溪等小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白家坪、八字墳、黃家山、作坊灣、棋盤嶺、陳家灣至洩灘集鎮西注入長江。全長17.6公里,流域總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61億立方米。河道落差1000米,平均坡降63.6‰。

青幹河流域,為碳酸鹽巖類組成的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貌。中生界、古生界灰巖較發育,溶蝕現象嚴重,岩溶、暗河、溶洞發育。在此流域上段,漏斗、落水洞分佈較廣,比較穩定的暗河13處,流量在0.1~1立方米/秒之間,其中較大的暗流出口是位於磨坪鄉的天生橋、兩河口鎮的老龍洞,最大流量I.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九畹溪流域為碳酸鹽巖、灰巖類組成的漏斗、落水洞、盲谷、暗河及水平溶洞分佈廣。在海拔700~1700米,面積近400平方公里的山區內,僅漏斗、落水洞有90餘個。漏斗最大底面約100平方米,小者也在20平方米左右,一般深80餘米;落水洞洞口直徑一般為3~7米不等,洞內寬廣,發育甚深,大部分有地下水流動;水平溶洞大小不一,洞口直徑一般為2~4米,最小1米。

全縣有水洞穴39個,面積達154.38平方米。最大的屬兩河口鑲老龍洞,面積為70平方米,流量為11立方米,秒,跌水落差5米。

"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簡述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介於東經110°18'~111°0',北緯30°38'~31°11'之間,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7年秭歸縣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鎮政府駐茅坪鎮,總人口372841人。

秭歸縣,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秭歸縣名來源《 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境內交通有“一縱”、“兩橫”、“五環”、“數支”等道路,構築境內交通網。著名景點有:屈原故里、 屈原廟、讀書洞、照面鏡、兵書寶劍峽等。2011年秭歸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2016年,秭歸縣全縣生產總值118 億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秭歸縣退出貧困縣。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歷史沿革

秭歸,殷商時期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春秋中期屬楚。戰國後期稱歸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歸鄉為南郡所轄。

西漢元始二年(2年)置秭歸縣。秭歸之名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引用袁山鬆《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日秭歸。”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歸州。

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十六年(279年)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隸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1949~1991年,先後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1979年,秭歸縣設龍江、三閭、桑坪、水田壩、洩灘、西陵、金沙、兩河、團結、磨坪、文化、郭家壩、周坪、芝蘭、楊林、茅坪16個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種場、九嶺頭林場2個農林場。同年9月,秭歸縣重建62個社轄管理區,轄460個生產大隊,3135個生產隊。

1984年2月,行政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公所;撤銷管理區,建立區轄鄉鎮人民政府;將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秭歸縣設兩個鎮:歸州鎮(原城關鎮)、香溪鎮(九嶺頭林場併入);11個區:龍江、三閭、水田壩、洩灘、西陵、兩河口、磨坪、郭家壩、周坪、楊林橋、茅坪(茅坪良種場併入)。區下設55個鄉、5個鄉級鎮。

1985年10月,將原兩個鎮、11個區調整為1個鎮、8個鎮(區)、2個場、3個區,實行“鎮區並存,兩塊牌子(鎮政府、區公所),一套班子”新體制。1個鎮即歸州鎮;8個鎮(區):香溪鎮(區)、新灘鎮(區)、沙鎮溪鎮(區)、兩河口鎮(區)、郭家壩鎮(區)、周坪鎮(區)、楊林橋鎮(區)、茅坪鎮(區)。2個場:九嶺頭林場、雲臺荒藥材場;3個區:水田壩區、洩灘區、磨坪區。鎮、區下設50個鄉、3個鄉級鎮。縣管鎮、區,鎮管村,區管鄉和鄉級鎮。

1987年10月,秭歸縣行政區劃調整,將原12個區(鎮)、50個鄉、3個鄉級鎮改建為8鎮8鄉,即歸州鎮、香溪鎮、屈原鄉、新灘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文化鄉、周坪鄉、芝蘭鄉、楊林橋鎮、茅坪鎮。

1995年10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8鎮8鄉撤併為7鎮7鄉。撤銷歸州鎮、新灘鎮和屈原鄉,設立屈原鎮和香溪鎮。將原新灘鎮和屈原鄉所轄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倉、魯家河、仙女坪、袁家嶺、九龍、高峰、雙龍1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屈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前山坡。將原歸州鎮和屈原鄉的白果園、高姑坪、賈家店、雲霧埡、莊屋嶺、羊來洞、肖家埡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香溪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陶家坡。秭歸縣7鎮7鄉分別為:香溪鎮、屈原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周坪鄉、楊林橋鎮、茅坪鎮、芝蘭鄉、文化鄉。

2001年1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7鎮7鄉撤併為7鎮5鄉。撤銷芝蘭鄉,將原芝蘭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周坪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周坪。撤銷文化鄉,將原文化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郭家壩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崔家灣。香溪鎮更名為歸州鎮。秭歸縣7鎮5鄉分別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周坪鄉。

2009年4月,周坪鄉正式更名為九畹溪鎮,將秭歸縣7鎮5鄉變為8鎮4鄉。秭歸縣8鎮4鄉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九畹溪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秭歸縣為湘鄂西片區。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地理環境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介於北緯30°38′~31°11′,東經110°18′~111°0′之間。東與夷陵區三鬥坪鎮、太平溪鎮、鄧村鄉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榔坪鎮、賀家坪鎮接壤,西臨巴東縣的信陵鎮、溪丘灣鄉、茶店子鎮,北接興山縣的峽口鎮、高橋鄉。秭歸縣東起茅坪鎮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縣境東起茅坪新縣城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東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縣版圖面積2427平方公里。

秭歸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段為黃陵背斜,西段為秭歸向斜,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長江由西向東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縣境內為巫山餘脈盤踞,層巒疊嶂,巖高谷深,最高點雲臺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縣境內群山相峙,多為南北走向,形成本縣廣大起伏的山崗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帶。由於長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較深,大片平地少,多為分散河谷階地,槽衝小壩,梯田坡地。

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境內山巒起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初春氣溫回升快,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倒春寒現象;初夏氣候溫和,雨水適中,盛夏日均氣溫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澇出現,夏末溼度減小,炎熱少雨,常有伏秋連旱出現;秋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常出現陰雨連綿天氣;冬季氣候比較暖和,少雷雨。縣內氣候分低山河谷溫熱區、半高山溫暖區、江南南部溫溼區、江北東部溫涼區,分別佔全縣總面積的20.9%、56.1%、16.4%、6.6%。

秭歸縣境內河流水系發達,溪河網布,水資源較為豐富,長江橫貫縣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條,分別匯入長江南北的8條水系注入長江,江南有清港河、童莊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龍馬溪、香溪河、良鬥河、洩灘河,形成以長江為骨幹的“蜈蚣”狀水系。還有2個地下水流域,青幹河流域、九畹溪流域,以及39個有水洞穴。

長江秭歸段,長江由重慶入湖北省,在巴東縣破石峽流入秭歸縣,橫貫縣境中部,於三峽大壩出境。境內流長64公里,流域面積724.4平方公里。長江在境內又分為3小段:香溪寬谷段,起於巴東縣破石峽之黃岩,流經縣境內的牛口、上石門、臺子灣、洩灘、沙鎮溪、歸州、屈原廟、下石門、東門頭、窯灣溪、卜莊河至香溪河口,流程35公里;西陵峽上段(又稱歸峽),自香溪河口入西陵峽,流經米倉口、兵書寶劍峽、小新灘、黃岩、新灘、牛肝馬肺峽、聚集坊、九曲堖至廟河,流程14.6公里;廟南寬谷段,起自廟河,流經崆嶺峽、蘭陵溪、銀杏沱至茅坪河口,流程14.4公里。

青幹河,位於秭歸西南部,發源於巴東縣綠蔥坡,在梅家河鄉季家村進入縣境,納龜坪河水,再由西南轉向東北,流經梅家河鄉譚家嶺、尤家灣和沙鎮溪鎮的馬家山、李家河、郭家河、梅坪至沙鎮溪注入長江。流域總面積772平方公里,總流長79.9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612平方公里,流長53.9公里,河道落差800米,平均坡降10.5‰,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1米,年均流量19.06立方米/秒。

童莊河,位於秭歸南部,發源於雲臺荒東麓羅家坪村桃樹蛸,依次為觀溝、倉坪河、平睦河、大岔河、童莊河,流域總面積248平方公里,全長36.6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0.6米,河道落差1278米,平均坡降‰,年均流量6.36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8億立方米。

九畹溪,位於縣境東南部,發源於雲臺荒南麓、朱棋荒西北部,依次為三渡河、小溪河、楊林河、紙坊河、九畹溪,統稱九畹溪。流域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全長44.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14.5平方公里,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道落差859米,平均坡降30.6‰,年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5.41億立方米。

茅坪河,位於秭歸東南部,發源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牛角山上端的大青溪,在大溪村斜墩流入縣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茅坪鎮的日月坪、建東、陳家壩、過河口、萬家壩、九里廟、楊貴店、青龍嘴等地,流域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總流長25.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

龍馬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發源於新灘鎮曾家衝,沿途納柏樹坡溪、破石溪等小溪溝水,由北向南流經幹溪、臺子樹溝、巴東方、上馬坪、龍江至原新灘鎮東射洪磧注入長江。龍馬溪流域總面積50.9平方公里,全長10公里。河床平均寬2.5米,河道落差833米,平均坡降98‰,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35億立方米。

香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有東西兩源:東源於神農架林區騾馬店,名東河;西源於大神農架的紅河,名西河。東西兩河分別自東北、西北流至響灘匯為主流。又南流經興山縣高陽鎮、峽口鎮至遊家河入秭歸縣境,香溪河流域總面積3027平方公里,總流長101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流長11.1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平均水深1.5米,河道落差2108米,平均坡降29.1‰。

吒溪河位於秭歸北部,發源於興山縣關門山西麓,在車家河進入縣境後依次為涼臺河、許家河、袁水河。流長101.4公里,流域總面積42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93.7平方公里,流長52.4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平均水深0.5米,河道落差1097米,平均坡降13.5‰,年均流量8.3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洩灘河,位於秭歸西北部,發源於大尖山,沿途納張家河、白家河、龍頭溪等小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白家坪、八字墳、黃家山、作坊灣、棋盤嶺、陳家灣至洩灘集鎮西注入長江。全長17.6公里,流域總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61億立方米。河道落差1000米,平均坡降63.6‰。

青幹河流域,為碳酸鹽巖類組成的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貌。中生界、古生界灰巖較發育,溶蝕現象嚴重,岩溶、暗河、溶洞發育。在此流域上段,漏斗、落水洞分佈較廣,比較穩定的暗河13處,流量在0.1~1立方米/秒之間,其中較大的暗流出口是位於磨坪鄉的天生橋、兩河口鎮的老龍洞,最大流量I.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九畹溪流域為碳酸鹽巖、灰巖類組成的漏斗、落水洞、盲谷、暗河及水平溶洞分佈廣。在海拔700~1700米,面積近400平方公里的山區內,僅漏斗、落水洞有90餘個。漏斗最大底面約100平方米,小者也在20平方米左右,一般深80餘米;落水洞洞口直徑一般為3~7米不等,洞內寬廣,發育甚深,大部分有地下水流動;水平溶洞大小不一,洞口直徑一般為2~4米,最小1米。

全縣有水洞穴39個,面積達154.38平方米。最大的屬兩河口鑲老龍洞,面積為70平方米,流量為11立方米,秒,跌水落差5米。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風景名勝

西陵峽風景線:長江三峽為全國十大風景區之一,西陵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香溪口,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5公里,由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黃貓峽4個峽區組成。中間以31公里的廟南寬谷分成兩段,西段由香溪口至廟河稱歸峽,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在夷陵區境內。

泗溪風景區:處於長江西陵峽南岸茅坪鎮境內,距縣城10公里,南隔界嶺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相望。景區沿大溪水系縱向分佈,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1公里,區域面積9平方公里。區內地勢起伏,狹谷與寬谷相間分佈。由於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石灰岩、白雲岩,構成多種奇特的造型地貌,並有典型的溶洞發育。景區由7個自然景段、36個景點組成。

九畹溪風景區: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周坪鄉境內。東距三峽大壩和新縣城20公里。風(吹埡)茅(坪)公路和江南通道均通過景區。是集旅遊觀光和探險漂流於一體的探險遊樂區。九畹溪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00米。景區內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關的問天簡、聚集坊、靈龜神壇、靈芝巖、求是天碑、雷劈石、九畹蘭草等景點,也有巴、楚文化遺址——三峽最大的懸棺群,還有白蓮教與清軍決戰的迎兵河、交戰山。特別是九畹溪中段新近發現的奇觀——問天地縫(又稱中山地縫)。

幹溪溝大峽谷:位於縣境鷹子山東邊,是周坪鄉槐樹坪匯入九畹溪的一條溪流。穿流於峽谷和岩石之問,溪水清澈見底,溪兩岸是幽深高聳的峽谷,人跡罕至,內有光滑陡峭、方方正正突起在山體中的“令牌石”;有形態各異、如兵馬武士的山巒“兵馬俑”;有形似笑面打坐的胖和尚“笑石大佛”;有層層疊疊、形如靈芝的頁岩“靈芝石”等自然景觀。

朱棋荒風景區:位於楊林橋鎮西南方,距新縣城茅坪75公里。景區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5.3公里,海拔最高點老虎籠1844.52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坡度18°~22°。頂部大坪面積0.2平方公里,地勢起伏平緩。

鏈子崖風景區:位於屈原鎮長江南岸,距新縣城和三峽大壩26公里。鏈子崖危巖體位於景區內長江南岸的臨江陡崖上,在南北長700米、東西長210米的巖體上,被58條大小不等的裂縫所切割,形成總體積達300多萬立方米的危巖體,成為長江航道上的嚴重隱患。1999年,鏈子崖危巖體整治全面竣工,採用“截載”“錨固”等技術將一堵絕壁危崖緊緊地錨固住。

天生橋:位於新縣城西南120公里處的磨坪鄉天井坪村。由天然山石連接而成的自然橋,長約40米,寬3米,把兩山峽谷橫貫。天生橋方圓有犀牛洞、獅子洞、地獄洞等大小溶洞。發源於天生橋的升坪河,泉水潺潺。離橋不遠處有一“三龍潭”。

茅坪新縣城:三峽工程興建後,縣城東遷茅坪,距三峽大壩僅1公里,縣城規劃有鳳凰山景區、徐家衝國家龍舟訓練基地、夔龍山森林公園、歸州商貿文化街等景點。

歸州新集鎮: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縣城東遷後,歸州鎮、香溪鎮合併組建新的歸州鎮,新鎮址位於老縣城東3公里的陶家坡。集鎮建築風格採用秭歸傳統的滾龍脊、吊腳樓、馬頭牆、青石臺等建築技法融入歸州新集鎮的每一棟樓房和每一條街道,以白牆灰瓦為主色調。共有3條主幹道,即九龍路、歸鄉路、橘源路。建有屈子街、望歸亭、歸州文化廣場、歸州文化園、屈原公園、神魚公園等以屈原傳說為主要背景的街景。

樂平裡:又名屈坪,落腳坪,是屈原誕生地,位於屈原鎮境內。因三閭大夫屈原誕生於此,亦名三閶鄉,至今尚存有屈原廟、讀書洞、照面井等遺址。樂平裡坪前立有兩塊石碑,分別上書“楚三閶大夫屈原故里”“樂平裡”。樂平裡有小八景:伏虎降鍾、響鼓巖、擂鼓臺、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簾滴珍珠、回龍鎖水等。

屈原祠:一名清烈公祠,又名屈原廟。原坐落在老縣城歸州東2.5公里處,1976年,因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將其遷往距歸州城東1.5公里的向家坪。1981年省政府將屈原祠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原祠由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屈原墓5部分組成,依山面江、坐北朝南,佔地1.4萬多平方米,按中軸線佈局。

屈原故里牌坊:原址在老縣城歸州民主路中段,佔地面積25平方米,建築面積2平方米。整體為重簷木結構,4柱3樓廡殿頂,清光緒十年(1884)建。牌坊上有郭沫若於1965年10月25日題字:“屈原故里”。牌坊左側並列矗立清光緒十年(1884)立的石碑兩塊,即“楚大夫屈原故里”“漢昭君王嬙故里”。屈原故里牌坊於2002年3月12日拆遷,復建於新縣城茅坪鳳凰山山麓東側,保持原樣風貌。

"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簡述

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庫首,介於東經110°18'~111°0',北緯30°38'~31°11'之間,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7年秭歸縣轄12個鄉鎮、8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111個村(居)民小組,鎮政府駐茅坪鎮,總人口372841人。

秭歸縣,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秭歸縣名來源《 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秭歸縣境內交通有“一縱”、“兩橫”、“五環”、“數支”等道路,構築境內交通網。著名景點有:屈原故里、 屈原廟、讀書洞、照面鏡、兵書寶劍峽等。2011年秭歸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2016年,秭歸縣全縣生產總值118 億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秭歸縣退出貧困縣。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歷史沿革

秭歸,殷商時期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春秋中期屬楚。戰國後期稱歸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歸鄉為南郡所轄。

西漢元始二年(2年)置秭歸縣。秭歸之名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引用袁山鬆《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日秭歸。”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歸州。

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十六年(279年)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隸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1949~1991年,先後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1979年,秭歸縣設龍江、三閭、桑坪、水田壩、洩灘、西陵、金沙、兩河、團結、磨坪、文化、郭家壩、周坪、芝蘭、楊林、茅坪16個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種場、九嶺頭林場2個農林場。同年9月,秭歸縣重建62個社轄管理區,轄460個生產大隊,3135個生產隊。

1984年2月,行政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公所;撤銷管理區,建立區轄鄉鎮人民政府;將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秭歸縣設兩個鎮:歸州鎮(原城關鎮)、香溪鎮(九嶺頭林場併入);11個區:龍江、三閭、水田壩、洩灘、西陵、兩河口、磨坪、郭家壩、周坪、楊林橋、茅坪(茅坪良種場併入)。區下設55個鄉、5個鄉級鎮。

1985年10月,將原兩個鎮、11個區調整為1個鎮、8個鎮(區)、2個場、3個區,實行“鎮區並存,兩塊牌子(鎮政府、區公所),一套班子”新體制。1個鎮即歸州鎮;8個鎮(區):香溪鎮(區)、新灘鎮(區)、沙鎮溪鎮(區)、兩河口鎮(區)、郭家壩鎮(區)、周坪鎮(區)、楊林橋鎮(區)、茅坪鎮(區)。2個場:九嶺頭林場、雲臺荒藥材場;3個區:水田壩區、洩灘區、磨坪區。鎮、區下設50個鄉、3個鄉級鎮。縣管鎮、區,鎮管村,區管鄉和鄉級鎮。

1987年10月,秭歸縣行政區劃調整,將原12個區(鎮)、50個鄉、3個鄉級鎮改建為8鎮8鄉,即歸州鎮、香溪鎮、屈原鄉、新灘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文化鄉、周坪鄉、芝蘭鄉、楊林橋鎮、茅坪鎮。

1995年10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8鎮8鄉撤併為7鎮7鄉。撤銷歸州鎮、新灘鎮和屈原鄉,設立屈原鎮和香溪鎮。將原新灘鎮和屈原鄉所轄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倉、魯家河、仙女坪、袁家嶺、九龍、高峰、雙龍1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屈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前山坡。將原歸州鎮和屈原鄉的白果園、高姑坪、賈家店、雲霧埡、莊屋嶺、羊來洞、肖家埡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香溪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陶家坡。秭歸縣7鎮7鄉分別為:香溪鎮、屈原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周坪鄉、楊林橋鎮、茅坪鎮、芝蘭鄉、文化鄉。

2001年1月,秭歸縣調整行政區劃,將7鎮7鄉撤併為7鎮5鄉。撤銷芝蘭鄉,將原芝蘭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周坪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周坪。撤銷文化鄉,將原文化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郭家壩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崔家灣。香溪鎮更名為歸州鎮。秭歸縣7鎮5鄉分別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周坪鄉。

2009年4月,周坪鄉正式更名為九畹溪鎮,將秭歸縣7鎮5鄉變為8鎮4鄉。秭歸縣8鎮4鄉為:茅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洩灘鄉、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梅家河鄉、磨坪鄉、郭家壩鎮、楊林橋鎮、九畹溪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秭歸縣為湘鄂西片區。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地理環境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介於北緯30°38′~31°11′,東經110°18′~111°0′之間。東與夷陵區三鬥坪鎮、太平溪鎮、鄧村鄉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榔坪鎮、賀家坪鎮接壤,西臨巴東縣的信陵鎮、溪丘灣鄉、茶店子鎮,北接興山縣的峽口鎮、高橋鄉。秭歸縣東起茅坪鎮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縣境東起茅坪新縣城鳳凰山,西止磨坪鄉涼風臺,南起楊林橋鎮向王山,北止水田壩鄉懶板凳埡,東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縣版圖面積2427平方公里。

秭歸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段為黃陵背斜,西段為秭歸向斜,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長江由西向東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縣境內為巫山餘脈盤踞,層巒疊嶂,巖高谷深,最高點雲臺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縣境內群山相峙,多為南北走向,形成本縣廣大起伏的山崗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帶。由於長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較深,大片平地少,多為分散河谷階地,槽衝小壩,梯田坡地。

秭歸縣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境內山巒起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初春氣溫回升快,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倒春寒現象;初夏氣候溫和,雨水適中,盛夏日均氣溫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澇出現,夏末溼度減小,炎熱少雨,常有伏秋連旱出現;秋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常出現陰雨連綿天氣;冬季氣候比較暖和,少雷雨。縣內氣候分低山河谷溫熱區、半高山溫暖區、江南南部溫溼區、江北東部溫涼區,分別佔全縣總面積的20.9%、56.1%、16.4%、6.6%。

秭歸縣境內河流水系發達,溪河網布,水資源較為豐富,長江橫貫縣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條,分別匯入長江南北的8條水系注入長江,江南有清港河、童莊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龍馬溪、香溪河、良鬥河、洩灘河,形成以長江為骨幹的“蜈蚣”狀水系。還有2個地下水流域,青幹河流域、九畹溪流域,以及39個有水洞穴。

長江秭歸段,長江由重慶入湖北省,在巴東縣破石峽流入秭歸縣,橫貫縣境中部,於三峽大壩出境。境內流長64公里,流域面積724.4平方公里。長江在境內又分為3小段:香溪寬谷段,起於巴東縣破石峽之黃岩,流經縣境內的牛口、上石門、臺子灣、洩灘、沙鎮溪、歸州、屈原廟、下石門、東門頭、窯灣溪、卜莊河至香溪河口,流程35公里;西陵峽上段(又稱歸峽),自香溪河口入西陵峽,流經米倉口、兵書寶劍峽、小新灘、黃岩、新灘、牛肝馬肺峽、聚集坊、九曲堖至廟河,流程14.6公里;廟南寬谷段,起自廟河,流經崆嶺峽、蘭陵溪、銀杏沱至茅坪河口,流程14.4公里。

青幹河,位於秭歸西南部,發源於巴東縣綠蔥坡,在梅家河鄉季家村進入縣境,納龜坪河水,再由西南轉向東北,流經梅家河鄉譚家嶺、尤家灣和沙鎮溪鎮的馬家山、李家河、郭家河、梅坪至沙鎮溪注入長江。流域總面積772平方公里,總流長79.9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612平方公里,流長53.9公里,河道落差800米,平均坡降10.5‰,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1米,年均流量19.06立方米/秒。

童莊河,位於秭歸南部,發源於雲臺荒東麓羅家坪村桃樹蛸,依次為觀溝、倉坪河、平睦河、大岔河、童莊河,流域總面積248平方公里,全長36.6公里。河床平均寬50米,平均水深0.6米,河道落差1278米,平均坡降‰,年均流量6.36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8億立方米。

九畹溪,位於縣境東南部,發源於雲臺荒南麓、朱棋荒西北部,依次為三渡河、小溪河、楊林河、紙坊河、九畹溪,統稱九畹溪。流域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全長44.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14.5平方公里,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道落差859米,平均坡降30.6‰,年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5.41億立方米。

茅坪河,位於秭歸東南部,發源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牛角山上端的大青溪,在大溪村斜墩流入縣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茅坪鎮的日月坪、建東、陳家壩、過河口、萬家壩、九里廟、楊貴店、青龍嘴等地,流域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總流長25.3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

龍馬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發源於新灘鎮曾家衝,沿途納柏樹坡溪、破石溪等小溪溝水,由北向南流經幹溪、臺子樹溝、巴東方、上馬坪、龍江至原新灘鎮東射洪磧注入長江。龍馬溪流域總面積50.9平方公里,全長10公里。河床平均寬2.5米,河道落差833米,平均坡降98‰,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35億立方米。

香溪河,位於秭歸東北部,有東西兩源:東源於神農架林區騾馬店,名東河;西源於大神農架的紅河,名西河。東西兩河分別自東北、西北流至響灘匯為主流。又南流經興山縣高陽鎮、峽口鎮至遊家河入秭歸縣境,香溪河流域總面積3027平方公里,總流長101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流長11.1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平均水深1.5米,河道落差2108米,平均坡降29.1‰。

吒溪河位於秭歸北部,發源於興山縣關門山西麓,在車家河進入縣境後依次為涼臺河、許家河、袁水河。流長101.4公里,流域總面積42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93.7平方公里,流長52.4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平均水深0.5米,河道落差1097米,平均坡降13.5‰,年均流量8.34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洩灘河,位於秭歸西北部,發源於大尖山,沿途納張家河、白家河、龍頭溪等小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白家坪、八字墳、黃家山、作坊灣、棋盤嶺、陳家灣至洩灘集鎮西注入長江。全長17.6公里,流域總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20米,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0.61億立方米。河道落差1000米,平均坡降63.6‰。

青幹河流域,為碳酸鹽巖類組成的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貌。中生界、古生界灰巖較發育,溶蝕現象嚴重,岩溶、暗河、溶洞發育。在此流域上段,漏斗、落水洞分佈較廣,比較穩定的暗河13處,流量在0.1~1立方米/秒之間,其中較大的暗流出口是位於磨坪鄉的天生橋、兩河口鎮的老龍洞,最大流量I.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九畹溪流域為碳酸鹽巖、灰巖類組成的漏斗、落水洞、盲谷、暗河及水平溶洞分佈廣。在海拔700~1700米,面積近400平方公里的山區內,僅漏斗、落水洞有90餘個。漏斗最大底面約100平方米,小者也在20平方米左右,一般深80餘米;落水洞洞口直徑一般為3~7米不等,洞內寬廣,發育甚深,大部分有地下水流動;水平溶洞大小不一,洞口直徑一般為2~4米,最小1米。

全縣有水洞穴39個,面積達154.38平方米。最大的屬兩河口鑲老龍洞,面積為70平方米,流量為11立方米,秒,跌水落差5米。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風景名勝

西陵峽風景線:長江三峽為全國十大風景區之一,西陵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香溪口,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5公里,由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黃貓峽4個峽區組成。中間以31公里的廟南寬谷分成兩段,西段由香溪口至廟河稱歸峽,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在夷陵區境內。

泗溪風景區:處於長江西陵峽南岸茅坪鎮境內,距縣城10公里,南隔界嶺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相望。景區沿大溪水系縱向分佈,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1公里,區域面積9平方公里。區內地勢起伏,狹谷與寬谷相間分佈。由於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石灰岩、白雲岩,構成多種奇特的造型地貌,並有典型的溶洞發育。景區由7個自然景段、36個景點組成。

九畹溪風景區: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周坪鄉境內。東距三峽大壩和新縣城20公里。風(吹埡)茅(坪)公路和江南通道均通過景區。是集旅遊觀光和探險漂流於一體的探險遊樂區。九畹溪流長42.3公里,河床寬40~100米。景區內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關的問天簡、聚集坊、靈龜神壇、靈芝巖、求是天碑、雷劈石、九畹蘭草等景點,也有巴、楚文化遺址——三峽最大的懸棺群,還有白蓮教與清軍決戰的迎兵河、交戰山。特別是九畹溪中段新近發現的奇觀——問天地縫(又稱中山地縫)。

幹溪溝大峽谷:位於縣境鷹子山東邊,是周坪鄉槐樹坪匯入九畹溪的一條溪流。穿流於峽谷和岩石之問,溪水清澈見底,溪兩岸是幽深高聳的峽谷,人跡罕至,內有光滑陡峭、方方正正突起在山體中的“令牌石”;有形態各異、如兵馬武士的山巒“兵馬俑”;有形似笑面打坐的胖和尚“笑石大佛”;有層層疊疊、形如靈芝的頁岩“靈芝石”等自然景觀。

朱棋荒風景區:位於楊林橋鎮西南方,距新縣城茅坪75公里。景區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5.3公里,海拔最高點老虎籠1844.52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坡度18°~22°。頂部大坪面積0.2平方公里,地勢起伏平緩。

鏈子崖風景區:位於屈原鎮長江南岸,距新縣城和三峽大壩26公里。鏈子崖危巖體位於景區內長江南岸的臨江陡崖上,在南北長700米、東西長210米的巖體上,被58條大小不等的裂縫所切割,形成總體積達300多萬立方米的危巖體,成為長江航道上的嚴重隱患。1999年,鏈子崖危巖體整治全面竣工,採用“截載”“錨固”等技術將一堵絕壁危崖緊緊地錨固住。

天生橋:位於新縣城西南120公里處的磨坪鄉天井坪村。由天然山石連接而成的自然橋,長約40米,寬3米,把兩山峽谷橫貫。天生橋方圓有犀牛洞、獅子洞、地獄洞等大小溶洞。發源於天生橋的升坪河,泉水潺潺。離橋不遠處有一“三龍潭”。

茅坪新縣城:三峽工程興建後,縣城東遷茅坪,距三峽大壩僅1公里,縣城規劃有鳳凰山景區、徐家衝國家龍舟訓練基地、夔龍山森林公園、歸州商貿文化街等景點。

歸州新集鎮: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縣城東遷後,歸州鎮、香溪鎮合併組建新的歸州鎮,新鎮址位於老縣城東3公里的陶家坡。集鎮建築風格採用秭歸傳統的滾龍脊、吊腳樓、馬頭牆、青石臺等建築技法融入歸州新集鎮的每一棟樓房和每一條街道,以白牆灰瓦為主色調。共有3條主幹道,即九龍路、歸鄉路、橘源路。建有屈子街、望歸亭、歸州文化廣場、歸州文化園、屈原公園、神魚公園等以屈原傳說為主要背景的街景。

樂平裡:又名屈坪,落腳坪,是屈原誕生地,位於屈原鎮境內。因三閭大夫屈原誕生於此,亦名三閶鄉,至今尚存有屈原廟、讀書洞、照面井等遺址。樂平裡坪前立有兩塊石碑,分別上書“楚三閶大夫屈原故里”“樂平裡”。樂平裡有小八景:伏虎降鍾、響鼓巖、擂鼓臺、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簾滴珍珠、回龍鎖水等。

屈原祠:一名清烈公祠,又名屈原廟。原坐落在老縣城歸州東2.5公里處,1976年,因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將其遷往距歸州城東1.5公里的向家坪。1981年省政府將屈原祠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原祠由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屈原墓5部分組成,依山面江、坐北朝南,佔地1.4萬多平方米,按中軸線佈局。

屈原故里牌坊:原址在老縣城歸州民主路中段,佔地面積25平方米,建築面積2平方米。整體為重簷木結構,4柱3樓廡殿頂,清光緒十年(1884)建。牌坊上有郭沫若於1965年10月25日題字:“屈原故里”。牌坊左側並列矗立清光緒十年(1884)立的石碑兩塊,即“楚大夫屈原故里”“漢昭君王嬙故里”。屈原故里牌坊於2002年3月12日拆遷,復建於新縣城茅坪鳳凰山山麓東側,保持原樣風貌。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

地方特產

秭歸臍橙:“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以屈原《橘頌》為據,湖北秭歸種植柑橘的歷史至少有2300年。從20世紀90年代起,經過持續品種改良,如今的秭歸“春有倫晚臍橙,夏有蜜奈夏橙,秋有屈鄉秋橙,冬有紐荷爾臍橙”,成為我國唯一可四季出產新鮮臍橙的地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