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是祠堂把古鎮撐得飽滿,是水讓古鎮溫婉,而《二泉映月》的悠揚曲調也讓古鎮染上了藝術的氣息。試想,阿炳在有月的夜晚,穿過小巷,坐在二泉邊,用樂曲表達著內心的豐富,那不能不說是淒涼裡的奢華。在古鎮的一隅,安放著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我是以敬仰的心去靠近一個豐富細膩、經歷風雨摧殘卻屹立不倒的靈魂的。

巷子是老街的支脈,這裡一條,那裡一條,像先人佈下的迷陣。吸引我走入的是一陣陣的香氣,這香氣來自牆角處的一樹花,花還沒全開,以朵的姿態掛在枝頭,淡黃、含苞,跟掛在屋簷下的燈籠相互映襯,灰的底色上頓時妖嬈起來,也生出了些許暖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是祠堂把古鎮撐得飽滿,是水讓古鎮溫婉,而《二泉映月》的悠揚曲調也讓古鎮染上了藝術的氣息。試想,阿炳在有月的夜晚,穿過小巷,坐在二泉邊,用樂曲表達著內心的豐富,那不能不說是淒涼裡的奢華。在古鎮的一隅,安放著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我是以敬仰的心去靠近一個豐富細膩、經歷風雨摧殘卻屹立不倒的靈魂的。

巷子是老街的支脈,這裡一條,那裡一條,像先人佈下的迷陣。吸引我走入的是一陣陣的香氣,這香氣來自牆角處的一樹花,花還沒全開,以朵的姿態掛在枝頭,淡黃、含苞,跟掛在屋簷下的燈籠相互映襯,灰的底色上頓時妖嬈起來,也生出了些許暖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拐過一條巷子就是小吃街,由於下雨,又遇天黑,店鋪散發著倦態而迷離的光。我們在一家掛著豆花招牌的店鋪前站定,老闆娘是位40多歲的女子,身材嬌小,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鄉的樣子。她看看店裡,攤開兩手,臉上掛著歉意的笑容,說,下次再來吧。

由於下雨,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此時的古鎮似穿著一件藍衫,戴著一些水紋,藍色洇染開來,素淡之下,韻味就更濃了。

雨幕下的老街散發著濃濃古意,我就要把惠山古鎮這本史書合上了,於生活在北方的我,南方水鄉畢竟是一個夢境,但在某一個黃昏或者月夜,我還會再次翻閱這本書,讓心插上羽毛,在它的上空做長久的飛翔。

tips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

美食:惠山豆腐花、熱爐月餅、桂花糖芋頭

● 隋唐大運河

遺珠光彩

by 秦延安

從地圖上俯瞰,隋唐大運河如一個“人”字,一步橫跨北京和杭州,這個“人”字的核心便是洛陽。南水西去、北流,一脈貫通,源遠流長。隨著洛陽帝都身份的丟失,隋唐大運河也濃縮成一座博物館,供世人瞻仰。

依託山陝會館籌建而成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東傍瀍河、南臨洛河,離隋唐時的漕渠和新潭不遠。歷史上,這裡一直是秦晉商人去往江南和華南地區的必經之地。到明清時,仍是洛陽水陸碼頭的物資中轉站和繁華商業區。保存完好的會館於2014年被建成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是祠堂把古鎮撐得飽滿,是水讓古鎮溫婉,而《二泉映月》的悠揚曲調也讓古鎮染上了藝術的氣息。試想,阿炳在有月的夜晚,穿過小巷,坐在二泉邊,用樂曲表達著內心的豐富,那不能不說是淒涼裡的奢華。在古鎮的一隅,安放著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我是以敬仰的心去靠近一個豐富細膩、經歷風雨摧殘卻屹立不倒的靈魂的。

巷子是老街的支脈,這裡一條,那裡一條,像先人佈下的迷陣。吸引我走入的是一陣陣的香氣,這香氣來自牆角處的一樹花,花還沒全開,以朵的姿態掛在枝頭,淡黃、含苞,跟掛在屋簷下的燈籠相互映襯,灰的底色上頓時妖嬈起來,也生出了些許暖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拐過一條巷子就是小吃街,由於下雨,又遇天黑,店鋪散發著倦態而迷離的光。我們在一家掛著豆花招牌的店鋪前站定,老闆娘是位40多歲的女子,身材嬌小,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鄉的樣子。她看看店裡,攤開兩手,臉上掛著歉意的笑容,說,下次再來吧。

由於下雨,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此時的古鎮似穿著一件藍衫,戴著一些水紋,藍色洇染開來,素淡之下,韻味就更濃了。

雨幕下的老街散發著濃濃古意,我就要把惠山古鎮這本史書合上了,於生活在北方的我,南方水鄉畢竟是一個夢境,但在某一個黃昏或者月夜,我還會再次翻閱這本書,讓心插上羽毛,在它的上空做長久的飛翔。

tips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

美食:惠山豆腐花、熱爐月餅、桂花糖芋頭

● 隋唐大運河

遺珠光彩

by 秦延安

從地圖上俯瞰,隋唐大運河如一個“人”字,一步橫跨北京和杭州,這個“人”字的核心便是洛陽。南水西去、北流,一脈貫通,源遠流長。隨著洛陽帝都身份的丟失,隋唐大運河也濃縮成一座博物館,供世人瞻仰。

依託山陝會館籌建而成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東傍瀍河、南臨洛河,離隋唐時的漕渠和新潭不遠。歷史上,這裡一直是秦晉商人去往江南和華南地區的必經之地。到明清時,仍是洛陽水陸碼頭的物資中轉站和繁華商業區。保存完好的會館於2014年被建成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整個博物館為中國傳統的兩進四合院,古樸莊嚴的建築風格和飽經滄桑的歷史面容正迎合了古老的大運河。琉璃照壁、西門樓、東西儀門、山門、舞樓圍合成第一進院落,舞樓、東西廊坊、東西官廳、拜殿、正殿、東西配殿等組成第二進院落。歇山式山門,高大的斗拱飛翹簷角,精緻的磚雕栩栩如生,讓人目不暇接。繞過二龍戲珠的琉璃照壁,穿過古色古香的第一進院落,便來到第二進院落。正中為中國大運河浮雕圖,東、西展廳分別處於東西配殿,展陳面積共700平方米,由12部分組成,分為東都洛陽的營建、隋唐大運河的開鑿、通濟渠的開鑿與隋煬帝下江南、運河遺珠等部分,通過圖片、實物、模型、視頻等形式,詮釋了隋唐大運河廣闊的時空跨度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隨著遊人,我們進入設在東配殿的東展廳,一個巨大的沙盤將隋唐大運河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只見大運河如一條巨龍橫貫洛陽,2700公里的流程輻射了整個東北和東南。河面上桅牆如林、舟楫如梭,一片浩浩蕩蕩。玻璃櫃裡1:30的龍舟模型形象地展示了隋煬帝乘龍舟經運河下江南的宏大氣勢。展廳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面目猙獰的三彩瑞獸。三彩瑞獸又叫“四不像”,長著老虎的頭、牛的鼻子、獅子的背、貓的爪子,相傳是運河商船上必備之物,保佑著運河上的船隻安然出行。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是祠堂把古鎮撐得飽滿,是水讓古鎮溫婉,而《二泉映月》的悠揚曲調也讓古鎮染上了藝術的氣息。試想,阿炳在有月的夜晚,穿過小巷,坐在二泉邊,用樂曲表達著內心的豐富,那不能不說是淒涼裡的奢華。在古鎮的一隅,安放著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我是以敬仰的心去靠近一個豐富細膩、經歷風雨摧殘卻屹立不倒的靈魂的。

巷子是老街的支脈,這裡一條,那裡一條,像先人佈下的迷陣。吸引我走入的是一陣陣的香氣,這香氣來自牆角處的一樹花,花還沒全開,以朵的姿態掛在枝頭,淡黃、含苞,跟掛在屋簷下的燈籠相互映襯,灰的底色上頓時妖嬈起來,也生出了些許暖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拐過一條巷子就是小吃街,由於下雨,又遇天黑,店鋪散發著倦態而迷離的光。我們在一家掛著豆花招牌的店鋪前站定,老闆娘是位40多歲的女子,身材嬌小,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鄉的樣子。她看看店裡,攤開兩手,臉上掛著歉意的笑容,說,下次再來吧。

由於下雨,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此時的古鎮似穿著一件藍衫,戴著一些水紋,藍色洇染開來,素淡之下,韻味就更濃了。

雨幕下的老街散發著濃濃古意,我就要把惠山古鎮這本史書合上了,於生活在北方的我,南方水鄉畢竟是一個夢境,但在某一個黃昏或者月夜,我還會再次翻閱這本書,讓心插上羽毛,在它的上空做長久的飛翔。

tips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

美食:惠山豆腐花、熱爐月餅、桂花糖芋頭

● 隋唐大運河

遺珠光彩

by 秦延安

從地圖上俯瞰,隋唐大運河如一個“人”字,一步橫跨北京和杭州,這個“人”字的核心便是洛陽。南水西去、北流,一脈貫通,源遠流長。隨著洛陽帝都身份的丟失,隋唐大運河也濃縮成一座博物館,供世人瞻仰。

依託山陝會館籌建而成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東傍瀍河、南臨洛河,離隋唐時的漕渠和新潭不遠。歷史上,這裡一直是秦晉商人去往江南和華南地區的必經之地。到明清時,仍是洛陽水陸碼頭的物資中轉站和繁華商業區。保存完好的會館於2014年被建成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整個博物館為中國傳統的兩進四合院,古樸莊嚴的建築風格和飽經滄桑的歷史面容正迎合了古老的大運河。琉璃照壁、西門樓、東西儀門、山門、舞樓圍合成第一進院落,舞樓、東西廊坊、東西官廳、拜殿、正殿、東西配殿等組成第二進院落。歇山式山門,高大的斗拱飛翹簷角,精緻的磚雕栩栩如生,讓人目不暇接。繞過二龍戲珠的琉璃照壁,穿過古色古香的第一進院落,便來到第二進院落。正中為中國大運河浮雕圖,東、西展廳分別處於東西配殿,展陳面積共700平方米,由12部分組成,分為東都洛陽的營建、隋唐大運河的開鑿、通濟渠的開鑿與隋煬帝下江南、運河遺珠等部分,通過圖片、實物、模型、視頻等形式,詮釋了隋唐大運河廣闊的時空跨度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隨著遊人,我們進入設在東配殿的東展廳,一個巨大的沙盤將隋唐大運河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只見大運河如一條巨龍橫貫洛陽,2700公里的流程輻射了整個東北和東南。河面上桅牆如林、舟楫如梭,一片浩浩蕩蕩。玻璃櫃裡1:30的龍舟模型形象地展示了隋煬帝乘龍舟經運河下江南的宏大氣勢。展廳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面目猙獰的三彩瑞獸。三彩瑞獸又叫“四不像”,長著老虎的頭、牛的鼻子、獅子的背、貓的爪子,相傳是運河商船上必備之物,保佑著運河上的船隻安然出行。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出得東展廳,進入對面的西展廳。廳內主要為隋唐大運河在洛陽段遺留下來的文化遺蹟。元代後運河截直,形成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含嘉倉、回洛倉、天津橋等便成了歷史遺蹟。一張張照片,將那些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運河風采打撈出來,供世人觀瞻。兩個玻璃櫃中的商船殘片見證著當時造船技術的先進和驚人的運貨能力。一張長達百米的《隋唐運河組雕卷》更是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隋唐運河曾經的繁華。

歷史灰飛煙滅,挑起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也隱匿在了歲月之中,只留下一段傳奇,供世人追尋與憑弔。

tips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九都東路171號

開放時間:9:00至17:00,逢週一閉館

來源:鄉村週末

輯:李鳳 崔晶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時代的畫卷暈一筆蜿蜒,來往船帆寫一出歷史興衰纏綿。是江南羞澀美景和垂柳岸,還是北方豪爽幅闊遼員,花木葳蕤運河滋潤,煙波浩渺幾千年。”一條人工河道,橫跨5大江河,綿延2500餘年,至今澎湃不息,這首《大運河之歌》,唱出中華兒女的悠悠運河情。

相關閱讀

國務院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從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評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重點任務的部門分工,以保障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那大運河就是挺立脊樑下流動的血脈,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並作為獨特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歷經千年的通航歲月裡,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幾位作者的腳步,看運河串起的天下糧倉,遊運河孕育的錦繡河山。(編者)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 隋唐大運河

隋唐運河洛陽起

by 張少輝

最初認識運河,是我14歲那年,當時讀了臧克家的詩《運河》,那些震撼心靈的詩句至今猶記:“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隻柔手攬住了波心……運河,你這個一身風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中國的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和黃河,還有一條河叫運河。

但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成年後會到古都洛陽工作,並在曾經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這,或許是我和大運河冥冥之中的一個緣分吧。

洛陽因地處洛河(古稱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河是洛陽的母親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剛登上皇位的隋煬帝楊廣力排眾議,下令開展兩項重大工程:一是將首都由長安遷往洛陽;二是徵調勞工數百萬,由傑出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開鑿以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此時主要是開通的是通濟渠和永濟渠。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通濟渠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即澗河)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引黃河後,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河。公元608年,永濟渠開鑿。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開通鎮江至杭州段,長400公里。這樣,從首都洛陽到江都(今揚州)、杭州全長1700公里的河道便可直通船舶、暢行無阻。

至此,以首都洛陽為中心,以洛河為起點,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並通過邗溝和江南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長2700公里,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大運河比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開鑿時間要早1200多年,長度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5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相比京杭大運河,許多人對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修建於元明清時期,時間上離現代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現在仍在使用。其實,隋唐大運河開鑿要比京杭大運河早500年,雖然開鑿的時間不同、流經地區不同,但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有了後來的“去彎截角、縱貫東部”的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自開鑿之初就非常注重兩岸的綠化。“堤畔築驛,樹以柳”,自洛陽至邗城(今揚州)2000餘里的長堤上盡栽柳樹,形成了綠色長廊,以至於“隋堤煙柳”常常被作為名句引用。目前,洛陽正沿洛河老城區段修建隋唐大運河公園,根據大運河沿線著名城市和歷史文化設置景點,建成後遊客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大運河和隋唐歷史文化,“隋堤煙柳”的盛景也將很快得以重現。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名單,長城的功能是防禦,運河的功能則是溝通,洛陽成了當時的交通樞紐,聯結起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讓洛陽“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商旅,莫不鹹集。“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崑崙、倭國、百濟、高麗等諸番酋長,各率其屬扈從,穹廬氈帳,及牛羊駝馬,填候道路。”瞧瞧,那是怎樣的盛況啊。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有運河,就會有渡口。那時的洛陽城內分列著南市渡、天津渡、洛陽渡等幾個享譽世界的大渡口,每天船來人往、熙熙攘攘,擔負著全國乃至域外貨物貿易中轉的重任。憑藉發達的漕運,洛陽成為當時真正的天下糧倉——隋唐王朝相繼修建了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多處大型官倉,擁有倉窖數百座。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一半。2014年,洛陽回洛倉及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有力物證,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也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裡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平,而“沿洛河兩岸發展”這一城市建設理念也從隋唐延續至今。如今的洛陽市,洛河依然穿城而過,靜靜東流的河水彷彿在從容不迫地,向世人訴說洛陽城千年來的一脈相承。

有河必有橋,洛河上,天津橋曾是隋唐大運河的醒目標誌,也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天津曉月所在。

天津橋地處隋唐皇宮應天門南洛河上,以“天子之津”而得名。2004年被髮掘出來,其遺址就在現在洛陽橋的西邊200米處。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隋大業初,隋煬帝命宇文愷在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8裡處的洛水兩邊營建了方圓73裡的東都,並在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洛水上興建了天津橋,成為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隋代洛陽城的各部分都與天子有關:將洛水比作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即天界的渡口,船隻在此可駛往天上的銀河。橋上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的著名景觀。

隋代,洛陽漕運發達,天津橋保證了物流的通暢,這時的天津橋為鐵鏈連結而成的浮橋,長約500米。唐代,天津橋重建為石基橋,橋長300步,寬20多步,塗硃紅色。從早到晚,橋上人來車往、絡繹不絕,以至唐代詩人劉希夷有“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的曼妙詩句。每當拂曉時分,天津橋上曉月當空,橋下波光粼粼,更使得詩人為之贊吟。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中吟誦道:“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歷史上,天津橋也曾見證了一場變動:唐安史之亂中,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叛,兵敗致擒,被安祿山縛於天津橋柱,從腳上開始肢解。顏杲卿瞋目怒罵,即使被叛兵鉤斷舌頭,仍含糊罵賊不止,至死不屈,場面極為慘烈。

自宋以後,洛陽屢經戰火,古建築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人們在天津橋舊址附近的洛水中央建碑亭一座,至今猶在,其亭亭之姿,吸引無數懷著“唐月即今月,多情映來者”心境的遊客前來,掬一捧洛水,披一襲月光,斟一觚詩意,更聆聽那一脈遠自唐朝傳來的歌聲。

tips

景點: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

美食:洛陽水席、牛肉湯、漿麵條

● 京杭大運河

不可居無竹

by 李波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皆仰給焉。”食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政策,籠天下鹽鐵,由政府募民煎鹽,官收、官運、官銷。

在隨後的2000多年中,食鹽專賣制度成為歷朝歷代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而處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交匯點的揚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漕政、河政以及食鹽集散中心,當仁不讓地成了古代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也讓無數鹽商富可敵國、冠絕宇內,就連乾隆也不禁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然而豐厚的經濟實力並沒有提升鹽商的社會地位,他們渴望擺脫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等級“士農工商”中墊底的商人屬性,於是“賈而好儒”,轉而向文化方面發展。鹽商普遍鼓勵自己的子女棄商從學、業儒仕進,通過科舉的途徑轉而為政,同時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閒逸情趣、大造園林,舉辦雅集之風蔚然形成。當今的揚州園林,多半是那時興建而起。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揚州畫舫錄》評價杭、蘇、揚三座繁華城市時曾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盛,不可軒輊。”而在今天的揚州,最能體會揚州園林疏淡雅樸、誇侈鬥糜的獨特風姿所在,莫過於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美譽的個園。

坐落於揚州古城東關街的個園佔地2.4萬平方米,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竹觀賞區三大部分,是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總代理黃至筠花費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在明壽芝園故址之上改築而成的。黃至筠喜竹,故在園內種滿了竹子,所以個園之名,也是去了竹字的半邊而得。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妄自揣測,個園的竹之盛,蘇子應當滿意吧。

告別人群,從北門進入,眼前出現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千萬竹林曲徑通幽,箇中小徑悠忽可見,疏影橫斜。漫步走入,人聲鼎沸的東關街瞬間被拋在腦後,於清幽處,聽清風徐徐,如果不是偶爾行經的遊人,其靜謐讓人恍生兩世之感。我突然在想,也許是中國古人對於竹子品性的推崇,所以黃至筠會種植如此多竹子,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如同竹子一般堅韌正直、胸懷坦蕩。我又在想,千百年間,有多少鉅商貴賈在揚州這座城市興衰交替,有文人雅士在此揮毫潑墨,又有多少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歲月紅塵,早已模糊了曾經出現的無數面孔,唯有運河水不捨晝夜,帶著舊日的輝煌與落寞東流而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理想生活的實景物化,講究山水相映、意境為甚,疊石理水、淡雅不拘。如果說竹是個園的靈魂,那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則是個園的骨骼。

四季假山,聽名字以為是用四季花卉來裝點假山,呈現出四季不同之景,然而步入其中卻發現不止於此。四季假山採用石筍、太湖石、黃石、宣石四種不同的石料構建出了中國山水畫中對四季山景的呈現。春景,石筍插於竹林,好似雨後新生;夏景,荷花池畔疊以湖石,恍若炎夏濃蔭;秋景,黃石假山峰巒起伏,頓覺秋高氣爽;冬景,宣石累累、耀耀放白,大小獅子俏皮可愛。

面對眼前的奇山怪石,不得不讚嘆自然造化神奇,“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呈現出的陰陽動靜在此相得益彰,完美體現出中國陰陽調和的辯證美學。四種石料,方寸之間堆積出了四季之景,這種對時間的抽象匯聚,使用寫意的手段構建起中國園林藝術的時空橋樑,以有形溝通無形。我想起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會說話的園林,可能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體現了吧。

在假山上的涼亭,我坐了很久,看雲捲雲舒,看怪石嶙峋,看紛紛人群。我看見一位老人,從這座代表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最高水平之一的園林向我走來,竹林是他的少年時期,茁壯而有活力,假山是他的中年時代,沉穩且偉岸,而生活區則是暮年將至,沉寂的如同牆外默默無言的大運河。而這條河,如今不用再擔負貨通南北、連接世界的重任,反而如同一本記載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古書,承載起了重新書寫未來的期望,在文旅融合發展的今天,這條古老而偉大的河流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tips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

美食:揚州炒飯、蟹黃湯包、雞公煲、春捲

票價:45元/人

● 京杭大運河

江南佳麗地

by 葉豔莉

“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寥寥數筆,一個古鎮誕生與興起的軌跡便被勾勒出來。這個古鎮,就是杭州的水上門戶——餘杭塘棲。塘棲的記憶裡,瀲灩著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波光。槳聲帆影裡,水陸輻輳、商家鱗集、市肆薈萃,最繁盛時,塘棲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豐子愷先生說:“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這是他“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親身體會後才說出來的。

來塘棲,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走一走廣濟橋。這可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長78.7米的古橋南北向橫跨京杭大運河,勢若長虹,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老百姓是最擅長抓住事物特點的,一個俗稱“長橋”,就樸素地道出了人們對古橋的觀感。橋不僅長,還高,中孔矢高7.75米,南北各設石階80級,有人說,從橋下拾級而上,有一種像爬山一樣的感覺。明代當地詩人呂需在《長橋晚眺》裡說得有趣:“遠眺成高陟,因之解睡魔。”入夜之後,廣濟橋景緻清絕,“冷浸銀蟾跨玉虹”“參差樓閣水雲中”,棲溪十六景裡,長橋月色遂為其中一景。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不僅如此,廣濟橋還極富傳奇色彩。相傳此橋始建於唐代,現在的橋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的,而它的募建者竟是一位外鄉人,一位“武訓”式的人物——鄞州義商陳守清。一日黃昏,陳守清落腳塘棲,正喝著酒,突然聽到哭喊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運河裡的渡船被風浪掀翻,船上的人無一倖存。這一眼,成了陳守清人生的轉折,他下決心要造一座橋,一座通途大橋。但當時他的財力並不足以完此心願,於是他毅然削髮為僧,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宏願終成,陳守清留下了這座澤被後世、永載史冊的橋。如今,他的塑像靜靜地站在廣濟橋頭,接受來往過客的敬意。500年來,廣濟橋如家人一般,和塘棲人民相依相偎。但在20世紀90年代,廣濟橋曾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其時,廣濟橋經常發生堵航現象,最嚴重的一次船隻被堵了7天6夜,堵塞船隻5000餘艘。“拆”還是“保”,這是一個問題。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塘棲段進行了改道,使絕大多數船隻繞道而行,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一座橋,不惜以8000多萬另闢水道,這在全國都是罕見。2014年6月,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廣濟橋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廣濟橋和它的傳奇成了塘棲的靈魂與根。愛與善、敢為與擔當,沉潛在塘棲的血脈之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來塘棲,不得不說的人物還有乾隆皇帝。乾隆一生6下江南,3次到塘棲。古鎮水北街東的御碑亭裡,高5.45米的御碑娓娓訴說著南巡往事。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就頒發了塘棲免稅御旨,對浙江“從無積欠”大加讚揚,特免當年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獎勵,又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此碑的保護和發現極具戲劇化。歲月滄桑,御碑被砌入當地民宅盧宅牆內,只露出頂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民國初,盧宅被毀,碑尚存。而舊時水北街曾分屬德清、杭縣兩縣管轄,天長日久,當地人錯以為此碑是兩縣的分界碑,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才使得御碑重見天日。運河遺珍,當重之惜之,塘棲人以古色古香的御碑亭、綠蔭掩映的御碑公園、牌坊雄踞的御碑碼頭,細細地呵護著它。

御碑公園一角是運河谷倉博物館。塘棲與糧食的緣分著實不淺,作為運河要津,塘棲曾是最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場。米市興盛之時,大街上米行林立。“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沿河長廊連成一片,不怕下雨。簷下一長溜的“美人靠”令人遐想,其實,當地人將其稱為“米床”,是收米賣米之處。水北街至今猶存一家水北糧站,可見當年米店舊影。在這樣的地方建穀倉博物館,再適宜不過了。穀倉在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都與穀倉息息相關。古今中外,天下糧倉盡入博物館中,讓人驚歎原來小穀倉也有大學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悠然穿行於水岸古樸的街巷中,木門板、花格窗、青石巷、美人靠,老宅院、文藝小店、百年老字號……一次又一次被相機定格。時不時,還會與地道的鄉土風味相遇:肥而不膩的粢毛肉圓、金黃脆軟的細沙羊尾、五顏六色的四方糕、香糯可口的五花肉粽……始於顏值,陷於味道,讓你的味蕾欲罷不能。

在塘棲,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緻,吃不完的美食,慢慢走,欣賞啊!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

美食:粢毛肉圓、細沙羊尾、五花肉粽、四方糕、薰板鴨、枇杷

● 京杭大運河

枕水築窯灣

by 呂峰

依水而築的窯灣頭枕駱馬湖、腹背大運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碧水成就了它的繁華,使它變成了一座古老的博物館,耐人尋味。

窯灣與歷史牽緣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船伕每經此地,總在此歇腳避風,窯灣之名由此而來。明清時期,它是蘇北商業重鎮,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人氣旺盛,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帆載著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流與共。窯灣的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麵點食品取自天然,五味俱佳而不失平和,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信昌醬園至今還生產甜酒和鹹菜,上百個醬缸整齊地排在一起,上面覆蓋著罩笠,很是壯觀。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是在有所耳聞的情況下進入窯灣古鎮的,但沒料到,它仍讓我震撼,隨即捲起了在心頭積澱已久的情愫,滋味莫辯。走在曲折迂迴的街上,古樸的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這些建築既有北方的穩實厚重,也有南方的秀雅靈巧,穿行其間,空間並沒有走出多遠,時間卻覺得彷彿已經跨越了千百年。歷史的風煙在眼前掠過,那湮沒於往昔的萬種喧囂、千般角逐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但這些現存的古民居、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卻仍在向來往遊客訴說著古鎮曾經的故事。

窯灣有兩條形成於明末清初的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一條是中寧街,一條是西大街。中寧街石板鋪路,兩邊是店鋪,前廊出廈、木板門面,彎彎曲曲縱貫古鎮南北,每一處都能清晰地捉摸到歲月的遺存,甚至不難想象這裡當年人頭攢動、絲竹絃歌的情景。我輕步緩行在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即使腳步輕柔,聲音卻依舊在狹窄的小巷中迴響。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沿著一條幽暗的巷陌走進西大街,這裡既有富商人家的大院,也有小康人家的斗室。最後,我在街巷深處、幽靜的舊宅前停下了腳步。剝落的牆壁如褪色的油畫,廳堂、門樓、廂房,仍然保留了往日格局,鋪地的方磚上長滿了青苔,但舊時大戶人家的氣派卻依舊在每一條縫隙裡滲透。屋舍內,那些雲頭、斗拱和粗大的廊柱,展示著這裡昔日的尊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雕刻,精緻細巧,各具風姿的人物、花鳥、走獸,在經歷了時光的淘洗後,依然光影照人。

一個城鎮的發展史總是有繁盛、有衰落,有擴張、有萎縮,窯灣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一切富貴繁華都隨風而逝,一座座古宅成了一首首輓歌,老街蒼顏斑駁,臨河的房屋頹然而立,退了漆的亭柱樑掾露出疏鬆的木紋,花崗岩的階石仍堅固如昨,只是被難以計數的腳印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慶幸的是,湖蕩如天然屏障,使古鎮避開了現代文明的侵蝕,保留了淳厚的民風和水一般清冽的情味。隨便走在古鎮上,都可以在它的斑駁中找到歲月的積澱,那黑漆大門上的一對對紫銅門環,是歲月的象徵。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如今,這座始建於隋唐,全盛於明清,晚清以後一度衰落的古鎮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它又以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雅緻古樸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為都市生活所累的人們。一邊是舟楫往來的河流,一邊是歷經滄桑的老宅深院,從古到今的一切都毫無遮掩,那些苔蘚斑駁的歲月留跡、照臨過無數次的月圓月缺,似乎都讓人伸手可撫。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但願下一個千年,窯灣依然窯灣,依然能吸引住人們的目光,留住人們匆匆的腳步。

tips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

美食:窯灣綠豆燒、駱馬湖銀魚炒雞蛋、辣鮮魚

● 浙東運河

安昌夜色

by 李波

隋開皇四年(584年),廣通渠的修建拉開了隋朝興建大運河的帷幕。公元605年,煬帝楊廣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徵民360萬,用短短6年的時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達杭州,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大運河並沒有在杭州停下腳步,610年,楊廣再次下令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至此,中國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

大運河的開鑿讓“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的紹興崛起為江南第一大都市,在詩人元稹的眼中,即便是蘇、杭二州,在紹興面前也不過是“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大運河帶來的物華風流隨著時光漸漸模糊了昔日榮光,成了只存在在史書上的遙遠記憶。只有那風格獨特的古橋,佈滿青苔的碼頭,搖曳穿梭的烏篷船,以及深巷交錯的運河風光,讓這座名為安昌的古鎮,還能讓人想起那些屬於運河的時光。

紹興,這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古城因為魯迅而被國人熟知,前來的遊客好像大多聚集在魯迅故里景區,不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陸游和唐婉的沈園,又或者是美食聚集的倉橋直街,所以與紹興古城相去較遠的安昌古鎮,反倒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紹興味道。

到達安昌,日色已暮,夕陽的餘暉懶懶散落在碧綠的河道與黛色的屋瓦之上,江南古鎮的靜謐典雅與眼前的小橋流水相得益彰。河堤旁的楊柳已經抽出了細嫩的綠芽;綠芽下,櫓聲咿咿呀呀,烏篷小船在水面上泛出陣陣波紋;黛色的屋簷下,掛滿了紅色明亮的香腸。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我喜歡食物,我喜歡酒。臘腸和黃酒的存在,讓這座古鎮在我眼裡愈發變得可愛起來,那就切兩根臘腸,那就飲幾盅好酒。

窗外日已西垂,水鄉的夜來了。水鄉的夜怎麼會這麼靜?

出得店來,漫步於古鎮,行走在青青石板鋪就的臨河小路,聽著蛙鳴,踩著月光,穿過一間又一間頗具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然後過河。

建於北宋時期的安昌古鎮因河而興、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縱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古鎮營造了數量頗多的橋樑,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我不嫁女兒,所以隨便挑一座橋,拾級而上,安昌最美的夜就出現在眼前。

月色朦朧,萬籟俱寂,兩岸泛起的星星燈火,隱約照亮了古鎮的黑夜,波光粼粼的河面,將月色下的安昌倒映其中。安昌,就這樣靜悄悄的酣眠在夜色的懷抱,卻讓我好像撈月的猴子一般,面對著當空皓月,久久不願睡去。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想起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曾寫到“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當年渴望中國走出的富強民主之路,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然實現;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為的是貫通帝國,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有現代化的飛機、高鐵。然而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這條偉大河流的存在,無數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將一座座城市或者鄉村與遠方相連,真正實現了貨通南北、物暢其流、文化互通、融合共生。

時至今日,即便昔日輝煌不再,但是大運河仍然像不斷流動著的血脈,串聯著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脈。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古老的大運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

美食:臘腸、仁昌醬油、扯白糖

● 京杭運河

煙雨惠山

by 王玲花

去江南,不能不看古鎮;來無錫,不能不去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南岸。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鈕釦,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

惠山古鎮是一本厚重的史書,它以民居的形式珍藏歲月,一磚一瓦里都落滿光陰。循著它古老而厚重的氣息走入,腳下是石板路,蒼老的苔蘚從縫隙裡溢出,像給這些石頭暈染上了圖案。走這樣的石板路適合穿布鞋,高跟鞋的堅硬會把這些意境踏亂,也會驚擾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我始終堅信,每一塊落滿腳印的石板上都密集著故事。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是江南特色的民居。灰磚、青瓦、斗拱、懸簷、鏤空木窗、細條柵欄……每扇門內都曾有過瑣碎、爭吵和愛,門前的石墩被時間的風雨擦拭了無數遍,也被不同的體溫溫存過上萬次。那些木門、木窗是一些親切的召喚,我禁不住走了過去,斜斜地靠在門木上,回望,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也許我的前世就是這樣一位江南女子,在淫雨霏霏裡,等待著離人的歸來。

而今,這些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都做了商鋪:古玩店、小吃鋪、衣飾坊,最多的要數茶社了。我喜歡逛這樣的小商鋪,一間間進,一家家出,看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地方風尚。也喜品茶,在陰雨連綿的時刻,與友人臨窗而坐,茶的清苦、雨的纏綿、江南的水汽,一併在脣間交匯。時間在這裡慢下來,接近奢侈。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路兩邊也是祠堂的匯聚:先賢施子祠、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或大或小、或闊或窄,某種程度上,祠堂是身份的名片。跨過門檻,照壁背後,一些生活的私密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先人們去了,但他們的故事砌進了牆裡,他們的氣息氤氳在祠堂的角落裡,等著後人去翻閱。門前的石板路上,時間已把他們的背影風化,但門前河水的漣漪裡一定盪漾過他們的音容笑貌,只不過也一樣被時間沖洗掉。

水,讓惠山古鎮有了女子溫婉的模樣。水從京杭運河的主脈上分成一股,緩緩地流進古鎮的胸膛。一條流動的經脈將古鎮分開,河南岸跟北岸彷彿是彼此的倒影。經過水這面鏡子的映照,景緻多了,那些本不高的建築也軟了許多。水上有古船,水上有小橋。小橋作為水的花環,不僅美了橋,也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牛毛小雨,淅淅瀝瀝,成了古鎮天然的道具,它營造了朦朧詩意,加重了古鎮的溫婉氣息。我把腳步放慢,選一塊石頭坐下,水的溼氣、草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面上積著老綠,水清得能當鏡子照,那就不要枉了這清,就臨水自顧吧。但手不可輕觸水面,怕攪亂了這一河的寧靜。

到這裡,祠堂就密集繁多了起來,幾乎一間挨著一間。據說在古鎮有上百間祠堂,古人為什麼選擇這裡?一定是看重這傍山依水的“風水寶地”了。一塊“人傑地靈”的牌匾,古鎮的精髓就被這四個字襯托出來了。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是祠堂把古鎮撐得飽滿,是水讓古鎮溫婉,而《二泉映月》的悠揚曲調也讓古鎮染上了藝術的氣息。試想,阿炳在有月的夜晚,穿過小巷,坐在二泉邊,用樂曲表達著內心的豐富,那不能不說是淒涼裡的奢華。在古鎮的一隅,安放著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我是以敬仰的心去靠近一個豐富細膩、經歷風雨摧殘卻屹立不倒的靈魂的。

巷子是老街的支脈,這裡一條,那裡一條,像先人佈下的迷陣。吸引我走入的是一陣陣的香氣,這香氣來自牆角處的一樹花,花還沒全開,以朵的姿態掛在枝頭,淡黃、含苞,跟掛在屋簷下的燈籠相互映襯,灰的底色上頓時妖嬈起來,也生出了些許暖意。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拐過一條巷子就是小吃街,由於下雨,又遇天黑,店鋪散發著倦態而迷離的光。我們在一家掛著豆花招牌的店鋪前站定,老闆娘是位40多歲的女子,身材嬌小,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鄉的樣子。她看看店裡,攤開兩手,臉上掛著歉意的笑容,說,下次再來吧。

由於下雨,街上行人三三兩兩,此時的古鎮似穿著一件藍衫,戴著一些水紋,藍色洇染開來,素淡之下,韻味就更濃了。

雨幕下的老街散發著濃濃古意,我就要把惠山古鎮這本史書合上了,於生活在北方的我,南方水鄉畢竟是一個夢境,但在某一個黃昏或者月夜,我還會再次翻閱這本書,讓心插上羽毛,在它的上空做長久的飛翔。

tips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樑溪區

美食:惠山豆腐花、熱爐月餅、桂花糖芋頭

● 隋唐大運河

遺珠光彩

by 秦延安

從地圖上俯瞰,隋唐大運河如一個“人”字,一步橫跨北京和杭州,這個“人”字的核心便是洛陽。南水西去、北流,一脈貫通,源遠流長。隨著洛陽帝都身份的丟失,隋唐大運河也濃縮成一座博物館,供世人瞻仰。

依託山陝會館籌建而成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東傍瀍河、南臨洛河,離隋唐時的漕渠和新潭不遠。歷史上,這裡一直是秦晉商人去往江南和華南地區的必經之地。到明清時,仍是洛陽水陸碼頭的物資中轉站和繁華商業區。保存完好的會館於2014年被建成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整個博物館為中國傳統的兩進四合院,古樸莊嚴的建築風格和飽經滄桑的歷史面容正迎合了古老的大運河。琉璃照壁、西門樓、東西儀門、山門、舞樓圍合成第一進院落,舞樓、東西廊坊、東西官廳、拜殿、正殿、東西配殿等組成第二進院落。歇山式山門,高大的斗拱飛翹簷角,精緻的磚雕栩栩如生,讓人目不暇接。繞過二龍戲珠的琉璃照壁,穿過古色古香的第一進院落,便來到第二進院落。正中為中國大運河浮雕圖,東、西展廳分別處於東西配殿,展陳面積共700平方米,由12部分組成,分為東都洛陽的營建、隋唐大運河的開鑿、通濟渠的開鑿與隋煬帝下江南、運河遺珠等部分,通過圖片、實物、模型、視頻等形式,詮釋了隋唐大運河廣闊的時空跨度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隨著遊人,我們進入設在東配殿的東展廳,一個巨大的沙盤將隋唐大運河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只見大運河如一條巨龍橫貫洛陽,2700公里的流程輻射了整個東北和東南。河面上桅牆如林、舟楫如梭,一片浩浩蕩蕩。玻璃櫃裡1:30的龍舟模型形象地展示了隋煬帝乘龍舟經運河下江南的宏大氣勢。展廳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面目猙獰的三彩瑞獸。三彩瑞獸又叫“四不像”,長著老虎的頭、牛的鼻子、獅子的背、貓的爪子,相傳是運河商船上必備之物,保佑著運河上的船隻安然出行。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出得東展廳,進入對面的西展廳。廳內主要為隋唐大運河在洛陽段遺留下來的文化遺蹟。元代後運河截直,形成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含嘉倉、回洛倉、天津橋等便成了歷史遺蹟。一張張照片,將那些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運河風采打撈出來,供世人觀瞻。兩個玻璃櫃中的商船殘片見證著當時造船技術的先進和驚人的運貨能力。一張長達百米的《隋唐運河組雕卷》更是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隋唐運河曾經的繁華。

歷史灰飛煙滅,挑起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也隱匿在了歲月之中,只留下一段傳奇,供世人追尋與憑弔。

tips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九都東路171號

開放時間:9:00至17:00,逢週一閉館

來源:鄉村週末

輯:李鳳 崔晶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

串聯5大江、跨越2500年、綿延3200公里……大運河,不止於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