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行福:《資本論》的理論主題及其時代價值

汪行福:《資本論》的理論主題及其時代價值

2008年,美國爆發了由次貸問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此背景下,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馬克思,尤其是他的《資本論》,似乎世界正靜待《資本論》的判決。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天設想資本主義滅亡還存在困難。這並非像福山所說,自由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值得慶賀的歷史終結,而是說資本主義變得越來越詭譎和難以把握。因而,我們不能想當然地以為《資本論》的預言正在實現。相反,今天比任何時候更需要以冷靜的態度對待《資本論》,這集中體現為對其理論主題的把握和當代價值的理解上。

科學解釋了資本主義歷史起源

按照馬克思生前出版的《資本論》第1卷,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必經階段。馬克思後來對此做了自我反思和理論修正。他提醒人們注意,《資本論》“所謂原始積累”那一章,只不過是對西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產生途徑的歷史描繪,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性。不僅如此,他還強調,如果批評家“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就此而言,《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起源和歷史必然性的觀點不是僵化不變的。

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掘墓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導致共產主義,確實是《資本論》的核心觀點,但這一點還需要根據現實歷程進一步闡發。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資本論》可視為它的系統證明。主觀上,資本的掠奪和剝削必然引起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客觀上,“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資本主義喪鐘就要敲響。然而,《共產黨宣言》也指出,雖然迄今為止,人類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但每一次鬥爭的結果是社會受到革命的改造還是各階級同歸於盡卻是不確定的。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評論的,“它希望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是‘一場革命性的大規模社會重建’,但是正如我們所見,它沒有排除這樣的選擇:‘共同毀滅’”。在當代資本主義正把全球拖入全面危機的時代,這一“但是”值得我們思考。

《資本論》的真正力量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診斷與批判。馬克思指出,俄國的農村公社並不必然過渡到資本主義,“而它一旦倒進資本主義制度的懷抱,它就會和塵世間的其他民族一樣地受那些鐵面無情的規律的支配”。馬克思明確地把資本主義社會視為一個由資本積累規律支配的世界。與此同時,馬克思也揭示了資本主義危機的必然性。哈貝馬斯指出,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天才般的突襲,它一舉切入到資本主義經濟系統與社會階級關係兩個領域,其理論的優勢在於,能夠把資本主義同時理解為系統的經濟危機和生活世界的階級危機糾纏的過程。過去幾個世紀,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變形,也做過努力,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上述危機。

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理論。它把異化、剝削和內在破壞趨勢理解為資本主義體系的系統後果,而非簡單地認為是資本家的個人貪婪和惡行。資本主義經濟是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交換匿名系統,它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匿名的經濟剝削系統,二是匿名的抽象統治系統。資本主義剝削是少數資本家對多數勞動者的剝削,然而,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勞動者,在這一系統中都是非自主的。資本家受利潤規律的支配,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作為資本的人格化,當利潤達到100%時,資本家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毫不畏懼。工人受到勞動市場無情競爭壓力的支配,無論工資高低,都必須接受僱傭勞動的命運,否則就會捱餓。關於資本主義階級統治的特點,馬克思認為是交換價值和貨幣的抽象統治。“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而他們以前是互相依賴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如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中介,而且是社會關係的結構化力量,是真正的社會權力。相對於這一抽象的社會權力,個人及其特殊的生活和享樂是偶然的、微不足道的,因為貨幣被賦予了“對於整個享受和勞動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權”。總之,在馬克思的批判目光透視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表面上的行動自由和人與人關係的自願交換關係暴露了它的意識形態本性。

深入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剝削本質”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批判有多方面意義,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系統危機的內在必然性,揭露了勞動與資本之間階級關係的對抗性,批判了金錢化必然帶來的異化後果,最後,也解釋了工人階級鬥爭的解放潛能。但是,這不是資本主義故事的全部。南茜·弗雷澤在最近對《資本論》的解讀中提出,資本主義有“兩個故事”,一個是“面上的故事”(front story),它涉及資本主義經濟過程,如僱傭勞動、剩餘價值、經濟危機、階級鬥爭,等等。還有一個“背後的故事”(back story),涉及資本主義經濟過程與其依賴的人類自身再生產、法律秩序和國家等社會、自然和政治條件之間的複雜關係。只有同時講好這“兩個故事”,才能把握當代資本主義危機和鬥爭的全貌。

嚴格來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非自足的,它依賴於各種非市場的背景條件,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發展起來,是因為它必須無償或廉價地利用這些條件。資本主義制度鼓勵資本家搭便車,他們無情地榨取自然,讓其無償地提供物質材料;無情地榨取社會,讓家庭和婦女無償地為其培養勞動者;無情地綁架國家,讓其無償或廉價地消化市場溢出的危害物和淘汰的剩餘人口;無情地榨取人類體力和智力條件,讓其廉價地為自己服務。但是,要知道這些條件本身也是脆弱的,對它們的掠奪和消耗達到一定程度,威脅到它們自身的再生產能力時,資本主義經濟本身也就失去了自我支撐的可能性條件。

資本積累理論依然具有批判力和解釋力

在此我們無法涉及所有內容,僅就上述問題涉及的某些方面做以討論。

人類歷史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過程,也是人口再生產過程,兩者缺一不可。資本主義市場生產體系也是這樣,它依賴於非市場的社會再生產條件。從結構上說,資本主義體系以社會再生產與商品再生產的分工為基礎。自由資本主義利用前現代家庭、社區、教會等為其完成人口生育和勞動者培養的任務,以金錢來支配家庭的性別關係,雖然社會再生產組織由金錢支配,但家庭和私人領域還維持著自己的獨立性。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階級衝突越來越破壞原來的社會再生產結構,在福利國家時代,西方社會部分地把社會再生產職能轉移給了公共部門,社會再生產部分非商品化,這意味著資本積累邏輯對社會再生產控制的放鬆。但新自由主義時代,情況出現了逆轉。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中,一切社會化政策和制度都是無效的、不自由的。它對社會再生產再私人化和商品化,大量婦女被迫進入到低工資的非正式就業部門,社會再生產條件再次惡化。資本積累規律對社會再生產的強制必然會破壞它自身的再生產條件,成為資本主義危機和社會反抗的焦點。

資本主義另一個“背後的故事”是它對自然的無償剝削。從結構上說,資本主義建立在自然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區分之上,前者提供原材料,後者創造價值。地球完全從屬於資本,成為它的原料庫和垃圾場。然而,自然系統及其再生產能力也是資本主義經濟依賴的條件。馬克思已經明確指出,資本無限積累的規律與自然的新陳代謝規律之間是矛盾的,對自然的無情掠奪必將導致它們之間物質循環過程的斷裂。資本對自然的統治,本質上就是自然的商品化。馬克思曾批判“圈地運動”,但它還只是對現存自然物即土地的商品化。當代資本主義進行的“新圈地運動”不僅範圍更廣,而且程度更深,它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自然內部,改變著事物的自然構成和自然系統的再生產條件。環境惡化和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人們對資本積累的不滿,生態災難成為資本主義危機和社會反抗的另一焦點。

最後一個故事是資本積累對人類自然的強制。人類一切活動依賴於自然進化形成的人的生理結構,動物在其進化的最高階段所產生的智人(homosapiens)是人類的共同祖先。人與非人的界限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智人的生理系統以及歷史地形成的人的思維和語言等能力,也是資本主義經濟系統依賴的條件。但是,這一條件今天正在受到破壞,人與非人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為了降低對難馴服的勞動者的依賴,資本主義越來越依靠電子人(cyborg),這些電子人不僅具有人類的智力特徵,並且在許多方面超越了人。與此同時,由於基因工程和人工生育技術的介入,人本身越來越可能變成非人,出現了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合成人。今天,資本主義正在上演一部史無前例的弒父劇,人類文明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如果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將構成資本主義危機和社會反抗的另一新的節點。

上述討論並未窮盡資本主義危機和對抗的全部內容,但已充分顯示了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的批判和解釋力。資本主義是不合理的制度,不僅因為它無法克服的經濟危機傾向,無法解決階級對立,無法克服金錢化和消費主義,而且資本主義的無限制積累必然損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環境,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社會和政治條件。就此而言,馬克思提出“消滅資本主義”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靜待馬克思預言的實現,否則可能是資本主義與人類同歸於盡。正如盧卡奇所說,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性在於方法。馬克思在其時代,不僅把資本積累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批判的核心,也把它作為共產主義實現的客觀根據。在新的條件下,今天我們也必須提出類似的理解和政治任務。當下人類面臨的任務可能不完全是消滅資本主義,而是馴服資本主義,不是追求美好的未來,而是阻止當下的危險。這意味著不僅要捍衛以往反資本主義鬥爭取得的成果,而且要在資本積累規律威脅的領域展開鬥爭,如捍衛工人的社會權利、保護人類社會再生產條件、保護自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限制資本盲目流動、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最後還要應對資本巨鱷來維護人類自身的生存權利。

要強調的是,不僅馬克思的《資本論》,而且對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切批判,對今天的中國來說依然重要。在中國,雖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盲目積累問題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限制,但是,處在市場經濟快車道的中國,仍在一定程度上處於全球資本主義裹挾之中,不可避免地會或多或少受資本積累邏輯的衝擊。因此,要克服這一衝擊,我們依然需要《資本論》的思想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汪行福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