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謀幸福:新時代 新理念 新目標'

"


文/徐景安*

共產黨的理想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偉大歷史使命。什麼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怎麼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是關係共產黨的命運和人類前途的大事。

中國有九千萬黨員,近十四億人,只有讓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深入人心,才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年誕辰,建國七十週年,改革四十年。共產黨的理想與目標,一定是與民眾的感受息息相關,一定是與國家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一定是指導實踐、展示未來的行動綱領。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的執政新理念,為全中國人民所擁護、嚮往、追求,並且具有世界意義,能為世界起借鑑和示範作用。

"


文/徐景安*

共產黨的理想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偉大歷史使命。什麼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怎麼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是關係共產黨的命運和人類前途的大事。

中國有九千萬黨員,近十四億人,只有讓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深入人心,才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年誕辰,建國七十週年,改革四十年。共產黨的理想與目標,一定是與民眾的感受息息相關,一定是與國家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一定是指導實踐、展示未來的行動綱領。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的執政新理念,為全中國人民所擁護、嚮往、追求,並且具有世界意義,能為世界起借鑑和示範作用。

為人民謀幸福:新時代 新理念 新目標

徐景安

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為了反對資本主義而誕生的。所謂社會主義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拉丁文SOCILIS),意思是這個社會是公共的、集體的、大家的。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部落利益至上、奴隸主利益至上、貴族利益至上、資本利益至上的社會,還沒出現過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和追求。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本質特徵,如果社會主義是一部分人利益至上、既得利益至上,必然會失去民心。

傳統社會主義把計劃經濟和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實踐證明,這只是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和手段。改革把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帶來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提供了物質基礎。至於實行什麼樣的所有制,要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不適合非公經濟投資或非公經濟沒有能力投資的領域,應該由國家投資或實行國有控股,其他領域可以放開。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個極端,一種視非公經濟為敵,主張全部公有化。一種視公有經濟為敵,主張全部私有化。

所有制的本質,最終體現在經濟收益歸誰所有。如果名為公有、但收益的主要部分為少部分人佔有,這就是借公有為名、行私有之實。私有制創造的剩餘價值,一部分通過稅收再分配給全體民眾,也能體現社會公共利益至上。華為成為中國的驕傲,它的技術與產品為美國所懼。2018年華為交納稅收710億元。中國有10個、100個華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就會更強大。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應在經濟領域實行公平分配,在社會領域健全公共服務,在政治領域推行民主法治,在文化領域倡導道德文明,在生態領域實施環境保護。

如何綜合衡量社會公共利益?社會主義要體現出以所有社會成員幸福為目標的社會主張和社會模式。價值目標一定是所有社會成員幸福,而不是少數人幸福。當然,在實際的社會過程中,由於個體因素等原因,只能是絕大多數人的幸福。

有不少人認為幸福是不能度量的。幸福有體現主觀感受的幸福感,但是可以設計問卷向民眾測評,有客觀指標的幸福度可以設計指標統計,加權成為幸福指數。2011年,筆者為汕頭設計了“汕頭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問卷”,從生活狀況滿意度、公共服務滿意度、社會治理滿意度、生態環境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婚戀家庭滿意度、自我狀態滿意度、汕頭未來滿意度等八個方面,一共提了114個問題,在全市隨機抽取2100戶居民樣本入戶調查。設計了“幸福汕頭客觀指標評價體系”,一級指標8個:擴大居民消費、改善居住環境、健全社會保障、維護公共安全、完善社會治理、彰顯公平正義、提升文化內涵、關愛民眾健康,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76個。主客觀指標以6:4比例加權成為汕頭幸福指數。這兩套指標都與居民的切身利益相關。相比之下,多年來我們片面強調以GDP總量和人均GDP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會造成環境破壞、忽視民生、貧富懸殊,其弊端已為大家公認。

總之,社會主義就是要體現民眾普遍幸福的主義,要求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應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為出發點與落腳點。

何謂中國特色

中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短缺。按人均財富,中國註定趕不上美國,中國人永遠不可能仿照美國人那樣的生活方式,因為這需要6個地球的資源去支撐。中國不能走高消費、高負債、高福利的歐美之路,不能奉行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當今中國,出現了以財富最大化為價值追求、以對物的佔有與消費為成功標誌的社會潮流,在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的誘導或驅使下,人人恨不得一夜富起來。於是,靠山吃山、有權吃權。無山、無權的,就不擇手段,搶劫、詐騙、販毒、造假……,追求物質,慾壑難填;以錢為準,心態不平。

我們不是主張人不該追求財富。然而,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物質、財富、金錢不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標準。單一的金錢價值標準,不可能為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修養、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力特質的人提供不同的價值選擇。

中國特色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之路,我們的基本國策應該強調:

第一、注重公平分配,縮小收入差距,防止財富向少數人集聚;

第二、健全公共服務,實行全民福利,消除特殊群體對公共資源的侵佔;

第三、實行民主法治,建立公共財政,約束政府的自利傾向;

第四、推行集約經濟,倡導節儉生活,改變浪費資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倡導情感關愛,改善人際關係,遏制損害他人獲利的行為;

第六、創建幸福文化,普及幸福知識,走出以金錢為目的的認知誤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中國模式的幸福社會,具有六大特徵:經濟殷實、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環境清潔、物質低耗、精神愉悅。

"


文/徐景安*

共產黨的理想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偉大歷史使命。什麼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怎麼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是關係共產黨的命運和人類前途的大事。

中國有九千萬黨員,近十四億人,只有讓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深入人心,才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年誕辰,建國七十週年,改革四十年。共產黨的理想與目標,一定是與民眾的感受息息相關,一定是與國家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一定是指導實踐、展示未來的行動綱領。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的執政新理念,為全中國人民所擁護、嚮往、追求,並且具有世界意義,能為世界起借鑑和示範作用。

為人民謀幸福:新時代 新理念 新目標

徐景安

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為了反對資本主義而誕生的。所謂社會主義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拉丁文SOCILIS),意思是這個社會是公共的、集體的、大家的。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部落利益至上、奴隸主利益至上、貴族利益至上、資本利益至上的社會,還沒出現過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和追求。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本質特徵,如果社會主義是一部分人利益至上、既得利益至上,必然會失去民心。

傳統社會主義把計劃經濟和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實踐證明,這只是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和手段。改革把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帶來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提供了物質基礎。至於實行什麼樣的所有制,要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不適合非公經濟投資或非公經濟沒有能力投資的領域,應該由國家投資或實行國有控股,其他領域可以放開。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個極端,一種視非公經濟為敵,主張全部公有化。一種視公有經濟為敵,主張全部私有化。

所有制的本質,最終體現在經濟收益歸誰所有。如果名為公有、但收益的主要部分為少部分人佔有,這就是借公有為名、行私有之實。私有制創造的剩餘價值,一部分通過稅收再分配給全體民眾,也能體現社會公共利益至上。華為成為中國的驕傲,它的技術與產品為美國所懼。2018年華為交納稅收710億元。中國有10個、100個華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就會更強大。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應在經濟領域實行公平分配,在社會領域健全公共服務,在政治領域推行民主法治,在文化領域倡導道德文明,在生態領域實施環境保護。

如何綜合衡量社會公共利益?社會主義要體現出以所有社會成員幸福為目標的社會主張和社會模式。價值目標一定是所有社會成員幸福,而不是少數人幸福。當然,在實際的社會過程中,由於個體因素等原因,只能是絕大多數人的幸福。

有不少人認為幸福是不能度量的。幸福有體現主觀感受的幸福感,但是可以設計問卷向民眾測評,有客觀指標的幸福度可以設計指標統計,加權成為幸福指數。2011年,筆者為汕頭設計了“汕頭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問卷”,從生活狀況滿意度、公共服務滿意度、社會治理滿意度、生態環境滿意度、人際關係滿意度、婚戀家庭滿意度、自我狀態滿意度、汕頭未來滿意度等八個方面,一共提了114個問題,在全市隨機抽取2100戶居民樣本入戶調查。設計了“幸福汕頭客觀指標評價體系”,一級指標8個:擴大居民消費、改善居住環境、健全社會保障、維護公共安全、完善社會治理、彰顯公平正義、提升文化內涵、關愛民眾健康,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76個。主客觀指標以6:4比例加權成為汕頭幸福指數。這兩套指標都與居民的切身利益相關。相比之下,多年來我們片面強調以GDP總量和人均GDP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會造成環境破壞、忽視民生、貧富懸殊,其弊端已為大家公認。

總之,社會主義就是要體現民眾普遍幸福的主義,要求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應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為出發點與落腳點。

何謂中國特色

中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短缺。按人均財富,中國註定趕不上美國,中國人永遠不可能仿照美國人那樣的生活方式,因為這需要6個地球的資源去支撐。中國不能走高消費、高負債、高福利的歐美之路,不能奉行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當今中國,出現了以財富最大化為價值追求、以對物的佔有與消費為成功標誌的社會潮流,在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的誘導或驅使下,人人恨不得一夜富起來。於是,靠山吃山、有權吃權。無山、無權的,就不擇手段,搶劫、詐騙、販毒、造假……,追求物質,慾壑難填;以錢為準,心態不平。

我們不是主張人不該追求財富。然而,對國家、對家庭、對個人來說,物質、財富、金錢不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標準。單一的金錢價值標準,不可能為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修養、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力特質的人提供不同的價值選擇。

中國特色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之路,我們的基本國策應該強調:

第一、注重公平分配,縮小收入差距,防止財富向少數人集聚;

第二、健全公共服務,實行全民福利,消除特殊群體對公共資源的侵佔;

第三、實行民主法治,建立公共財政,約束政府的自利傾向;

第四、推行集約經濟,倡導節儉生活,改變浪費資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倡導情感關愛,改善人際關係,遏制損害他人獲利的行為;

第六、創建幸福文化,普及幸福知識,走出以金錢為目的的認知誤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中國模式的幸福社會,具有六大特徵:經濟殷實、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環境清潔、物質低耗、精神愉悅。

為人民謀幸福:新時代 新理念 新目標

社會主義就是要體現民眾普遍幸福的主義

什麼是新時代

新時代意味著核心理念和價值目標的轉變。十九大提出新時代,提出了新理念與新目標。

十九大報告提出“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謀幸福”最早出現在《東方紅》的歌詞中。但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黨的初心和使命寫入黨代表的報告,還是第一次。

我們黨一貫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謀幸福的含義則在於,幸福是不能代表的,人民是社會的主體。幸福是個體的感受,既要重視人民整體的利益,也要尊重每個個體的權益。所以,為人民謀幸福,要求我們提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人民幸福感和幸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服務”與“為人民謀幸福”並不矛盾。“為人民謀幸福”是“為人民服務”的延伸,使“為人民服務”方向更明確,目標更具體。

習總書記考察深圳時進一步提出:“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1]

過去40年以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發展和改革開放,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都要以人民幸福作為檢驗的標準。這可以說是黨的執政理念的創新與革命。但目前,這一新的理念在認知上沒有引起重視,在工作中沒有跟進的措施。

所謂新時代,就是從發展為目標轉向幸福為目標。這不是不重視發展,發展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條件。但發展畢竟停留在物的層面,幸福在廣度上將覆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領域,深度上將深入到人的物質、情感、精神層面。任務要複雜得多、艱鉅得多。

全面理解鄧小平理論

中國面臨的問題很多,鄧小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從方法論上,一定要抓住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其他問題迎刃而解。

鄧小平是怎麼啟動改革的?當時面臨的任務,是要扭轉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傾向,從政治掛帥轉向以發展經濟為主。他提出要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就要把經濟搞上去,“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又提出“實現四化是最大的政治”。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這就是鄧小平啟動中國改革的支點。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論斷,在當時國貧民窮的情況下,取得了全黨和全民的共識,佔據了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從這個支點出發,他提出經濟改革的“三個有利於”標準(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綜合國力提高,有利於人民生活改善),從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實現了改革開放40 年的高速發展。

鄧小平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將中國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先發展起來,二是再解決發展起來存在的問題。鄧小平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今天我國顯然已處於“發展起來以後”問題不少的階段。

“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十分明顯,“發展第一”的方針是解決先發展起來,發展起來以後就要採取其他手段、方法、方案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把人民幸福作為奮鬥目標、檢驗標準、執政理念,能夠以此為綱,帶動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的全面改革,這就有了抓手、有了重點,也有了路徑和方法。

制定民生長遠規劃

目前,提高民眾幸福感最迫切、最直接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我國制定了十三個五年計劃和規劃,過去以工農業總產值,後來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目標,重點是發展,有量化的指標,以產業政策和項目建設作保障。其中也有民生問題,大都是定性的承諾,沒有或者很少量化的指標,資金更沒有保障。所以,政府採取一年辦幾件實事的做法去實施,導致民生問題打補釘、碎片化。民生問題需要系統化、制度化、目標化地解決,需要專門制定長遠規劃。

保障發展的成果落到改善民生上,這就能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不僅如此,民生改善了,社會分化緩和了,社會就穩定了;民生改善了,不滿情緒緩解了,就能鞏固執政基礎;民生改善了,有利於提升道德水平;民生改善了,為破壞生態環境減少經濟動因。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改革要緊緊圍繞民生這條主線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提出發展第一,是因為不發展經濟,無法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後來在實踐中,人們把發展作為唯一的目標、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指標,產生了重發展、輕民生的傾向。我們在認識上要擺正發展經濟和保障民生的關係。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民生,發展經濟是為保障民生提供物質基礎。為人民謀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無疑應放在第一位,這不是不要發展,而是明確了發展的目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應以公平、共享為核心理念。現在,從中央到各級政府都開始重視民生,我們到處可看到,政府的報告中民生投入增加了多少,民生佔比提高了多少,民生實事辦了多少。但民生建設是否實現了公平共享,是否惠及全民?

分配製度改革應提到議事日程

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但發展生產力不必然等於社會主義。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在發展經濟、提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優勝劣汰、兩極分化。要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至上,在發展經濟基礎上要搞好分配,這才是政府應該做的。政府應該運用看得見的手,通過財政分配,建立覆蓋全民的均等的公共福利制度,並且向弱勢群體、貧困地區傾斜。

目前,財政分配某種程度出現逆向調節的傾向,在東部和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戶籍與非戶籍之間、高學歷與低學歷之間,總之條件越好的越多保障,越需要保障的越少保障。

第一、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外來務工人員、非戶籍居民,獲得的社會保障少,它帶來的後果是居民消費率僅為39%,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導致拉動經濟的動力不足;

第二、貧富懸殊,帶來各種社會問題,政府與民眾的衝突與不同群體的衝突頻發,部分人質疑改革,影響黨的執政基礎。

第三、社會不公,帶來社會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損害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主義,需要有效率的市場經濟提供物基礎,更需要公平、合理的分配,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財政分配。

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萬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5萬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2萬億元,國有企業上交利潤0.28萬億,中央國債餘額15萬億,地方債20萬億以上(不包括地方隱性債務)共計68.28萬億,佔2018年GDP總值90萬億元的75.8%。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這實在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頭等大事。

第一、財政信息完整、透明、公開

財政的錢計劃怎麼花,最後花在哪裡,要讓社會公眾知道,讓人民代表看懂,這是接受監督的基本前提。我國預算支出按功能分成10多“類”,每一個“類”又劃分若干“款”。在編制到“款”的情況下,資金用途的具體去向不明確,也就無從監督與審議。建議改為“按經濟分類的預算公佈到款,按功能預算分類公佈到款與項;其中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因公出國(境)費等機關運行經費的預算和決算情況應當公佈到項級科目。”

第二、控制政府運行支出

強化預算約束的重要目的,是控制和降低我國政府的運行成本,從而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對“機構運行支出”制定剛性支出標準。為此有必要把政府支出分為“機構運行支出”和“公共服務支出”兩大類。

對“機構運行支出”,按各級黨政機關(不包括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部門)公務人員佔常住人口的千分比制定合理的“財政供養人口標準”,以界定各地政府規模。用幾年時間,把目前各地編制內外的財政供養人口壓縮到標準以內。

按“財政供養人口”設立人均行政經費支出(包括人員工資和一般行政管理費用、職務消費、離退休費用)的剛性分項標準。

鑑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大,由中央提出制定支出標準的指導性意見,由各省市制定標準試行。

第三、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地區差別逐步縮小的原則下,分幾檔制定地方各項“公共服務支出”標準,例如中小學教育經費標準按轄區常住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人數制定;醫療衛生經費標準按轄區常住人口數制定;社保費用標準按轄區應保人數制定;農林水利投資和補貼主要按各地務農人口數和農業生產條件制定。標準確定後,每年根據預期經濟增長率和財政收入增長率進行調整。各項公共服務支出標準合計,形成一個地區總的“公共服務支出”標準。

制定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財政支出基準,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理條件、民族和歷史因素等差異,分類制定調節係數,形成各地區的人均財政支出標準。應制定時間表,逐步縮小不同地區差別,逐步消除特殊群體對公共服務的佔有,縮小政府公務員、企業人員、城鄉居民等各類人群之間的差別。

第四、強化人大監管功能的制度安排

改變過去人大對財政監管 “實質虛置”的狀況,對人大審議制度進行相應改革。一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與地方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對預算草案與預算調整進行初步審查時應召開專家座談會、聽證會、質詢會等方式;二是將各級機構編制部門歸屬於各級人大,新增財政供養人員由編制部門召開聽證會等方式,進行初步審查;三是將各級審計部門歸屬於各級人大,負責對決算草案進行審計。四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與地方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對決算進行初步審查時,政府部門應接受質詢。

以上審查會議應適當允許公眾代表參加。

社會體系再造、價值理念重塑

要讓中國人民幸福起來,走幸福中國之路,這是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也涉及政府、社會、民眾等所有層面。

政府層面,改變評價目標和評價主體,由反映民眾幸福的幸福感與幸福度合成的幸福指數代替GDP,用以考核政府的政績,每年由政府提出整改措施,民眾參與,人大審議。從民眾幸福入手,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全面改革與建設。創建幸福城市,將從根本上改善政府行為,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政府公共決策的改進、社會治理結構的改善,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社會層面,創建幸福社區,居民幸福成為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建幸福企業,員工滿意、顧客滿意、股東滿意成為企業治理準則。

民眾層面,改善家庭行為與個人行為,推進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的建設。政府與社會為民眾幸福創造環境,民眾幸福不幸福,最終取決於自身。

幸福中國的核心是價值尺度、價值標準、價值目標的改變,從追求資源有限條件下財富最大化轉為資源有限條件下幸福最大化。

一是金錢與幸福的關係。

現在盛行以金錢為標準的價值觀、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以獲得為尺度的幸福觀。

從全社會來說,對於不同職業、不同文化、不同興趣的人來說,用金錢來衡量是不合理的。逼迫公務員、醫生、教師、文人拋棄或背離自己的職責追求金錢,是不道德的。輿論導向、社會氛圍對財富的過分炫耀,使人們以為有錢就幸福、有錢就成功,以至為了獲取金錢而不擇手段,既造成對他人和社會的傷害,也使自己走上不歸路。

二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現代人崇尚自我,首先考慮滿足自己的需要。上什麼學校,選擇什麼職業,到哪個單位就業,以什麼為興趣,這都是出於自我的需要。但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求他人都要以你的需要為上,不顧忌他人的利益與感受,這樣的自我是不會幸福的。

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愛人類。隨著愛的擴大,造福社會和世界,生命價值提升,幸福感提高。

愛自己、愛他人、愛大家是西方文明、傳統文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凝練,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三是獲取與付出的關係。

現代人重於獲取,升官、致富發財、出名、票子、車子、房子拿到手,才感到幸福。但社會中每個個體都以獲取為前提,必然帶來矛盾與衝突。其實一個人能獲得會感受幸福,能付出也能幸福,而且是更大的幸福。

因為付出,代表你有能力,說明你有財富,或者有智慧,或者有才華。一個乞丐把跌倒的人扶起來,說明他有體力、有愛心。

因為付出,代表你被需要,一個被他人需要的人,就有存在感。一個不被需要的人是廢物。

因為付出,代表你有價值。一個人的價值,最終是由社會來衡量的,你能造福他人、社會、國家、人類,就會受到愛戴、表彰、榮譽,這就是偉人。一個普通人能給家人、同事、朋友、顧客帶來幸福,也會受到肯定、信任、喜愛,因感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幸福。

四是幸福與道德的關係。

經濟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成為困擾社會的問題。於是,呼籲人們要講道德。幸福與道德同在,離開道德越遠一定越不幸福。

他人是否講道德,不應成為我們每個人講道德的前提。一個講道德的人,一定受人尊敬和信任。人際關係好,社會信譽高,是一個人幸福的來源和前提。在信任成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下,道德是商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講道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你自己的幸福。反之,一個不講道德的人肯定不幸福。

中國夢就是創建幸福中國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闡述了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這裡提出了三個目標,一是國家富強,主要以國力來體現,集中表現為財力、綜合國力、軍力。二是民族振興,主要以治理來體現,集中表現為法紀、道德。三是人民幸福,主要以民眾的感受來體現,集中表現為幸福指數。

這三個目標中,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創造物質條件與安全保障,民族振興為人民幸福提供社會環境與民族自信,人民幸福則是終極目標與衡量標準。習近平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中國夢的正確解讀就是幸福中國,幸福中國就是幸福社會主義,幸福中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幸福中國就是全面小康。把幸福中國作為中國夢,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這就從理論與實踐上與忽視民眾個體幸福的傳統社會主義劃清界限,從而把公共利益至上與民眾普遍幸福結合起來,真正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理想的新社會主義。

今天重新回顧社會主義倡導者的話,可以堅定幸福社會主義的信念與建設幸福中國的決心。

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說:“我們的一切行動,應以快樂和幸福為最終目的。”聖西門更為直截了當地說: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以實現普遍幸福為直接目的的社會制度”。

青年馬克思曾充滿激情地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中指出: “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個人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

上述種種表明,社會主義的先驅者們所倡導的就是幸福社會主義,今天中國就要堅定不移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創建幸福中國。佔世界人口5%,卻消耗世界資源的30%的美國並不能代表世界的未來。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中國實現幸福之路,對國際社會來說具有世界意義。幸福中國也將為港澳臺的各階層所接受。

(編輯 季節)

* 徐景安,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深圳市體改委主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理事長,現為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

[1]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深圳考察的講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