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關於“侯和之戰”動機的一點猜測

從上面的北伐過程中可以看到,經歷了“段谷之戰”後,姜維明顯變得有些謹慎。雖然隨後一年的257年,姜維就進行北伐,但那個時候正是“天下有變”的時候,曹魏內部發生規模巨大的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司馬昭抽調各戰區的兵力加上中央軍合計二十六萬,來應對諸葛誕屯集在壽春的超過十五萬的叛軍。這次戰役的規模遠遠超過“三國三大戰役”,關中地區的兵力也被抽調一部分。面對這種有利情況,姜維不可能不心動。而“侯和之戰”的262年,司馬氏已經牢牢控制住曹魏的政權,也沒有出現什麼兵變、政變、權力交接、高層去世這樣的動盪,姜維為什麼還要出兵北伐呢?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從蜀漢內部中找到原因。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關於“侯和之戰”動機的一點猜測

從上面的北伐過程中可以看到,經歷了“段谷之戰”後,姜維明顯變得有些謹慎。雖然隨後一年的257年,姜維就進行北伐,但那個時候正是“天下有變”的時候,曹魏內部發生規模巨大的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司馬昭抽調各戰區的兵力加上中央軍合計二十六萬,來應對諸葛誕屯集在壽春的超過十五萬的叛軍。這次戰役的規模遠遠超過“三國三大戰役”,關中地區的兵力也被抽調一部分。面對這種有利情況,姜維不可能不心動。而“侯和之戰”的262年,司馬氏已經牢牢控制住曹魏的政權,也沒有出現什麼兵變、政變、權力交接、高層去世這樣的動盪,姜維為什麼還要出兵北伐呢?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從蜀漢內部中找到原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政權覆敗,之前都是有一段政治黑暗的過程。蜀漢就是這樣,董允、呂乂、陳袛相繼去世,黃皓得以干政亂政。根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的記載,在“侯和之戰”中失敗後,姜維還駐沓中,不敢回成都,就是得罪黃皓的結果。姜維請求劉禪殺掉黃皓無果,因此得罪黃皓。黃皓在朝內外多有黨羽,連枝交葉,姜維於是不敢回朝,憑藉兵權自保。但是實際上,反對姜維的人可不止是黃皓,單獨的黃皓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想要剝奪姜維兵權的人,還有諸葛瞻、董厥、樊建。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董厥為輔國大將軍,二人平尚書事;樊建為尚書令。諸葛瞻一派加上黃皓共同反對姜維,給姜維的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華陽國志》中的記載,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的一次集體升職,是在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十月,正是“侯和之戰”的前一年。或許就有這樣一種可能,由於政敵的地位提高,嚴重威脅到姜維的地位。姜維希望通過北伐的手段,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如果北伐獲勝的話,也會消弭“段谷之戰”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自己樹立威望,擺脫逼仄的處境。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關於“侯和之戰”動機的一點猜測

從上面的北伐過程中可以看到,經歷了“段谷之戰”後,姜維明顯變得有些謹慎。雖然隨後一年的257年,姜維就進行北伐,但那個時候正是“天下有變”的時候,曹魏內部發生規模巨大的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司馬昭抽調各戰區的兵力加上中央軍合計二十六萬,來應對諸葛誕屯集在壽春的超過十五萬的叛軍。這次戰役的規模遠遠超過“三國三大戰役”,關中地區的兵力也被抽調一部分。面對這種有利情況,姜維不可能不心動。而“侯和之戰”的262年,司馬氏已經牢牢控制住曹魏的政權,也沒有出現什麼兵變、政變、權力交接、高層去世這樣的動盪,姜維為什麼還要出兵北伐呢?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從蜀漢內部中找到原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政權覆敗,之前都是有一段政治黑暗的過程。蜀漢就是這樣,董允、呂乂、陳袛相繼去世,黃皓得以干政亂政。根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的記載,在“侯和之戰”中失敗後,姜維還駐沓中,不敢回成都,就是得罪黃皓的結果。姜維請求劉禪殺掉黃皓無果,因此得罪黃皓。黃皓在朝內外多有黨羽,連枝交葉,姜維於是不敢回朝,憑藉兵權自保。但是實際上,反對姜維的人可不止是黃皓,單獨的黃皓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想要剝奪姜維兵權的人,還有諸葛瞻、董厥、樊建。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董厥為輔國大將軍,二人平尚書事;樊建為尚書令。諸葛瞻一派加上黃皓共同反對姜維,給姜維的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華陽國志》中的記載,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的一次集體升職,是在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十月,正是“侯和之戰”的前一年。或許就有這樣一種可能,由於政敵的地位提高,嚴重威脅到姜維的地位。姜維希望通過北伐的手段,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如果北伐獲勝的話,也會消弭“段谷之戰”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自己樹立威望,擺脫逼仄的處境。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侯和之戰”的過程

姜維發動“侯和之戰”的目的,按照《三國志·蜀書·宗預傳》附列的《廖化傳》的記載,是在狄道;按照《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的記載,是洮陽(這兩者並不存在衝突)。結果姜維無所斬獲,在侯和這個地方被鄧艾所破。侯和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是存在一定的爭議的。小編暫且按照現在主流的觀點,在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附近的卓尼縣。

在“侯和之戰”前,姜維為了避禍自保,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洛大鎮附近)屯田。根據《三國志》中極其有限的記載,姜維從沓中出發,向西北方向的洮陽縣進兵,但是被鄧艾擋住。隨後鄧艾在洮陽與沓中之間的侯和擊敗姜維。不過有意思的是,《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記載姜維不是“破走”、“敗走”、“潰走”這樣的字眼,而是“遁走”。說明姜維的退兵是有序的撤退,而非“段谷之戰”那樣的潰敗。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關於“侯和之戰”動機的一點猜測

從上面的北伐過程中可以看到,經歷了“段谷之戰”後,姜維明顯變得有些謹慎。雖然隨後一年的257年,姜維就進行北伐,但那個時候正是“天下有變”的時候,曹魏內部發生規模巨大的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司馬昭抽調各戰區的兵力加上中央軍合計二十六萬,來應對諸葛誕屯集在壽春的超過十五萬的叛軍。這次戰役的規模遠遠超過“三國三大戰役”,關中地區的兵力也被抽調一部分。面對這種有利情況,姜維不可能不心動。而“侯和之戰”的262年,司馬氏已經牢牢控制住曹魏的政權,也沒有出現什麼兵變、政變、權力交接、高層去世這樣的動盪,姜維為什麼還要出兵北伐呢?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從蜀漢內部中找到原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政權覆敗,之前都是有一段政治黑暗的過程。蜀漢就是這樣,董允、呂乂、陳袛相繼去世,黃皓得以干政亂政。根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的記載,在“侯和之戰”中失敗後,姜維還駐沓中,不敢回成都,就是得罪黃皓的結果。姜維請求劉禪殺掉黃皓無果,因此得罪黃皓。黃皓在朝內外多有黨羽,連枝交葉,姜維於是不敢回朝,憑藉兵權自保。但是實際上,反對姜維的人可不止是黃皓,單獨的黃皓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想要剝奪姜維兵權的人,還有諸葛瞻、董厥、樊建。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董厥為輔國大將軍,二人平尚書事;樊建為尚書令。諸葛瞻一派加上黃皓共同反對姜維,給姜維的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華陽國志》中的記載,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的一次集體升職,是在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十月,正是“侯和之戰”的前一年。或許就有這樣一種可能,由於政敵的地位提高,嚴重威脅到姜維的地位。姜維希望通過北伐的手段,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如果北伐獲勝的話,也會消弭“段谷之戰”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自己樹立威望,擺脫逼仄的處境。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侯和之戰”的過程

姜維發動“侯和之戰”的目的,按照《三國志·蜀書·宗預傳》附列的《廖化傳》的記載,是在狄道;按照《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的記載,是洮陽(這兩者並不存在衝突)。結果姜維無所斬獲,在侯和這個地方被鄧艾所破。侯和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是存在一定的爭議的。小編暫且按照現在主流的觀點,在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附近的卓尼縣。

在“侯和之戰”前,姜維為了避禍自保,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洛大鎮附近)屯田。根據《三國志》中極其有限的記載,姜維從沓中出發,向西北方向的洮陽縣進兵,但是被鄧艾擋住。隨後鄧艾在洮陽與沓中之間的侯和擊敗姜維。不過有意思的是,《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記載姜維不是“破走”、“敗走”、“潰走”這樣的字眼,而是“遁走”。說明姜維的退兵是有序的撤退,而非“段谷之戰”那樣的潰敗。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餘論

在“侯和之戰”中,鄧艾戰勝了姜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姜維並非沒有一戰之力,最終卻選擇草草收尾。小編以為,雖然這次“侯和之戰”看上去籌劃了很久,但其實姜維原本的目的也不是真正地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而是迫於朝中惡劣的環境,意向並不堅定。如果擊敗鄧艾,姜維可能繼續向北進攻狄道;但是在侯和受挫後,姜維就小心謹慎地撤退了。

"

老瞞眶焰市朝空,宗室惟餘大耳翁。

漢賊有誰分逆順,關河無地著英雄。

紫髯久矣營江表,黃屋蕭然寄峽中。

可惜姜維膽如鬥,功雖不就有餘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在蜀漢後期,由於老一批人物相繼去世,加上屢次北伐不利,蜀漢的群臣已經從當初的理想主義迴歸到現實,充滿著反戰的情緒和偏安一隅的心理。不過兵權掌握在大將軍姜維的手中,姜維是個成色十足的主戰派,所以說蜀漢還是多次對曹魏進行了北伐。在這些戰役中,相信“洮西之戰”和“段谷之戰”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史料記載最為詳實的戰役,分別是蜀漢的大勝和曹魏的大勝。而小編下面要說的“侯和之戰”卻相反,史料上的記載十分有限,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那麼“侯和之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戰役呢?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段谷之戰”的大敗,讓姜維放緩北伐的步伐

“段谷之戰”對於蜀漢來說真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戰役。它的最大的影響不在士兵的消耗,也不是土地的得失,而是姜維自身在蜀漢中的地位。我們看從費禕被刺殺到“段谷之戰”,兩件事分別是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和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在這四年的時間中,姜維發動了包括“段谷之戰”在內的四次北伐,達到一年一度的強烈程度。在“段谷之戰”前的三次北伐中,姜維不克而還一次,小勝一次,大勝一次,可以說聲望到達了頂峰。有這樣的戰績,自然能夠讓反戰派的人閉嘴。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但是經過“段谷之戰”的失敗後,情況就變得急轉直下。姜維聲望掃地,也有些彈壓不住反戰派的聲音。同為主戰派的尚書令陳袛的去世,更讓姜維有些孤木難支。在“段谷之戰”到蜀漢滅亡(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一共是七年的時間,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延熙二十年到景耀元年(即公元257年),第二次就是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戰”。前後對比可以說北伐的力度大幅度地減弱了。雖說可能還是有一些軍事行動,但規模不會太大,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以及《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關於“侯和之戰”動機的一點猜測

從上面的北伐過程中可以看到,經歷了“段谷之戰”後,姜維明顯變得有些謹慎。雖然隨後一年的257年,姜維就進行北伐,但那個時候正是“天下有變”的時候,曹魏內部發生規模巨大的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司馬昭抽調各戰區的兵力加上中央軍合計二十六萬,來應對諸葛誕屯集在壽春的超過十五萬的叛軍。這次戰役的規模遠遠超過“三國三大戰役”,關中地區的兵力也被抽調一部分。面對這種有利情況,姜維不可能不心動。而“侯和之戰”的262年,司馬氏已經牢牢控制住曹魏的政權,也沒有出現什麼兵變、政變、權力交接、高層去世這樣的動盪,姜維為什麼還要出兵北伐呢?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從蜀漢內部中找到原因。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政權覆敗,之前都是有一段政治黑暗的過程。蜀漢就是這樣,董允、呂乂、陳袛相繼去世,黃皓得以干政亂政。根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的記載,在“侯和之戰”中失敗後,姜維還駐沓中,不敢回成都,就是得罪黃皓的結果。姜維請求劉禪殺掉黃皓無果,因此得罪黃皓。黃皓在朝內外多有黨羽,連枝交葉,姜維於是不敢回朝,憑藉兵權自保。但是實際上,反對姜維的人可不止是黃皓,單獨的黃皓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想要剝奪姜維兵權的人,還有諸葛瞻、董厥、樊建。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董厥為輔國大將軍,二人平尚書事;樊建為尚書令。諸葛瞻一派加上黃皓共同反對姜維,給姜維的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華陽國志》中的記載,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的一次集體升職,是在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十月,正是“侯和之戰”的前一年。或許就有這樣一種可能,由於政敵的地位提高,嚴重威脅到姜維的地位。姜維希望通過北伐的手段,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如果北伐獲勝的話,也會消弭“段谷之戰”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自己樹立威望,擺脫逼仄的處境。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侯和之戰”的過程

姜維發動“侯和之戰”的目的,按照《三國志·蜀書·宗預傳》附列的《廖化傳》的記載,是在狄道;按照《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的記載,是洮陽(這兩者並不存在衝突)。結果姜維無所斬獲,在侯和這個地方被鄧艾所破。侯和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是存在一定的爭議的。小編暫且按照現在主流的觀點,在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附近的卓尼縣。

在“侯和之戰”前,姜維為了避禍自保,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洛大鎮附近)屯田。根據《三國志》中極其有限的記載,姜維從沓中出發,向西北方向的洮陽縣進兵,但是被鄧艾擋住。隨後鄧艾在洮陽與沓中之間的侯和擊敗姜維。不過有意思的是,《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記載姜維不是“破走”、“敗走”、“潰走”這樣的字眼,而是“遁走”。說明姜維的退兵是有序的撤退,而非“段谷之戰”那樣的潰敗。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餘論

在“侯和之戰”中,鄧艾戰勝了姜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姜維並非沒有一戰之力,最終卻選擇草草收尾。小編以為,雖然這次“侯和之戰”看上去籌劃了很久,但其實姜維原本的目的也不是真正地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而是迫於朝中惡劣的環境,意向並不堅定。如果擊敗鄧艾,姜維可能繼續向北進攻狄道;但是在侯和受挫後,姜維就小心謹慎地撤退了。

淺談姜維與鄧艾的“侯和之戰”

“侯和之戰”後,黃皓企圖擼掉姜維的兵權,以鎮守巴東郡的閻宇代之;諸葛瞻等人也曾上表劉禪,用閻宇代替姜維,可能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姜維留在沓中不敢動彈,相應的漢中的防備較為空虛。司馬昭瞭解了這個情況,從三個方向發動十八萬大軍伐蜀,最終一舉消滅了蜀漢。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