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莊子 孔子 文化 歷史 腦洞趣味歷史 2019-05-11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

天地間真正的快樂,有辦法可以找到嗎?這樣一句很樸素卻又引人深思的話語,出自《莊子·至樂》的開篇之語。說它樸素,是因為這句話是那樣普普通通,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精雕細琢。說它引人深思,是因為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關乎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我,快樂嗎

我,快樂嗎?很簡單的問題,感覺到快樂自然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若是不快樂,那一定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一段經歷出現了問題。但即便是暫時遇見了令自身困擾的事情,也不必煩惱,理解了《莊子》中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老莊

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簡單說來就是感覺自身的精神世界早已超凡脫俗,看到了常人體會不到的思想境界,卻又不因此倨傲,瞧不起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事物

很多時候,我們不快樂,就是因為對比而產生的落差感。當我們經歷過更加舒適、富足的人生再去看曾經的自己,便會生出一種很平常的危機感,憂慮會失去這一切,這算一種。當我們在某一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時,便會對不如自己的人生出一種優越感,但發現有人比自己更強,又會產生嫉妒感,這也算不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提起能力出眾,又能對人平易近人這件事,就不得不佩服孔夫子了。當時的時局是貴族掌握著話語權,而平民幾乎沒有機會去學習知識。像孔夫子這樣有學問的人,若是一心為政,哪怕少一點責任感,也會是一個極為出色的政治家,而世間便少了一位心繫天下的“聖人”。

孔子的偉大在於他把被壟斷的文化普及開來,創造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讓每一個願意向學的人都有機會去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孔夫子便是那種精神境界超人一等,卻又能夠平和待人,所以,每次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他並沒有如普通人那般憤怒不已,而是非常樂觀去對待人生。

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

人類是一個大集體,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與這個集體息息相關,但由於每個人的個性化,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矛盾,那這時該怎麼做呢?

《莊子》一書,便很直白的說明了,人際交往的技巧便是“不譴是非”。不譴是非並不是消極的避世,遇到問題便逃避那種,畢竟這樣與世相處換來的也絕不會是交友廣泛、關係融洽、生活愉快了。正相反,更大的可能是自己會在集體生活中邊緣化。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人世間

莊子的“不譴是非”是有條件的不遣,而不是一味逃避順人。

當年,有一人去宋國朝見宋王,被賞賜了十乘車。那人便帶著自己得到的賞賜來莊子面前炫耀,莊子見他這樣,只是搖搖頭,直言道:“子能得車者,心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齏粉夫!”

按莊子的標準,這便是來自世俗之人的“是非”,可莊子不僅沒有為此逃避,反而奉勸到對方:“你這樣下去危險了!”因為在莊子看來,這樣的是非雖然影響了自己,卻只是出於世俗的炫耀心理,自己逃避了便會對這人產生不好的影響,會滋生擴大他追求炫耀的心理,從而受到君王的不滿。莊子在此時的“不遣”,便是引導對方調整心態,化恩怨為“恩情”,既解決了是非,又收穫了一份友誼,這是真正的大智慧。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莊周夢蝶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人不快樂,還有個重大的原因,那便是我們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時刻都要維持著一個理想的形象,若是緊繃的弦被觸動,自己就會情緒爆發。

莊子的故事裡講了“虛己”遊世的處世哲學,我們一起來看看。

他說當你渡黃河的時候,這時候上游飄來了一艘船突然向你撞來。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莊子

船上有人的時候,你會幾次呼叫讓對面停船,然後必然伴隨著大罵;船上沒人的時候,你便會想我今天怎麼這麼倒黴,也就算了。同樣的事情,區別就在於前者你覺得自己面子上過不去,對面觸犯了自己的尊嚴,而後者因為沒有目標,也就無從談被傷害了。

那麼,生活中我們能不能學會“虛己”遊世呢?對於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小矛盾,保持“虛船”的態度去對待,說不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