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二位:鄧之誠則聞博洽見、提綱挈領。他是最著名的史學教育家,號稱門人三千,其中就包括黃現璠、王重民、朱士嘉、譚其驤、王鍾翰。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二位:鄧之誠則聞博洽見、提綱挈領。他是最著名的史學教育家,號稱門人三千,其中就包括黃現璠、王重民、朱士嘉、譚其驤、王鍾翰。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他堪稱史學偵探,研究明清史,就發現了很多別人沒發現的祕密。商鴻逵稱他: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資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二位:鄧之誠則聞博洽見、提綱挈領。他是最著名的史學教育家,號稱門人三千,其中就包括黃現璠、王重民、朱士嘉、譚其驤、王鍾翰。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他堪稱史學偵探,研究明清史,就發現了很多別人沒發現的祕密。商鴻逵稱他: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資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我們介紹過了,他的論述扼要、眼光遠大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二位:鄧之誠則聞博洽見、提綱挈領。他是最著名的史學教育家,號稱門人三千,其中就包括黃現璠、王重民、朱士嘉、譚其驤、王鍾翰。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他堪稱史學偵探,研究明清史,就發現了很多別人沒發現的祕密。商鴻逵稱他: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資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我們介紹過了,他的論述扼要、眼光遠大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每一種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學觀點,都讓人感覺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這套書是瞭解中國斷代史最好的讀本。比如蔣廷黻的書,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孟森的《明史講義》,別的大家推薦不說,就是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就是重點參考書。你如果讀過明朝那些事,再讀一下孟森的《明史講義》,那對歷史的理解又會更上一層樓。

"

大家知道現在中美貿易戰。這個事情不要慌,美國雖然強大,但中國總有希望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容易受欺負,這是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我們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沒有形成一個近代的國家。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清朝時,八國聯軍數千人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橫行,就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無數個小團伙的集合,而沒有打破家族的小團體,一起融入到一個億萬萬的大集體當中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一旦中國完成了這個融合,中國可能會有暫時的挫折,但永遠是有希望的。新中國成立後,就在朝鮮半島跟雄霸天下的美國正面較量過。不也挺過來了嘛 。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關於中國這個最關鍵的轉變,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出來了,就是誰幫助中國廢除家庭觀點,從舊式的家族集合體轉變為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那中華民族就是有希望的。

這個人就是史學大家蔣廷黻。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是湖南邵陽人,在美國讀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到南開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是南大史學的奠基者。1929年調入清華大學當歷史系主任,建立了全國第一流的史學陣營。

在1938年的時候,當時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等學者決定編一套叢書,知道蔣廷黻最近待崗在家,就約他寫了一本書。他用兩個月的時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一寫出來,就比人家用十年寫出來的書還要好。

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在這個書的一開頭,蔣廷黻就對我們中華民族做了分析,提出了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

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

就是說明,我們中國民族從智力上、物產上、政治上,都是有其優勢,我們不比外國人差。本來是像漢唐一樣大有作為,站在時代頂峰的。

那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 ,突然就落後,然後捱打了呢?

蔣廷黻提出三個原因。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

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裡面一是談到技術落後,科學落後。第二個,就是中華民族當時還沒有形成近代化國家,還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

技術我們可以學習,而在學習技術之前,先要打破家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一個全新的國家集體。

所以,蔣廷黻在開篇就寫道: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所以,中國只要表成了現代化的國家,那希望是無限的,是任何人也不能打敗的。

蔣廷黻憑這個書,成為國際級的史學大家。後來者寫了幾十年,拍馬也趕不上。原因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是因為蔣廷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研究中國近代史,是他提出了研究近代史的理論與框架。

郭廷以 說: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國的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李濟表示:他為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只是建築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有了這些觀念的運用,他才能把這一大堆原始資料點活了。

後來者研究近代史,基本沒有脫離他設的框架,就是中國能否變成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這就是史識的差距。

真正牛的歷史大家,牛就牛在史識上能夠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史學大師錢穆說過,研究歷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識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你能分析歷史事件,能夠歸納總結。

史識是“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有了這三樣,你才能說讀通了歷史。

而中國研究歷史的學者,能夠達到這三樣的那就是比較稀少了。

昨天給大家送了一套書《中國大歷史》,一套十本,參與編寫這十本書的學者,就是屬於這樣的少數者。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十套書包括呂思勉《斷代四史》、鄧之誠《宋遼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蔣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學家的巔峰之作;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這其中,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他的作品貫通古今、徵引繁富。他去世時,顧頡剛在日記寫下:“ 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譚其驤評價:“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博而精是呂思勉的最大特點。所以這裡收錄了呂思勉最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很多人表示南北朝太亂,那你看他的作品,那就一點也不亂。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第二位:鄧之誠則聞博洽見、提綱挈領。他是最著名的史學教育家,號稱門人三千,其中就包括黃現璠、王重民、朱士嘉、譚其驤、王鍾翰。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他堪稱史學偵探,研究明清史,就發現了很多別人沒發現的祕密。商鴻逵稱他: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累資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蔣廷黻,我們介紹過了,他的論述扼要、眼光遠大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每一種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學觀點,都讓人感覺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這套書是瞭解中國斷代史最好的讀本。比如蔣廷黻的書,何炳棣盛讚: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份量。

孟森的《明史講義》,別的大家推薦不說,就是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就是重點參考書。你如果讀過明朝那些事,再讀一下孟森的《明史講義》,那對歷史的理解又會更上一層樓。

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轉變,完成這個轉變後,再大的困難也能搞掂

要讀史書,就要讀一流專家,有史識史德史才的書。

愛好歷史的人,書架上一定要擺這樣一套。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真正懂歷史的人

昨天跟出版社拿下這本書,給大家的團購價是118,全網最低。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