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合天,修平常心,看世間事

莊子 孔子 水靈173515282 2019-04-24

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

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

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

以天合天,修平常心,看世間事

一、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

這就是我的奧祕。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

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

他的職業是“削木為鑲”。

鑲,是是一種樂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

這木匠把鑲做成了“見者驚為鬼神”,

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紛紛詢問其中的奧祕。

梓慶很謙虛,說我根本沒有什麼技巧啊!他對魯侯說:我準備做這個鑲的時候,只是用心去齋戒。

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安靜下來。

“在齋戒的過程中,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慶賞爵祿”了;

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非譽巧拙”了;

到第七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四肢形體”,也就是說,到第七天,達到忘我之境。

這個時候,我就進山了,觀察樹木的質地,看到形態合適的,彷彿一個成型的鑲就在眼前。然後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它就會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了。梓慶最後說,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祕。”

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要摒棄成心、機心、分別心、妄想心,才能做到“以天合天”,讓自己的心接近大道,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

木匠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

如果能做到這三點,你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則,做到“以天合天”。這個很難嗎?並不難!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中,把很多樸素的東西重新撿回來,這就是所謂的“見素而抱朴”。

以天合天,修平常心,看世間事

二、只有我們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才能真正達到乘物以遊心的境界。

在《知北遊》一篇中,

莊子曾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種人生價值觀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內不化”的意思是說,外表隨物變化,而內心有所堅持,凝靜不變。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正是在於自我的獨特性。其獨特的價值觀、獨特的風格和內心的秉持構成了獨立的人。

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非常融通,但他的內心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獨特,有自己的堅持,這就叫做“內不化”。

生存隨遇而安,生命有所堅持。面對外在的世界,應該通達和順應,而內心則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隨波逐流。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處世八面玲瓏,而內心始終固守著最初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他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人生境界,外事外物都無法動搖他的初心。

只有我們做到“外化而內不化”,才能真正達到乘物以遊心的境界。所謂“乘物”,就是駕馭自然規律、知識思想和法則。要乘物首先要順物,就是要外化。但又要堅持自我的本心,就是要內不化。

只有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又最大限度地堅持自我,才能夠“乘物”“遊心”,以實現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