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峪歷史探索(古駱國)

2015年周至縣古駱國曆史文化專題講座

2015年9月20日◎李文斌

駱峪在周至的山水裡,算不得很出名,對於經常遊歷名山大川的人來說,去看駱峪,肯定會失望,但來駱峪的人卻不少,全國各地都有。因為駱峪村雖地僻山鄉,若沿著時間的隧道走回去,卻有著非凡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裡曾是遠古周至先民文明開化的源頭,4500年前古駱國的所在地,也是3400年前就已開鑿的儻駱古道的北口,自古這裡就是一個繁華之地。古老的歷史,輝煌的昨天,厚重的歷史文化,珍貴的文化遺產,使這裡成為當今世人嚮往之處。研究探索駱峪的歷史對駱峪的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這個講座的意義就在於此。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這個講座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去年就做了安排,這次委託我來主講。本來我沒有這個資格,一是我本人水平有限,二是我在這方面沒有做過深入研究。但李會長認為我在縣檔案局史志編研科多年擔任科長,又是1992年版《周至縣志》的編輯,在史志工作領域求學認真紮實,有唯物主義觀點,我就不知深淺地接受了。好在咱們周至研究歷史之風盛行,有好些人已作出了輝煌的成果,我就把他們的成果拿來,加上自己的邏輯思維,集中整理出這個講座稿。給我提供成果的有毛敏毅先生、李瑞祺先生、榮志芳先生、王超先生、郭永社先生和網上一個不知名的周至作者,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感謝和敬意。

這個講座我打算講兩個大題,一是古駱國,一是儻駱古道。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一、關於古駱國

古駱國地處今周至縣城西南15公里的駱峪鎮駱峪村。古駱國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重孫駱明的封國,史稱鯀父之國(鯀是駱明的兒子,大禹的父親),是周至地域上最早建立的部落方國。古駱國屬母系氏族後期,即部落時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在建立夏朝之前,屬於原始社會時期,為史前史,距今已有4500餘年歷史。現有古駱國城遺址,2005年被確定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一) 自然風貌

古駱國城區位於秦嶺北麓淺山地帶,駱峪河出口處。古駱國轄區大約南依秦嶺,北臨渭水(當時渭水緊靠南岸,即今竹峪、青化、翠峰、廣濟一線黃土臺原的北緣,河面寬廣,河水滔滔向東奔流),西接翠峰青山,東臨黑水。長20公里,寬6公里,海拔500—700米。

駱峪風景優美,聚氣納寶,風水之地。駱峪河發源於太白山北麓,一路流來,彙集了9道山脈的溪水,9龍匯一,故駱峪亦名九龍口。谷口東有黑鳳山、紅崖樑,南有官坡峰、照壁山、老廟樑,西有青龍崖、白土山、神靈山,北有黃陡坡,群山環抱,氣象萬千。駱峪東面紅崖樑有紅土,青龍崖有黑土,西面尚興村二組白土山有白土,南面杜家坡有藍土,北面黃土坡有黃土,五土縈繞,形成五色朝染之勢,乃王者居之。土生五運六氣,土氣盛得王,五土產帝王,古駱國就產生於五土之中。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二) 古今變化

西周早期,渭水以南的南塬,屬於周人的重要活動區,周先祖於這一帶屯兵養馬,發展軍事,於駱峪興修古道,穿秦嶺通蜀漢。(駱峪的東石門就是周先王古公亶父所鑿)。公元前314—前257年,秦人在周人的古道基礎上開通了關中通往漢中、川、貴的古棧道,這一時期駱峪成為秦國軍需糧草物資儲散之地。

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儻駱古道直通蜀漢,駱峪還是交通要道。漢武帝重建上林苑,東至藍田西至周至,這一地區為皇家園林,駱峪山好水好,又是古道北口,吸引了大量的達官顯貴和遊客前來遊玩賞景。這一時期駱峪興建了東嶽廟、聖仙廟及玉皇廟,恢復了禹王廟、白馬祠(鯀廟)、駱明祠堂(老廟),這些廟的古鐘記載為漢鑄造。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魏晉兵家往來,時興時衰。隋唐盛世,周至屬京郊之地,駱峪屬終南仙境之一。唐人在古駱國城遺址上興建了駱口驛站,達官貴人常來此遊山玩水,詩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章孝標、岑參均在駱峪留下了墨跡。唐德宗曾來駱峪聖仙廟燒香,後人於廟院立有碑石以做紀念。這一時期駱峪增加了不少廟宇。

先時,駱水東、西都有人居住,稱東駱峪和西駱峪。宋元時駱峪遭水害,因東駱峪地勢低被沖毀,之後再未恢復,西駱峪倖免。這一時期遠不如隋唐繁榮興旺。

據碑文記載,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是唐之後駱峪比較繁榮的時期,駱峪口已形成大集鎮,一直保持到建國初。雖經戰亂和自然災害的破壞,駱峪古鎮依然繁榮,經濟貿易久盛不衰。六七十歲以上的人,還留有他清晰的記憶。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峪古鎮座落在谷口,沿駱峪河兩岸依山而建。店鋪林立,商貿興隆,是山區和平原貨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車水馬龍,煞是熱鬧。街道為南北走向,街長1500米,南起龍鳳橋脖子,北到黃土坡下,東沿駱河河堤,西至西樑腳下,形成一個街區,分為東西兩條街,直通南灣,向南是儻駱古道,南通佛坪、華陽、老縣城,直達洋縣,山貨由此集散,百貨由此入山通往嶺南各地。北有兩條大道,一條通往東北的周至縣城,一條通往西北的啞柏古鎮,駱峪街如一個”人”形,街中心好似人的身子,南如人頭,北邊兩條大道如人的腿。來自駱峪的京貨、山貨都可在駱峪消化、集散。清朝駱峪常住居民600餘戶,人口3000餘口。這時駱峪古鎮店鋪齊全,字號林立,生意興隆,各行各業一應齊全,布匹、百貨、藥鋪、診所、糧店、油店、旅店、染坊、日雜、理髮、當鋪、鐵匠鋪、肉架子、車馬店、山貨店、生漆行、板店,各種商號有100餘家,街道周圍的磨坊、醋坊、油坊、碾坊、酒坊無不興旺。駱峪古鎮駐有軍隊、地方保安、郵差、駝騾隊、官府驛站。街上行人來自各地,口音南腔北調,紅男綠女,長髮小辮、皮靴軍裝、禮帽、洋服,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常居人口籍貫達13個省市。駱峪街道兩旁街房3間一座,5間一院,兩間一居,青石臺階,店鋪多為5脊6獸,木板樓閣居多,多為石土磚木建築。最紅火興旺的地方由郭家、張家、常家、魏家幾大家佔有。張、郭兩家的燒酒生意興隆,青龍酒、龍窩酒曾為皇家貢酒;常、魏、張3家藥鋪世代相傳,遠近有名;張氏染坊、鄧氏、季氏鐵活、陶氏木活,技蓋一方。駱峪最興盛時日有3集,早米集、中午日雜百貨、下午柴炭山貨,二、五、八逢大集,豬、牛、羊、馬上集交易,熱鬧非常。駱峪以山貨交易為主,由古道深山背出的木耳、核桃、蜂蜜、中草藥、生漆、栗子、木炭、木板、掃帚、杴把、木棍、籠圈及蓋房用的木椽、木板、檁子、棧子,銷量居秦嶺以北各溝之首。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這裡寺廟眾多,在方圓10數裡範圍建有玉皇廟、聖賢廟、文王廟、東嶽廟、來福寺、太陽廟、奎星樓等20多座廟殿寺院。寺廟內共有10多座1米多高的大鐵鐘和幾十通石碑,古柏森然,古意肅然。廟多自然廟會多。駱峪廟會每年除農曆五月大忙外,月月有廟會,全年13次。為了過廟會,一個集鎮竟有兩個戲樓,還有駱峪戲班。逢廟會唱大戲、耍社火、跑竹馬、走高蹺、舞龍燈、放焰火、念曲子、誦經文。十里八村送紙火的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平日裡,古鎮上誦經聲、讀書聲、講道聲、叫賣聲、牛馬聲、鳥禽聲,伴著沙河(即駱峪河)流水聲,奏出一片繁華之音。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峪古鎮的基本佈局是:古鎮南端,山口樑頭,坐西向東,扼守道口的是老廟,從老廟向北直至玉皇閣後側,順河南北一條街,為木材、板材、木炭、柴草市場;在當家樑的樑頭上坐南向北坐落著龐大的玉皇閣,周圍和龍化橋北、驛站以西,為客棧、寓所;再向北就是磚木結構坐南向北的戲樓,在街中心,和戲樓相對而建的是坐北向南的六間聖賢廟,廟後就是藥鋪、罌粟店和無所不有的各類店鋪;再向北是燒酒和染坊等作坊;再向北至白龍池是農副產品市場;過白龍池一箭之地是坐北朝南寬大宏偉的來福寺,來福寺北是北街,為莊稼人集居之地;來福寺西上黃土坡不到一里,左塌橋溝北邊、東邊就是森然龐大的東嶽廟;穿中街各巷向東是東後場,這裡是家禽家畜市場;再向東,由老廟(原羅漢寺)前至黃家灣以東,沿沙河兩岸,南北四里長,是一連串的水打磨,此為一大景觀。過沙河往東,南至龍窩,北至清河口,南北延伸二里許是東駱峪,東駱峪南有龍王廟,北有禹王廟,中有觀音廟,一律坐東向西,面向白龍池,好似東海蓬萊;南北隨街道的延伸,農戶商行、店鋪交錯排列,井井有序。河西正街以西,東西分四條街,街街通中街,南中街至西嶺樑跟,坐西向東有太陽廟,北中街西樑下是地母廟,兩中街之中,一個是坐南向北的沒爺廟(廟裡沒塑神像,本來是文王廟),一個是貫通中街的,聖賢廟以西百餘米,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的西街戲樓;再往西北便是幾戶大莊園。過龍化橋北,東西兩面臨水,門向北開的小城,便是駱明王府,後改為驛站,元末明初又改為王彥龍王府。站在山頭俯瞰全鎮,好一個山水丘樑構成的美好世界,山林、竹柏、寺廟、街道、河流、莊戶、人家,各得地勢,各得其所,展開一副美麗的畫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郵亭北牆上寫的唱和詩讚曰:“石湧百泉會,雲破千峰開。平生煙霞侶,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為山來。”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峪古鎮最終消失於1958年。在這之前一些古建築就開始受到拆除破環。隋代重建的老廟,分為前後殿,供奉著山神、土地、龍王,十八羅漢,廟北有駱家祠堂,周圍古柏百餘棵,最小直徑50公分。1954年,縣教育局為了修建南留中學,拆除老廟,砍伐樹木,用作建校的材料。1957年,又把玉皇廟拆掉,伐走廟內50餘棵古柏,最小直徑60公分,建了廣濟中學。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全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西駱峪河因水量充沛,谷口開闊,成為周至縣建設水庫的當選之地。於是,將駱峪村的老戶一部分遷至村北西側樑上樑下,新建2條整齊的街道;一部分遷到現在的新村。新落戶的村民,有來自蘇村、南留、高莊等村,遷回原處。其餘古廟全部拆除,4座古鐘被砸爛煉了鋼鐵,14通古碑,尤其是載寫古駱國史料的3·5米高石碑,大多被砸爛燒了石灰。1958年10月,西駱峪水庫工程開建,集周至、眉縣、戶縣3縣數萬勞力,車推擔挑,人拉人夯,至1961年8月停工;後經1968年冬續建,1970年7月竣工。建成壩高31米,壩長820米,庫區南北長1500多米,東西寬600多米,面積達887.7畝,庫容量659萬立方米,以蓄水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人工平湖。原來的古駱國遺址和駱峪村原址幾乎全部沒於水下。水庫建成近40年來,為下游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片波光瀲灩的水面,也給駱峪新村造成了一片桃源仙境。通往縣城的道路和陝西省環山旅遊大道交叉於村北,交通十分便捷。駱峪鄉政府就建在村中。2015年,駱峪村有人口218戶910人,耕地1200畝。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峪村的行政區劃在明以前各代史料缺失。清初(1644後)屬西溝鄉歡樂裡。清末民初(1911前後)歸西南區師家所(駐師家庵)。民國中後期(1934—1949.5)屬駱峪聯保、馬召鄉。解放後歸馬召區駱峪鄉。1956年撤區並鄉歸翠峰鄉。1958年歸廣濟公社東寨管區(駐雷神寨)。1962年歸廣濟公社駱峪管區。1980年歸駱峪公社,1984年改為駱峪鄉。2014年改為駱峪鎮。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三) 歷史記載

《通史》、《尚書》、《春秋》、《孟子》、《史記》均載:“鯀父駱明封於駱國”。

《詩·小雅·四牡》:“嘽嘽駱馬”。《毛傳》:“白馬黑鬣曰駱”。駱是一種祥瑞之獸,作為這一部族的圖騰,而把自己管領的封地稱為“駱國”則是順理成章之事。

羅泌《路史·各國記》載:“古之駱國,鯀父之國,東北宜壽縣有駱峪,故盩厔地”。

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縣志》載:“駱谷,蓋古之駱國也”。

民國十年(1921)《廣兩曲志》載:“五帝時,鯀父駱明封於駱,為駱國。商興,郝存,駱廢。”(駱國之後有郝國,“商帝乙之弟期封於郝,今之郝村。”)

《陝西通志》載:“夏、商、周國邑考有駱國”。

《西安通覽》載:“駱國,位於今周至縣駱峪鄉駱峪口一帶。駱氏是傳說中原始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一個部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侯氏部落中的一支”。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據《周至大事記》和 1992年版《周至縣志·大事系年》載,傳說從公元前24世紀的堯舜時代到公元前1562年夏朝滅亡,周至地一直屬駱國,共800餘年的歷史。傳說從駱明到禹祖孫3代,都生活在駱峪這處古駱國的土地上。他們和戶縣的有扈氏都姓姒,出自共同的部落。

夏禹時有扈氏國,啟滅之建崇國,是部落聯盟後期與夏啟同姓姒而組成黃河部落族聯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稱扈國。禹於中原將帝位傳於子啟,扈於啟不服,啟率族戰於甘野,作《甘誓》,有扈氏敗,啟滅扈國又建立崇國。崇在灃、鎬一帶。即今之戶縣甘亭。

女媧氏國,位於今臨潼驪山。是我國古籍中記載最古老的一個母系氏族部落,被認為是華夏民族始祖,尊為驪山老母。

華胥氏國,位於今藍田縣華胥鎮,華胥氏,是傳說中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定居在藍田一帶的古老氏族部落。

以此來看,駱國、扈國、女媧氏國、華胥氏國皆為陝西關中地區最早的古國,是陝西人文始祖的發祥地。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四) 歷史遺蹟

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歷史,古駱國在這裡留下了俯拾皆是的遺蹟。主要有駱國城王府遺址、大禹出生地禹谷遺址、駱明故居老廟臺遺址、白馬祠遺址、龍洞龍泉遺址等等。

古駱國王府城:位於今駱峪水庫西側,三面臨水,一面接陸,為黃土夯成,方形,佔地約10畝,傳說為鯀所築。古城東北角建有白馬祠。史載古城多次重修,最終毀於何時無從查考。唐代於古城遺址築有駱口驛站。1958年建駱峪水庫,古城遺址部分被水庫佔有,今水庫西南側,有巨石相磊為臺,即為駱口驛站的圍牆一角,與遺留的60餘米(東西走向)古駱國城牆相接。古駱國遺址,2005年申報批准為陝西省第四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明故居——老廟臺:入駱峪口一里之遙,駱河西一山丘上,是駱明當年居住的地方。駱明死後,鯀繼位,於駱河口築城,鯀遷入城中,於此給駱明修廟,後人叫宗廟,也叫老廟。後廟毀,毀後又重修,重修又被毀,但遺址始終保存,人們習慣叫這個地方為駱明故居——老廟臺。外地駱姓後裔回駱峪尋根問祖,大都來老廟臺瞻仰,在此留影、紀念,臨走帶一小包黃土回家,以示認祖歸宗。

白馬祠遺址:白馬乃鯀,白馬祠為鯀的宗廟。建於古駱國城東北角,傳說白馬祠很宏偉。古時駱峪遭遇洪水,古駱國城被水毀,白馬祠被洪水沖走。1958年建駱峪水庫,白馬祠遺址被水庫佔有。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禹谷:又稱禹溝,位於西駱峪水庫東,今紅旗村四組。為東南方向一條小山溝。當地人代代相傳是大禹的出生地。若遇天旱之年,十里八鄉的村民都來禹溝設壇求雨,聽說有求必應。

龍洞、龍泉:傳說駱峪口禹溝北的龍洞、龍泉因生大禹而得。大禹出生禹溝,禹溝北一里地有一小山頭,山上半腰有龍洞,山下有龍泉。據傳,大禹出生那天,風雨交加,電光閃閃,雷聲大震,雷電聲中山咀石崖被擊開一個洞口,即龍洞。現存,洞口可一人通過,洞內可容2至3人,洞壁有龍爪跡清晰可見。山下噴出一泉清水,泉水清亮甘爽,水量充足,四季長流。現在西駱峪村村民飲用的水仍是龍泉之水,用管道通過駱河河底引入村裡。據說舊時,醫學不發達,人得疑難雜症,求醫不成,取龍泉之水飲之,可轉危為安。民皆信之,視為神水,方圓幾十裡取水治病者絡繹不絕。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五) 歷史人物

古駱國,今已難覓史蹟。但與古駱國有關的三個人物——駱明、鯀、大禹,卻個個是名震古今的偉大人物。

駱明:系軒轅黃帝世系子孫。古存典籍有兩種說法。其一,駱明是黃帝之三子。《山海經·海內經》雲:“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生禹,鯀禹始布土,均定九州”。其二,駱明是黃帝重孫。《通鑑·前編》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駱明,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然則伯鯀乃顓頊之孫,而封於駱國者,即鯀父駱明也。其時未有五等之爵,故止稱國雲。”根據時間推算,軒轅黃帝至舜帝,其間已歷8輩,至夏啟已是10輩,因此,駱明不可能是軒轅黃帝兒子。今取《通鑑》之說為準。駱明是顓頊的兒子,昌意的孫子,黃帝的重孫子。鯀是駱明的兒子,大禹是鯀的兒子。鯀和禹最先率領人民與洪水做鬥爭,佈置山川平原,劃定九州。

《西安通覽》載:駱明,早期姒(音四)姓夏侯氏部落的一支,降生於黃帝時代,被封為駱國之主。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駱明受封於駱,為駱國之主,逐漸由狩獵變為農牧。時天下洪水氾濫,駱明聯合四方部落與洪水作鬥爭,直至百歲而終。

駱明卒,舉國悼念,贊曰:“駱父尊帝命,為民效力,同民共榮辱,日出日落治國於駱土,他方部落無不敬之,其邏法不變,使民其安”。

鯀:鯀乃駱明之子。鯀生在駱國,駱明卒,鯀繼承了部落酋長之位。後來成為帝堯的臣子,被封在崇國(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間的崇山),故號崇伯。據傳他是築城的發明者。

《史記·五帝本紀》載: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音及)鯀於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意思是: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為此都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嶽群臣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嶽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嶽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氾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乾得不成樣子,於是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他父親治水的事業。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山海經》載:堯時“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在山西臨沂縣界)。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開筮》注:“鯀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大禹:鯀的兒子,名曰文命。大禹是中國古史中記載的中華民族最早建立的第一個夏王朝的締造者,也是中國古史記載治水功勞最大的一位英雄人物。

《黃帝與黃帝陵》載:夏禹號夏后氏,黃帝玄孫,姓姒,名“文命”。

《史記·夏本記》載: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音堯)。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意思是: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嶽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很好地完成堯帝的勳業。(司空,古官名,與司徒、司馬同為三事大夫之一。司徒,又稱司土,主要負責管理王室土地和農業生產;司空又稱司工,主要負責王室的工程事務;司馬,最高軍事官員。)舜說:嗯,好!於是任命禹說: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說:還是你去完成這項工作吧!( 契,音謝,傳說為黃帝之後第三位帝王帝嚳的兒子,任為司徒,封於商,在今河南東南,為商朝始祖;后稷,名棄,傳說為黃帝之後第三位帝王帝嚳的又一個兒子,為舜掌農事之官,周朝始祖;皋陶,音高堯,相傳為舜掌刑獄之官,職名“大理”。為中華民族第一大姓“李”姓之初祖)。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禹受命以後,恐遭株連,過渭涉洛,輾轉到黃河壺口中,在壺口受到啟發,改鯀用堵水法治水變為堵水與疏導相結合之法治水。他率領技工和百姓“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實地勘測調研,“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他節省各項開支用於治水,“薄衣食致祭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洫(農田水利設施)。兢兢業業,“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音yu,帶鞋釘的鞋),”左準繩,右規矩,測量工具不離手,臉變得又黑又瘦,“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 他首先從渭河開始治理,取得成功,又轉治洛水,由洛水又轉治黃河。入山西,下河南,北進河北,南到湖北,對這些地方的河流山川進行治理。“以銅以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尋河,東注於海”。《左傳》稱讚說:“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若沒有)禹,吾其魚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足跡踏遍神州大地山山水水,所到之處被稱為“禹跡”,禹跡爾後成為全中國的代稱。“芒芒禹跡,劃為九州”。據傳是禹把全國劃為九州——冀、兗(音演)、青、徐、豫、揚、荊、樑、雍,這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域,九州成為中華大地的代名詞。大禹治水成功後,舜禪讓帝位與禹,禹於中嶽嵩山——禹都陽城建立了夏,鑄九鼎立於夏都,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三苗反叛,禹聚諸侯討伐,獲勝。又“身執耒鍤(音累叉)以民為先”,叫益把稻種發給住在低溼地區的人們,讓他們種水稻。又讓稼穡高手后稷把不同品種的糧食發給大家,“教民稼穡”。禹的一系列措施為發展原始農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禹繼“天子”位,不辭勞苦,巡行天下,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傳之久遠的聲望。禹卒,葬於會稽山,史稱禹帝,共在位45年。

(夏朝共傳子孫14世,17王,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後來“華夏”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大禹是一位被尊奉為大聖人、十全十美的楷模人物。是中華祖神中最有影響、最具現實、最接近事實的一位先祖。他是各個時代、各個學派的中國歷史學家公認的一位中華神。

《史記·夏本記》如此稱頌大禹: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音魏,勤勉)穆穆(肅靜),為綱為紀。意思是: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說話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律”最初為定音律的管子,古人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確定樂音高低的標準音,故有十二律。其中六個奇數為陽律,稱為“律”,六個偶數為陰律,稱為“呂”,合稱“律呂”),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度本義為計算長度,《索隱》說唐時的巫師作法時的動作稱“禹步”,即說動作有一定的法度程式),重要的規範準則都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堪稱是百官的典範(綱,結網的大繩,紀,散亂之絲理之使有統緒,《箋》“以網罟喻為政,張之為綱,理之為紀”,意為天下維繫的大綱和治理的統緒)。

《書·大禹謨》稱大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書》稱堯之德,曰“欽明文思安安”。《史記》釋之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稱舜之德,曰“以孝聞”。稱禹之德,曰“亹亹穆穆,為綱為紀”。故堯之德如天如神,無以附加,舜之德在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禹之德在修身。《五帝本紀》贊帝嚳,曰“脩身而天下服”。禹亦如此。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1952年著《奴隸制社會》說:“中國的奴隸制社會由夏開始,之前都為傳說時期”。禹建立了夏王朝,開創是奴隸社會,禹是古史傳說中由原始社會走向奴隸制社會的第一人。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1933年寫《史前社會研究》說:“禹時代為中國母系氏族的完成時期”。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結束母系氏族傳統建立婚姻家庭的第一位古帝,實有其人,是一位中華始祖,中華稱王的第一人,夏朝奠基人。歷史學家范文瀾、郭沫若都認為禹是夏朝的實際創立者,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因而是“華夏第一君”。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大禹在全國多處都留下遺蹟。河南開封有“禹王臺”,河南有禹縣,禹縣有“禹王鎖蛟井”,浙江紹興有“禹廟”、“大禹陵”,山西河津有“禹門口”,夏縣有“禹王城”,陝西戶縣有“三過村”,陝西周至曾設過“禹鄉”,駱峪口有大禹生地“禹溝”,有大禹出生時被雷電擊開的“龍洞”、“龍泉”。

(六) 歷史傳說

在中國,大約從170萬年前古人類出現,經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三皇五帝,直到公元前21世紀(前2100年)夏朝建立,大約169·5萬年時間為史前時期。所謂史前指無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

古駱國就是史前時期的歷史,只能是傳說史。

傳說駱明為天神所賜,降世後被部族人撫養成人,取名曰明,生而睿聖,受族人喜愛,及長精於騎馬狩獵。一日去秦嶺深山狩獵,見一通體白色,黑鬃,似馬非馬,似駱駝非駱駝,長約8尺,高約6尺,體形高大的猛獸,向他奔來。明見此獸非但不怕,反而心喜,心想若得此獸,我將幸也。思想之間,獸已近前,明就地一躍,抓住獸鬃,躍上獸背,此獸盡力嘶吼奔騰跳躍,欲將他甩脫,明緊抓此獸不放。經過幾個時辰的較量,此獸被明馴服。之後方知此獸叫駱。從此,明外出狩獵,同異族征戰,以駱為坐騎,皆收穫頗豐,天下無敵。本族老少皆敬之,舉為酋長。方圓百里遠近聞名,外族部落紛紛前來投靠於明,尊明為首領。

明以駱作為部落圖騰,舉行集會、戰事,以駱的形象為標誌。黃帝聽說明得到神駱一匹,天下無敵,即召見明,封明為駱國之主,賜於駱姓。

中國歷史上有鯀腹(復)生禹的神話:傳說在洪水氾濫之世,帝未受命鯀治洪水,鯀看到洪水滔天,挺身而出率眾與洪水斗爭,鯀未取得帝的同意,竊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冒犯了天帝的尊嚴而被殺。鯀被殺時不服,死後3年不腐,剖腹生禹。父子相承,繼續與洪水做鬥爭,後大禹治水成功。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據傳大禹生於古駱國禹谷。如果這個傳說屬實,其父鯀也應生於古駱國,並至少在此生活到成年成家之後。

傳說鯀治水未能成功之際,禹又被舉薦續其父未竟之業,治理天下水患。禹奉命於父殛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以天下為已任,與百姓同甘共苦,3過家門而不入。直到30歲才成婚,婚後4天就上工地。連妻子生兒子他都顧不上看一眼。劈開長江巫峽,使江水奔瀉而下,流向大海。經過父子22年時間的治理,肆虐人類的茫茫洪水終於就範,取得了治水的勝利。禹治水是我國上古時期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為民造福、遺惠深遠。

按古代神話中說禹是上帝派到下界來鋪設土地的神,故稱神禹。說土地上的山川都是他奠定的,故被奉為土地之神——社神。古代又有洪水的傳說,神話結合到傳說裡,禹就成了治理洪水、疏導山川、劃分九州的大聖人,故稱大禹。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七) 駱氏氏族

駱姓是以古駱國國名為姓,源自周至縣駱峪鎮駱峪村,駱明是中華駱姓的始祖。

夏代之後到了商代,周至地面有了郝國,郝存、駱廢。隨著部落國的興亡、民族的遷移,駱氏族同中華其他氏族也一樣,遍佈華夏。由於歷史的原因,駱氏沒有留下一個明確詳實的氏族脈絡族譜。改革開放以後,尋根問祖之風盛行,駱氏族人也不例外。1993年河南洛陽市重建駱賓王墓,洛陽的駱氏後裔來函邀請駱峪派員參加駱賓王墓重修祭祀儀式,駱峪因故未能派員前往。

浙江義烏市駱姓家族龐大,曾有駱姓後裔前來駱峪尋根索源。山東大學教授駱承烈先生曾來駱峪尋根問祖,並與周至縣文士王子奐老先生進行交流,並結為友好,多有往來。西北大學教授駱部唏先生曾來周至駱峪尋根索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駱學金先生兄妹二人兩次攜家譜來駱峪尋根問祖,經駱峪村原村支部書記接待。

“古駱國”歷史探索現陝西周至駱峪鎮

作者:李文斌,圖片:駱繼賓;文論由周至縣政府網首發刊登,駱姓論壇整理髮布

儻駱古道是我國古代人民世世代代開拓創造辛勤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是與大自然長期鬥爭取得的偉大勝利的見證。古道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使我們充滿民族的自豪感。它是我們珍貴的古文化遺產。特別是駱峪古鎮的古駱國是周至縣文明開化史的源頭。因此我們珍惜和愛護儻駱古道的古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利用和保護它,很有必要,勢在必行。近幾年來,依託當地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創建古駱國曆史文化城、西駱峪水庫度假村,成為縣、鄉、村三級謀求駱峪發展的焦點和亮點。一個重現昔日輝煌的西駱峪村,不久就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