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新產經》左雨晴

綜藝節目是電視市場中競爭力強大的內容產品之一,也是人們休閒時間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對於其他電視欄目,綜藝節目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擴大頻道影響力,快速提高收視率。從遙遠記憶中的“幸運5+2”“正大綜藝”,到如今的“一站到底”“我是歌手”等等,電視綜藝節目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然而,一些綜藝節目過度追求娛樂化,不僅消解了電視文化的藝術性,也擠壓了其生存的空間。

發展歷程:從單一到多元

中國的綜藝節目,走過了近40年的發展史。從最初的以晚會節目為主,逐漸發展出娛樂類、益智遊戲類等不同類型,而後真人秀節目不斷湧現。真人秀以音樂綜藝為主,觀眾可通過投票等方式進行互動,例如,從2004年起,由湖南衛視相繼舉辦的大眾歌手選秀賽《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其顛覆傳統的一些規則,使之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是當時中國大陸頗受歡迎的娛樂節目。

到了2010年,中國電視節目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國內的綜藝節目,開始不斷引進海外綜藝模式,使得國外版權的綜藝節目數量呈現“井噴”。例如,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該節目的前四季模式引進自《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之聲),以創新式“明星導師”帶動“學員”的選秀模式,突破了以往的節目形態,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成為了熱度最高的音樂類綜藝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視頻平臺開始崛起,推動了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這些網絡綜藝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親子類、偶像類、小眾舞蹈類等諸多品類上,利用網絡平臺的流量優勢吸引了眾多觀眾,《媽媽是超人》《王牌對王牌》《明星大偵探》《這就是街舞》等,皆是網絡綜藝的典型代表。

縱觀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從明星表演到全民參與,經歷了一個從點狀到網狀的過程,節目題材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活潑,節目娛樂性大大增強,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問題頻出:IP抄襲,追求流量

然而,伴隨著綜藝節目的繁榮發展,諸多問題也隨之顯現。

首先是綜藝節目的IP抄襲問題。儘管對國外綜藝節目的引進極大地豐富了國內的綜藝形式,但許多嚐到“甜頭”的製作組卻因此失去了自我創新的動力,一味引進國外版權,使綜藝節目一時間被各種“舶來品”充斥。更有甚者,一些綜藝節目甚至連版權都沒有購買,公然進行照搬抄襲,被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有韓媒稱,中國抄襲的韓綜節目,竟多達34個。其中包括最火爆的《偶像練習生》,被指抄襲韓綜的《Produce 101》,在2018年4月的戛納電視節中,FRAPA(國際節目模式保護協會)發佈數據稱,《偶像練習生》與韓綜《Produce 101》的抄襲相似度高達88分(滿分100)。而一直熱度不減的《奔跑吧,兄弟》,雖然曾一度購買過《Running Man》的版權,但在其更名《奔跑吧》之後就再未繼續購買版權,頗有打“擦邊球”的意味。

除了抄襲問題外,綜藝節目的過度娛樂化、流量化也多遭詬病。一些綜藝節目一味追求收視率,頻頻利用邀請流量明星的做法來吸引粉絲關注,為節目刷流量。而一度受到熱捧的親子類綜藝,如《爸爸去哪兒》,也因為存在過度消費未成年人的行為而遭到質疑。

2011年,廣電總局出臺《廣電總局將加強電視上星綜合節目管理》文件;2013年,廣電總局出臺《關於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方衛視從2011年7月起,在17:00至22∶00的黃金時段內,娛樂節目每週播出不得超過三次。2019年4月3日,廣電總局又正式公佈了《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規定不得要求未成年人表達超過其判斷能力的觀點,不得誘導未成年人談論名利、情愛等話題,也不能宣傳炒作童星效應和明星子女。“限娛令”和“限娃令”的相繼出臺,正式從政策上限制了這類綜藝節目的無序蔓延。

在純娛樂類綜藝節目屢觸瓶頸的情況下,也許我們不禁要疑惑:中國的綜藝節目,究竟該如何發展呢?

文化類綜藝:異軍突起,走出國門

近年來,在娛樂類綜藝節目尋找出路的同時,一些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卻異軍突起,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

2013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的《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意在喚醒更多人對漢字文化的學習和對古詩詞意蘊之類的體驗,觸發了一場全民參與的熱潮。這一系列節目無選擇的參與性在擴大受眾範圍的同時,也將傳播渠道覆蓋到最大。

於2017年播出的《朗讀者》,則是通過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該節目力圖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節目播出後,便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引起了觀眾無限的思考。

2017年同年出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家寶藏》同樣引人注目。《國家寶藏》每集以一個博物館為主題,亮相幾件文物,每件文物綁定一位與之氣質相符的明星嘉賓,他們或娓娓道來文物傳奇的前世,或打扮成古人的形象演繹寶藏誕生的故事,拉近了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受到歡迎,一方面說明了娛樂類綜藝的長期飽和狀態,使得不少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另一方面也驗證了,即使是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觀眾也擁有文化上的需求,這正是被娛樂文化所一直忽視的。同時,文化類綜藝節目從創意到最終執行,門檻都要比娛樂類的節目更高,因為它涉及到的人文藝術方面都更加專業,為了避免失誤而被觀眾“挑刺”,其在製作要求上就更加嚴謹,也就更容易“出精品”。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不僅體現在了國內受眾的追捧上,更體現在了“版權出海”。2018年10月9日,據外國媒體報道,央視的中國國寶文物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推出國際版,21世紀福克斯和阿波羅控股的Endemol Shine集團已宣佈拿下該節目國際版權,將與CCTV合作推出國際版,計劃賣到全球,讓更多國家以此講述他們文物的故事。2018年10月10日,《朗讀者》圖書多語種版權簽約儀式在第70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的中國展區舉辦,與來自阿爾巴尼亞、德國、印度等國的出版社簽訂了八個語種的版權合作協議。

迴歸文化價值,堅持原創制作

從娛樂類綜藝節目的版權引進,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版權出海”,我們不禁要思考,綜藝節目究竟要如何發展?

首先,綜藝節目應堅持原創性。現階段國內的綜藝多半引進和借鑑國外綜藝,隨著國內外版權意識的強化和制度上的完善,涉嫌抄襲的綜藝節目必定會被淘汰。因此,只有堅持原創制作,打造具有自己風格的綜藝節目,才能在這一產業中保持穩健的發展。目前,《聲臨其境》《演員的誕生》都可視為其中成功的範例。

其次,綜藝節目應注重觀眾的精神需求,堅持文化內涵。在泛娛樂日漸成熟的大背景下,綜藝節目追求娛樂性本是無可厚非,但一味單純追求娛樂快感的綜藝節目,在短視頻等快節奏娛樂產品迅速發展的今天,更難具有持久性。因此,如何使觀眾的娛樂需求上升為精神需求,使觀眾對綜藝節目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成為該綜藝節目的堅定擁護者,是娛樂類綜藝節目所要注意的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