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墊江,一座被牡丹託舉的千年古邑,上接巴渝之雄,下攬夔巫之勝,是重慶東出的陸上交通樞紐。明月山西屹,精華山東立,黃草山南踞。三山環抱,溪流縱橫;沃野千里,良田萬頃;國色天香,風景宜人。墊江自古就是巴渝地區的重要產糧區和人口聚居地,素有“牡丹故里”“巴國糧倉”“中國石磨豆花美食之鄉”等美稱。

"

墊江,一座被牡丹託舉的千年古邑,上接巴渝之雄,下攬夔巫之勝,是重慶東出的陸上交通樞紐。明月山西屹,精華山東立,黃草山南踞。三山環抱,溪流縱橫;沃野千里,良田萬頃;國色天香,風景宜人。墊江自古就是巴渝地區的重要產糧區和人口聚居地,素有“牡丹故里”“巴國糧倉”“中國石磨豆花美食之鄉”等美稱。

重慶墊江:鄉村旅遊走特色發展之路 牡丹文化活力足

愷之峰旅遊區 墊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時,曾從成都至忠州,經鄰水入墊江封門關時,站在明月山上俯瞰雨後的墊江山青水綠,田園如畫,炊煙繚繞,祥和寧靜,情不自禁在墊江投宿一夜,並寫下了《墊江縣》一詩:“青泥沒髁僕頻驚,黃漲平橋馬不行。舊雨雲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鳴。百年心事終懷土,一日身謀且望晴。休入忠州爭米市,暝鴉同宿墊江城。”幾天後,返程再過墊江縣,感慨良多,他又即興寫下了《過墊江》:“百日藍輿困鋦輇,三辰泥板兀躋攀。睨睛幸自墊江縣,今雨奈何巾子山。樹色於人殊漠漠,雲容憐我稍斑斑。如今只憶云溪句,乘興而來盡興還。”

墊江,就是這樣一塊富庶美麗、人傑地靈、文脈昌達、讓人流連忘返的土地。

一名冠三縣 巴渝古韻長

在古老的巴渝大地,有一個地名從遠古走來,從江河名到縣郡名,先後被三個縣使用,綿延數千年,見證了巴渝的歷史與變遷,這就是“墊江”。

“墊江”作為地名,文化淵源十分久遠。最初為古水名,古西漢水(今嘉陵江)下游經今重慶市合川區匯入長江一段稱為墊江。其上源古桓水(今白龍江)、白水(今白水江)及西漢水上游,也有墊江之名。“墊江”作為地名,最先是用在今重慶市的合川區。據考證,“墊江”原名“褺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縣。”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註釋:“嘉陵江、涪江、渠江會於此入大江,水如衣重複然,故以褺江名縣。”可見最初“墊江”之名,有水道彙集,如衣重疊之意。之後以“墊江”名縣的兩地,均與水相關。《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國)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說明墊江可能曾經作為巴國國都存在過,距今大約3000年。

“墊江”最早作為縣名是公元前314年。秦滅巴設巴郡,置墊江縣,以原巴子城一帶(今合川區境內)為縣治,轄區包括今合川、武勝、銅梁、安嶽、嶽池等區域。其後,東宕渠郡曾一度改名墊江郡。這第一個墊江縣名,使用了800多年。

南北朝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治所在今渝中區,轄區包括今重慶市主城及周邊巴南、璧山各區。至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改墊江縣為巴縣。這第二個墊江縣名歷時僅74年。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今墊江縣從臨江縣分置,轄區為明月山以東、高灘河(今龍溪河)以西的區域,治所在今墊江縣的桂溪街道。這第三個墊江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了,但在置縣之初,有5年時間與第二個墊江縣重名,縱觀中國歷史,同一個縣名被三個地區連續使用,且還被同時使用,唯有“墊江”。

作為巴渝地區最古老的地名,“墊江”由渝西移名渝中再移名渝東,見證了巴渝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深厚的巴渝文化,在巴渝地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鑑於此,2008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授予墊江“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稱號。

一脈傳千年 耕讀耀家邦

墊江人素來尊崇“耕可立家,讀可榮身”的耕讀文化,崇文重教之風甚濃,“家有餘糧,便有學童”蔚然成風,“窮要養豬,富要讀書”的民諺流傳至今。在耕讀文化的浸潤下,幾百年來,大量的進士、舉人、秀才層出不窮。據資料統計,明朝時期,墊江縣的進士13人,舉人81人,進士數列四川省第16位;清朝時期,墊江縣的進士19人,舉人146人,進士數列四川省第6位。厚重的文風、昌達的文脈綿延不絕,為墊江培育了濟濟人傑,也滋養出了墊江人勤勞善良、忠勇剛毅、好學上進、開放創新等優良品格。

明代進士夏邦謨受“耕讀傳家”的家風影響,自幼好學,才華出眾。24歲中進士,曾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他推行的賦稅和徭役改革,為明代改革家張居正後來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提供了借鑑。其德行與才華得到朝野的廣泛褒揚。清代進士李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是清史館列傳的教育家、文學家。雖身處亂世,卻憂國憂民。他把救國救民、振興民族的希望寄託在優秀人才身上,毅然從朝廷辭官,返川從教34年,獲得了“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進士盡門生”的美好讚譽,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

中國近代科學奠基人任鴻雋、化學家陳榮悌、數學家董澤清都是懷揣科學救國崇高理想併為之奮鬥的墊江驕子。任鴻雋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創辦了我國第一本採用西式標點排版的正式出版物《科學》雜誌,撰寫了《科學概論》一書,為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成就被寫入《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科學史》。世界著名的配位化學家陳榮悌本是“非常需要的科學家”,但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他衝破種種阻擾,輾轉多國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成為中國配位化學領域的開拓者和推進者,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還有一批墊江人,為追求真理和民族獨立而以命相博,在生死麵前仍風骨傲然。皖東北抗日遊擊隊司令員兼泗縣縣長黎純一,帶領泗縣人民與日軍進行了長達6年的浴血奮戰,最後犧牲在抗日前線,年僅46歲。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策劃了震驚中外的“11.27”大屠殺,200多名革命志士遇難,僅15人脫險。在這些革命志士中,就有肖中鼎、劉德彬、蘭蒂裕、陳丹墀、陳鼎華、陳邦文、付伯雍等9人是墊江人。他們在特務的威逼利誘和死亡面前,堅守信念,絕不投降,保持了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忠誠本色和剛直不阿的墊江性格。

縱觀墊江耕讀史,從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傑如珠似玉,世代輩出,他們讓墊江文脈千年傳承,讓墊江精神永續不息。

一花沁山水 國色秀墊江

墊江是山水牡丹之源。這裡的牡丹生長於山野之中,竹石之間。千百年來,與山相伴,與水相依,與竹同生,與樹為友,與石相親,自然質樸,生命力強。每年的三四月,是牡丹盛開的時節,明月山麓綿延三十多公里的低山丘陵地帶,數萬畝牡丹競相開放,紅的像火,白的似玉,綠的如珠,粉的像霞,或一片一片,或一丘一壑,或一山一嶺,五彩斑斕。山水薰潤了牡丹的香味,大地浸染了牡丹的顏色。

墊江牡丹本不是用來觀賞的,它是古代山民用來製藥養家的經濟作物。牡丹的根叫丹皮,是一種藥用價值十分廣泛的中藥材,藥農只取根不要花,所以,墊江的牡丹花在明月山中沉寂了上千年。

關於墊江山水牡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天庭御花園看守牡丹的姐妹犯了天條,被責罰到明月山中為民。她們發現這裡的山民身上都長滿了大小不等的包塊,長期受病痛折磨。姐妹倆便教山民們種植牡丹,用牡丹根煎水服用,山民的病全都好了。從此,姐姐取名太平,妹妹取名墨玉,在明月山中居住了下來。後來,隋煬帝在東都洛陽建立“西苑”,招募一個四品牡丹夫人。妹妹不聽姐姐的勸阻,憑著自己漂亮的容貌和種植管理牡丹的技術,輕易當上牡丹苑的四品夫人,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不久,隋末農民起義軍攻破洛陽,血洗宮廷,墨玉也未倖免。而姐姐太平一直在明月山種牡丹、制丹皮,為鄉親們看病製藥,深得山民的喜愛和尊敬。姐姐去世後,人們厚葬了她,並把這裡土著的紅牡丹取名為“太平紅”,將紫黑色的牡丹花取名為“墨玉”,以紀念姐妹倆為當地百姓做出的奉獻。

墊江牡丹品種很多,有以太平紅為主的本地品種三十多個,加上從全國各地引進的品種,共有一百多個。這些牡丹集天地之靈氣,得山水之厚養,具有野性奔放、自然清新、花大色豔的特點,讓人養心怡情,流連忘返。從本世紀開始,全縣先後建立起了太平牡丹園、華夏牡丹園、牡丹櫻花世界三個以牡丹觀賞為核心的旅遊景區。景區的道路系統、公共設施都很完善。太平牡丹園的愷之峰景區是觀賞本地品種太平紅的最佳景點;華夏牡丹園的綠色牡丹和黑牡丹及其珍貴;牡丹櫻花世界是全縣首個AAAA級景區,牡丹與櫻花間種,次第開放,絢麗無比。這些景區每年都會吸引數百萬國內外遊客來此旅遊觀光。

丹皮作為重要的中藥材,歷來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霸主地位。近些年來,墊江牡丹的綜合開發利用得到了長足發展,開發了以牡丹為原料的食用牡丹油、牡丹香皂、牡丹護膚品系列,牡丹雞、丹皮兔等餐飲品牌也應時而生。墊江牡丹從單純的藥用價值到綜合開發利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牡丹產業。

牡丹從沉睡千年的深山中被喚醒,洗去風塵,綻放芳姿,這個過程是墊江人與牡丹穿越千年的緣分,彰顯的是墊江人創新創業、開拓奮進的精神。

牡丹為墊江增色,墊江為牡丹生譽。一年一度的墊江牡丹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了20屆,為墊江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搭建了重要平臺。墊江牡丹詩會、牡丹筆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人雅士為牡丹而歌,為墊江而文,全國各地的大批作家、詩人、書法家留下了大批作品和墨寶,為牡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墊江,牡丹是城,牡丹是人。牡丹與這座城市和城市的人密不可分,好似語言相通,生活相融,血脈相連。牡丹油、牡丹餅、牡丹城、牡丹湖、牡丹大道、牡丹中學、牡丹小學……只要與人的生活相關,只要與城市發展相關,都可以用牡丹命名!

在墊江,牡丹是詩,牡丹是情。山水成詩,牡丹傳情。山水牡丹承載著墊江人的情感,託舉著墊江這座城市,裝扮著墊江這塊土地,讓山水輝映美麗,讓土地開滿國色,讓城市充滿天香!

一磨轉乾坤 豆花天下香

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墊江石磨豆花的招牌隨處可見。作為一種地方傳統美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墊江石磨豆花已享譽巴渝,走向全國。

墊江石磨豆花是指選用墊江黃豆做主料,以石磨、濾具和相關廚具為工具,以鹽滷為凝固劑,利用傳統制作技藝,把經過篩選和浸泡的黃豆磨漿、過濾、煮沸、點制而不經壓榨,直接配以佐料食用的豆制食品。

墊江石磨豆花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融合創新,形成了四大特徵:色澤乳白、絮狀如花、綿軟嫩滑、窖水回甜、入口留香的性狀特點和口感特徵;材料齊全、風味各異、自助調配、各取所需的佐料特徵;葷素搭配、品種眾多、選擇性強的配菜特徵;豐儉由己、廉價省時的消費特徵。

“家家有石磨,戶戶有石缸,石磨推豆花,石缸裝口糧。”這是一首在墊江流傳千百年的民謠。墊江人做豆花、吃豆花都很講究。做豆花堅持用石磨推,儘管費力耗時也樂此不疲。墊江石磨是選用當地堅韌耐磨、硬度適中的青砂石製作而成的,這種青砂石是無毒、無害、無放射性物質的上等優質石材。用這種石磨磨製的豆漿原汁原味、豆香濃郁、新鮮、口感好,保留了豆漿中的植物蛋白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高。用石磨推豆花,做的是一種情懷,吃的是一種鄉愁。

墊江石磨豆花品種繁多,有素豆花、菜豆花、瓜豆花、葷豆花、工藝豆花、宴席豆花,不一而足。素豆花簡約實惠,葷豆花搭配合理,工藝豆花美觀好看,宴席豆花品種齊全……墊江石磨豆花已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菜品體系和國家標準。如今,墊江石磨豆花已走出墊江,走出巴渝,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花開天下,形成了一個數十億的產業。

和石磨豆花一樣走出去的,還有墊江角雕和醬瓜、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墊江人把角雕和醬瓜、竹編也做到了極致。在一個小小的牛角上,雕刻下了山水風光、生活百態的大千世界,走出國門,遠赴歐亞國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示傳統技藝的重要載體。墊江醬瓜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憑著精湛的醃製技術,墊江人把一根普普通通的花瓜做成了傳承三百年的美食,成為“中華百年老字號”。竹編本是生活用品的編織技藝,但善於創新的墊江人卻把它編織成了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寄託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品,充分展示了墊江人的聰明智慧和深厚情懷。

墊江人對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把其留存在博物館、記載於書本上,而是將其根植於生活中、壯大於產業間,將工匠精神和繡花功夫深深融入墊江人的血脈之中。

迎風湖溼地公園 中共墊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一業美鄉村 全域興康養

當日歷還停留在20世紀最後一頁的時候,墊江縣太平鎮龍華村的歷史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99年春天,時任太平鎮黨委書記的鄧正友到龍華村調研工作,發現老百姓種植的藥材“粉丹”漫山遍野,其花豔麗無比,酷似牡丹。鄧書記沒見過牡丹,便採了幾朵帶回去驗證。驗證結果讓其興奮不已,“粉丹”正是牡丹!他萌發了搞鄉村旅遊的想法,立即召開黨委會研究如何把公路修進山裡,說服山民整治房屋辦民宿、開農家樂。

經過一年的準備,2000年春天,墊江縣第一屆牡丹節在該村的楠竹山舉行。從此,山水牡丹在藥用價值上兼具了觀光價值,墊江的鄉村旅遊業以此為標誌應運而生,讓墊江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如今,龍華村已更名為牡丹村,這裡村容美觀,交通暢達,鄉風文明,以牡丹觀賞為內容的鄉村旅遊業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以“康養”為內容的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牡丹村鄉村旅遊的火爆,開啟了墊江農旅融合發展的大幕,開創了墊江鄉村旅遊的特色發展之路。同時,也引燃了那些想回鄉創業者的熱情。付志剛就是其中一個。

2012年春節,35歲的付志剛回到家鄉樂天村,用自己做醫藥生意賺來的3000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建了全縣最大的一個鄉村旅遊景區“樂天花谷”。50多個品種的鮮花在春天競相怒放,讓樂天村美不勝收,每年吸引300多家影樓來此拍攝婚紗照,50多萬遊客來此休閒觀光。經過幾年的打拼,付志剛的鄉村旅遊事業已具規模,正在著力打造“鄉村旅遊 共享莊園 康養服務”綜合體。

與付志剛同時想到做鄉村旅遊業的還有新民鎮的建築商、46歲的陳祿。陳祿是中醫世家,傳到他這一代是第五代。他回鄉租賃了320畝土地,建立起了“中華仙草園”,專業種植鐵皮石斛、靈芝、黃精等名貴藥材,集醫、養、藥、旅、教於一體,園區每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

五洞鎮月江村是優質李子產地。每到春天,李花怒放,峰巒之間,銀裝素裹,好似雪花飛舞,有如地覆白霜。村民過去只管收李子,不去理會春天的風光。當鄉村旅遊業興起的時候,月江村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李花節”和“採果節”,拓寬道路,整修民居,挖掘文化,美麗的風景與靚麗的村容吸引了數十萬遊客來賞花采果,休閒旅遊。

沙坪鎮畢橋村是重慶市最早搞油菜花旅遊的鄉村。十多年前,這裡的油菜花大觀園遊人如織,鄉村旅遊搞得如火如荼。後來,因為市場競爭加劇,逐步陷入困局。但隨著全縣鄉村旅遊業的勃興和“康養墊江”戰略的實施,畢橋人坐不住了!去年便重新開始籌劃恢復以油菜花觀賞為龍頭的鄉村旅遊業,今年油菜花大觀園又重新開園。5000畝金色的油菜花再度與遊客見面,吸引了20多萬遊客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鄉村振興,“康養”並行。墊江縣在精心打造以牡丹花、油菜花、李花、柚花、荷花為載體的鄉村旅遊的同時,依託獨特的生態自然資源,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兩所“三甲醫院”、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縣和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縣為支撐,依託建設明月山康養旅遊示範區、精華山康養旅居度假中心、明月山溫泉康養小鎮和中華太極養生園等項目,積極探索“養 醫”的康養模式,奮力打造全域旅遊、全域康養。

“康養”已然成為墊江旅遊產業升級的最好註腳,已然成為順應旅遊消費升級的鮮活範例。墊江,一個“養眼、養生、養心、養老”的旅遊勝地正在巴渝大地蔚然成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