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香滿園——長治曲藝走出傳承創新繁榮發展之路'

"

牡丹馨香飄太行,曲苑獨秀天下聞。

長治曲藝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古往今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歷經千百年傳承演變,形成了30多個民間曲種,組成了根脈發達、枝繁葉茂的上黨曲藝百花園。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長治曲藝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藝術追求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創作出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進入新時代,長治市廣大麴藝工作者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用新作品新曲調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為建設美麗幸福長治凝聚起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

牡丹馨香飄太行,曲苑獨秀天下聞。

長治曲藝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古往今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歷經千百年傳承演變,形成了30多個民間曲種,組成了根脈發達、枝繁葉茂的上黨曲藝百花園。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長治曲藝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藝術追求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創作出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進入新時代,長治市廣大麴藝工作者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用新作品新曲調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為建設美麗幸福長治凝聚起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牡丹”花開香滿園——長治曲藝走出傳承創新繁榮發展之路

長子鼓書《起乳名》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長治賽區角逐。

“曲藝之鄉” 傳承民族瑰寶

曲藝,是一門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傳統藝術,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民風民俗融入到曲調唱詞中。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長治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中原文化、北方民族文化的薰陶浸染,為長治民間說唱藝術發展提供了成長壯大的沃土,“曲藝之鄉”的美名由來已久。

長治曲藝孕育於兩晉,產生於盛唐,成熟於明清。長治曲種豐富、地方特色濃郁鮮明,至今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長子鼓書、武鄉琴書、沁州三絃書、屯長道情、民間快板、順口溜、三句半等30多個民間曲藝曲種。這些曲種遍佈全市各縣區,深深紮根群眾土壤,廣泛滲透日常生活,無論體裁形式,還是題材內容,都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情,承載著長治人獨特的文化情感。

其中,潞安大鼓、襄垣鼓書、沁州三絃書、長子鼓書4個曲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武鄉琴書、屯長道情、長子幹板書、壺關鼓書等7個曲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壺關鼓書、長子扇鼓、沁源說嘴、郊區李村幹板秧歌等14個曲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今,長治市各縣區都活躍著曲藝人的身影。據統計,目前全市有民間文藝演出團體近300家、從業人員6000餘人,其中,僅長子縣就有60餘支長子鼓書隊,鼓書表演者達2000餘人。上黨區潞安大鼓智燕說唱藝術團、襄垣鼓書張俊華說唱藝術團、長子鼓書引紅曲藝演出公司、武鄉琴書曲藝隊、沁州三絃書盲人說唱團等曲藝團體的傳承人,成為長治市地方曲種傳承的佼佼者。

正是有這樣一批批為曲藝事業發展繁榮的愛好者和痴迷者,才形成了長治曲藝花團錦簇、五彩斑斕的繁榮局面。

走出國門 唱響世界舞臺

曲藝,是文藝戰線的“輕騎兵”。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張嘴,無需佈景,無需道具,板式豐富、旋律動聽、韻味獨特、精彩紛呈的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中國曲協主席、中國曲藝名城考察評審組組長姜昆曾這樣評價長治曲藝:“長治的曲藝有生活的溫度。長治的藝術魅力不僅影響了當地的人、影響了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對我們中國曲藝的發展特別是鼓曲方面影響很大。”

1990年,中國曲協、中央電視臺和市委、市政府聯袂舉辦了“長治杯”全國曲藝大賽;2008年、2010年、2014年、2016年、2018年,長治市成功舉辦了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共5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2012年,成功舉辦了中國中部六省曲藝大賽;2015年7月,長治市獲得全國首家“中國曲藝名城”榮譽稱號;2017年4月,市委宣傳部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標兵單位”光榮稱號;2019年,在全國曲協工作會議上,市曲協榮獲中國曲協授予的全國曲協先進單位。

如今,長治市已經形成了縣縣有曲協組織、鄉鄉有曲藝隊伍、村村有曲藝演出的繁盛場景。長治曲藝經過不斷創新和完善,不僅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更是走出國門、唱響世界舞臺。

在國家級大型賽事上,潞安大鼓《割肉還娘》、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山西面食》、襄垣鼓書《水》、沁州三絃書《十七棵鬆》等作品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長子鼓書《常回家看看》、潞安大鼓《好婆婆》等作品榮獲全國群星獎。長子鼓書《小兩口回孃家》《臘月天兒》《山西面食》先後赴法國、日本、韓國等地演出。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董耀鵬高度評價長治曲藝:“長治曲藝有時代的高度,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治曲藝走出了山西,走向了世界。”

政策扶持 曲苑百花齊放

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為給長治市曲藝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市委、市政府將發展繁榮長治曲藝納入《長治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並出臺曲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民間各類曲藝曲種在組織、財力、物力上給予支持。同時,劃撥專項資金對瀕臨失傳的曲種進行扶持保護,對60歲以上民間藝人實施文化低保,以政策保障曲藝持續發展。

為延續曲藝血脈,長治市建立了全市統一管理、統一運行的地方曲種數據庫,編輯出版了《長治曲藝叢書》等地方曲藝文獻,對各類曲種資源進行完整留存和保護。此外,還在長治學院、長治藝術學校、長子戲劇學校等學校舉辦曲藝藝術“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在中小學專門開設曲藝培訓班,由曲藝老藝人擔任輔導員進行教學演示。

同時,長治市還實施了曲藝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培訓、比賽、展演、研討等活動,為曲藝人才的成長和進步提供了廣闊平臺,湧現出暴玉喜、劉引紅、王海燕、李彩英、常惠斌等一大批曲藝創作和表演人才。談到曲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曲協曲藝創作委員會祕書長暴玉喜動情地說:“我們文藝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把藝術創作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寫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

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今天,長治曲藝呈現出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廣大文藝工作者將切實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用人品、藝品和作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幸福長治貢獻應有的才情、智慧和力量。

"

牡丹馨香飄太行,曲苑獨秀天下聞。

長治曲藝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古往今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歷經千百年傳承演變,形成了30多個民間曲種,組成了根脈發達、枝繁葉茂的上黨曲藝百花園。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長治曲藝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藝術追求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創作出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進入新時代,長治市廣大麴藝工作者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用新作品新曲調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為建設美麗幸福長治凝聚起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牡丹”花開香滿園——長治曲藝走出傳承創新繁榮發展之路

長子鼓書《起乳名》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長治賽區角逐。

“曲藝之鄉” 傳承民族瑰寶

曲藝,是一門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傳統藝術,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民風民俗融入到曲調唱詞中。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長治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中原文化、北方民族文化的薰陶浸染,為長治民間說唱藝術發展提供了成長壯大的沃土,“曲藝之鄉”的美名由來已久。

長治曲藝孕育於兩晉,產生於盛唐,成熟於明清。長治曲種豐富、地方特色濃郁鮮明,至今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長子鼓書、武鄉琴書、沁州三絃書、屯長道情、民間快板、順口溜、三句半等30多個民間曲藝曲種。這些曲種遍佈全市各縣區,深深紮根群眾土壤,廣泛滲透日常生活,無論體裁形式,還是題材內容,都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情,承載著長治人獨特的文化情感。

其中,潞安大鼓、襄垣鼓書、沁州三絃書、長子鼓書4個曲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武鄉琴書、屯長道情、長子幹板書、壺關鼓書等7個曲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壺關鼓書、長子扇鼓、沁源說嘴、郊區李村幹板秧歌等14個曲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今,長治市各縣區都活躍著曲藝人的身影。據統計,目前全市有民間文藝演出團體近300家、從業人員6000餘人,其中,僅長子縣就有60餘支長子鼓書隊,鼓書表演者達2000餘人。上黨區潞安大鼓智燕說唱藝術團、襄垣鼓書張俊華說唱藝術團、長子鼓書引紅曲藝演出公司、武鄉琴書曲藝隊、沁州三絃書盲人說唱團等曲藝團體的傳承人,成為長治市地方曲種傳承的佼佼者。

正是有這樣一批批為曲藝事業發展繁榮的愛好者和痴迷者,才形成了長治曲藝花團錦簇、五彩斑斕的繁榮局面。

走出國門 唱響世界舞臺

曲藝,是文藝戰線的“輕騎兵”。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張嘴,無需佈景,無需道具,板式豐富、旋律動聽、韻味獨特、精彩紛呈的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中國曲協主席、中國曲藝名城考察評審組組長姜昆曾這樣評價長治曲藝:“長治的曲藝有生活的溫度。長治的藝術魅力不僅影響了當地的人、影響了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對我們中國曲藝的發展特別是鼓曲方面影響很大。”

1990年,中國曲協、中央電視臺和市委、市政府聯袂舉辦了“長治杯”全國曲藝大賽;2008年、2010年、2014年、2016年、2018年,長治市成功舉辦了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共5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2012年,成功舉辦了中國中部六省曲藝大賽;2015年7月,長治市獲得全國首家“中國曲藝名城”榮譽稱號;2017年4月,市委宣傳部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標兵單位”光榮稱號;2019年,在全國曲協工作會議上,市曲協榮獲中國曲協授予的全國曲協先進單位。

如今,長治市已經形成了縣縣有曲協組織、鄉鄉有曲藝隊伍、村村有曲藝演出的繁盛場景。長治曲藝經過不斷創新和完善,不僅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更是走出國門、唱響世界舞臺。

在國家級大型賽事上,潞安大鼓《割肉還娘》、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山西面食》、襄垣鼓書《水》、沁州三絃書《十七棵鬆》等作品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長子鼓書《常回家看看》、潞安大鼓《好婆婆》等作品榮獲全國群星獎。長子鼓書《小兩口回孃家》《臘月天兒》《山西面食》先後赴法國、日本、韓國等地演出。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董耀鵬高度評價長治曲藝:“長治曲藝有時代的高度,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治曲藝走出了山西,走向了世界。”

政策扶持 曲苑百花齊放

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為給長治市曲藝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市委、市政府將發展繁榮長治曲藝納入《長治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並出臺曲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民間各類曲藝曲種在組織、財力、物力上給予支持。同時,劃撥專項資金對瀕臨失傳的曲種進行扶持保護,對60歲以上民間藝人實施文化低保,以政策保障曲藝持續發展。

為延續曲藝血脈,長治市建立了全市統一管理、統一運行的地方曲種數據庫,編輯出版了《長治曲藝叢書》等地方曲藝文獻,對各類曲種資源進行完整留存和保護。此外,還在長治學院、長治藝術學校、長子戲劇學校等學校舉辦曲藝藝術“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在中小學專門開設曲藝培訓班,由曲藝老藝人擔任輔導員進行教學演示。

同時,長治市還實施了曲藝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培訓、比賽、展演、研討等活動,為曲藝人才的成長和進步提供了廣闊平臺,湧現出暴玉喜、劉引紅、王海燕、李彩英、常惠斌等一大批曲藝創作和表演人才。談到曲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曲協曲藝創作委員會祕書長暴玉喜動情地說:“我們文藝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把藝術創作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寫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

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今天,長治曲藝呈現出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廣大文藝工作者將切實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用人品、藝品和作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幸福長治貢獻應有的才情、智慧和力量。

“牡丹”花開香滿園——長治曲藝走出傳承創新繁榮發展之路

取材百姓生活的鼓書節目深受群眾喜愛。圖為潞安大鼓《合磨》表演現場。

(來源:長治日報 安勇 陳孝忠)

(責任編輯:張文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