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將現大面積水田

種植業 秦嶺 渭河 農業 陝西傳媒網 陝西傳媒網 2017-09-07
秦嶺北麓將現大面積水田

藍田縣榮家溝村的稻田。 陝西日報記者 杜瑤攝

“農曆二三月平整秧地,秧田裡撒種培育秧苗,不間斷地澆水待秧苗長大,秧苗間隔有序插進稻田,除草除蟲進行田間管理,一直到抽穗收割。”徐小青每天都在這片稻田裡勞作,說起水稻的種植過程,他再熟悉不過。如今,眼前這3畝多稻田在陽光照耀下,泛著綠油油的光亮,徐小青的眼中閃爍著喜悅。

在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道的清北村,徐小青家裡的這片稻田是秦嶺北麓恢復水田的縮影,他本人也見證了家鄉水田從多到少、從少到美的全過程。

據瞭解,在西安市2016年新增千億斤糧食水田恢復試點建設項目中,長安區水田恢復建設地點在王莽街道的清水頭村、稻地江村,計劃建設水田面積1113畝。現在,清水頭村、稻地江村已恢復水田面積800餘畝,其中稻田450畝,荷田350餘畝。

記憶中的秦嶺北麓水田

挽起褲腿、踏進水田,徐小青已經習慣、甚至離不開這樣的生活。背靠著秦嶺山脈,清北村的這片土地承載著徐小青的童年記憶和濃濃鄉愁。“我打從會走路起就在水田裡玩,離家在外打工時,想念著的還是這片水田。”徐小青說。

在徐小青的記憶裡,村裡的水田不像南方的水田那樣有很高的落差,但每個地塊之間也有地勢差別。那時候,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高低錯落的水田裡,每到端午節前後鄉親們就忙活起來。“要是能幫家人和鄉親們插秧、提秧子,小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徐小青說。等稻穗垂下,看到片片金黃的稻田、粒粒飽滿的穗頭時,人們就可以開始用鐮刀一束一束割下稻穗,再捆紮起來。徐小青說,收割後的稻田才是孩子們的樂園,女孩提著小竹籃去稻田裡撿拾稻穗,男孩在稻田裡盡情奔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李援農說,渭河在陝西關中自西向東穿越而過,陝西秦嶺北麓緊鄰渭河。由於秦嶺北麓相對於關中及陝西北部降水量較多,且多為山區,所以,秦嶺北麓與渭河間水量也相對充足。這樣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沿南山支流川原地及渭河沿岸的田地能夠實現自流灌溉。自然,生活在渭河沿岸灘地及南山北麓溝谷地的人們,養成了長期種植水稻的習慣。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雖然是關中人,但在水田邊長大,徐小青就喜歡吃米飯。走進清北村村口,大路邊的小攤上,蓮蓬、荷葉、大米制成的小吃隨處可見。與徐小青同村的徐新黎今年已經62歲,在進村的路上見到他時,他正忙完荷田裡的活,兩腳還都是泥。“自己種了大半輩子水田,對這地有感情。如今,我和老伴兒還種著6畝地,有4畝都是荷田。要不是這麼多年在水裡走,怎能一眼就看出蓮菜的公母?”他笑著說,“我們腳下這水泥路,以前可都是水田,現在的水田的確少了。”

很多人不知道秦嶺北麓這一帶盛產大米,而且還是優質的“桂花球”大米。陝西居於南北方中部偏北,相同作物生育期也呈現出居中特性。但是,秦嶺北麓相對於南方地區而言,光照時間長、溫差大等條件均有利於大米營養物質積累,所以品質和口感很不錯。長安區王莽街道辦工作人員馬亮說,經典小品《換大米》的素材就取自長安區,稻地江村的村名也是因這個地方種水稻歷史悠久而得名。

秦嶺北麓將現大面積水田

長安區清水頭村的荷田。陝西日報記者 杜瑤攝

秦嶺北麓水田咋減少了

“九孔貢蓮是九間房鎮的傳統產業,後來河道水位下降,蓮菜種植基本消失了。”藍田縣九間房鎮黨委書記高健說。

“我們這兒,以前是大片的水田,後來水田面積大幅減少,四五年前才逐漸恢復起來。”西安市長安區稻地江村的村支書楊建安說。

“桂花球”“清水蓮藕”等一些響噹噹的農作物品種,曾經是一代人難忘的回憶。57歲的楊建安至今還記得自己蹲在河邊一碗碗舀水的場景,是大峪河、小峪河滋養了村裡的土地,養育著這裡的村民。後來,水少了,河床抬高了,水田也越來越少。楊建安說:“作物好,就是因為水好啊!我們在秦嶺腳下,靠的就是這裡的水和土地,我們懷念曾經的水田,想念那流淌的河水。”

區域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是糧食安全和水安全的核心問題之一。千百年來,秦嶺北麓的渭河及南山支流沿岸的人們有種植水稻、蓮菜以及其他水田作物的習慣。“但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工業、農業用水迅猛增長,區域降水又不斷減少。為解決對水的需求,我們建蓄水、調水和引水工程,採取節水灌溉措施,但資源型缺水的現實仍導致關中‘地下水漏斗’的出現,秦嶺北麓及渭河地區原來相對的‘豐水區’,出現了地下水快速下降的情況。”李援農說。

地下水下降勢必帶來其他問題出現,如原有明水或地下水淺埋區逐漸減少、灌溉用水成本不斷提高、地面水體減少甚至消失、生態安全遭到破壞等。可以說,治水興水對陝西地區發展的意義重大。按照柔性治水的理念、系統治水的思維,不斷完善關中水系規劃,真正去涵養水、聚集水、用好水,才能讓更多的地方依水得利、更多的人因水受益。

“坦白講,種水田不僅費人工,而且還有較高的用水成本,一年到頭賺不了啥錢。無論是插秧,還是日常的田間管理都是費工的活兒,因此村裡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徐小青說,“水少了,人也走了,一些水田變成旱地,一些還撂荒了。”

水留不住,田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窘境在大大小小的村莊裡出現。生態與治水,治水與致富,彼此間的關係在一塊塊水田的變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8月2日,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在調研河長制工作時強調,生態治水要統籌推進,要全力推進昆明池、渼陂湖等湖庫建設,大面積恢復秦嶺北麓水田,使水文化、歷史文化與水生態、自然生態相得益彰。

秦嶺北麓將現大面積水田

藍田縣榮家溝村的村民在插秧。(藍田縣焦岱鎮工作人員 康海峰供圖)

恢復後的秦嶺北麓水田

“看,白鷺!”藍田縣焦岱鎮黨委副書記夏建良,指著在田間飛起的幾隻白鷺急忙說。

在焦岱鎮榮家溝村,夏建良和村支書徐恩利欣喜地望著眼前這片450畝的稻田。“在村裡當支書15年,終於把白鷺又找回來了。水來了,生態好了,鳥自然要回來。”徐恩利說,“當初,我們先給這片廢棄的河灘地、沙石地覆蓋上土,再在地塊間修建土渠,截流部分岱峪河的水,實現自流灌溉,就恢復成了眼前這片稻田。”

徐恩利說的這片稻田,在107省道以西,延伸至與長安區交界的衛寨村,從今年年初著手恢復至今,已煥發出勃勃生機。

如今,藍田縣普化鎮已修建水田350畝,九間房鎮千畝荷塘項目完成一期300畝示範田建設。高健說,九間房鎮計劃利用流峪河、灞河的水資源建成石坎水田1000畝,如今已投資190多萬元,新建引水堤壩1座、埋設管道600米。

2018年計劃新修1座引水堰壩、修復1座引水堰壩、新建灌溉渠道28.384公里、新建田間道路9.15公里……這些數據,藍田縣水務局工作人員記得清清楚楚。“明年,藍田縣將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3036畝,其中水田1946畝。水田對促進區域水環境改善意義重大,讓稻魚共生、稻荷交相輝映才是最好的生態。”夏建良說。

西安市水務局農水處工作人員黨娟介紹,2016年7月18日,陝西省發改委、陝西省水利廳下達2016年新增千億斤糧食項目水田恢復試點建設計劃,總投資700萬元,項目涉及長安區、鄠邑區,兩地均投資350萬元。長安區的水田恢復項目將新修40釐米×40釐米矩形漿砌石渠道4.2公里,新打機井4眼,鋪設低壓暗管2.419公里,新修田間道路1.3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計劃任務的70%。如今,清水頭村恢復的荷田已經成了村裡孩子的樂園。採訪中,記者在清水頭村的荷田邊遇見了11歲的徐澤鵬,他正和小夥伴們捉黃鱔、泥鰍、小螃蟹,十分快樂。

“此外,西安市鄠邑區的水田恢復建設項目在玉蟬鎮曲抱村,計劃建設水田面積232.4畝。目前,已新打機井3眼,修建田間混凝土道路1.535公里,梯形排水渠已完成回填土方1400立方米,土地平整200餘畝。”黨娟說。 (陝西日報記者 杜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