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7000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水稻的身影,根據多年的演變,目前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水稻品種的分佈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秈稻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而粳稻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原來在需要交糧食時,當地氣候條件一年能種兩季就不會只種一季,自從不用交糧食後,農民種糧心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多的追求水稻品種,講究經濟效益。不過從近幾年的情況下,水稻的產量得到了提升,但相應的水稻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水稻價格呢?

"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7000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水稻的身影,根據多年的演變,目前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水稻品種的分佈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秈稻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而粳稻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原來在需要交糧食時,當地氣候條件一年能種兩季就不會只種一季,自從不用交糧食後,農民種糧心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多的追求水稻品種,講究經濟效益。不過從近幾年的情況下,水稻的產量得到了提升,但相應的水稻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水稻價格呢?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歷年水稻最低收購價

一、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調整對水稻市場價有較大影響

從2004年開始,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實行收儲制度,最低收購價一年公佈一次,起初在實行這一制度時,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較大的提升,相當於給了農民一顆定心丸,畝產受益有多少心裡也有數。2004至2007年,水稻的最低收購價連續3年保持不變,早秈稻0.7元/斤,中晚秈稻0.72元/斤,粳稻0.75元/斤,隨後開始逐年提價,2014年、2015年達到歷史峰值,對應的價格分別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從2016年開始連續3年小幅度下調最低收購價。實際上,水稻的市場價格基本上圍繞著最低收購價波動,而且大部分時候最低收購價成了農民賣糧時的最高價。

二、水稻總庫存量偏高,加上去庫存壓力較大,使得水稻價格上漲乏力

水稻和小麥目前基本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總庫存量偏高,這也是前期積累下來的結果,自2004年收儲以來,每年糧庫的大門是對農民敞開著的,只要當年種植的水稻符合收儲標準,就沒有任何理由拒收。這也是這麼多年農民習慣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口糧需要,另一方面是不會像其他農產品,出現銷售困難的現象,但長期不間斷的收儲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庫存量不斷攀升,目前託市收購的庫存量在1.3億噸左右。雖然每年進行臨儲競價拍賣,但實際成交率處於較低水平,去庫存之路依然比較漫長,2016-2018年連續3年下調水稻收購價,也是希望通過價格來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三、進口稻穀和大米價格偏低,對國內市場價格形成不利影響

雖然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比較大,居世界第二位,水稻產量居世界首位,但一直以來都有進口稻穀和大米,如2018年全年進口稻穀和大米308萬噸,進口金額為107.89億元,2019年1-6月,稻穀和大米的累計進口量為127萬噸,累計進口金額為45.21億元。好在每年對糧食進口有著關稅配額限制,如2019年進口大米的關稅配額限制為532萬噸,其中長、短粒米各266萬噸,根據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稻穀和大米的進口量維持在300萬噸左右。本身國內水稻庫存量偏高,又有進口大米參與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對國內市場形成利空,特別是越南、緬甸等大米,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場,也影響著過年市場行情。

四、深加工領域相對薄弱,產品附加值偏低

水稻和玉米雖然都是糧食作物之一,但在深加工領域,兩者差別很大,水稻目前主要加工成大米、米糠、米粉等,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這也就決定著水稻價格不會明顯上漲,畢竟麵粉貴於麵包的價格是不正常的。如果水稻深加工方面能夠達到玉米那樣的水平,那麼去庫存之路就會比較順暢,當然水稻的價格也會有所提升,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改善,如何更好的拓展深加工領域,恐怕還得多方努力。

"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7000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水稻的身影,根據多年的演變,目前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水稻品種的分佈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秈稻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而粳稻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原來在需要交糧食時,當地氣候條件一年能種兩季就不會只種一季,自從不用交糧食後,農民種糧心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多的追求水稻品種,講究經濟效益。不過從近幾年的情況下,水稻的產量得到了提升,但相應的水稻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水稻價格呢?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歷年水稻最低收購價

一、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調整對水稻市場價有較大影響

從2004年開始,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實行收儲制度,最低收購價一年公佈一次,起初在實行這一制度時,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較大的提升,相當於給了農民一顆定心丸,畝產受益有多少心裡也有數。2004至2007年,水稻的最低收購價連續3年保持不變,早秈稻0.7元/斤,中晚秈稻0.72元/斤,粳稻0.75元/斤,隨後開始逐年提價,2014年、2015年達到歷史峰值,對應的價格分別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從2016年開始連續3年小幅度下調最低收購價。實際上,水稻的市場價格基本上圍繞著最低收購價波動,而且大部分時候最低收購價成了農民賣糧時的最高價。

二、水稻總庫存量偏高,加上去庫存壓力較大,使得水稻價格上漲乏力

水稻和小麥目前基本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總庫存量偏高,這也是前期積累下來的結果,自2004年收儲以來,每年糧庫的大門是對農民敞開著的,只要當年種植的水稻符合收儲標準,就沒有任何理由拒收。這也是這麼多年農民習慣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口糧需要,另一方面是不會像其他農產品,出現銷售困難的現象,但長期不間斷的收儲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庫存量不斷攀升,目前託市收購的庫存量在1.3億噸左右。雖然每年進行臨儲競價拍賣,但實際成交率處於較低水平,去庫存之路依然比較漫長,2016-2018年連續3年下調水稻收購價,也是希望通過價格來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三、進口稻穀和大米價格偏低,對國內市場價格形成不利影響

雖然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比較大,居世界第二位,水稻產量居世界首位,但一直以來都有進口稻穀和大米,如2018年全年進口稻穀和大米308萬噸,進口金額為107.89億元,2019年1-6月,稻穀和大米的累計進口量為127萬噸,累計進口金額為45.21億元。好在每年對糧食進口有著關稅配額限制,如2019年進口大米的關稅配額限制為532萬噸,其中長、短粒米各266萬噸,根據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稻穀和大米的進口量維持在300萬噸左右。本身國內水稻庫存量偏高,又有進口大米參與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對國內市場形成利空,特別是越南、緬甸等大米,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場,也影響著過年市場行情。

四、深加工領域相對薄弱,產品附加值偏低

水稻和玉米雖然都是糧食作物之一,但在深加工領域,兩者差別很大,水稻目前主要加工成大米、米糠、米粉等,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這也就決定著水稻價格不會明顯上漲,畢竟麵粉貴於麵包的價格是不正常的。如果水稻深加工方面能夠達到玉米那樣的水平,那麼去庫存之路就會比較順暢,當然水稻的價格也會有所提升,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改善,如何更好的拓展深加工領域,恐怕還得多方努力。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原來我們追求的是高產量,因為那時多產糧食意味著溫飽不是問題,但如今生活水平上來了,糧食作物也豐富了許多,更多追求的是生活品質,再加上國際貿易越加頻繁,種植成本也在發生變化,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種植水稻,那麼種植效益會大打折扣。在新形勢下農民該如何種好糧?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轉變觀念、儘可能抱團取暖

在南方水稻種植主產區,大部分農民分到的良田都比較分散,這邊有一塊水田,另外一邊也有一些,以往都是各種各的,互不干預,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在人工成本逐年攀升的情況下,這裡面的矛盾點就出來了,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得推行機械化。比較可惜的方式是成立合作社,以多種方式參股經營,建立標準化農田,大力推行機械化,這樣的好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種植成本,同時提高議價能力。

2、追求品質、打造特色

如果經常到超市買米的,就會發現同樣的大米,有的賣2元/斤,有的賣3元/斤,有的甚至5元/斤以上,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差別呢?這跟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有較大關係,原來是求溫飽,有飯吃就可以,而現在是要吃好,口感不好的價格再便宜銷量也不好,口碑不錯的即使價格高點一樣銷量很高,這樣的市場需求種植戶需要適應,根據市場需要來調整種植方式。在選擇種植前,要對當地市場行情有一定的瞭解,打造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有機大米、富硒大米等,通過提高品質贏得市場,當然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提升。

3、有條件的可以拓展產銷一體化

現階段也有一種現象,一方面是種植戶覺得水稻價格偏低,忙忙碌碌下來發現沒掙到什麼錢,能保本就很不錯了;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又覺得大米價格不斷走高,很多是在3元/斤以上了。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水稻收購價雖然偏低,但加工成大米到消費者手裡,需要經過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適當的提價,如果有條件的拓展產銷一體化,把種植端和消費端聯繫起來,那麼利潤自然會明顯提升。

"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7000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出現水稻的身影,根據多年的演變,目前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水稻品種的分佈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秈稻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而粳稻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原來在需要交糧食時,當地氣候條件一年能種兩季就不會只種一季,自從不用交糧食後,農民種糧心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多的追求水稻品種,講究經濟效益。不過從近幾年的情況下,水稻的產量得到了提升,但相應的水稻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水稻價格呢?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歷年水稻最低收購價

一、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調整對水稻市場價有較大影響

從2004年開始,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實行收儲制度,最低收購價一年公佈一次,起初在實行這一制度時,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較大的提升,相當於給了農民一顆定心丸,畝產受益有多少心裡也有數。2004至2007年,水稻的最低收購價連續3年保持不變,早秈稻0.7元/斤,中晚秈稻0.72元/斤,粳稻0.75元/斤,隨後開始逐年提價,2014年、2015年達到歷史峰值,對應的價格分別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從2016年開始連續3年小幅度下調最低收購價。實際上,水稻的市場價格基本上圍繞著最低收購價波動,而且大部分時候最低收購價成了農民賣糧時的最高價。

二、水稻總庫存量偏高,加上去庫存壓力較大,使得水稻價格上漲乏力

水稻和小麥目前基本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總庫存量偏高,這也是前期積累下來的結果,自2004年收儲以來,每年糧庫的大門是對農民敞開著的,只要當年種植的水稻符合收儲標準,就沒有任何理由拒收。這也是這麼多年農民習慣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口糧需要,另一方面是不會像其他農產品,出現銷售困難的現象,但長期不間斷的收儲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庫存量不斷攀升,目前託市收購的庫存量在1.3億噸左右。雖然每年進行臨儲競價拍賣,但實際成交率處於較低水平,去庫存之路依然比較漫長,2016-2018年連續3年下調水稻收購價,也是希望通過價格來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三、進口稻穀和大米價格偏低,對國內市場價格形成不利影響

雖然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比較大,居世界第二位,水稻產量居世界首位,但一直以來都有進口稻穀和大米,如2018年全年進口稻穀和大米308萬噸,進口金額為107.89億元,2019年1-6月,稻穀和大米的累計進口量為127萬噸,累計進口金額為45.21億元。好在每年對糧食進口有著關稅配額限制,如2019年進口大米的關稅配額限制為532萬噸,其中長、短粒米各266萬噸,根據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稻穀和大米的進口量維持在300萬噸左右。本身國內水稻庫存量偏高,又有進口大米參與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對國內市場形成利空,特別是越南、緬甸等大米,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場,也影響著過年市場行情。

四、深加工領域相對薄弱,產品附加值偏低

水稻和玉米雖然都是糧食作物之一,但在深加工領域,兩者差別很大,水稻目前主要加工成大米、米糠、米粉等,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這也就決定著水稻價格不會明顯上漲,畢竟麵粉貴於麵包的價格是不正常的。如果水稻深加工方面能夠達到玉米那樣的水平,那麼去庫存之路就會比較順暢,當然水稻的價格也會有所提升,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改善,如何更好的拓展深加工領域,恐怕還得多方努力。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原來我們追求的是高產量,因為那時多產糧食意味著溫飽不是問題,但如今生活水平上來了,糧食作物也豐富了許多,更多追求的是生活品質,再加上國際貿易越加頻繁,種植成本也在發生變化,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種植水稻,那麼種植效益會大打折扣。在新形勢下農民該如何種好糧?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轉變觀念、儘可能抱團取暖

在南方水稻種植主產區,大部分農民分到的良田都比較分散,這邊有一塊水田,另外一邊也有一些,以往都是各種各的,互不干預,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在人工成本逐年攀升的情況下,這裡面的矛盾點就出來了,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得推行機械化。比較可惜的方式是成立合作社,以多種方式參股經營,建立標準化農田,大力推行機械化,這樣的好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種植成本,同時提高議價能力。

2、追求品質、打造特色

如果經常到超市買米的,就會發現同樣的大米,有的賣2元/斤,有的賣3元/斤,有的甚至5元/斤以上,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差別呢?這跟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有較大關係,原來是求溫飽,有飯吃就可以,而現在是要吃好,口感不好的價格再便宜銷量也不好,口碑不錯的即使價格高點一樣銷量很高,這樣的市場需求種植戶需要適應,根據市場需要來調整種植方式。在選擇種植前,要對當地市場行情有一定的瞭解,打造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有機大米、富硒大米等,通過提高品質贏得市場,當然種植效益也會得到提升。

3、有條件的可以拓展產銷一體化

現階段也有一種現象,一方面是種植戶覺得水稻價格偏低,忙忙碌碌下來發現沒掙到什麼錢,能保本就很不錯了;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又覺得大米價格不斷走高,很多是在3元/斤以上了。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水稻收購價雖然偏低,但加工成大米到消費者手裡,需要經過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適當的提價,如果有條件的拓展產銷一體化,把種植端和消費端聯繫起來,那麼利潤自然會明顯提升。

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但水稻價格達不到1.5元/斤,農民該如何種糧?


總之,水稻作為糧食作物,其特性就決定了水稻價格難出現明顯上漲,當然也不會有明顯的下跌現象,但在種植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農民也得想辦法提高種植效益,改變不了市場,那就得適應市場變化,根據市場需求來倒推種植規模和品種。對於普通水稻,也不要期望其價格能有多大變化,基本上是“上有壓力、下有支撐”,囤糧惜售的方式往往不太可取,隨勢而為或許是較好的辦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