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莊村簡史

種植業 玉米 棉花 小麥 曹新友 2017-05-13

尹莊村簡史

在滷泊灘的東邊,洛河的西邊,渭河的北安,紫荊塬的南安,有一個普通而平常的自然村,這就是尹莊村。

尹莊村北面鄰三家村和三永村,以一條西韓鐵路為分界線,鐵路東北是三家村,鐵路西北是三永村;東面鄰店子村,以一條蒲大公路為分界線,東面是店子村;南面與小寨、統一村相鄰,土地接壤;西面與南漢帝村相鄰。尹莊村四周相距鄰村2到4里路,距龍陽鎮5里路,距蒲城縣城30里路,距渭南市區100里路。

尹莊村有八百餘畝平整而較為肥沃的壚土地,土地整體上是在一個水平面上,村子在土地中央,土地分佈在村莊四周。全村有二百餘戶,男女一千餘人口。一部分是早期居住的自地戶,一部分是解放前後入住的遷移戶。尹莊村隸屬陝西省蒲城縣龍陽鎮漢帝行政村。

據村上人傳說,尹莊,原音叫“移”莊,意思為村子是從西北方向逐漸遷移過來的。“尹”與“移”音相近,後來文字就寫作尹莊了。至於為什麼要把村子移過來,一種猜測是可能因為天災人禍,原村莊無法居住,移居現地;一種猜測可能是與原村子分離,為方便土地耕種,移居現地。這些都是今人推測,現在無法確切考證。

尹莊村的原住人口是從哪裡來的,根據分析和猜測,有兩種可能:一是據記載,明洪年間,軍戶張、劉、宋、曹等姓,在伏龍原南,龍池北一帶屯田立寨,後代定居龍陽周邊,尹莊村可能與這有關。二是明朝洪武年間,長達50年的大移民,有一部分就移居在陝西蒲城一帶,過去流傳一句話“問我祖先哪裡來,山西洪洞大槐樹。”過去村上有些老人說,老家是山西大槐樹底下的。這些事件是否與尹莊村人口有聯繫,現在無法確切證實。

大約在1940年代,尹莊村只有五六十口人,這些是原住民,解放前後尹莊村遷移來了一部分人口。1949年解放前主要是來自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由於饑荒和戰爭,河南、山東、湖北人口逃荒到陝西,一部分落戶到尹莊村。解放以後,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將華陰一部分人口遷移到蒲城,有二十餘戶落戶尹莊村。另一方面由於解放後生活安定,生育率大幅提高,死亡人口減少,尹莊村人口持續大幅增長,到2000年前後人口超過了一千人,達到了人口的頂峰。

1949年解放以前,中國兵荒馬亂,國內戰爭,土匪橫行,民不聊生。尹莊村子是在現西南角的一個堡子裡,堡子有很高的土圍牆,牆外四周有較深的壕溝。堡子東西有兩個大門,白天大門打開,晚間大門關閉。過去人口很少,村民大多住在堡子裡,主要是防備土匪搶劫和軍隊騷擾。以前住在堡子裡的人,主要是王、劉、萬、席等幾個大戶人家,堡子外也零散的居住一些人家。

解放後,實行了土改和人民公社制度,尹莊村歸屬漢帝大隊,劃分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生產隊。四個小隊的社員住戶和土地基本是一個田字形。七隊在西南角,八隊在東南角,九隊在東北角,十隊在西北角。1984年人民公社改革為鄉村行政後,尹莊自然村隸屬漢帝行政村,原來的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成為第七、八、九、十組。

尹莊村在人民公社時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穀子、紅苕及少量豆類。村民勞動工具主要是鐵杴、撅頭、耙子等,運輸工具主要是架子車、膠輪車,勞動效率很低,勞動積極性不高,土地糧食產量一般二三百斤左右,除了繳納公購糧後,每個人口只能分得100多斤小麥和100多斤的雜糧,分得1斤左右的食用油。村民普遍糧食不夠吃,經常出現借糧度春荒的情況。

1966年開始修建洛西倒虹水渠,這條水渠從尹莊村南經過。尹莊村人在平路廟阿坡村修水利,陳莊鄉內府村人在尹莊修建水利。在洛西倒虹通水後,尹莊村的南半部土地基本都可以得到灌溉,提高了糧食和棉花的產量。北半部土地先以機井灌溉,又來也引進水渠灌溉。九隊種植的雜交玉米,提高產量明顯,畝產達到800斤,創造了蒲城玉米單產的記錄。雜交玉米種子也在龍陽公社等地進行推廣。

1968年,因國防需要,國家要求蒲城大量種植棉花,當時棉花全部交給了國家,棉花籽返回生產隊。由於棉花籽可以榨油,尹莊九隊就開辦了一個土油坊。不僅尹莊村各隊的棉花籽送來榨油,其他周邊村子也把棉花籽送來榨油。一個小油坊很紅火,滿足了許多村子榨油的需要。由於榨油後的棉花籽皮和油渣餅可以喂牲口,這不僅節約了飼料,還使集體的牛膘肥體壯。隨後七隊、八隊,十隊都相繼開辦了土油坊,紅火了很多年,尹莊村人畜收益很大。

在實行人民公社後,牲口全部歸集體,是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各生產隊要對牲口進行統一集中飼養,就修建了飼養室,這是村上集體的大型建築。五六十年代,尹莊村各隊的飼養室相對比較簡陋,到了六十年代末,各生產隊的牲口大量增加,經濟條件相對好了一些,各個生產隊陸續修建了新的飼養室。九隊的飼養室從街道南遷移到了街道北,蓋起了九間大拱房,可以容納三十多頭牛和騾馬。白天膘肥體壯的大紅牛黃牛以及高大的騾馬,很是令路人羨慕不已,這在當時蒲城南都是很有影響的。其他三個隊後來也陸續蓋起了新的飼養室。飼養室不僅是飼養牲口的地方,也是社員開會的地方,還是男人們雨天閒聊和冬天烤火的地方。

1970年,蒲石開始修建氮肥廠等一些企業,需要磚瓦等建築材料。尹莊九隊就在公路邊的三角地,建起了磚瓦窯。當時製作磚瓦毛坯的主要是河南打工的人,燒製磚瓦是一項技術活,這是靠本隊幾個手藝人把握,裝窯出窯都是社員進行雙手搬運,磚瓦大部分銷售給了氮肥廠和一些農戶。磚瓦窯前期也給九隊帶來了一些經濟收益,後期由於經營不善,基本無利了。在九隊開辦磚瓦窯時,十隊也開辦了磚瓦窯。

尹莊村在解放前,孩子讀書是上私塾,解放後有了學校。尹莊學校在村西邊上,學校東邊和北邊是道路,西邊是耕地,南邊是一個澇池。學校門面南,進了學校有一面照壁。原來教室是在廟裡,後來又陸續新建了三座教室。學校設有一二三四個年級,學生最多時達到一百多人。由於各種原因上學兒童越來越少,到2010年前後,尹莊學校停辦。在解放前私塾辦學時,有兩個知名的先生,一個屈先生,一個閆先生。這兩位老先生都是有學問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尹莊村許多人都受過兩位老先生的教育。解放後實行公辦教學,先後有二十多名老師在這裡教書育人。

尹莊村有一批能工巧匠,木匠有李木匠()、姚木匠(姚小秋父)、閆木匠(閆山娃父)、鐵匠有曹鐵匠(曹克儉爺)、李鐵匠(李建設爺)、劉新民,泥水匠有王瓦匠(王百明父)張祥平等等。村子的蓋房建築和生活設施等都是依靠這些能工巧匠完成的,他們為村上人做了許多事情。

尹莊村文化體育活動比較活躍,在解放前村上的活動主要是“抬爺”,五六十年代村上主要是唱秦腔戲,到七十年代主要唱樣板戲,年輕小夥子大多參與打籃球,年輕姑娘大多唱革命歌曲。到九十年代也曾興起大社火,扭秧歌,一些人蔘與自樂班唱戲。前些年興起了一陣子交誼舞,近幾年開始興起了廣場舞。尹莊村的文體愛好者有屈書生、韓百順、曹轉運、任新成、李財財、張發全、李忠智、席德全等一批人。

近年來,尹莊村人一部分年輕人到南方等地外出打工,一部分年紀稍大的人種植西瓜和果園,有在本村土地種植的,也有在外村承包土地種植的。村上的一部分土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主要供自己食用,種植一些蔬菜,一部分自己食用,一部分出賣。目前總體經濟狀況還比較落後,村上人生活水平很一般,不是很貧窮,但也鮮見特別富裕的家庭。

(本文是根據本人回憶撰寫的,因為本人多年在外工作,對尹莊村許多歷史瞭解不全面,記憶也很不準確。現在初步寫出此草稿,希望尹莊村人回憶過去的歷史,進一步完善尹莊村史,以教育勉勵尹莊後人。尹莊村人看到此文後,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尹莊村情況和重要人物,寫在下面留言裡,我將予以採納,繼續完善尹莊村史。)

尹莊村簡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