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村地處關中腹地、涇河南岸的咸陽市禮泉縣,是該縣最東邊的一個村落,轄有兩個自然村,435戶1645人,區域面積3800畝,面田臨水靠山,風貌天成,民風淳樸。

烽火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戰線上聞名全國的一面旗幟,與大寨齊名。在村工會主席王忠春的引導下,參觀了集黨史、村史、農村史、農民史融一體的“烽火傳統教育基地展覽館”。該館共分6個展室,30個展櫃、2000餘幅圖片(實物),12萬字的簡介、文字說明等,使我對烽火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

烽火村地處關中腹地、涇河南岸的咸陽市禮泉縣,是該縣最東邊的一個村落,轄有兩個自然村,435戶1645人,區域面積3800畝,面田臨水靠山,風貌天成,民風淳樸。

烽火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戰線上聞名全國的一面旗幟,與大寨齊名。在村工會主席王忠春的引導下,參觀了集黨史、村史、農村史、農民史融一體的“烽火傳統教育基地展覽館”。該館共分6個展室,30個展櫃、2000餘幅圖片(實物),12萬字的簡介、文字說明等,使我對烽火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時年33歲的王保京(前排右一)向溥儀(前排右二)等人介紹村情

歷史是一面鏡子。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傳奇人物王保京的帶領下,烽火村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每年上繳國家糧食70萬斤、棉花10萬斤、菜油5000斤;自造小麥脫粒機,比人工打麥快10倍;間作套種、營養缽移栽,年產量總數達4000斤;在科學種田上,1953年和1954年玉米試驗田連續兩年創下了畝產1300斤、1500斤的全國最高記錄。

烽火村火了!毛主席在杭州會議上,委託陝西省委書記張德生代問:“烽火社社員好!”周總理親自簽發過對烽火村生產大隊的獎狀。上世紀五十年代,領頭人王保京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農民科學家等稱號。先後13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還接待了美國前總統卡特和新西蘭、贊比亞等100多個國家的政要和國際友人,是當時陝西對外的“窗口”。


"

烽火村地處關中腹地、涇河南岸的咸陽市禮泉縣,是該縣最東邊的一個村落,轄有兩個自然村,435戶1645人,區域面積3800畝,面田臨水靠山,風貌天成,民風淳樸。

烽火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戰線上聞名全國的一面旗幟,與大寨齊名。在村工會主席王忠春的引導下,參觀了集黨史、村史、農村史、農民史融一體的“烽火傳統教育基地展覽館”。該館共分6個展室,30個展櫃、2000餘幅圖片(實物),12萬字的簡介、文字說明等,使我對烽火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時年33歲的王保京(前排右一)向溥儀(前排右二)等人介紹村情

歷史是一面鏡子。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傳奇人物王保京的帶領下,烽火村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每年上繳國家糧食70萬斤、棉花10萬斤、菜油5000斤;自造小麥脫粒機,比人工打麥快10倍;間作套種、營養缽移栽,年產量總數達4000斤;在科學種田上,1953年和1954年玉米試驗田連續兩年創下了畝產1300斤、1500斤的全國最高記錄。

烽火村火了!毛主席在杭州會議上,委託陝西省委書記張德生代問:“烽火社社員好!”周總理親自簽發過對烽火村生產大隊的獎狀。上世紀五十年代,領頭人王保京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農民科學家等稱號。先後13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還接待了美國前總統卡特和新西蘭、贊比亞等100多個國家的政要和國際友人,是當時陝西對外的“窗口”。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今日烽火新農村

當我仔細瀏覽第三展室時,緊靠東牆處,有一實物景觀格外灼人眼球,兩個長條木凳、幾個高矮不一的方凳、小板凳圍著方桌擺放,頗有意趣的是木凳上皆標註著溥儀坐過、溥傑坐過、杜聿明坐過等字樣,中間矮方桌上,粘貼有鮮豔的塑封拼盤圖案,一盤紅棗、一碟石子饃、一盤葡萄、一碟石榴等幾樣食品。王忠春告訴我,這是當年村上接待末代皇帝溥儀一行的真實場景。他的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意欲瞭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若瞭解這段歷史,唯有老書記能說得清,他從前至後陪同介紹。”王忠春說。我深諳他口中唸叨的“老書記”是指響噹噹的人物——王保京。

今年89歲的王保京,早年在烽火村擔任多年村支書、社主任;1970年後,歷任中共禮泉縣縣委副書記、書記,中共咸陽地委副書記,地改市後任咸陽市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市政府特邀顧問等職,並被選為第二、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黨的十大代表。

在王忠春的安排下,我走進王老家中。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集體建造的“下窯上房”二層民居。今年剛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局)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村農戶莊子寬9米、長20米,家家戶戶統一標準,用村幹部的話講,幹群一致,誰也不能多吃多佔。


"

烽火村地處關中腹地、涇河南岸的咸陽市禮泉縣,是該縣最東邊的一個村落,轄有兩個自然村,435戶1645人,區域面積3800畝,面田臨水靠山,風貌天成,民風淳樸。

烽火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戰線上聞名全國的一面旗幟,與大寨齊名。在村工會主席王忠春的引導下,參觀了集黨史、村史、農村史、農民史融一體的“烽火傳統教育基地展覽館”。該館共分6個展室,30個展櫃、2000餘幅圖片(實物),12萬字的簡介、文字說明等,使我對烽火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時年33歲的王保京(前排右一)向溥儀(前排右二)等人介紹村情

歷史是一面鏡子。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傳奇人物王保京的帶領下,烽火村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每年上繳國家糧食70萬斤、棉花10萬斤、菜油5000斤;自造小麥脫粒機,比人工打麥快10倍;間作套種、營養缽移栽,年產量總數達4000斤;在科學種田上,1953年和1954年玉米試驗田連續兩年創下了畝產1300斤、1500斤的全國最高記錄。

烽火村火了!毛主席在杭州會議上,委託陝西省委書記張德生代問:“烽火社社員好!”周總理親自簽發過對烽火村生產大隊的獎狀。上世紀五十年代,領頭人王保京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農民科學家等稱號。先後13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還接待了美國前總統卡特和新西蘭、贊比亞等100多個國家的政要和國際友人,是當時陝西對外的“窗口”。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今日烽火新農村

當我仔細瀏覽第三展室時,緊靠東牆處,有一實物景觀格外灼人眼球,兩個長條木凳、幾個高矮不一的方凳、小板凳圍著方桌擺放,頗有意趣的是木凳上皆標註著溥儀坐過、溥傑坐過、杜聿明坐過等字樣,中間矮方桌上,粘貼有鮮豔的塑封拼盤圖案,一盤紅棗、一碟石子饃、一盤葡萄、一碟石榴等幾樣食品。王忠春告訴我,這是當年村上接待末代皇帝溥儀一行的真實場景。他的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意欲瞭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若瞭解這段歷史,唯有老書記能說得清,他從前至後陪同介紹。”王忠春說。我深諳他口中唸叨的“老書記”是指響噹噹的人物——王保京。

今年89歲的王保京,早年在烽火村擔任多年村支書、社主任;1970年後,歷任中共禮泉縣縣委副書記、書記,中共咸陽地委副書記,地改市後任咸陽市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市政府特邀顧問等職,並被選為第二、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黨的十大代表。

在王忠春的安排下,我走進王老家中。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集體建造的“下窯上房”二層民居。今年剛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局)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村農戶莊子寬9米、長20米,家家戶戶統一標準,用村幹部的話講,幹群一致,誰也不能多吃多佔。


末代皇帝溥儀參觀咸陽烽火村 都說了些啥?


老支書王保京向筆者口述歷史

初見王老,給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鑠、熱情好客,記憶驚人、十分健談。剛落坐,我就拋出早年末代皇帝溥儀一行參觀烽火村的由頭。王老饒有興致地說:“那是1964年8月19日。先一天,我接到上級打來的電話,說明天有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原末代皇帝溥儀一行要來村上參觀,接受再教育,一定要安排妥當。我一聽,半天沒緩過神,是不是聽錯咧!還追問求證了一句。確信無疑後,我立馬安排。沒有不透風的牆,‘皇帝要來村上’的消息不脛而走。雖說,溥儀是從撫順戰犯管理所特赦出來的人,畢竟曾是宣統皇帝,還有幾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咱幾輩鄉下人誰倒見過真人麼。第二天上午,一輛大轎車開進村,同行的領導逐一向我們村幹部介紹:這是溥儀、溥傑、嵯峨浩(溥傑之妻)、杜聿明、王耀武、沈醉、宋希濂、範漢傑等十多人。在村北大隊部辦公室,先是開了一個簡短的見面會,帶隊領導意思先走一走、看一看農村的新變化,接著就是走訪參觀。”

此時,房間溫度攀升,王老脫去外衣、解開襯衫,挽起褲筒,一副典型的關中老農形象。他讓家人給斟滿一杯茶,呷了幾口,滿臉堆笑說:“那天還真有故事。幹過軍統的沈醉提出先到我家看一看。從大隊部到我家有段距離。那年月,村裡群眾還有一些住的是茅草房,慢慢都蓋成了瓦屋房。當走到我家對門,一戶蓋的瓦屋房前,我發現後面跟著溥儀的一行人停下腳步,交頭接耳,我一問,原來他們誤以為這瓦屋是我家。我搖著頭說我家還在前面。”當年,我家住的是南北走向的幾間草棚房,房後有一小院,有樹有草、養著家禽。大家立在院裡四下觀望、竊竊私語,一看我住的草棚房,沈醉在一旁默默點頭,杜聿明則說:“沒想到社主任住的是茅草房。”溥儀說:“過去在皇宮裡,聽了不少有關上至國民黨高官、下到鄉村保長如何欺壓百姓,如何腐敗之事,今親眼所見,共產黨的幹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毛主席和共產黨領導得好啊!”

這時,我母親和產院的婦女盧芙榮一同進了院落,我給母親介紹,這位就是你給我小時講的清朝宣統皇帝。溥儀忙解釋:“大媽,宣統皇帝已經死了,我是黨和毛主席給的新生溥儀。”這場景不由使人笑出聲來。

誰知盧芙榮操著濃濃的鄉音,忍不住又冒出一句:“溥儀同志,你今來咋沒引你婆娘?”我為之一驚。溥儀並未聽懂方言,祖籍陝西米脂的杜聿明倒是聽懂了,他湊近溥儀耳邊解釋。大家又是一陣歡聲笑語。

眼見為實,大家進了我屋。那會兒,家裡靠牆囤積有用涼蓆圍成的糧倉,玉米棒堆放在地上,我順手拿起一根玉米棒,向各位指著說:“這是今年的早玉米,糧倉裡的是陳玉米。”溥儀也拿起一根玉米棒問我:“是不是這樣把玉米棒栽種到地裡?”大家望著溥儀拿著玉米棒囫圇使勁往下插的動作,惹得鬨堂大笑。入秋也是收穫棉花的時節,收穫後的棉花還要從白絮中選取棉種籽,當時家裡選取的棉籽良種擺放在糧倉地面,溥儀抓了一把棉籽,端詳來端詳去,對我發問:“這玉米豆,咋發黴了?”又是一番笑談。

沈醉到底是軍統出身,他不但問我:“吃得咋樣?”還要看家裡糧倉。我說:“我屋有四五擔麥。”沈醉回:“那要1000多斤。”於是,我搬來梯子往糧倉一靠,沈醉順梯攀登上去,用雙手捧起囤裡的麥粒仔細查看。下了梯子,沈醉自責道:“唉!我真切感到自己有罪。”這時,堂屋正中的矮方桌上,我早已備好了果盤和石子饃等幾樣食品請大家坐下品嚐,我們又說又笑,其樂融融。

出了家門,我帶領溥儀一行先後實地查看了村上養豬場、配種場、飼養室和試驗田,主業也好,副業也罷,都是集體經濟一筆不小的收入。其實,我事先打過招呼,開言莫隨性,免得都尷尬。偏不偏走到養豬場時,在我向飼養員王亨吉介紹到杜聿明時,也不知咋咧,他竟當面冒出一句:“你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麼,打仗那麼厲害,咋讓共產黨把你整過來咧!”我瞪了一眼飼養員,杜聿明看到了我的表情。忙說:“這位農民說的是實話,事實也如此嘛!”

不知不覺來到試驗田。那時,鄉野路都是土路,坑坑窪窪,溥傑妻子穿的高跟鞋,偏不偏把鞋跟走掉了,還崴了腳,連路也走不成,我趕緊叫人從一戶剛過門的新媳婦家中取來一雙平絨布鞋,才算了事。當年隊上的試驗田,一片玉米地比肩,綠油油的,其他地塊種有辣子、筍瓜和黃瓜等新鮮蔬菜,五顏六色、爭奇鬥豔。我發話黃瓜可以嚐嚐,有人下手採摘黃瓜品嚐,溥儀也躍躍欲試,看他把筍瓜當黃瓜吃,我急忙阻止,說這不是黃瓜是筍瓜,不能生吃,只能炒著吃。溥儀笑了,大家也笑了。

在行將離別前,各自都談了觀感,大意是解放後,國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當家作主,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溥儀說道:“過去我常年待在皇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外面的事情都是聽來的,可以說我沒去過農村,我有罪啊!是毛主席和共產黨使我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憶總是美好的。事後在每年春季召開的全國政協、人代會間隙,王保京和溥儀多次互動交流,溥儀聽說王保京喜愛收藏老照片,於是他將幾十幅個人保存的照片贈予王保京,這些照片如今仍在村史館中展出。

我曾讀過溥儀先生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該書最末一段文字這樣敘述:“‘人’,這是我在開蒙讀本《三字經》上認識的第一個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沒有懂得它。有了共產黨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這個莊嚴字眼的含義,才做了真正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