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一位臨床西醫眼中的中醫療效!

中醫 肺癌 藥品 便祕 心臟病 穴位 糖尿病 腫瘤 鍼灸 國易堂中醫藥 2019-04-21

看來中西醫之間並無涇渭之分,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認識,如何去應用,尤其是中西醫醫生之間若能精誠合作,為著同一個目的、同一個病人而發揮各自不同的專業優勢,必將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真實:一位臨床西醫眼中的中醫療效!


我是一名長期接受西醫正規教育,並已行醫20年的心胸外科醫生。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裡駕輕就熟,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隨著社會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我所遇到的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也隨之增多,一是麻醉的耐受性和高額費用問題;二是心臟手術後所出現的併發症問題;三是肺癌術後化療的毒副反應問題。

雖然西醫有很好的診療規範、會診制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但卻無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為此我常常自責不已。

進入曙光醫院後,通過和中醫接觸,我認為完全可以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中醫之長補西醫之短,請中醫來幫助解決問題。

於是我開始接近中醫人,請他們會診,向他們請教,跟他們交流,同時也讓他們瞭解我和認同我。漸漸地,在我們心胸外科的醫療工作中,開始融入了一些中醫的成分。

與鍼灸、麻醉醫生合作,開展複合麻醉下的心臟手術

2006年8月15日,在鍼灸科李國安主任醫師實施的針刺麻醉輔助下,我們成功地進行了一例肺動脈瓣切開成形術。

患者是一名29歲的女性,她患了一種重度肺動脈瓣狹窄的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4個月前,曾因此病引發腦部膿腫並致左側肢體偏癱,在某醫院做了開顱清膿手術),這次手術是為了徹底解除病患,把通入心臟的肺動脈底部原本粘連的部分切開,讓血管通暢,再將肺動脈修補後縫合。

由於兩次手術間隔時間過短,如果再次全身麻醉,很有可能引發後遺症。因此我們採用了針刺與藥物複合麻醉手術。這是我進入曙光醫院做的第一例針刺麻醉輔助下的心內直視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實踐證明,針刺複合麻醉術中不使用氣管插管,麻醉藥的使用量僅為常規全麻使用量的1/5,患者在術中始終處於淺睡眠、自主呼吸的無痛狀態,全身應激反應較小,機體抵抗力較強,故患者的呼吸道無任何損傷,術後的監護室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和患者康復時間縮短,抗生素的選用級別降低,術後初次進食時間和初次下床活動時間大大提前,術後引流量、輸血量及肺部併發症減少,因而與之相關的醫療費用亦明顯降低。

在上述病例成功的鼓舞下,我院成立了針刺麻醉教研室,在針刺理論和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淺睡眠、自主呼吸狀態下的針刺麻醉心臟手術”的理念取代了以往針刺麻醉心臟手術要“保持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的傳統理念,在術前準備、針刺穴位和刺激強度、麻醉管理、體外循環管理、手術操作的諸多環節均做了優化調整,在確保術中病人安全、無痛苦的前提下,提高了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手術種類也從單純的先天性心臟病擴大到各類心瓣膜手術。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肺癌術後的化療狀態

目前,肺癌病人越來越多,其病情也越來越複雜,以前單純靠手術切除的方式已不能達到讓病人長期生存並保持一種良好生活質量的目的,因此,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外科的綜合治療。

外科綜合治療包括對肺癌的分期診斷、手術條件的準備、手術方式的選擇、術後輔助化療方案、定期隨訪和生活指導等內容,它是一項系統醫學工程。尤其是中早期肺癌病人術後的輔助化療必不可少,但是化療藥物有很強的毒副反應,如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和明顯的骨髓抑制等,許多病人因無法耐受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而自行中止化療,以致他們不是倒在手術檯上,而是倒在了化療途中。

我們在參加有關肺癌術後輔助化療的臨床研究中認識到,如何保證入組病人克服化療的毒副反應,順利完成化療計劃,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對肺癌術後患者進行輔助化療的過程中,常請中醫科協助治療,尚無一例病人因毒副反應而終止化療;而其他西醫院課題組的反饋信息顯示,因化療的毒副反應導致出組或延期化療的病人,已佔全組的15%~20%。

實踐說明,中藥治療肺癌術後化療狀態,不但能夠減輕或消除化療的毒副反應,而且可以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因此,我竭力主張,在西醫治療腫瘤期間應請中醫積極參與,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臨床方面,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即使醫學優勢最強的西醫外科乃至心胸外科,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西醫無法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疑難雜症。當我遇到這種問題時,常請中醫會診,取得了滿意效果。

有一位76歲的女性高齡患者,長期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近4個月來因心絞痛反覆發作,一直臥床,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多支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在我科成功地做了多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術後第二天,患者開始發熱,此後20余天發熱不退,體溫波動在38.0℃左右,最高時達38.6℃,胸腹脅肋部皮膚表面泛發晶瑩樣小水泡,同時伴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汗出如洗、身膚溼冷、大便祕結、持續高血糖、傷口難以癒合等。我們用盡西醫辦法,均無顯效,遂請傳統中醫科醫生會診。中醫診斷為溼熱病和虛損病,主要病機為溼熱壅盛,兼夾氣陰兩虛、津虧腸燥、心脈虛瘀等。由於虛實夾雜、燥溼相兼,證情比較複雜,故而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面色逐漸紅潤,已能自行飲食,能夠下床站立、挪步乃至緩步行走,最終痊癒出院。

此案例令我感受頗深。一般來說,祛邪是西醫之長,調理善後和扶正固本是中醫之長。此例卻相反,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祛邪為主,西醫扶正為輔,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看來中西醫之間並無涇渭之分,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認識,如何去應用,尤其是中西醫醫生之間若能精誠合作,為著同一個目的、同一個病人而發揮各自不同的專業優勢,必將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