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中醫 朱震亨 附子 生薑 中藥 段醫生科普 2018-12-02

前面18篇關於多汗症的文章已經從不同方面給大家介紹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現多汗症的九種體質和調理方法及代茶飲方;現代醫學對多汗症的認識;並詳細介紹了氣虛多汗、陰虛內熱多汗、肝鬱血虛多汗、營衛不和多汗、上熱下寒多汗、溼熱多汗、體虛多汗的代表方加減運用: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逍遙散、桂枝湯、潛陽封髓丹、龍膽瀉肝湯、牡蠣散;多汗症和腋臭的嚴重程度分級;醫聖張仲景治療多汗症的九種治法;頭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療方法;治療多汗症的常用穴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給大家介紹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對自汗的認識和有哪些治療的名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朱丹溪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醫家,原名朱震亨,因為他的家鄉有條美麗的小溪,故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醫術高明,經常患者服用幾幅藥就痊癒,所以被人稱為“朱一貼”、“朱半仙”。代表著作包括:《丹溪心法》、《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其中《丹溪心法》裡面記載了他對疾病獨到的見解和治療方藥。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丹溪心法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丹溪心法》的“自汗篇”和“盜汗篇”,為了更好的反映朱丹溪的原義,文中會先給大家把原文列出來,然後再給大家分析一下。

原文:“自汗篇:自汗屬氣虛,血虛,溼,陽虛,痰。東垣有法有方,人蔘、黃芪,少佐桂枝。陽虛,附子亦可少用,須小便煮。火氣上蒸胃中之溼,亦能汗,涼膈散主之。痰證亦有汗。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

註解:首先朱丹溪介紹了自汗常見的原因,前面的文章我們介紹到自汗多見於氣虛、陽虛,而朱丹溪對自汗的認識更為的全面,認為除了氣虛和陽虛之外,血虛、溼、痰也是自汗的常見原因。東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個金元四大名醫李東垣,提出了氣虛自汗首選人蔘、黃芪、桂枝,陽虛比較明顯的可以加附子,當然這裡指的是熟附子,前面文章也提到過醫聖張仲景的桂枝加附子湯也是治療陽虛自汗的常用方劑,文中提出附子需用小便煮,古代童便常被作為中藥藥引使用,不過現代很少用童便當藥引了。對於體內火重的人,火蒸體內溼氣,也可以導致自汗,用涼膈散清火瀉熱治療,熱去則汗止,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仲景的梔子豉湯、白虎湯、大承氣湯都是瀉熱止汗的方法。痰重的人也會有汗,這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裡所說的痰主要指的是無形之痰。文後說自汗大忌生薑,因為生薑有發汗開腠理的作用,不過這個不是絕對的,此處只是指的自汗的人平時不適合吃太多的生薑,但是很多治療自汗的名方中都用了生薑,比如桂枝湯、小柴胡湯、就算朱丹溪治療自汗的很多附方也有生薑,不過生薑只能少用,不能用太多,一般生薑配合大棗可以起到調和營衛、顧護脾胃的作用。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自汗常用人蔘補氣

原文:“(附錄)或問溼之與汗,為陰乎,為陽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溼則為露,露為雨也。陰溼下行,地之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甚則寒中溼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溼審矣。《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成痺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故陰陽偏勝所致也。”

註解:文章開頭朱丹溪將出汗和體內溼氣比作自然界的雨和露,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也提到陽加於陰謂之汗,和朱丹溪有類似的意思,大體意思是陰液為汗液的基礎,陽氣為運行、蒸化陰液的,陰陽調和則汗出如常,陰陽失調則汗出失常。文中提出汗出亡陽,陽氣不足則陰相對偏勝,嚴重者可出現寒溼中阻的情況,氣虛的人可以表現出外寒的症狀,比如惡風、怕冷等,雖然內熱重的人開始可以表現為蒸蒸出汗,但是時間長了陽氣受傷,最終會變為體寒,這裡提到了多汗導致的體質轉變,因為大量出汗,陽氣受傷,內熱體質的人也會變成大寒的體質,由於陽氣虧虛,導致肌表不固,外寒侵襲,最終變為內寒、痺寒。人的體質可以通過氣色、脈象等來判斷。中醫素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所以在內為心血,在外則為汗,提到了心血與汗的密切關係,還提出自汗多由於心腎虧虛所致。最後提到陰虛則燥熱自汗,陽虛則手足冰涼而自汗,提出了陰虛陽虛失調導致自汗,且陰虛、陽虛自汗的基本區別。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將人體出汗和溼氣比作自然界的雨和霧

原文:“玉屏風散:治自汗。防風 黃芪(各一兩) 白朮(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

註解:玉屏風散是朱丹溪首創,後被後世醫家奉為治療氣虛肌表不固出汗的首選方劑,我前面有一篇文章詳細論述了氣虛自汗的典型表現,及玉屏風散的應用注意事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一篇文章《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氣虛?治療氣虛出汗的良方玉屏風散》。朱丹溪以白朮量最大,白朮補氣固表,健脾化溼,現在很多醫家也喜歡以黃芪為主要,黃芪也有很汗的補氣固表的作用。這裡也驗證了前面文章中關於生薑的認識,前面說自汗大忌生薑,但此處還是用了生薑,說明生薑只是不適合大量服用,作為方中佐藥還是有治療自汗的作用的。實證者不適合使用本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白朮

原文:“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黃芪(蜜炙)防風 川芎 山茱萸肉 當歸 炒白朮 肉桂 炙甘草 五味子 人蔘(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二兩)肉蓯蓉(三兩)上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註解:本方與補氣血的名方人蔘養榮湯比較類似,但本方相比人蔘養榮湯更適合於自汗病人,因為方中加了防風遇收於散,山茱萸肉補腎陰、收斂止汗,本方補氣血、補腎陰、收斂止汗的方劑,適用於體虛、氣血虧虛、腎陰虧虛的自汗者。方中以肉蓯蓉用量最大,肉蓯蓉雖說溫補腎陽,但溫而不燥,為平補之良藥,適合於腎虛自汗者。實證者不適合本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肉蓯蓉

原文:“調衛湯:治溼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麻黃根 黃芪(各一錢)羌活(七分)生甘草 當歸梢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麥門冬 生地(各三分)豬苓(二分)蘇木 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個)上作一服,水煎熱服。”

註解:上次講到頭面部多汗的時候談到過本方,自汗多由於衛氣不固所致,本方名為調衛湯,專為調理衛氣虛弱而設,文中提到本方主要治療溼氣重、表虛不能耐受風寒的自汗者。方中羌活發散在表的風寒溼,古代名醫治療多汗症常常不是單純的止汗,而是發汗與止汗並用,使在表的溼氣發散出去了,衛氣才能調和,本方集補氣固表、收斂止汗、化溼、清熱滋陰、活血通絡於一方,以起到調和衛氣的作用。方中以黃芪、麻黃根用量最大,提示本方還是以補氣固表止汗為主要的作用,而且黃芪為補衛氣的首選藥物。本方有活血藥物,孕婦、備孕或凝血功能異常、胃潰瘍者不適合使用本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黃芪

原文:“溫粉:牡蠣 青皮 麻黃根 藁本 糯米 防風 白芷。上為末,周身撲之。”

註解:此處朱丹溪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外用治療自汗的中藥粉劑,本方牡蠣、麻黃根止汗,藁本、防風、白芷發散在表的風寒溼,青皮舒肝行氣,糯米有條理脾胃的作用。諸藥合用,外用止自汗。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麻黃根

原文:“何首烏末,津調封臍妙。”

註解:何首烏為補肝腎之陰,烏髮的常用藥物,生首烏還有通便的作用,此處記載何首烏外用封臍治療自汗效果妙。根據何首烏的功效一般還是主要用於陰虛體質者。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何首烏

原文:“黃芪建中湯:黃芪 肉桂(各三兩)甘草(二兩)白芍(六兩)。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個,入湯少許,水煎服。”

註解:黃芪建中湯為醫聖張仲景的名方,但仲景方用的是桂枝,此處改為肉桂,桂枝為治療自汗的常用藥物,配合白芍為調和營衛的著名藥對,此處改為肉桂一般多用於陽虛所致的自汗;仲景方本有飴糖的,主要起緩急止痛的功效,此處主要用於治療自汗,故去飴糖。本方為治療氣虛兼有營衛不調自汗的首選方劑。本方白芍用量最大,可以起斂陰止汗的作用。內熱重者不適合用本方。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白芍

原文:“涼膈散:連翹(一兩)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芒硝(一分)上以水煎服。”

註解:本方為以瀉代清的一代名方,為後世醫家廣泛使用,適用於上中二焦火旺兼有大便不通者,內熱去,則自汗止。本方為寒涼之藥,若陽氣、脾胃虛寒者不適合。

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對自汗的認識和方藥

連翹

本文主要記載了朱丹溪對於自汗的認識和常用方藥,由於古文比較深奧,所以文後給大家註解了一下,但不一定能夠完全反應朱丹溪的原義,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在評論裡面留言,以供大家學習參考,以上方藥所標註的劑量均為原書劑量(一般為成人常用量,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兒童需根據體重調整用量,孕婦、備孕婦女慎用。合併有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下一篇繼續給大家介紹《丹溪心法》關於盜汗的認識和常用方藥。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多汗症的知識,可以繼續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