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厭食中醫防治指南 家庭常備的小兒中成藥清單

中醫 腹瀉 便祕 鍼灸 中醫育兒 2017-05-05

小兒厭食多見於2~5歲的孩子。表現為食慾減退,甚至拒食,吃東西后停滯在胃腸道不能消化而出現腹脹飽滿、腹痛、嘔吐、大便腥臭,以及大便或稀或乾等症狀。

長期厭食可以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或因極度衰弱而乾枯消瘦,頭髮稀疏,精神疲憊,腹部脹大,青筋暴露以及腹凹如舟,飲食異常(吃土、煤渣等),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兒童厭食中醫防治指南 家庭常備的小兒中成藥清單

這些症狀不止反映消化道有功能或器質性疾病,還說明孩子很有可能合併伴有其他系統的疾病,如肝炎、肺結核、慢性腹瀉、長期便祕、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最可怕的是可能有中樞神經系統或精神障礙問題。

★原因分析

中醫認為厭食症的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又有如下幾個原因:

1、餵養不當或過食甘肥:

父母長期過度地給孩子吃牛奶、雞蛋、巧克力或肉食,以致乳食內停損傷脾胃而食慾減退。

2、飲食不節或過飢飽:

父母喜歡孩子多吃,高蛋白、高糖的濃縮飲料、食品(如橘汁、雪糕、糖果)常使孩子食慾低下,而飯前吃糖果零食以及吃飯不定時、生活不規律,均能造成胃腸功能減弱而成積滯。

3、受驚嚇或精神刺激:

孩子情緒變化時常出現煩燥不寧、情緒波動,或睡眠不安、多夢驚叫等狀況,或睡眠不安、多夢驚叫等狀況,這些均可導致食慾減退。

4、氣候過暖,溼度過高:

可影響神經調節及消化功能,這也是造成孩子厭食的原因。

兒童厭食中醫防治指南 家庭常備的小兒中成藥清單

【★預防和護理】

1、明確孩子厭食的原因

因乳食積滯所造成的厭食,則應先糾正其偏食習慣,少吃零食、避免肥甘厚味、生冷難以消化之物。平時應給予孩子足夠的糧食和蔬菜、魚、肉、蛋的多樣食物,適當搭配一些粗糧。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避免厭食的主要方法。

2、適當節食

當孩子患各種傳染病、感冒、吐瀉、發燒等疾病時,注意不能過早、過多進食,尤其是脂肪、蛋白質、糖類食物,而應在疾病恢復中逐漸增加,才能保證胃腸功能的逐漸恢復,這也是避免造成厭食的重要方法之一。

3、安排孩子正常的生活規律

不要使孩子過度勞累和興奮,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如父母吵嘴、打架、辱罵孩子等),使小孩神智精神都得以正常發展。還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學齡兒童對事物尚不能全面分析,某些偏激的理論(如女孩子發胖不美)也會造成孩子的“神經性厭食症”。生活上對孩子的正確教育與調養,可避免或減少厭食症的發生。如發現孩子已患厭食症,則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胃腸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

兒童厭食中醫防治指南 家庭常備的小兒中成藥清單

【★治療】

對於孩子厭食、父母可選用常用的為主,脾虛體弱者不宜用。

2、“保赤萬應散”:

有消化導滯、化痰鎮驚的功效。治療孩子因暴食生冷和積滯不化所致的胃納減退、曖氣酸臭、脘腹脹滿、大便祕結、驚悸不安,面白帶青、腹痛啼哭等生冷寒積症狀。

3、“小兒香橘丸”:

有理脾止瀉、健脾消食的功效。治療孩子因乳食停滯和脾胃失調所致的食慾減退,脘腹脹滿,便稀作瀉,大便不化等症狀。

4、“小兒化食丸”:

有消食導滯,活血破積的功效。治療孩子因宿食積滯所致的食慾減退、煩急好哭、腹脹而硬、噁心嘔吐、大便乾燥等症狀。本藥藥性較猛,宜於積滯實症,虛症忌用。

5、“啟脾丸”:

有健脾益胃、和中止瀉的功效。治療孩子因久病久瀉的脾胃虛弱、見有面色萎黃或蒼白、肌膚鬆軟、倦怠少食、腹滿而軟、便祕作瀉等症狀。

6、“小兒健脾丸”:

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適用於脾虛腹瀉兼有面色蒼黃,精神不振,胃納欠佳,腹瀉不止,或無腹瀉而有脾虛乳食不化等症狀。本藥攻補兼施而偏重於補虛,所以多用於脾虛瀉或傷食瀉偏重者。當病情較重而兼有其他病症時,則必須到醫院請醫院請醫生檢查、治療,這樣才能得以根治。

兒童厭食中醫防治指南 家庭常備的小兒中成藥清單

【★中醫治療的其他方法】

1、捏積療法

這是古老、有效、群眾樂於接受的療法,能避免孩子吃藥的痛苦。方法很簡單,就是每日沿著孩子背部脊柱,同時用兩手拇指與食指,自下而上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而上至頸部,施行推、提、按等手法,反覆三五次,皮膚稍紅即可。一般一個療程為6天。第三天吃些消導藥,如“化食丸”、“捏積散”。捏完一個療程後,在其臍部貼上“化痦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鍼灸療法

通過鍼灸恢復胃腸功能的療法。但需在鍼灸醫生親自施術治療下進行,父母不要自己動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