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中醫 穴位 鍼灸 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骨科筆記 中醫骨科筆記 2017-09-08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中醫、中藥、方劑、腧穴、古籍搜索瀏覽利器,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

解表和營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腕骨、陽谷、經渠、厲兌、陽池、合谷、支溝、前谷、內庭、後溪、衝陽

腕骨穴

腕骨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腧穴之一,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赤白肉際凹陷處,在手背尺側,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腕背側動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主治指攣腕痛、頭項強痛;目翳;黃疸;熱病、瘧疾。操作方法為直刺0 .3-0.5寸。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陽谷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經(火)穴。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腕背側動脈。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齒痛頜腫,癲狂瘈瘲,腕關節疾患等。直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經渠

經穴名,屬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之經穴。位於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主治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扁桃體炎,發熱,胸痛等呼吸系統疾患以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厲兌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井(金)穴。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形成的趾背動、靜脈網。主治面腫,口,齒痛,鼻衄,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脘疼痛,熱病,多夢等。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陽池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別陽。屬手少陽三焦經。原穴。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和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主治腕痛無力,臂肘疼痛,耳聾,瘧疾,消渴等。直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合谷穴

出《靈樞•本輸》。別名虎口。屬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橈神經淺支,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並有手背靜脈網,近側為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支溝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飛虎。屬手少陽三焦經。經(火)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以及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主治脅肋痛,肘臂痛,暴瘖,嘔吐,便祕,耳鳴,耳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前谷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滎(水)穴。在小指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前方,掌指橫紋端凹陷處,赤白肉際,握拳取穴。一說“在手小指外側,第二節紋頭”(《鍼灸集成》)。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背神經及指掌側固有神經,及有自尺動、靜脈的指背動、靜脈。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耳聾,耳鳴,目赤,鼻塞,咽痛,痄腮,產後無乳,手指麻木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內庭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滎(水)穴。在足背,當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之趾背神經和足背靜脈網。主治發熱,頭痛,牙痛,口,鼻衄,咽喉腫痛,腹痛,腹脹,洩瀉,痢疾,便祕,便血,癮疹,足背腫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後溪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輸(木)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布有尺神經手背支,指背動、靜脈及手背靜脈網。主治頭痛項強,落枕,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鼻衄,癲癇,瘧疾,黃疸,盜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攣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衝陽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會原、會骨、趺陽。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原穴。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並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主治頭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腫痛,足緩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開血管。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功用」祛風散寒、解表和營

[主治〕熱病汗不出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後,經渠避開撓動脈,直刺0. 3~0. 5寸,陽池、前谷、腕骨。陽谷直刺0. 3~0.5寸,合谷、支溝、後溪直刺o.5~1寸,以上穴位得氣後,行提插捻轉瀉法;內庭直刺0.5~0. 8寸,衝陽直刺0.3~0. 5寸,以上穴位得氣後,行提插捻轉補法;厲兌淺刺0.1寸,留針30分鐘,可針上加灸,每穴各灸3~7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一取手太陽小腸經滎穴前谷、輸穴後溪、原穴腕骨、經穴陽谷以疏通太陽經氣血,解表散寒;後溪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經渠為手太陰肺經經穴,可祛風解表;手少陽三焦經原穴陽池、經穴支溝,可通利三焦,疏通經絡;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可清熱和營,解表發汗;厲兌為足陽明,胃經井穴,可清瀉陽明熱;取足陽明胃經滎穴內庭、原穴衝陽和胃益氣,解表發汗。諸穴合用,共奏祛風散寒、解表和營之功。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感冒 解表和營方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