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雖然很難,但卻有章可循!

中醫 養生 生薑 推拿 藥品 金蘭中醫學社 2018-11-24

很多朋友去看中醫常常會聽說,體內有溼,一些養生節目、保健品也都常常提到利溼、祛溼。然而,到底溼是什麼?溼是水嗎?

水與溼雖然同類,但仍有不同,其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形與無形。看得見摸得著的,受一定侷限的,諸如河流,稱之為水;而那些看不見的,很難觸摸到的、彌散的,諸如自然界的霧,稱之為溼。

溼邪有何特點?

溼為陰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在自然界中,想起溼漉漉,或者有大霧的天氣,往往感覺寒冷,人們根據溼為陰邪的特性,來剋制陽熱。人體也會用這一招,當天氣炎熱,體溫過高時,就會飲用大量的水,產生大量“溼”,最終以出汗的方式表現出來,降低了體溫。

但是如果這些溼邪過盛,稽留於體內,會過度克伐人體陽氣。因此,中醫認為,“溼為陰邪,最傷陽氣”。溼邪入侵體內,就會損傷陽氣,導致人體內的陽氣不足,進而出現精神萎靡、疲乏無力的症狀。

溼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簡單講就是容易妨礙人體氣的流動。溼邪先入脾胃。如同《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歸脾,易傷脾陽,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和運化功能,因此會出現胃納呆滯、脘腹痞悶脹痛、洩瀉,甚至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雖然很難,但卻有章可循!

一天喝八杯水的定量方式不可取。每個人對水的需求量不同,喝過量的水既加重腸胃負擔,又加重溼邪。可以聽從身體的呼喚, 口渴時再喝水,每次少量慢飲,並儘可能喝溫開水。

溼氣多了,會有啥症狀?

溼性重著。溼邪和原來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會增重。衣服溼了會很沉,會妨礙運動。在人體中的溼邪是氣中重者,很容易困住肌體,溼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因於溼,首如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溼的病邪產物相對渾濁。一個房間裡如果太過潮溼,空氣中就難免滋生各種細菌,就會變的穢濁。在臨床上,溼邪為病,也就常常會使人出現面目穢濁、二便穢濁、帶下穢濁的狀況。

在日常生活中,糖塊受了潮會變得很黏;爆米花放的時間長了,就不酥脆可口,吃起來皮軟粘牙。潮溼的土壤,更容易粘在鞋底和身上。自然界的溼,讓人們認識到它具有一定黏膩的特性。在人體中的溼邪,也表現出黏膩膩的特點。口中黏膩、大便黏膩都是溼邪為患的典型表現。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雖然很難,但卻有章可循!

完整的穀物食用之後沒有被完全消化就被洩出來了,確實棘手。完谷不化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脾陽虛,也就是脾陽不足。陽氣不足,水飲濁膩之品從口而入,寒溼之邪也隨之進入五臟六腑,影響脾胃對於水液的運化,進而產生內溼。諸溼腫滿, 皆屬於脾,飲食不節, 肥甘厚膩, 導致脾虛溼蘊而成“消渴”,脾失健運, 臟腑功能失常, 導致水溼瀦留, 皆屬脾虛生溼。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

溼邪治病隱匿,初起症狀十分輕微,往往感受到了而不自知。然而,由於溼邪一方面使正氣生化減少, 另一方面使正氣無法抗邪, 從而造成“溼性黏滯”, 即溼邪為病, 纏綿難愈, 病程長而易復發的特性。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表達了溼邪難以對付。中醫還形象地將其比喻成“如油入面”,把油和入了面中,怎樣才能讓二者分離?這確實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說,溼邪到了人體內,總是很難祛除,很難治療。

防溼邪的4條建議:

1. 減少思慮。思傷脾,脾氣虛弱,不能很好地運化水谷;

2. 合理飲食,謹防病從口入,食寒飲冷、肥甘厚味,把水果當飯吃,這些都會讓溼氣加重;

3. 適度增強運動,將水溼運化徹底;

4. 喝水要喝對方法,儘可能喝溫開水。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雖然很難,但卻有章可循!

如何“治”溼

那麼,有了溼邪,該怎麼治呢?

中醫治療水溼,秉承了大禹治水的思想,興修水利,讓溼邪順流而下,有地兒可去;還有就是讓氣機流動起來。《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溼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可以說,這就是中醫用來治療水溼的大法。

從人體的體質而言,氣虛和陽虛的人容易患寒證。氣虛質的人容易呼吸短促,喜歡安靜,不願多說話;容易感冒; 常感乏力;情緒不穩定。可以多吃點補益脾胃的食物,比如黃豆、白扁豆、大棗、桂圓、香菇等,少吃耗氣的東西,如蘿蔔、空心菜等;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劇烈運動;可以按摩足三裡穴, 藥物可以選用玉屏風散加減調理。

陽虛質的人怕冷、性格也多是內向、安靜,不喜熱鬧。可多吃牛肉、羊肉、生薑、辣椒等補陽作用的食物,少吃黃瓜、西瓜、冬瓜等;生活上要注意保暖,多聽聽激昂、亢奮、進取的音樂; 可以經常按摩氣海穴、關元穴、足三裡穴、湧泉穴;藥物方面可以吃點金匱腎氣丸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