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 唐家璇等:改善與發展中日關係

中日關係 唐家璇 王偉光 日本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8-30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改善與發展中日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鄧之湄)8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日本駐華大使橫井裕代表日本方面致賀詞。原國務委員、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日本眾議院原議長、自民黨原總裁、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河野洋平出席會議並分別作基調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主持大會開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全國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武寅,中聯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劉洪才,日本眾議院議員、原防衛大臣、自民黨原副幹事長中谷元等中外嘉賓出席開幕式。中日雙方友好人士、專家學者及媒體代表等150餘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王偉光在致辭中指出,作為永遠都搬不走的鄰居,過去的45年,中日兩國關係在政治、經濟、人文交流等各領域、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也經歷了複雜的波折和極為嚴峻的考驗。中日關係45年來之所以能夠長足發展,得益於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得益於中日兩國人民一直堅守和平、友好、合作的戰略大方向,並常年堅持不懈、紮紮實實的努力。我們今天紀念邦交正常化45週年,就是為了加強發展兩國關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重溫邦交正常化的初衷,為了腳踏實地的推動中日關係更好地發展,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王偉光對中日關係的現狀作出了深刻分析:“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特別是近五年來,隨著國際和地區格局的深刻演變,中日兩國各自的發展變化,在機遇不斷增多的同時,中日關係也一度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危險境地,兩國間政治互信缺失、國民感情薄弱等一些深層次問題日益凸顯。究其根源,在於日本國內個別人和個別勢力頑固堅持錯誤的歷史觀,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的快速發展,忘記了邦交正常化的初衷,動搖了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言行不一,不講規矩,不顧兩國關係大局,企圖渲染‘中國威脅論’以撈取個人和個別政治勢力的政治資本。對此,中方始終維護兩國關係大局,在保持冷靜剋制的同時多方努力,促使日方與我相向而行。在新的歷史時期,雙方應該認識到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隨著中國日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日雙邊關係的外溢效應日益凸顯,兩國關係的良好發展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福祉,更是亞洲和世界之幸事。”

王偉光還就發展中日關係提出了推動中日關係穩定改善和發展的總規矩,即從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的歷史經驗中汲取養分,在“信”、“實”、“合”三個字上下功夫的重要觀點。

“信”即政治互信、誠實守信。雙方應該在維護既有的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基礎上增強政治互信;日方應該避免言行不一,在歷史和臺灣問題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中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用是道德底限,《易經》中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不講信用的政治家不會有好下場,希望日本國內某些人和某些勢力能夠認識到言行一致對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實”即腳踏實地、重在落實。雙方應該發揚釘釘子精神,不打折扣地落實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希望日方把改善中日關係的意願更多體現在政策和行動當中。

“合”即務實合作、創新合作。雙方應該創新經貿合作模式,探討中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可行性方案,拓展在文化、媒體、青少年交流等多領域的合作基礎,增進民間友好。日方應該正確認識中國發展大勢和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利用好中國發展的大好機遇。只要中日雙方不忘邦交正常化和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初衷,重信守諾,腳踏實地,中日關係就一定能化危為機,得到穩定改善與發展,創造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合作機遇。

唐家璇在基調報告中分析了兩國關係走過的風雨歷程。他指出,45年來中日關係成就顯著,但發展歷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走過不少彎路,遭遇過十分嚴峻的挑戰。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受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兩國間一些深層次問題趨於突出,加上日方在有關敏感問題上採取錯誤舉措,導致中日新老矛盾集中爆發,利益碰撞更加激烈,兩國戰略互信明顯缺失,國民感情降至低點。近年來,一些雙邊矛盾還呈現外溢趨勢,突出表現為日本在國際場合炒作南海等問題對中國進行牽制,兩國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競爭突出。

唐家璇進一步指出:“中日關係45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反覆揭示了幾條重要道理,值得汲取。一是要牢牢把握中日和平友好的正確方向,雙方秉持和平友好初心,堅定不移地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二是要堅定維護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集中體現在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上,其核心是兩國領導人就歷史、臺灣、釣魚島等重大問題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諒解。要確保兩國關係行穩致遠,就必須重信守諾,切實按照原則和規矩辦事,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三是要始終著眼大局排除各種雜音和干擾。應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日關係,‘不畏浮雲遮望眼’,不因一時一事而偏離正確發展軌道,確保兩國關係安全、健康運行。”

隨後,唐家璇提出雙方推動中日關係朝著正確方向改善發展的努力重點:第一,樹立正確認識,增進政治互信。雙方可以抓住今明兩年重要契機,加強對中日關係的頂層設計和高層引領,保持政府、政黨和會議交流,開展外交當局、防務安全領域對話,及時就雙邊關係中的重大問題、各自內外政策和發展走向進行深入對話與溝通,化解彼此疑慮,防止戰略誤判,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讓彼此走的更近,而不是漸行漸遠。第二,著眼大局長遠,管控矛盾分歧。中日關係既有歷史糾葛,又牽涉現實分歧。歷史和臺灣問題是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今年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80週年的敏感年份,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和迄今承諾,慎重妥善處理歷史和臺灣問題。當前東海和釣魚島存在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和挑戰,容易引發不測事態。雙方應切實遵循四點原則共識有關精神,做好危機管控,共同維護東海和平穩定。南海形勢目前已趨穩降溫,日方應順應南海形勢出現的積極變化,為地區的和平穩定多發揮建設性作用。第三,深化經貿合作,謀求互利共贏。雙方應積極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進程,推動區域一體化。“一帶一路”是中日開展合作的新平臺和“試驗田”。亞洲合作離不開中日兩國的參與。只有中日攜手,亞洲合作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順。第四,加強友好交流,增進國民感情。這些年中日國民感情下滑較為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雙方應發揚中日民間友好傳統,為增進相互瞭解和友好感情多做實事,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有效拉近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心理距離。

作為著名知華友華政治家,河野洋平在基調報告中重申了他堅持一箇中國立場,正確認識過去的歷史,希望健康穩定地發展與中國關係的一貫主張。他回顧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歷程,感念45年前中日領導人為推動兩國關係向好發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克服的重重阻礙,呼籲兩國民眾“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當年兩國領導人推動中日友好的信念與決心,共同為改善當前中日關係作出貢獻。

其他中外嘉賓也在演講中表達了將當前脆弱敏感的中日關係往良性發展方向推動的希望,並提出進一步加強中日民間交流,特別是青少年交流,夯實中日關係的民意基礎。

“我的家鄉日本高知縣有一個公園,公園裡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日中不再戰’幾個字,每年9月18日石碑前都會舉行紀念儀式,教人們銘記歷史。”中谷元表示,兩國青少年也要在心中種下“日中不再戰”的種子,“我們要保護好兩國前輩好不容易開掘出的‘和平的水源’,將和平的信念銘記在心,否則未來我們將無水可喝”。

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宣讀了作為國家對日研究智庫的“發展中日關係的六點基本見解”:一、正視歷史,面向未來;二、恪守原則,積累互信;三、經濟合作,互利共贏;四、加強往來,和諧共處;五、求同存異,化解矛盾;六、平等相待,世代和平。

8月27日,此次研討會包含“中日民間交往與文化交流”、“中日關係從歷史走向未來”、“中日經濟發展與經貿合作”、“中日地方交流與企業合作”等四個單元的全體大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如期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鄧之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