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想起小時候家人團聚的夜晚,也許有一輪圓月高懸,桃木方桌,冰皮月餅,紅磚鋪成的院子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那時婆娑的影子下納涼,小竹凳白汗衫,大人的話全都往天上飄,多少年都不會落下來。

我還未出過遠門,未想過離家的滋味。少年終究上層樓,在時光的一閃念之後,也漸漸體證了思鄉的意義。為著那些舌尖上的掛念,我們盼望歸家,想著來自家鄉的冬筍與牛腩。也為著那些起自塵土的磊落人情,每每回家,自有一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快感。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想起小時候家人團聚的夜晚,也許有一輪圓月高懸,桃木方桌,冰皮月餅,紅磚鋪成的院子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那時婆娑的影子下納涼,小竹凳白汗衫,大人的話全都往天上飄,多少年都不會落下來。

我還未出過遠門,未想過離家的滋味。少年終究上層樓,在時光的一閃念之後,也漸漸體證了思鄉的意義。為著那些舌尖上的掛念,我們盼望歸家,想著來自家鄉的冬筍與牛腩。也為著那些起自塵土的磊落人情,每每回家,自有一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快感。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歸家,脣齒輕啟念出的兩個字,之於異鄉的遊子常是不可得的故鄉,是鄉音恆久的呼喚。

中秋月圓,人也該團圓。老祖宗們在中華血脈裡留下大團圓的傳統,於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都是喜悅而節制的圓滿。每次假期臨近,家的意象便漸漸明晰,不再只是一個虛設。我開始勾勒故土上的每一塊瓦片,山間林下的每一根草稞,心已經準備好踏上去往來路的歸程,一念起,萬水千山。

中秋是祖宗曆法為遊子提供的絕好藉口,堅定了他們搖擺的信念,讓這些人兒在前行的途還能尋回來路,還能一睹故去的容貌,一聽多年前的迴音。團圓固然是好的,但團圓本身並不圓滿。所以古人還在數千年的低迴中不斷慨嘆,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欲說還休,才有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以幻作真。發相思之愁,寄不可歸之情。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想起小時候家人團聚的夜晚,也許有一輪圓月高懸,桃木方桌,冰皮月餅,紅磚鋪成的院子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那時婆娑的影子下納涼,小竹凳白汗衫,大人的話全都往天上飄,多少年都不會落下來。

我還未出過遠門,未想過離家的滋味。少年終究上層樓,在時光的一閃念之後,也漸漸體證了思鄉的意義。為著那些舌尖上的掛念,我們盼望歸家,想著來自家鄉的冬筍與牛腩。也為著那些起自塵土的磊落人情,每每回家,自有一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快感。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歸家,脣齒輕啟念出的兩個字,之於異鄉的遊子常是不可得的故鄉,是鄉音恆久的呼喚。

中秋月圓,人也該團圓。老祖宗們在中華血脈裡留下大團圓的傳統,於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都是喜悅而節制的圓滿。每次假期臨近,家的意象便漸漸明晰,不再只是一個虛設。我開始勾勒故土上的每一塊瓦片,山間林下的每一根草稞,心已經準備好踏上去往來路的歸程,一念起,萬水千山。

中秋是祖宗曆法為遊子提供的絕好藉口,堅定了他們搖擺的信念,讓這些人兒在前行的途還能尋回來路,還能一睹故去的容貌,一聽多年前的迴音。團圓固然是好的,但團圓本身並不圓滿。所以古人還在數千年的低迴中不斷慨嘆,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欲說還休,才有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以幻作真。發相思之愁,寄不可歸之情。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志摩說:“月光有一種神祕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疇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

古人還能常在中秋月圓之際發出“千里共嬋娟”的祝願,而現在人們早已不看嬋娟了。我戲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非常餓。”甫一離家,便如蓬草浮萍,總期待向一些事物託付情思,遙寄家鄉。捫胃自問後,食物往往是唯一的承載。我們變得越來越實際了,從前的月光已再難讓人生髮情思,吃到肚子裡的才是踏實的故鄉。南北飲食差異之大,讓我常在吃著抄手的時候想念餛飩,吃著湯圓的時候想念豬肉蔥餡的水餃。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想起小時候家人團聚的夜晚,也許有一輪圓月高懸,桃木方桌,冰皮月餅,紅磚鋪成的院子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那時婆娑的影子下納涼,小竹凳白汗衫,大人的話全都往天上飄,多少年都不會落下來。

我還未出過遠門,未想過離家的滋味。少年終究上層樓,在時光的一閃念之後,也漸漸體證了思鄉的意義。為著那些舌尖上的掛念,我們盼望歸家,想著來自家鄉的冬筍與牛腩。也為著那些起自塵土的磊落人情,每每回家,自有一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快感。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歸家,脣齒輕啟念出的兩個字,之於異鄉的遊子常是不可得的故鄉,是鄉音恆久的呼喚。

中秋月圓,人也該團圓。老祖宗們在中華血脈裡留下大團圓的傳統,於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都是喜悅而節制的圓滿。每次假期臨近,家的意象便漸漸明晰,不再只是一個虛設。我開始勾勒故土上的每一塊瓦片,山間林下的每一根草稞,心已經準備好踏上去往來路的歸程,一念起,萬水千山。

中秋是祖宗曆法為遊子提供的絕好藉口,堅定了他們搖擺的信念,讓這些人兒在前行的途還能尋回來路,還能一睹故去的容貌,一聽多年前的迴音。團圓固然是好的,但團圓本身並不圓滿。所以古人還在數千年的低迴中不斷慨嘆,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欲說還休,才有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以幻作真。發相思之愁,寄不可歸之情。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志摩說:“月光有一種神祕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疇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

古人還能常在中秋月圓之際發出“千里共嬋娟”的祝願,而現在人們早已不看嬋娟了。我戲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非常餓。”甫一離家,便如蓬草浮萍,總期待向一些事物託付情思,遙寄家鄉。捫胃自問後,食物往往是唯一的承載。我們變得越來越實際了,從前的月光已再難讓人生髮情思,吃到肚子裡的才是踏實的故鄉。南北飲食差異之大,讓我常在吃著抄手的時候想念餛飩,吃著湯圓的時候想念豬肉蔥餡的水餃。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食味》裡這麼唱:“都城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遠隔數千公里,我與家鄉的唯一聯結似乎也只有這存於記憶裡的食味了。至於天上高懸的月亮,我怕也沒有時間去看它一看。家人此刻圍桌團坐,該是又煮起了蔥餡兒的水餃,浮汆起來的餃子由嬸嬸澆上一瓢水,還唸叨著上高三的堂妹,父親衝全家人顯擺一下自己的弓箭,爺爺說今天下午又釣了幾尾草魚。

但我們都不看月亮了。

早就不看了。

"

月色很美,不知我們看到的是否為同一個月亮,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明天,又是中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卻成了如今思念的見證。

明天又是中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想起小時候家人團聚的夜晚,也許有一輪圓月高懸,桃木方桌,冰皮月餅,紅磚鋪成的院子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那時婆娑的影子下納涼,小竹凳白汗衫,大人的話全都往天上飄,多少年都不會落下來。

我還未出過遠門,未想過離家的滋味。少年終究上層樓,在時光的一閃念之後,也漸漸體證了思鄉的意義。為著那些舌尖上的掛念,我們盼望歸家,想著來自家鄉的冬筍與牛腩。也為著那些起自塵土的磊落人情,每每回家,自有一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快感。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歸家,脣齒輕啟念出的兩個字,之於異鄉的遊子常是不可得的故鄉,是鄉音恆久的呼喚。

中秋月圓,人也該團圓。老祖宗們在中華血脈裡留下大團圓的傳統,於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都是喜悅而節制的圓滿。每次假期臨近,家的意象便漸漸明晰,不再只是一個虛設。我開始勾勒故土上的每一塊瓦片,山間林下的每一根草稞,心已經準備好踏上去往來路的歸程,一念起,萬水千山。

中秋是祖宗曆法為遊子提供的絕好藉口,堅定了他們搖擺的信念,讓這些人兒在前行的途還能尋回來路,還能一睹故去的容貌,一聽多年前的迴音。團圓固然是好的,但團圓本身並不圓滿。所以古人還在數千年的低迴中不斷慨嘆,才有了“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欲說還休,才有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以幻作真。發相思之愁,寄不可歸之情。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志摩說:“月光有一種神祕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疇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

古人還能常在中秋月圓之際發出“千里共嬋娟”的祝願,而現在人們早已不看嬋娟了。我戲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非常餓。”甫一離家,便如蓬草浮萍,總期待向一些事物託付情思,遙寄家鄉。捫胃自問後,食物往往是唯一的承載。我們變得越來越實際了,從前的月光已再難讓人生髮情思,吃到肚子裡的才是踏實的故鄉。南北飲食差異之大,讓我常在吃著抄手的時候想念餛飩,吃著湯圓的時候想念豬肉蔥餡的水餃。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食味》裡這麼唱:“都城在這紛繁的時代裡不變的是鄉愁。”

遠隔數千公里,我與家鄉的唯一聯結似乎也只有這存於記憶裡的食味了。至於天上高懸的月亮,我怕也沒有時間去看它一看。家人此刻圍桌團坐,該是又煮起了蔥餡兒的水餃,浮汆起來的餃子由嬸嬸澆上一瓢水,還唸叨著上高三的堂妹,父親衝全家人顯擺一下自己的弓箭,爺爺說今天下午又釣了幾尾草魚。

但我們都不看月亮了。

早就不看了。

中秋,你還看月亮嗎?還記得小時的那種感覺嗎?

Q:對於美好的節日,我們都有無限的憧憬與期待,今年中秋,你是怎樣度過的?看看網友們神回覆!

@mua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只有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才會圓一次,於是每一年八月十五,我都盼著有好天氣希望能看到黃澄澄的月亮,忘了後來是誰告訴我,其實月亮每個月都會圓一次,而對於那時的我來說,一家子坐在一起吃月餅看月亮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年復一年過節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淡,中秋的意義好像從團圓變成了能擁有小長假的一口喘息,許多人藉著著一口氣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家鄉卻變成了異鄉,八月十五啊,還是想溫一壺黃酒蒸幾隻肥蟹,把月餅切好後搬一把藤椅坐在老家的院子裡,藉著桂花的香氣,抬頭看一眼天上的月亮。

@rally

今年是第一次出遠門,也是第一次離開家這麼久,所以中秋放假回家,我真的特別激動,想到可以見到爸爸媽媽,心裡就舒服得很。

@默

每年中秋都是要回家的,即使這樣,感覺自己回家一年比一年要有感觸的多,只希望珍惜現在的日子,多陪陪家人,真的覺得他們開心我就高興。

@刺蝟你這兩個大褲衩

前幾天回家,雖然說不上有多開心,但是想到能見到弟弟,還是挺激動的。上學一個多月了,沒見到他還真是挺想他的。希望弟弟慢慢長大。

@啊哈

我和我沒歸家的的舍友們在學校外的小吃店聚了一餐,我們話家常,聊心事。晚上,我們買了月餅,坐在大操場賞月,月色很美,月亮也很大很圓。我們的家人想必此刻也正圍坐在桌前賞月呢。

@一花一世界

過去三年時間我最討厭過中秋節,自己一人獨自一人在外漂流,白天還好,夜晚就只好獨坐在樓梯階上看星星,聽海的呼喚,人海風肆意吹散著自已的頭髮,向著遠方的家人,默默地為他們祈禱著,祝福著,現在我不再討厭中秋節了,想過的有意義,你可以利用假期去做義工,還可以到福利院幫忙照顧老人,等等......


來,一起來說說,中秋,你是怎麼過的?現在的中秋和以前的中秋有什麼區別?大家來討論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