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鄒建明說,作為京劇團演出場地,實驗劇場留給自己最多的記憶來自“厲家班”。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鄒建明說,作為京劇團演出場地,實驗劇場留給自己最多的記憶來自“厲家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厲家班·慧字輩經典劇目《平貴別窯》。

“前兩年京劇團厲慧森先生去世,赫赫有名的厲家班就徹底謝幕啦。雖然重慶是川劇大本營,但要承認的是當年厲家班名氣更大,班主厲彥芝是厲慧森父親,1936年在上海創辦,抗戰時期享譽全國,後來避戰亂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最後落戶紮根於重慶,並在1956年整體轉製成立了重慶市京劇團,那時登臺的主要是厲家班二代,即班主厲彥芝的兒女們。”

除了演戲,實驗劇場也曾是解放碑一帶頗有人氣的電影院。渝中區文管所曾考證,實驗劇場與電影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同一年,重慶也有了最好的電影放映記錄: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地點是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正是實驗劇場所在的位置。據說,這第一次放映電影影響不大,持續約半月,山城民眾頭一回看稀奇,搞不懂為啥大活人會出現在白布上,認為是洋人玩的妖術,於是很快停映。

勝利劇場

1951年得勝大舞臺更名而來,1985年左右停業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鄒建明說,作為京劇團演出場地,實驗劇場留給自己最多的記憶來自“厲家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厲家班·慧字輩經典劇目《平貴別窯》。

“前兩年京劇團厲慧森先生去世,赫赫有名的厲家班就徹底謝幕啦。雖然重慶是川劇大本營,但要承認的是當年厲家班名氣更大,班主厲彥芝是厲慧森父親,1936年在上海創辦,抗戰時期享譽全國,後來避戰亂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最後落戶紮根於重慶,並在1956年整體轉製成立了重慶市京劇團,那時登臺的主要是厲家班二代,即班主厲彥芝的兒女們。”

除了演戲,實驗劇場也曾是解放碑一帶頗有人氣的電影院。渝中區文管所曾考證,實驗劇場與電影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同一年,重慶也有了最好的電影放映記錄: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地點是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正是實驗劇場所在的位置。據說,這第一次放映電影影響不大,持續約半月,山城民眾頭一回看稀奇,搞不懂為啥大活人會出現在白布上,認為是洋人玩的妖術,於是很快停映。

勝利劇場

1951年得勝大舞臺更名而來,1985年左右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勝利劇場原址。

實驗劇場朝二十九中方向前行百來米,到了462路公交總站夫子池路口,“我們小時候這裡是2路電車總站,過去曾是重慶市越劇團所在地,再早則是有名的大眾遊藝園”,鄒建明指著夫子池一街之隔正對的中華巷,笑說,“巷口以前有川劇團宿舍,也就是我家了。”

川劇團宿舍背面,靠近大同路的街口“和平藥房”的位置,是我們探訪的最後一個目標——勝利劇場。“越劇團團址在夫子池,駐場演出則是街對面的勝利劇場。”鄒建明說,“和平藥房幾個大字招牌就是以前劇場大門的方向,比較好玩的是,這個劇場雖然後來歸了越劇團,但更早則是京劇、川劇唱主角。”

原來,勝利劇場原名得勝大舞臺,是京劇名家劉玉山率領的“劉家班”於1942年在第三劇場的基礎上改建的;1951年,得勝川劇團接管後改名為勝利劇場;1952年為市文化局接管,成為勝利川劇團與光明越劇團(重慶市越劇團前身)常年演出場所,後來成為重慶市越劇團專屬劇場;1985年後,劇場成為危房,停止營業。

“勝利劇場相當於就在我家隔壁,最早演京劇、川劇時我都沒趕上,記憶都來自後來演出的越劇。”鄒建明隱約記得,1970年代前期,重慶市越劇團一批現代戲曾在此上演,“像《海島女民兵》《李雙雙》這些,大家知道越劇以前都是全女班,小生也是女演員,但當時為了適應演現代戲的需要,越劇團還從川劇院引進了幾位男小生,實現男女合演,這樣就為柔美的越劇藝術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鄒建明說,作為京劇團演出場地,實驗劇場留給自己最多的記憶來自“厲家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厲家班·慧字輩經典劇目《平貴別窯》。

“前兩年京劇團厲慧森先生去世,赫赫有名的厲家班就徹底謝幕啦。雖然重慶是川劇大本營,但要承認的是當年厲家班名氣更大,班主厲彥芝是厲慧森父親,1936年在上海創辦,抗戰時期享譽全國,後來避戰亂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最後落戶紮根於重慶,並在1956年整體轉製成立了重慶市京劇團,那時登臺的主要是厲家班二代,即班主厲彥芝的兒女們。”

除了演戲,實驗劇場也曾是解放碑一帶頗有人氣的電影院。渝中區文管所曾考證,實驗劇場與電影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同一年,重慶也有了最好的電影放映記錄: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地點是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正是實驗劇場所在的位置。據說,這第一次放映電影影響不大,持續約半月,山城民眾頭一回看稀奇,搞不懂為啥大活人會出現在白布上,認為是洋人玩的妖術,於是很快停映。

勝利劇場

1951年得勝大舞臺更名而來,1985年左右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勝利劇場原址。

實驗劇場朝二十九中方向前行百來米,到了462路公交總站夫子池路口,“我們小時候這裡是2路電車總站,過去曾是重慶市越劇團所在地,再早則是有名的大眾遊藝園”,鄒建明指著夫子池一街之隔正對的中華巷,笑說,“巷口以前有川劇團宿舍,也就是我家了。”

川劇團宿舍背面,靠近大同路的街口“和平藥房”的位置,是我們探訪的最後一個目標——勝利劇場。“越劇團團址在夫子池,駐場演出則是街對面的勝利劇場。”鄒建明說,“和平藥房幾個大字招牌就是以前劇場大門的方向,比較好玩的是,這個劇場雖然後來歸了越劇團,但更早則是京劇、川劇唱主角。”

原來,勝利劇場原名得勝大舞臺,是京劇名家劉玉山率領的“劉家班”於1942年在第三劇場的基礎上改建的;1951年,得勝川劇團接管後改名為勝利劇場;1952年為市文化局接管,成為勝利川劇團與光明越劇團(重慶市越劇團前身)常年演出場所,後來成為重慶市越劇團專屬劇場;1985年後,劇場成為危房,停止營業。

“勝利劇場相當於就在我家隔壁,最早演京劇、川劇時我都沒趕上,記憶都來自後來演出的越劇。”鄒建明隱約記得,1970年代前期,重慶市越劇團一批現代戲曾在此上演,“像《海島女民兵》《李雙雙》這些,大家知道越劇以前都是全女班,小生也是女演員,但當時為了適應演現代戲的需要,越劇團還從川劇院引進了幾位男小生,實現男女合演,這樣就為柔美的越劇藝術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勝利劇院上演過不少越劇傳統劇目。

等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越劇傳統戲出現在勝利劇場的舞臺,“改革開放以後,重慶越劇迎來了第二春,恢復了大批傳統戲,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孟麗君》等,那時山城還有很多來自江浙一帶的‘下江人’,他們因為抗戰或者支援三線建設來重慶,越劇對他們來說是鄉音,因此非常有感情,他們也成為勝利劇場觀眾的主力軍。”

如今的解放碑一帶以美食、旅遊產業居多,文化設施大多搬到功能性更強、建築更美觀的新劇場去了,我們希望這段老龍門陣帶你穿越歷史長河,體會昔日回憶。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趙欣 攝影 高科

"

“有時候,你的城市看起來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變顏色。我看著身邊擦過的神祕人群,瞬時覺得他們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文學大師帕慕克這樣回憶他的生長之地。

城市的變遷,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宴席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剛剛好的時間點上,等到了你的出現,你記住了的那一刻,留駐成永遠的印象。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老解放碑”鄒建明。

對於老市中區(今渝中區)解放碑下長大的本土知名文化推手、美食家、生活家鄒建明來說,八一路一帶記錄了他的成長,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又像潮水一樣褪去,每個人都在覓食的樣子,匆匆忙忙,淺嘗輒止,好像不吃點什麼就對不起來過重慶一趟。”站在解放軍影劇院依然高大的外牆下,61歲的鄒建明看著八一路川流不息的人浪輕聲感慨,神情寫滿追憶,像在自說自話。

本期我們的老街龍門陣,跟隨這位情懷滿滿的“老解放碑”開場了……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2006年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原址。

“今天這裡是吃貨趨之若鶩的好吃街,我小時候,這一帶可是重慶最有文藝範的地方。”我們約在一個週末的早上,碰頭地點正是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說起今天探訪的行程,鄒建明爛熟於胸,如數家珍:

“我們現在面前的解放軍影劇院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八一路鄒容路那個拐拐,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再多走幾步,鄒容路頭頭上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中華路青年路路口,還有實驗劇場……那年代隨時都有演出,感覺街上到處都是文化人。”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在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抬頭打量起這座“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即使在四周充斥著擴音器嘈雜的叫賣聲裡,這棟建築也不失某種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不過,與記憶裡的樣子不一樣的是,過去正立面正中招牌上是“解放軍影劇院”六個殷紅大字,一枚鮮豔的五角星位於中央,如今已被“八一好吃街”的匾額取代。

“最好”在哪裡?鄒建明解釋,要從場館設施的硬件和演出劇目的軟件兩方面來說。“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

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的體量顯得比較搶眼,“正門也是今天的位置,進去之後是挑高10多米大概有4層樓高度的劇場主體,劇場兩邊還各有一棟5層樓和4層樓的建築,畢竟是解放軍部隊配套的場館,相當氣派。”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好吃街。

不過,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回來,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只剩下了建築空殼,臨街的門面和劇場內部都成了好吃街店鋪,文藝範的面子還有,卻早沒了底子。

鄒建明第一次來到解放軍影劇院是在1970年代,“我父親是川劇演員,我從小也在劇場長大,但解放軍影劇院跟其他劇場太不一樣,比如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我在這裡最早看的演出是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後來還有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都是當時重慶最有影響的劇目,鬧熱得很。”

鄒建明的父親鄒西池,是重慶川劇界有名的“小叫天”,他也曾多次給兒子回憶當年的盛況,“記得我父親說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天天都有好幾場,那時沒啥別的娛樂形式,劇場上座率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這座部隊配套劇院還接待過不少外地名家名團,“包括中國京劇院、周信芳劇團、尚小云劇團、荀慧生劇團、廣東粵劇院、上海越劇院……等等,外地戲曲院團到重慶來幾乎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演戲,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乾脆就改成了電影院,直到2006年。”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1995年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重慶劇場原址。

“我個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僅次於解放軍影劇院的,應該就是重慶劇場了。”我們跟著鄒建明從八一路拐到鄒容路,再朝人民公園方向再走幾步,僅僅兩分鐘路程,來到了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這裡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

“按理說,我對重慶劇場的評價應該要偏心些。”他笑著解釋,自己是川劇團子弟,而重慶劇場正是當年重慶川劇演出最重要的場所,“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是又新大戲院,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原來的川劇一團,包括原西南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以及後來出去川劇一團二團合併組建的重慶市川劇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可惜1995年拆除,修了現在的半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又新科班”全體科生合影。

提到又新大戲院,熟悉重慶川劇掌故的鄒建明,又多提了幾句,“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身為川劇團子弟,鄒建明可以很方便的混進重慶劇場蹭戲,他在這裡度過的夜晚顯然要遠遠多於解放軍影劇院。在他印象裡,這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有著與山城氣質迥異的樣貌,“進劇場就是兩扇門,接著要穿過左手邊一條優美的長廊,像走進了江南園林,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900多座,那個年代喲還用上了紅布椅子,看場戲真的好安逸。”

與重慶劇場一起消亡於舊城改造中的,還有整個街區最有老重慶味道的一家茶館,“劇場斜對面,鄒容路五一路口那裡有家規模很大的老茶館,蓋碗茶一角五,每天都是滿座,為什麼有人氣呢?因為挨著劇場嘛,很多老藝人喜歡在這裡泡茶,也帶動了看戲的票友來坐坐,茶館的老虎灶常年燒著開水,我還是小娃兒,父親經常喊我過來打水回家。”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留給鄒建明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在這裡看過無數川劇,數量太多記不清了,我覺得最最值得一說的,是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了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嘖嘖,當時重慶劇場好風光。”

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鄒建明回憶,“我那時13歲,也不太懂話劇藝術,也對陣容到底多強大沒概念,只曉得父親說北京來了大藝術家,父親尤其推崇英若誠先生,說他是老一輩演員中唯一精通英文的,很了不起,《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大概上世紀80年代後期川劇演出就比較少了,大劇場放電影,小劇場鐳射錄像,很不景氣。”鄒建明說,因為劇場屬於川劇院,拆除修了半島國際後物業方還撥給川劇院幾層樓,一部分做辦公,一部分開了巴渝茶樓,“當時也表演一些變臉、摺子戲之類,一度吸引過一些懷舊的市民。”

我們乘電梯上到巴渝茶樓曾經的大堂,此處已成為某銀行食堂,後廚正在忙碌,午飯時間即將開場。

實驗劇場

1951年由青年館更名而來,2010年左右拆除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原址。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我們掉頭下坡繼續尋訪。經過解放碑重慶書城左手上行,青年路與中華路交匯的路口有一片圍牆圍住的工地,曾經的實驗劇場就在這裡。

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但是青年館具體建於哪一年,現在沒看到有資料明確記載,從它被叫做實驗劇場開始,這裡就是重慶市京劇團演出場地,就像重慶劇場跟川劇團的關係。”

實驗劇場建築已經蕩然無存,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也看不分明,但事實上,區別於解放軍影劇院,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經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鄒建明笑說,“實驗劇場挨著的以前中華路小學這一片拆得算晚的了,至今還沒完成開發。”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鄒建明說,作為京劇團演出場地,實驗劇場留給自己最多的記憶來自“厲家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厲家班·慧字輩經典劇目《平貴別窯》。

“前兩年京劇團厲慧森先生去世,赫赫有名的厲家班就徹底謝幕啦。雖然重慶是川劇大本營,但要承認的是當年厲家班名氣更大,班主厲彥芝是厲慧森父親,1936年在上海創辦,抗戰時期享譽全國,後來避戰亂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最後落戶紮根於重慶,並在1956年整體轉製成立了重慶市京劇團,那時登臺的主要是厲家班二代,即班主厲彥芝的兒女們。”

除了演戲,實驗劇場也曾是解放碑一帶頗有人氣的電影院。渝中區文管所曾考證,實驗劇場與電影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同一年,重慶也有了最好的電影放映記錄: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地點是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正是實驗劇場所在的位置。據說,這第一次放映電影影響不大,持續約半月,山城民眾頭一回看稀奇,搞不懂為啥大活人會出現在白布上,認為是洋人玩的妖術,於是很快停映。

勝利劇場

1951年得勝大舞臺更名而來,1985年左右停業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勝利劇場原址。

實驗劇場朝二十九中方向前行百來米,到了462路公交總站夫子池路口,“我們小時候這裡是2路電車總站,過去曾是重慶市越劇團所在地,再早則是有名的大眾遊藝園”,鄒建明指著夫子池一街之隔正對的中華巷,笑說,“巷口以前有川劇團宿舍,也就是我家了。”

川劇團宿舍背面,靠近大同路的街口“和平藥房”的位置,是我們探訪的最後一個目標——勝利劇場。“越劇團團址在夫子池,駐場演出則是街對面的勝利劇場。”鄒建明說,“和平藥房幾個大字招牌就是以前劇場大門的方向,比較好玩的是,這個劇場雖然後來歸了越劇團,但更早則是京劇、川劇唱主角。”

原來,勝利劇場原名得勝大舞臺,是京劇名家劉玉山率領的“劉家班”於1942年在第三劇場的基礎上改建的;1951年,得勝川劇團接管後改名為勝利劇場;1952年為市文化局接管,成為勝利川劇團與光明越劇團(重慶市越劇團前身)常年演出場所,後來成為重慶市越劇團專屬劇場;1985年後,劇場成為危房,停止營業。

“勝利劇場相當於就在我家隔壁,最早演京劇、川劇時我都沒趕上,記憶都來自後來演出的越劇。”鄒建明隱約記得,1970年代前期,重慶市越劇團一批現代戲曾在此上演,“像《海島女民兵》《李雙雙》這些,大家知道越劇以前都是全女班,小生也是女演員,但當時為了適應演現代戲的需要,越劇團還從川劇院引進了幾位男小生,實現男女合演,這樣就為柔美的越劇藝術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勝利劇院上演過不少越劇傳統劇目。

等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越劇傳統戲出現在勝利劇場的舞臺,“改革開放以後,重慶越劇迎來了第二春,恢復了大批傳統戲,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孟麗君》等,那時山城還有很多來自江浙一帶的‘下江人’,他們因為抗戰或者支援三線建設來重慶,越劇對他們來說是鄉音,因此非常有感情,他們也成為勝利劇場觀眾的主力軍。”

如今的解放碑一帶以美食、旅遊產業居多,文化設施大多搬到功能性更強、建築更美觀的新劇場去了,我們希望這段老龍門陣帶你穿越歷史長河,體會昔日回憶。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趙欣 攝影 高科

老街龍門陣|如今吃貨扎堆的解放碑、八一路,50年前有著重慶最文藝的劇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