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娟教授: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讓更多腫瘤患者延長生存

作者:楊亞平

2017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中國腫瘤患者佔全球40%,其中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腫瘤首位。隨著生命科學的不斷進步,腫瘤內科新研究、新理念、新藥物的不斷湧現,給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很多腫瘤患者能夠延長生存時間,甚至得到康復。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崔慧娟教授在緊跟現代腫瘤醫學步伐的同時,不忘傳承祖國醫學精華。她熟悉肺癌中西醫治療進展,能夠按照NCCN指南指導日常肺癌的治療。對肺癌靶向治療的適應證和各種靶向藥物瞭如指掌,在最新的肺癌免疫治療上也有一定的經驗。

中西醫各有所長 發揮優勢是關鍵

在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以及基因檢測技術發展迅速的時代,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有怎樣的優勢和特色?崔教授告訴我們,中醫藥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手段之一,秉承既不落後於西醫,又要發揮中醫藥特色的原則。崔教授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互補優勢,採用國際規範化療方案,將放射治療、免疫治療和中醫內服、外治法(鍼灸等)結合,形成了一套綜合治療。

“無論是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都難免有副反應。雖然西醫也有處理副反應的一些基本原則,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醫除了西醫用藥之外,還有會將中藥結合到治療當中,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肺癌患者化療以後會出現腹脹的情況,嚴重可導致五六天都不排便,醫生檢查聽不到腸鳴音。西醫採取禁食和輸液的方法並不能緩解患者的痛苦,中醫的鍼灸療法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再結合外用藥(消脹散、止吐散)貼在患者肚臍上來緩解腹脹。

中西結合治療肺癌最重要是發揮中醫和西醫各自的特長,作為醫生最重要是瞭解患者的病情去評估制定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根據醫生提供的信息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一概而論的想法並不科學,中西醫結合不但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延長了生存時間,這才能夠實現患者利益最大化。

遵循辨證論治原則 創新科研讓患者受益

靶向藥物上市後,出現了不同於化療的副反應,主要以痤瘡樣皮疹、皮膚乾燥、甲周炎為主。靶向藥減量雖然能夠減小副反應,但是也影響療效。

崔教授不僅在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面已有很深造詣,她還擅長運用中醫學理、法、方、藥對各種腫瘤、放療、化療毒副反應進行辨證論治,有效地提高了腫瘤患者生存質量。

“病人除了皮膚乾燥以外,還有口乾、舌幹、眼乾等症狀,舌乾的患者根本就吃不下飯。”崔慧娟教授從中醫角度分析,這些症狀都屬於中醫的風熱-溼熱-陰虛血虛內燥的症狀,“但這對中醫來說不是難症,中醫早就研究過類似的疾病,一般給患者服用中藥以後,就改善了皮膚乾燥,口乾也緩解了,舌頭和眼睛也好了,這就是中醫的特色。”

2007年她帶領團隊研製了“止癢平膚液”用於TKI類靶向藥物(特羅凱、易瑞沙、凱美納等等)引起的痤瘡樣皮疹,發明了“滋燥養榮顆粒”用於TKI類靶向藥物引起的皮膚乾燥,並應用中藥預防和治療血管抑制劑(阿帕替尼等)引起的手足皮膚反應,改善了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

“中藥一直遵循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我們根據不同肺癌患者的術後症狀用中藥來改善,制定利於患者身體康復的個體化用藥方案。”

崔教授表示,怎麼用中藥減輕、控制免疫副反應,這將是他們下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立足一線是找準中西醫結合的最佳切入點

“目前有好多靶向藥我還沒用到呢,但是很多其他藥物副反應的患者就找我看病了。曾有一位中國患者在美國參加EGFR20突變臨床試驗使用了波齊替尼藥物,結果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副反應。當這位患者找到我的時候,我才知道波齊替尼藥物使用之後會有這麼嚴重的副作用。”崔教授指出,醫學中大家最關注的就是副反應處理,知道副反應就是不會處理。比如腹瀉,西醫的處理方式是以服用易蒙停或者輸液來干預患者腸道的蠕動,中醫的處理方法較緩和一些,是以中藥來減輕副反應。

所以,立足一線、深入臨床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準確找到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的切入點,讓患者獲得最佳的療效。

調整患者免疫功能 減少肺癌的轉移和復發

“術後化療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肺癌的轉移和復發。”

最新研究顯示,有靶點的ⅡB期和三期肺癌患者在手術以後開始吃靶向藥,目的是為了防止肺癌的復發和轉移,術後用中醫中藥調節體質,也是為了防止復發轉移。

肺癌的發生一般都會導致人體內環境的改變,也就是機體免疫功能的紊亂。肺癌患者術後的免疫功能會比術前相對更弱,如果不改善肺癌患者的內環境,就極易發生肺癌轉移和復發的風險。

那麼,一期肺癌患者術後絕對不會復發和轉移嗎?其實不然,崔教授告訴我們,許多一期的肺癌患者在術後照樣發生了復發和轉移,只有真正改善患者整個身體環境,才能做好肺癌復發和轉移的預防。“中醫也正在研究怎麼用中藥來預防復發,預防轉移。”崔教授說到。

對於晚期的肺癌患者,醫生該如何合理制定治療方案?

崔教授建議,首先要明確分期。現在指南對分期的治療非常詳細,所以明確診斷是最主要的。再者,能做基因檢測的一定要做基因檢測。目的就是為了確定患者能否用靶向藥物,能不能用得對,避免化療,減少副反應。

最後對患者而言,能堅持治療,不要放棄。崔教授說,有些患者怕化療和放療的固有觀念,最後耽誤了病情,影響了治療效果。患者對放療和化療的正確認識,比消極等待更能延長生存時間。

博大中醫 赤誠仁心

“我與癌症抗爭了8年,現在每天的身體狀態特別好,不僅可以運動鍛鍊身體,而且睡眠質量也提高了。”

“我是一名肺癌患者的家屬,與家人共同對抗癌症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癌症患友的幫助和鼓勵,讓我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希望大家面對癌症不要盲目治療,科學抗癌,相信醫生,相信自己。”

這些鼓舞人心的話來自一場凝聚了大愛的“愛心互助團”患友會,他們多數為肺癌患者,更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受益者。他們自信勇敢、熱愛生活,可以說作為“愛心互助團”的大家長——崔慧娟教授功不可沒。

“就是為了方便患者瞭解腫瘤知識和最新抗腫瘤藥物、增加患友交流,相互鼓勵。在腫瘤成為慢性病的大形勢下,給大家提供一個傳遞愛心、攜手抗癌的平臺。”崔教授說這就是她組建愛心互助團的初衷。

這個活動從2016年開始每年春秋各舉辦一次已經有4個年頭了,關心愛護這個“大家庭”,崔教授把它當作每年的重要任務之一。

【專家簡介】

崔慧娟教授: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讓更多腫瘤患者延長生存

崔慧娟教授,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導師。

擔任世界中醫聯合會腫瘤經方治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會中醫分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抗癌協會第一屆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中醫藥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抗癌協會癌症及姑息治療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中國新藥雜誌》通訊編委、中華醫學會《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特邀審稿專家。

擅長診療肺癌、腸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主要研究方向為肺癌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及利用中藥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教材2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實用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學》,主編專業著作多部。

科研成果:

1.(2007-2010)首都醫學發展基金課題:老年非小細胞肺癌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

2.(2012.7-2015.9)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專項:外用清熱解毒利溼中藥治療EGFRIs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臨床研究;

3. (2015.7-2018.9)北京市科技計劃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專項,應用“滋燥養榮顆粒”治療EGFRIs相關皮膚乾燥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研究 ;

4.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PLA2G4A基因的IL-6/STAT3信號通路調控的“止癢平膚液”對靶向藥相關皮疹療效的分子機制研究;

5.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外用中藥“止癢平膚液”治療中重度靶向藥相關皮疹的前瞻、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