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後病灶縮小了,為什麼生存期卻比病灶沒縮小的病人更短?

腫瘤 滾蛋吧腫瘤君 癌症 藥品 白血病 肺癌 腫瘤專科醫生 2019-04-19

#滾蛋吧腫瘤君#癌症治療,最關心的是什麼?不用說,當然是療效。患者和家屬關心,醫生同樣關心,就像我們學習會關注成績,這是不用說的。拿化療來說,一個療程化療結束後,病人或家屬跑過來問,療效好不好?有時,化療後抽血腫瘤標誌物上升了,是不是表示沒效了?醫生的答案有時讓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明明是腫瘤標誌物上升了,還不能說腫瘤進展了?為什麼CT明顯寫著腫瘤比以前小了,但還是穩定?怎樣的治療結果可以用作判斷癌症藥物治療效果的標準?這個問題涉及的是癌症藥物治療後的療效評價問題。

腫瘤治療後病灶縮小了,為什麼生存期卻比病灶沒縮小的病人更短?

任何一種藥物肯定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有的病人有效,有的病人則沒有效,沒有效果的就要及時更改治療方案,否則病人得不到好處,承受副作用,還白白浪費錢,所以,療效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癌症經過藥物治療後,怎樣才叫有效果?這個其實要分具體情況,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不能簡單地眉毛鬍子一把抓。

療效有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之分,有不同的觀察指標,比如病人主觀症狀的緩解情況、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客觀緩解率、總生存期、無病生存、無復發生存期、無進展生存期、無病生存期、疾病進展時間、治療失敗時間等。不同的指標,各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要根據腫瘤的類型、藥物的類別、患者的實際情況等來綜合決定。

大家可能把療效評價想得比較簡單,腫瘤有縮小,當然就是有效,沒有縮小或者增大當然就是沒效,哪有那麼複雜?你還不要說,還真挺複雜的,非腫瘤專科的醫生也不一定弄得清楚,何況一般的老百姓。由於這裡主要是針對老百姓的科普,所以不想說得太專業,在這裡也不想列舉一大堆專業的腫瘤療效評價標準,那看著估計會讓大家一頭霧水,如果正在進行抗腫瘤藥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藥物治療等),建議聽從腫瘤專科醫生的的建議,並多和主管醫生諮詢瞭解溝通,讓他根據具體情況給你解釋。

以下主要舉些例子,目的是讓大家瞭解療效評估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和大家平時理解的一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並配合醫生的工作,從而使抗腫瘤治療更順利地進行。

前面說了,療效有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所謂近期療效,從字面上就知道,是當前的、眼前前的、比較近期的治療效果,比如,病人的不舒服症狀是不是緩解了,腫瘤是不是縮小了,這也是病人和家屬最關心最關注的,大多數人所關心的療效指的也是這個近期療效。很多人問,這個藥會不會有效果,問的也正是這個藥會不會緩解病人的不舒服,會不會讓腫瘤縮小控制。

近期療效當然很重要,醫生也同樣關注這個問題,但醫生除了關注這個近期療效,還要關注遠期療效,這個相於比較隱性,很多人容易忽視,因為人的心理是“急功近利”,看重眼前利益,而沒有長遠眼光。什麼是遠期療效?遠期療效,字面上大家也好理解,具體來說,就是生存期,說白了,還可以活多久,這個藥物這個治療可不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很多人會說,腫瘤縮小了,當然就可以延長病人的壽命,這可未必哦。有近期療效,也就是腫瘤縮小或控制了,未必就肯定會延長生存時間。單就近期療效來說,也有不同的層次,有完全緩解(腫瘤全部消失,檢查未見腫瘤),部分緩解(腫瘤明顯縮小了),穩定(腫瘤保持穩定,既沒有縮小也沒有增大),進展(腫瘤明顯增大了,或出現新病灶),這只是一個大概,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腫瘤增大了就一定是沒有效果,而且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標準,比如肺癌和淋巴瘤、白血病就有不一樣的評價標準。鞃向藥物和免疫治療的療效評價標準也應該有所不同。

腫瘤治療後病灶縮小了,為什麼生存期卻比病灶沒縮小的病人更短?

腫瘤在根治性的手術或放療後,由於沒有了可見的病灶,也就是各項檢查均未見腫瘤病灶了,之後進行的治療(化療或靶向藥物治療等)是輔助性的,也就是輔助治療,很顯然,由於沒有可見病灶,輔助治療沒有所謂的近期療效評價的問題,所以輔助治療都是按既定的治療計劃完成既定的治療,比如結腸癌根治術後如果要進行輔助化療,通常就是是半年左右,不存在所謂評價腫瘤是不是縮小的問題,期間有做檢查,是屬於隨訪的一部分,這是終生都要做的,目的是為了瞭解是否有復發。輔助治療的目的正是為了減少將來複發的概率,如果有輔助治療的指徵,不做的人,復發的概率可能高一些,而做了則可能復發風險降低一些,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不是說做了輔助治療就肯定不復,沒做就肯定不復發,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還要做?豈不白做了?當然不是,要不要做輔助治療,是根據之前的臨床試驗的結果,做比不做,會降低多少風險,當然是概率,人生不也是概率嗎?哪有幾個絕對。學習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績的概率,但不是百分之百,我們當然還是會選擇努力學習。

前面說了,肺癌、胃癌等這些實體腫瘤的近期客觀療效評價標準和淋巴瘤、白血病不一樣。而同樣的癌症,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的療效評價並不適合採用同一套標準,因為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和化療藥不同,不能只是以腫瘤大小的變化來作為是否有效的指標,免疫治療就更是這樣。靶向藥物或免疫治療,有時腫瘤暫時縮小並不明顯,並不是表示它的效果不好,但它可能控制的時間長,生存期延長,這其實挺複雜的,現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真正得到普遍認可的靶向藥和免疫藥物療效評價標準。

腫瘤治療後病灶縮小了,為什麼生存期卻比病灶沒縮小的病人更短?

癌症藥物治療效果的判斷評價,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要根據腫瘤類型、藥物類別等來綜合決定,不能簡單地只看表面,腫瘤大小的變化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還需要考慮很多方面,而即便是腫瘤大小變化,也不能簡單地認為腫瘤縮小就一定可以讓病人活更長時間,更不能認為腫瘤沒縮小或不管增大多少都認為是治療沒效了,這是療效評價的簡單粗暴,不利於治療的策略安排,也會導致對醫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甚至導致醫患矛盾,比如,曾經有個晚期肺癌的病人,經過化療,腫瘤沒有縮小,還稍稍增大了一點點,CT上也是這樣寫的,可醫生還是評價為穩定,繼續原方案化療,後來病人家屬居然拿這個來說事,說明明腫瘤沒縮小還增大了,為什麼還不改方案?是不是有什麼居心?其實之前有跟病人和家屬交待過,但他估計沒認真聽,只是一味點頭,事後還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問題,老百姓都是這樣認為的,增大了當然就是沒效了,其實這個問題那有這麼簡單,要看治療目標是什麼,是追求治癒還是隻是姑息治療(根本治不好的癌症,目標也只是暫時控制腫瘤,儘量延長生存時間),而且增大還有個幅度的問題,這個可是有標準的,不是說增大一點點就算進展無效,反過來也一樣,如果腫瘤只是縮小了一點點,也仍然只是算穩定。這就好比,你體重增加或下降了半斤,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仍然是體重穩定。

總之,信任醫生,配合醫生,當然,首先要找到靠譜的專業對路的醫生,很多非腫瘤專科的醫生對腫瘤療效評價也是一笑糊塗帳,所謂隔行如隔山,有時隔專業也如隔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