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倉程路上說程邈

渭南城區有一條貫穿南北的街道,叫倉程路。是為紀念當地兩個創造中國文字的歷史名人。倉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程即程邈,是秦代下邽西關人。

傳說程邈少愛書法,精通文字,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法家之一。曾在秦都咸陽當過縣獄吏,因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了雲陽獄中。

當時刑法嚴酷,獄事紛集,各級官府文書往來頻繁,大多要求又很緊急。秦國通行的篆體字,寫起來很費事。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醞釀推行“書同文”政策,就將這一改革任務交給程邈。程邈比較六國文字利弊,把民間各種書體蒐集在一起,潛心研究,加以改進。把大小篆字裡的圓,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十年後,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字。

秦始皇看了整理的文字,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出來做官,提升為御史。由於程邈原來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做隸書。

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後來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人們就稱之為秦隸。

渭南縣令救曹操

三國時期,渭南地界發生了一場上規模空前絕後的大會戰。雙方參戰人數達數十萬,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便是曹操為平定關中,與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最後決戰,史稱渭南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南下受阻,轉而向西發展。漢獻帝建安十六年,馬超、韓遂等得知曹操將西進關中,合兵共同拒曹,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

這場大戰原是在潼關進行的。曹操扣關,馬超出迎,怎奈馬超迅勇,曹操大敗而走。曹操就想沿渭河而上,包抄馬超後路,以便扭轉敗局。戰場便很快轉移到了渭南地面。《三國演義》記述說,那天,曹操正在渭河岸觀看大軍渡河,馬超軍忽然趕到,曹操深陷絕境。值此危機時刻,渭南縣令丁斐在南山之上,遠遠望見馬超追趕曹操,曹操命懸一線。於是將寨內的牛馬,全部驅趕出來。馬超兵士看見漫山遍野的牛馬,都回身爭奪,無心追趕,曹操因此得以逃脫。

後來曹操巧用離間計,令馬超、韓遂不能結合反抗,殲滅了對方主力,為控制關中局勢和西取漢中創造了條件。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頗受當時與後世的關注。

翟公門前可羅雀

許多人知道“門可羅雀”一詞,卻不知此詞來源於臨渭區。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說:

漢武帝五年至元朔二年,下邽人翟公擔任廷尉,為九卿之一,執掌天下刑獄,位高權重。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天下有識之士,因此家中賓客很多。那個時期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後來翟公因清正廉明,為民請命,有人嫉妒進讒言,被漢武帝罷官在家,賓客均作鳥獸散,甚至繞道而行。一時門外冷冷清清,連以往要好的朋友也不再往來,門外都可以撒網抓麻雀,因此有“門前可羅雀”之說。

後來,翟公官復原職,之前那些賓客又來登門求見。翟公感慨萬端,揮筆題詞,在自已家門上寫了幾行大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世態炎涼,常常如此。這是翟公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自此以後,遐邇相傳,成語“門可羅雀”便由此而來。

唐代為紀念翟公,在縣城東北設有翟公鄉,長慶四年五月為奉景陵,後劃歸奉先縣(今蒲城縣)。翟公冢墓,原在下邽東三十五華里處,曾經被盜,今已不復存在。

張仁願治軍嚴明

張仁願是唐朝華州下邽人(今下邽鎮城南村),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準一同被譽為“下邽三賢”。

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包頭歷史名城,中受降城和拂雲堆

張仁願曾任檢校幽州都督、朔方軍總管等職,拜同中書門下三品。他戍邊多年,號令森嚴,文武兼備,禦敵有方。當時突厥常常攻城掠地,攪得邊疆百姓幾無寧日。張仁願乘突厥後防空虛的機會,奪取沙漠以南的大片土地,並陳明利害,力排眾議,奏請在黃河主要渡口處修建三座受降城,加強防務。唐睿宗恩准後,下詔服役期滿的士兵也不許回家,全部留下築城。

有兩百多名咸陽籍的士兵心懷不滿,開工後離隊逃亡。張仁願下令追捕,不講鄉親情誼,將他們抓獲後全部斬首,殺一做百,全軍上下都為之所震懾。其他士兵們不敢懈怠,夜以繼日,賣力修城,只花了六十天,就築成三城。三城各相距四百餘里,佔據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構成一道堅強的防禦屏障。以後又向北拓地三百餘里,修建烽火臺一千八百所,有效保障了邊境安全,為大唐北疆百姓帶來和平和安樂。每年可節省上億的軍費開支,縮減邊鎮兵數萬人。

傳奇作家白行簡

在今龍背北程村北白氏祖塋,埋葬著白居易的胞弟白行簡。白居易親自為其寫了《墓誌銘》。他以一篇《李娃傳》著稱於世,成為唐傳奇的代表作家。

臨渭區名人軼聞(一)

白行簡是唐代華州下邽人,白居易胞弟。元和二年登進士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九年,入劍南東川節度使盧坦幕府為掌書記。白居易和白行簡兄弟倆,均由其外祖母撫養教育成人。多年互相照顧,感情甚篤。在白居易落難時,白行簡一直陪伴著他。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他東出峽至江州與兄長團聚。白居易授忠州刺史,行簡隨同前往。後白居易入朝,行簡亦授左拾遺,後曾任度支郎中等職。

《舊唐書》說他的“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擅長詩賦,尤善傳奇文學。他根據當時流行的話本《一枝花》,寫成傳奇小說《李娃傳》。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廣為傳播。如今小說戲曲中描寫才子佳人歷盡坎坷而終成眷屬的的故事,實濫觴於此。後人據此改編的劇本《曲江歌女》、《刺目勸學》歷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寶曆二年十二月,白行簡病故,葬於下邽縣義津裡白氏祖塋。白居易為其寫了《墓誌銘》,同時整理其詩文,編成《白郎中集》二十卷。《全唐詩》錄其詩七首,《全唐文》載其賦十八篇,《三夢記》一篇。

縣尉張造護古槐

張造,唐代貞元年間任渭南縣尉。勤政愛民,正直敢言,機智善辯,曾為保護林木,不怕犯上丟官,漫長驛道上幾萬株古槐終於得到保全。

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東都洛陽幾百里長的驛道兩旁,列植著高大茂密的槐樹。朝廷負責管理財政的度支使看中了這批樹,向唐德宗上奏,請求伐樹為宮中製造車輛,另栽小樹。德宗認為可行,責成沿途各縣限期將槐樹統統砍掉。

當時縣尉張造代理渭南縣令,他接到符牒後,認為京城官道古槐是風景林,不應當砍伐。他在符牒上寫了一段話,派人送回給度支使。大意是,造車好木材到處有,何必非用這些萬眾託庇的古樹?保存著古槐,“山川宛然,原野未改”,可保持原來的生態;如果砍伐了古槐,“先秦舊遊,寧宜翦伐?”讓後人如何再能尋到道路呢?思而再三,“運斧操斤,情所未忍”,如何能下得去手,將這麼重要的樹木砍伐呢?

度支使憤怒地將公牒呈給德宗,德宗看後,覺得張造說得有道理,就讓大臣們複議,許多大臣支持張造的意見,於是便將砍伐官道古槐作官車的事情作罷。

從此,這個八品小官名垂青史,被尊稱為“護林縣尉”。 正因為如此,張造後亦調任京官。


來源:臨渭政協文史

【由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理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