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中國歷史 司馬遷 史記 李廣 淺月讀史 淺月讀史 2017-10-07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似乎所有的史官在撰寫時,都會摻雜主觀情愫,司馬遷也不例外。

司馬遷對李廣的愛慕,和對衛青的憎惡形成顯明對比。單從篇幅來看,李廣一人用了一個列傳,而衛青和霍去病兩人用了一個列傳。但是李廣所有的戰績加起來,不如衛青一場小戰。

李廣有記錄的戰鬥不過個位數,殺匈奴不破一千,但在司馬遷記載中,李廣“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殺敵無數。卻鬱郁不得志,難以封侯,看得出司馬遷在為李廣抱不平。在對衛青的記載中,將衛青的出身,以及和皇上的關係,詳細描述,而對其戰績,本該用長篇大論的,只用了寥寥數筆。其用意很明顯,想讓讀者明白,衛青的成功是源於裙帶關係,而不是他個人努力。

下面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兩位將軍。

一 李廣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秦時大將軍李信的後代,也就是將門虎子了,出身高貴。

“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說只有13個字,卻把李廣高大、偉岸的身姿刻畫出來,天生的神箭手,天生該做將軍,首先在氣質上秒殺衛青。

李廣有記錄的成名戰,是跟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當時李任驍騎都尉。《史記》中並未描述李廣這一仗怎麼打的,只是用“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一筆帶過。接下去“以樑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讓大家誤以為,李廣奪取叛軍軍旗,在昌邑立下赫赫戰功,卻不得封賞,不是仗打得不好,而是因為私自接受了樑王的軍印,犯了政治錯誤。

匈奴大舉進攻上郡(具體年代不祥,估計不是大事件),漢景帝派了一名親信,跟隨李廣抗擊匈奴,結果,這個親信被三名匈奴騎手射傷,所帶幾十名隨從被殺盡。李廣心想,這三人一定是神箭手。即率百名騎兵追擊,親自射死兩人,生擒一人,果然是匈奴神箭手。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突然匈奴數千名奇兵趕來,見到李廣,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大驚,連忙上山佈陣。“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司馬遷用士兵“大恐”,來突出李廣鎮定自若、有勇有謀。

李廣令士兵下馬解鞍,隨從說“匈奴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如果他們突襲,怎麼辦?”

李廣說“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會逃走,然後乘機追殺,我們佯裝不逃,讓他們摸不清頭腦,這叫兵不厭詐。”

匈奴果然不敢攻擊,只派一名白馬將探聽虛實,李廣躍身上馬,射殺白馬將,然後從容歸隊。

匈奴見李廣如此神勇,最重要的是,猜不透李廣背後有多少埋伏,不敢妄動。這樣到了夜半時,匈奴認為漢軍一定會偷襲,遂”引兵而去”。

這大概是李廣,最光彩的一場戰鬥了。司馬遷潑墨揮毫,描繪的活靈活現。而在以後的戰鬥中,李廣要麼全軍覆沒,要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在記錄時,言簡意賅,點到為止。

這場佔據大幅篇章的戰鬥,究竟戰績如何,實際上只殺了四個人。司馬遷大肆渲染,有意無意地引導讀者,記住其功績,忘卻其過錯。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初歷史上最有名的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發起。

此時李廣已年逾花甲,亦請求出兵。漢武帝起初認為李廣年老,不允許。後經不住李廣再三請求,且考慮,這可能是李廣最後一次封侯機會了,”乃許之”。

衛青得知單于住處,親帥精兵追殺,李廣請求做前鋒。但衛青曾受到漢武帝告誡,認為李廣年老,時運不濟,不讓他與單于對陣。遂令李廣隨右將軍,出東道。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李廣因迷路未能如期到達漠北,無功而返。後來衛青預向皇上報告軍情,詢問李廣迷路原因,李廣認為受辱而自殺。

在文中司馬遷一再強調,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將李廣失敗的原因,歸於天意,巧妙地淡化了李廣的錯,可謂用心良苦。

二 衛青

文中開門見山介紹了衛青,是個私生子。其母衛氏(夫家姓衛),為平陽侯奴婢。其父鄭季為一小吏。因經常來往平陽侯家,二者勾搭成奸,生下衛青。

這個身世受人歧視的孩子,連親生父親和兄弟都看不起,像奴隸一樣使用他。衛青在父親那裡待不下去,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在篇首,司馬遷兩處用了“奴”字。反反覆覆指出,衛青是冒充姓衛。其用意何在?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再者,衛青的初步發跡,又算是幸運。

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這姐弟倆有幸被帶到皇宮。

後來衛子夫有了身孕,遭到皇后的妒忌。皇后的母親,大長公主派人暗殺這姐倆。漢武帝知道後,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封衛子夫為夫人。數日間連續賞賜衛青,多達千金。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這著實讓人眼紅,窮屌絲突然一步登天,成了貴人,難怪司馬遷忿不過。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領兵一萬,迎擊匈奴。結果四路軍,三路非敗即退,李廣被俘。只有衛青奇襲龍城,殺敵七百餘人。

龍城之戰,是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從此漢朝對匈奴的戰爭,由被動變主動,可以說意義重大。

對於李廣射殺四個匈奴的戰鬥,司馬遷都能濃墨重彩。而在這裡,司馬遷僅用“青至龍城,斬首虜數百”概括。

至於以後的戰事,《史記》中也只是簡而述之。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衛青為車騎將軍,領三萬騎兵出雁門,斬首虜數千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十萬,控制了河套地區,衛青被封為長平候。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漢武帝命令車騎將軍衛青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右賢王逃跑),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對這些大功臣有偏見?

公元前123年,衛青率領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從定襄出發,進軍匈奴,殲滅匈奴軍數千名。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奸敵過萬。

衛青七擊匈奴,七次大捷。斬殺並俘虜匈奴官兵五萬多人。重創了匈奴的元氣,打出了大漢的威嚴。迫使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十餘年不敢侵漢。

對於這樣一個軍事天才,七場大戰卻是片言隻語,一帶而過。閒散之事,倒是佔據了不少文字。也許在司馬遷眼裡,衛青所做的一切都微不足道,都難與“飛將軍”相提並論。

李廣雖然沒封侯,司馬遷卻讓其揚名立萬,受其影響,後世文人亦贊李廣而毀衛青。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將衛青的成功與李廣的失敗歸於天命,而不是個人才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本該屬於衛青的讚譽,卻給了李廣。誤導讀者兩千年。

作為史官,本該公正、公平地記實,司馬遷卻厚此薄彼。李廣有這樣一個粉絲,也該含笑九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