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皇陵一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被盜多處,這是為什麼?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明朝 十三陵 我最愛的歷史小故事 2017-04-02

元皇陵一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被盜多處,這是為什麼?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明朝皇帝的陵墓在昌平,清朝皇帝的陵墓在遵化和易縣,它們都離北京城不太遠。那麼,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什麼地方呢? 或許有人會說:“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就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博洛族嗎?”其實,那是一座紀念性的建築物,成吉思汗的屍體並沒有埋葬在裡面。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何處,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個謎。造成這個謎的原因,是蒙古族“深埋不見墳”的喪葬習俗。這種習俗起源於成吉思汗。 1227年8月25日(夏曆七月己丑),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臨死時,他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後,仍然延襲“密喪”的習俗。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皇帝的葬禮十分簡樸,不起墳頭,不造明樓,不浪費耕地,又安全保密。連其子孫都不知其陵墓在何處,更何況外人和後人呢?當然,也許有一天,考古工作者會發現元朝皇帝的陵墓,那肯定會是條大新聞。

元皇陵一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被盜多處,這是為什麼?明十三陵,1409年6月20日開始建造,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方圓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上。距北京市區50千米。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總面積124餘平方千米。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明十三陵為什麼保存完好?

因為清朝入關,打的旗號是幫助明朝打敗流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給崇禎皇帝報仇,他們宣揚,清朝是佔了李自成的江山,不是明朝的江山(因為這個時候明朝已經被李自成滅亡),以達到減少漢族人反抗的目的,清朝統治者是以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整個中華民族,要鞏固其統治,需要贏得國內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支持。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政權,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中的一些人,出於民族的自尊心,不滿意清朝的統治,往往以“虜”視之,同時仍然懷念著明朝的統治。所以,清王朝為懷柔滿、漢兩族關係,便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對殘壞的陵寢建築進行必要的修繕。清朝的統治者接受漢民族的文化,對歷代帝王都予以肯定,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合法統治者,所以對包括明陵在內的歷代帝陵均取保護態度,明十三陵的修葺是其對歷代帝王陵寢的保護措施之一。所以明朝陵墓保存完好。

元皇陵一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被盜多處,這是為什麼?清朝帝王陵墓主要分佈在遼寧瀋陽的北陵(昭陵)和東陵,遼寧新賓的永陵(興京陵),河北遵化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清東陵曾遭到兩次盜墓災難:1928年,裕陵和定東陵遭孫殿英盜掘,陪葬珍寶被盜。1945年,除孝陵外,其餘皇帝、皇后的陵墓全部被土匪王紹義和張盡忠盜掘殆盡。清西陵中,光緒的清崇陵1931年被盜。其餘保存完好。盛京三陵未被盜。清陵被盜大概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1.清東西陵偏離人煙稠密的繁華城市,並在清代滅亡後逐漸處於沒有實質性有效管理的狀態,故軍閥、土匪可以肆無忌憚地盜掘;明孝陵、十三陵等畢竟處於南京、北平郊區,想進行大規模盜掘可能有所顧忌;

2.清陵地宮可能由於地下水等問題,修建位置一般都較淺,地宮入口固定,尋找便捷,清朝剛滅亡不久,大量修建過清陵的工匠還在世;而從明定陵地宮發掘的情況看,地宮埋藏較深,地宮入口短時間內難以探清,所以從技術上來說,盜掘清陵地宮是“優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