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在哪裡?看看晚唐北宋就知道了

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在哪裡?看看晚唐北宋就知道了

河西走廊的戰略意義有多重要,可以先看看沒有河西走廊的兩個朝代是什麼狀態。

安史之亂後,唐廷為了平亂,不得不抽調原本鎮守隴右和安西的軍隊回援關中,安西軍原本鎮守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亞和新疆地區,隴右軍則是原本駐紮在河西走廊的軍隊。在此之前,吐蕃已經強勢崛起,正在和唐軍爭奪南疆,並且在南疆和青海都取得了一些勝利。安史之亂後,唐軍突然撤走,等於把這些地方拱手相讓,給了吐蕃。

很快,吐蕃就先後佔領了南疆和青海,以及河西走廊,只剩下北庭都護府很少數的軍隊仍然堅守北疆,長達五十多年,但孤懸一隅,唐廷無力救援,最終還是在回紇和吐蕃的夾擊之下被消滅了。此後,吐蕃的勢力不斷東進,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肅天水、平涼和陝北。在中晚唐時期,吐蕃更是多次攻破長安,皇帝被迫出幸避難。

在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攻佔河西走廊之後,河西走廊就從遊牧區逐步變成了農耕區,漢族人口不斷增加,雖然西漢末期和王莽末期因為戰亂,當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但漢人仍然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漢末曾經失守,但漢魏嬗代完成後,曹真坐鎮雍涼,又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永嘉之亂後,中原喪亂,人不聊生,涼州刺史張軌控制下的涼州相對和平,大批中原地區的漢人逃往涼州避難,是涼州地區比較繁榮的時期。

此後,涼州地區先後出現了五涼政權,持續時間很長,尤其是西涼的勢力延伸到了今天的新疆東部吐魯番、哈密一帶。一直到北魏崛起,先後消滅了這一地區的割據勢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強遷了當地豪強及樂戶、文士到當時的北魏首都大同。一直到唐朝已經大體上統一全國,今天吐魯番、哈密一帶的高昌國大體上也還是以漢人為主的,雜居當地的胡人也在逐步漢化過程之中。

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在哪裡?看看晚唐北宋就知道了

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失陷,這一過程完全被逆轉。吐蕃佔領河西走廊之後,這一地區被吐蕃視為“幸福之地”,大量藏族人口遷入,至今仍然有些藏族在河西走廊繁衍生息,比如武威附近的天祝,就是一個藏族自治縣。河西走廊上的馬蹄寺曾經是佛教文化東傳中原的重要遺蹟,後來也變成了藏傳佛教。

唐朝失去河西走廊的掩護之後,關中門戶洞開,吐蕃勢力不斷東進,唐朝在關中毫無安全感可言,中晚唐的版圖基本上恢復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狀態,甚至還要更小一些,因為陝北、天水等地還在秦朝的控制之下,而唐朝也基本上失控了。全盛期的吐蕃能夠控制的地方甚至前進到今天的平涼地區,而這裡離西安只有不到三百公里,實際上相當於騎兵部隊一兩天的行程。

中晚唐時期,河西走廊以及被吐蕃佔領的地區,逐步和其它民族相互融合,當地漢族的生活習慣也逐步被同化,河西走廊和天水地區都出現了漢人為主的遊牧部落。吐蕃崩潰之後,河西走廊曾經發生過起義,漢人重新控制這一地區,並派人向唐朝上奏,希望能夠得到援助,但唐朝此時自保不暇,無力西顧,最後還是被消滅了。

宋朝統一之後的版圖大體上和中晚唐能夠實際控制的區域一致。同樣因為沒有河西走廊的掩護,關中西部和北部地區成為淪陷區,環慶路、秦鳳路都成為邊境地區,這個地區以北和以西,都是由正在崛起過程中的党項實際控制。到宋仁宗時期,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權,並在之後越過賀蘭山,佔領了河西走廊,武威成了西夏境內重要性僅次於興慶府的城市,實際上相當於陪都。

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在哪裡?看看晚唐北宋就知道了

實際上,如果中晚唐和宋朝能夠有效控制河西走廊,那麼党項在西北是很難崛起的,即使崛起了,戰略上也處在被三面包圍的處境,是很難對內地形成實質性威脅的。但是因為沒有河西走廊掩護,所以中晚唐的時候吐蕃能夠多次蹂躪關中,西夏崛起之初,北宋甚至出現了遷都以避其鋒的意見,也有人認為應該直接放棄關中,退守潼關一線。這就是因為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掩護,關中地區門戶洞開,很容易被攻破。好在宋朝人多千多,才靠著堡壘線逐步穩住了局勢。

宋神宗時期經過變法改革之後,宋朝國力有所提高,開始逐步向西夏發起反擊,並且攻佔了河湟地區的一部分,但同樣因為無法實際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缺乏掩護,新開闢的地區也難以自給,不久之後就放棄了。到北宋末期,雖然再次主動討伐西夏,佔領了一些地區,但這時的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佔領了沒多久北宋就滅亡了,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河西走廊遊牧化的趨勢。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去河西走廊旅行,就會看到吐蕃和西夏時期留存下來的大量文物遺蹟。比如對吐蕃的研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自敦煌出土的文獻,而這裡之所以會有吐蕃文獻,就是因為吐蕃曾經在這裡建立過實際有效的統治。西夏也一樣。在武威的歷史博物館裡,就可以看到大量西夏時期留下來的文物,包括西夏文的碑記等。

元朝時期,因為蒙古消滅了西夏,所以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中原王朝對西藏的首次有效控制。元朝崩潰之後,河西走廊一度被已經逃往蒙古草原的北元佔領,一直到明朝初期,朱元璋派馮勝率兵西征,才驅逐了殘元勢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並將實際有效控制的範圍一度延伸到哈密一帶。即便是在明朝中期武力衰退之後,也只是退守嘉峪關一線,一直堅持到明朝滅亡。我們今天如果坐火車穿過河西走廊,仍然能看到明朝時期修建的長城的遺蹟,也就是那些漫長而殘破的夯土牆。

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在哪裡?看看晚唐北宋就知道了

從漢武帝時期控制河西走廊,並遷徙漢族人民進入當地進行屯墾和開發,到安史之亂河西走廊失陷,這個時期長達八百年。這是河西走廊歷史上從遊牧逐步轉向農耕的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而在安史之亂河西走廊失陷之後,到明朝收復河西走廊,又過去了七百年,而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始終無法建立起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完整防線,處於遊牧民族的嚴重威脅之下。

由於遊牧民族缺乏規劃和建設能力,正是在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也開始嚴重退化,原來的農田逐步退化成遊牧民族的草場,遊牧民族的過度放牧又導致草場逐步退化,變成戈壁灘和沙漠,農耕區不斷縮小,自然環境逐步惡化。這樣,原來已經在這裡落葉生根、繁衍生息的漢族人口要麼遷徙回到中原,要麼遷到西域,要麼就只能被當地少數民族同化。到今天,我們在河西走廊也只能看到大片的沙漠戈壁灘和草原,漢族聚居區只有少數綠洲農業區。

所以,從戰略上說,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如果中原王朝能夠有效控制河西走廊,既可以在戰略上形成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完整防禦體系,武力強盛時也很容易進入西域,建立實際有效的控制。向南,如果能夠實際控制河西走廊,也就能夠以此為根據地,控制青海,建立起對西藏的控制。明朝就是因為始終控制著河西走廊,所以西藏並未成為威脅,對蒙古的封鎖也始終是有效的。

而對中原王朝而言,河西走廊最主要的戰略意義就在於,保持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才能夠掩護關中地區,使關中成為腹地,而不是像中晚唐和北宋一樣,關中也成了前線,不太容易出現像北宋面對西夏時那種隨時都準備放棄關中的局面。

如果從地圖上看,這一點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今天的陝北到鄂爾多斯一線大體在西安的正北方向,而這裡也是長城線的中間點,向西直到嘉峪關和向東到山海關的兩條線,就像中原地區向北長開的兩條手臂。失去了河西走廊,就等於一個人失去了一條手臂,半邊身體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在面對威脅時只能躲閃,而無力還擊。只有同時保持著兩條手臂都張開的中原王朝,才能更好的掩護中原地區,也就是保護自己的身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